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扎尕那行记:穿越云端,探秘高原上的生命诗篇</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4日吃过午饭,我与考察队一行在迭部县农业局阎局长和扎西副局长陪同下,驱车从迭部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洛克公路向扎尕那深处驶去。此行的目标是探访这片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人间伊甸园”的秘境,考察其独特的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感受高原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壮美画卷。</p><p class="ql-block"> 洛克公路的险峻早有耳闻,但身临其境仍令人震撼。公路如一条灰白色的绸带,缠绕在层峦叠嶂的山腰间。车窗外,冷杉林密布的山谷间云雾蒸腾,远处裸露的灰褐色岩壁与近处青翠的草甸形成强烈对比。阎局长说,这条公路曾是百年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走过的驿道,而今依然承载着扎尕那与外界最原始的联系。车轮碾过碎石路的颠簸声与山涧溪流的轰鸣交织,仿佛在叩响秘境之门。</p><p class="ql-block"> 海拔4000米的拉黑卡夏季牧场,是此行最艰难却也最动人的一站。徒步攀登时,稀薄的空气让每一步都变得沉重,但视野却随着高度不断开阔。登上山脊的刹那,眼前的景象令人屏息:无垠的草甸铺展如绿毯,紫色报春花与黄色绿绒蒿星星点点;成群的牦牛如黑珍珠般散落其间,山羊矫捷地跃过岩石,脖颈铜铃叮当作响。一位裹着藏袍的老牧民蹲坐石旁,手中的转经筒徐徐转动,眼神宁静如身后的雪山。阎局长告诉我们,这里的牧民遵循古老轮牧传统,“夏季牧场是牦牛的天堂,冬天它们会去山谷避寒”。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交汇处,是一种独特农业生产方式,它融合了农耕、游牧和森林文化,是当地农民适合高寒贫瘠环境的产物,这个系统历史悠久,从蜀汉吐欲浑时期发展至今,这是人与自然的契约,在这片高原上延续了千年。</p><p class="ql-block"> 在牧场的尽头,第四纪古冰川遗址静静矗立。灰白色的冰碛垄如巨兽脊背般隆起,棱角分明的漂砾上布满风蚀的痕迹。地质学家指点着岩层中的擦痕:“这些是冰川运动的‘指纹’,证明数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冰原。”脚下松软的草甸与冷硬的岩石形成奇妙共生,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冰川退去,生命归来,扎尕那的生态韧性在此刻具象化,使我们对自然界的奇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p><p class="ql-block"> 返程途中,扎尕那峡谷的鬼斧神工令人流连。夕阳将迭山镀上一层金边,嶙峋的石峰如城堡耸立,山腰处藏寨的木屋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溪流在谷底奔涌,冲刷出斑斓的钙华滩,河岸边的沙棘林与高山柳随风摇曳。迭部县陪同人员笑言:“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住着山神。”或许正是这种对自然的敬畏,让扎尕那的森林、草场、农田与村落得以和谐共生,成为农林牧复合系统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离开牧场,我们一行乘车在暮色中抵达扎尕那代巴村,这座以“石头城”闻名的藏寨古朴而神秘。随处可见随山而建的古木藏居,石砌的外墙爬满苔痕,经幡在晚风中猎猎作响。民宿门前红灯高挂、酒幡飘扬,远外青山茐笼,村边梯田叠翠。村民介绍这梯田“春天种青稞,夏天放牧,秋天收药草,冬天砍柴——我们的日子跟着山神的节奏走。”</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观景台回望。云雾缭绕的山谷中,农田如阶梯盘旋,森林如墨玉镶嵌,牧场如绿绸飘荡。这里没有现代机械的轰鸣,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的真谛:顺应自然,取舍有度。当城市里的人们争论“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时,扎尕那的村民早已用千年智慧写下答案——山在那里,生命在那里,人与万物皆和谐共处。 </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拉黑卡夏季牧场介绍牌</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拉黑卡夏季牧场,高山草甸与雪山:牧场四周被直立的山体环绕,远处是终年积雪的光盖山,山顶白雪皑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银色的光芒。高山草甸与雪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国家地质公园石杯</p> <p class="ql-block">第四季古冰川遗址</p> <p class="ql-block">第四季古冰川留下的巨石</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国家地质公园里第四古冰川纪念杯</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国家地质公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洛克公路边代巴村旅游景区东方伊甸园</p> <p class="ql-block">云境野舍帐篷营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