背影 — 我的艺术档案(三)20世纪80年代作品 土禾 2025年3月I日

土禾

<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在“文革”十年动乱后进入改革开放的复苏年代,国家的发展进入良性时期。</p><p class="ql-block"> 1979年我从中学调入成都市教育研究室任美术教研员,这是我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职业生涯的新起点,也使我在美术教学研究和美术创作上,有了更大的空间。我在1986年,第一次走进神秘的泸沽湖,那是一次非同寻常、记忆深刻的旅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原始社会的活化石一一泸沽湖</b></p> <p class="ql-block">  1986年,我看到一个日本旅行家写的一篇报导,题名是《原始社会的活化石一一泸沽湖》。我开始对泸沽湖非常好奇,便约上四川出版社的文闻子老师,在8月暑假顶着酷暑,去到十分神奇的泸沽湖采风,写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原生态的泸沽湖(1986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泸沽湖老民居(2011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用一根木头挖出来的猪槽船(1986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世记80年代的泸沽湖还是与世隔绝的一片净土,保留着母系社会的特征:女人当家,男人守家;女人犁地,男人撒种;女人下田,男人背娃;男女婚姻仍是“走婚”,小孩只知道母亲和舅舅,不知道爸爸是谁…</p><p class="ql-block"> 泸沽湖一半位于四川省西昌盐源县,另一半在云南省宁蒗县境内。那时,从西昌去泸沽湖的路况极差,而且没有公交客车。要去泸沽湖,我们只能饶道攀枝花市,经永胜县到宁蒗县,再从宁蒗去沪沽湖。</p><p class="ql-block"> 1986年时期的泸沽湖还处在封闭和未开发的状态,景区里没有一家可以接待游人住宿的旅店,也没有一家饭店,只有一处接待马帮赶马人的破烂食宿点。</p><p class="ql-block"> 食宿点的住房在楼上,一间房间里有两张木床,晚上蚊子成群嗡嗡叫,床上歪掛着发黄的破蚊帐上,大洞小洞无数,档不住蚊子的进攻。破烂的被蓋和草蓆里,臭虫、蚤子很多,咬得我们满身是疙瘩。后来,房主人才对我们说:“不能穿衣服睡觉,只能裸睡才能减轻臭虫、蚤子的撕咬。”</p><p class="ql-block"> 食宿点的厨房在楼下,他们供应的饭食没有蔬菜,每顿只有吃清水煮死魚。由于魚腥臭味,引来满屋的蒼蝇,每当盛上一碗饭,立刻会爬上十几只,驱赶了又飞回来,怎么也赶不走。店主人“开导”我们说:“这里的蒼蝇没有细菌,放心吃吧!” 幸好我们自带有大蒜、白糖、豆瓣,才填补了一日三餐食物的严重空缺。</p><p class="ql-block"> 厐大的景区里,只有我和文老师两位外来游客。看到我们远道而来,房主人十分不理解泸沽湖有什么好看的?好玩的?为什么要大老远地跑到这里来吃苦头?</p><p class="ql-block"> 浩大的泸沽湖,水色清透,是游泳的绝好之地。我和文老师没有带游泳衣,但又不想放棄这个绝佳的天然泳池,只能去到湖边,脱光衣裤,在浩瀚的大湖中裸游。</p><p class="ql-block"> 原本抓紧时间找感受画画是我们此行的最大目标,但因为天气太热,基本生活又没有保障,我们只在景区停留4天,等到一班几天才有一趟的载客车,就立刻返回苧蒗县城,饱吃了一顿有肉有菜的饭后,再经攀枝花市返回成都。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行写生时间虽短,但对我来说不失是一次大胆的创举。不仅见识了“原始社会活化石”的社会形态,大开眼界,又磨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留下了珍贵的写生作品和摄影资料。</p><p class="ql-block"> 下面3张绘画作品展现了泸沽湖的原生态风貌,没有任何修饰,一切都是那样的纯朴丶自然。在特殊环境下 画出的美术作品,即使岁月已久,再看作品时所勾起的回忆,仍然是甜美的,是值得珍惜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泸沽湖原貌(水彩画 45×25 cm 1986年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湖边小商店:只售卖盐、白酒、香烟和火柴(水彩画 32×30cm 1986年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烟波浩瀚(水彩画速写 16×10cm 1986年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附后续 : 开发后的 泸沽湖</b>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时隔30年后的2011年,应朋友邀约,我又第二次踏进泸沽湖。</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泸沽湖早已发展成为闻名国内外的热门旅游景区,从成都到景区也修建了直通的高速公路。每当假期,大车小车停满湖边,人流湧动,热闹非凡。各种档次的宾馆、休闲场所、购物商店遍佈景区。夜晚灯红酒绿,欢声笑语,歌声四起……然而, 伴随着无规划、无节制的商业开发,泸沽湖原有的“活化石”神秘感早已蕩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对一个曾经目睹过原生态泸沽湖的人,这样的场景让我深感失望。虽然,改造落后的泸沽湖,改善落后的物质条件,是社会发展应有的进程,但如果是破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盲目开发,则是一种“災难”。</p><p class="ql-block"> 我面对这样的“现代”景观,画兴大减,在寻找到几处还残留着些古朴韵味的景点后,画了3张焦墨画和一张水彩画,以示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泸沽湖新貌(焦墨画37×25cm 2011年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泸沽湖边老屋(焦墨画37×25cm 2011年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泸沽湖神山(焦墨画37×25cm 2011年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神山朝晖(水彩画 53×38cm 2011年作)</span></p> <p class="ql-block">客观的说,地处四川省、云南省两省交界的泸沽湖,仍然是一处富有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和浩大湖光山色的好地方,值得亲临一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旅游热点(2011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游客如织(2011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湖光山色(2011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绿水青山(2011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装饰画《四川名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p> <p class="ql-block">  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电脑还不普及,更不可能有网络资料可用。</p><p class="ql-block"> 这组《四川名胜》黑白装饰画,是应出版社的邀约,为出版的书籍、杂志专门设计和创作的一组作品。我于1986年创作手绘,共16幅,每幅16cmX5cm。</p><p class="ql-block"> 这组黑白装饰画画幅虽小,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手绘精细,艺术性强,它是我在八十年代的艺术实践记录。</p><p class="ql-block"> 在如今电脑盛行的时代,再欣赏这组黑白装饰画,我有两点想法:</p><p class="ql-block"> 一,当时,这组用手绘的黑白装饰画的创作过程,对我来说是锻炼、提升艺术水平的有效实践。它既有特定的主题,又有艺术新意。在当时既满足了实用需求,又提升了技艺,实则两全其美。</p><p class="ql-block"> 二,如今,电脑盛行,为美术设计提供了便利 。但一些设计人员却只依赖电脑上“符号式”的、千篇一律的图形来进行拼凑组合,看似简单、方便,实则“公式化”的简单过程,阻碍了设计者在艺术修养和动手能力上的专业提升。</p><p class="ql-block"> 这两者何利?何弊?值得我们深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作品走出国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成都市还没有专用的美术展览馆。市艺术馆在人民南路广场靠东边人行道旁,设置了一处有玻璃保护画作的艺术长廊,常有画作展出,是成都市中心唯一的最实用、最普及的美术展览画廊。那时,我常常去那里参观学习,如果能有作品入选在里面展出,那是就是很大的荣耀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作为一个普通美术教师,自己的作品能被送出国展出,几乎是件天方夜谭的事。但世事无绝对,1982年我在苏州画的水彩写生画《姑苏小镇》( 32X23cm )入选1984年“中国水彩画展”,並送去菲律宾展出。<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展结束后,这张作品被中国展览公司出价60元人民幣收藏。</span>对我来说,这是何等荣耀的事啊!并且,那时的60元人民幣已高出了我一个月的工资,在经济上是一笔不小的回报。</p><p class="ql-block"> 算是夢想成真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姑苏小镇(水彩画 32×23cm 1982年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入选证书(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入选证书(二)</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20世纪80年代的我</span></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王培秋</b></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日</p><p class="ql-block"> 于澳洲悉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