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班主任老师(6)

绿树红樱

<p class="ql-block">我的班主任老师(6)</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八九中专班的班主任老师有两位,一位是大家熟悉的李国河,另一位是同样熟悉的美女老师付文军。 中专班学制两年,第一学年李国河;第二学年付文军。</p><p class="ql-block"> 李国河,萍乡煤校毕业,老家江西余干。给人的印象是:阔额方脸,身板结实。额头上横亘着几道嵌深的波浪纹,一如黄土高原上,干燥粗粝的沟壑,延续岁月的沧桑。鼻唇间,左右脸颊,腮下两帮的肌肉皮肤,白里透青,呈现出“一茬又一茬”,如同“韭菜般”被割后留下的痕迹。这就是男人们每天使用剃须刀产生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见到李国河老师,就问我,平常有什么爱好?比如文艺之类的。我说没有,一个下井工人,五大三粗的只有蛮劲。后来知道,李国河的目的是:想在新生报到之后,搞个文艺活动,大家见个面,喜庆活跃一下。这个想法不错,之后真搞了个活动,班级个别女生还唱了歌。</p><p class="ql-block"> 不久之后,组织全班同学去诸仙洞游玩了一次。诸仙洞属于天然洞府,不少同学很乐意参与这次活动。往返路程说近不近,说远不远,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那时班级里面有不少同学是南边矿的,身边没有自行车。况且有些女生不会骑车,咋办?只有相互帮带,两人共骑一辆自行车前行。为了给活动增添一点乐趣,他将自家地里的红薯挖了,煮熟后,挂在车上,一路骑行,到了目的地,一人一个分享到同学们手中,虽说只是一个红薯,却融合了师生间的交流。</p><p class="ql-block"> 李国河老师好“动”,不甘寂寞。在校读书时,就发现,他热爱外出活动。那时,他正在学习摄影,为提高摄影技术,就背着相机到处取景。有一次,来到沿沟煤矿井口工业区附近,碰巧遇见本班同学,在同学的陪伴下,游历了矿山洗煤厂,煤炭转运站,矸石山等工作场所,将具有煤矿特色的风景摄入了镜头,当作永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由于工作关系,他经常下矿,因而也就经常和同学们有联系。有同学说,李老师“桃李满天下”这话不假,无论走到那个矿,他都可以一通电话,把学生们叫到一处。既有工作任务安排,又有师生情意交流。他的手机里面,同学们的电话号码,估计一张储存卡装不下。为了更广泛深刻地促进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他创建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微信群,群员500人,也就是乐矿技校总群。人多了,讲话的人就多了,难得有这样的场面。群里有本事的人不少,李国河老师不时的作出介绍,既为曾经的学生取得成绩感到高兴,又为自己是他们的老师而自豪。这种情分,坦诚而真挚,朴素且现实。</p><p class="ql-block"> 不久前,他又跨越千里,前往云南贵州等处,与奋斗在省外的乐矿技校生们乐在一起,聚会畅谈。每一次相聚,不忘将照片发出来共享,很有成就感。同学们也乐意和他交往,不时的带上他,赶赴乐局老技校,寻找当年的记忆,及青春的时光。这就是李国河老师的师生情分,且这种情分绵延不息,在微信所里,闪耀时光。值得点赞珍惜!</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八九中专班第二学年的班主任老师是位青年女性,叫付文军,中南矿院毕业,江西高安人,妥妥的一位大美女。</p><p class="ql-block"> 与她第一次谋面是在乐局沿沟大医院里。那年的暑假,我在井下因工受伤后,接受住院治疗。开学后,我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返校报到。当时,付文军老师已经接手八九中专班的班主任,在得知我的情况后,就和班长李后才来到医院探视。简短的言语交流,算是认识了。</p><p class="ql-block"> 八九中专班的学员,都是职工身份,带薪读书的。年龄结构特殊,全班30名同学,男同学24人,女同学6人。年龄大小不一,有些已经成家,小孩已经上学读书;也有不少的单身男女学生,年龄也偏大。因而,在付文军面前,即便是学生,若以年龄论大小,可称兄长,或是姐妹。</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不知道付文军老师有对象。直到91年元旦这天,班级搞文艺活动,在唱歌环节,余焰顺老师把朱云龙老师拉到教室现场,要求两人合唱一曲《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才知道朱云龙、付文军已结成连理。事后,同学们走进他俩的爱情小屋,恭贺这对幸福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 慢慢发现,付文军老师爱笑,且这种笑属于微笑,有内敛,不张扬,突出了温婉的个性。即使鼻梁上,架设了一副宽边的近视眼镜,依然无法阻挡青春的光芒。无论是走进教室开口说话,或是在室外的操场上遇见她,迎面而来的是她的笑脸,之后才是轻启玉齿,言语和缓,不急不慢;与人交谈,半是倾听,半是缓述。</p><p class="ql-block"> 李国河老师与付文军老师的不同之处在于:李老师好“动”,喜爱和同学们在一块图个热闹,即便清净了一段时间,又爱出来冒个泡,说几句话,或是走出家门,不管路途远近,南来北往,潇洒一程。</p><p class="ql-block"> 付文军老师爱“静”,静的无出言语,不露风声。微信大群、小群显示她在群里,可她不说话,不冒泡,成了“潜水”冠军。那年,我们班级搞聚会,十分难得的活动,以为她会参加,结果没到场。让同学们感觉意外,有点失落。后来,李国河老师告知,她家来了好多客人,应接不暇,耽搁了。是这样呀!同学们恍然大悟,理解万岁!</p><p class="ql-block"> 古人说:行疾相穷,言缓则贵。意思是说:一个人为了衣食,整天行色匆匆,忙来忙去,可见生活的苦难,造成了行动的快节奏。同样,一个人说话慢条斯理,言语舒缓,可见这个人处事稳重,成竹在胸,风雨无惧。从个人身心状态及言语表述中观察,付文军老师似乎具备了古人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在校时,曾经有人说,你见过付文军板着脸不笑的样子吗?或是见过她发脾气的样子吗?说真的,还真的没有见过。迎面走来的是她的笑脸,转身而去的是她的背影,谁人的背影有笑脸?不知是有心,还是碰巧:有一天,我的同桌阿远同学提示我,你看看付老师的头上插着什么花?仔细观察,看见在她的脑后发髻上插了一朵向日葵造型的花饰。这就误打误撞地解读了即便是背影,也留下了花饰笑脸的一刻。同学们我说的对吗?这是真实的过程经历,并非杜撰。在这劝同学们不必有过多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在中专班学习两年,增长了见识,认识了不少的同学和老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老师和同学们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年轮,亦将步入中老年。但生命的曙光,每天绽放热情的笑脸,拥抱我们一路前行!</p><p class="ql-block"> 2025.02.2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