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小公园”大故事

明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汕头“小公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园,而是见证当地“百载商埠”历史的老城区。汕头1860年1月1日开埠,是最早成立市政厅、最早设立海关的内地城市。曾是汕头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是城市灵魂的载体,汕头人的精神家园。这里拥有大陆最大规模的骑楼建筑群,其历史和文化价值无可估量,是了解汕头发展变迁、感受城市记忆的窗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小公园C位的是“中山纪念亭”,为缅怀孙文先生三次莅临汕头而建。该亭始建于民国23年(1934),1969年被拆、1985年在旧址建有街心绿岛、1997年又于原址复建“中山纪念亭”。纪念亭红木搭亭身,大理石为底,延伸出一圈有序的石栏。亭台入口踏石阶步步登高,左右矗立着石狮,威严大气。小小红木亭,百年华人情。纪念亭是汕头城市记忆的活化石,这里不仅是汕头埠的发源地,更是见证了一个海滨城市从繁荣到衰落、再到重生的传奇‌,是“小公园”历史街区的标志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公园以“中山纪念亭”为核心,向周边呈扇形放射状分布着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街道,及“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等,整体布局呈“大”字状,是当时世界少有、国内独一无二的街区。这里的骑楼大多为三到四层,在山花、拱廊、窗框、门套等处精雕细琢,将传统图案和异国纹样相结合,呈现出中西合壁的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汕头小公园,那座“百货大楼”宛如一位从岁月深处走来的老者,静静伫立,承载着往昔的辉煌与荣光,它的前身是1932年华侨集团集资创办的“南生百货公司”,曾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百货大楼”建筑风格独特,外观以米黄色为主色调,拱形的门窗,线条流畅优雅,精致的雕花环绕四周,虽历经风雨侵蚀,仍能看出当年工艺的精湛,展现着前人的匠心独运 。大楼的招牌高悬,虽有些褪色却依旧醒目。楼前的街道熙熙攘攘,人们穿梭往来,而“百货大楼”就像一位忠实的守望者,默默注视着这一切,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汕头人的回忆,成为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文化地标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公园安平路46号是“郑正秋、蔡楚生电影博物馆”,这是一座国有博物馆,原为20世纪初的布料批发零售行“集成发绸庄”。博物馆之所以建在这里,是为了记念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中国电影先驱蔡楚生、新中国电影教育奠基人陈波儿等一批潮汕籍电影艺术家的奋斗历程和艺术成就。踏入博物馆,仿佛瞬间被拽入电影的奇妙世界。柔和略显昏暗的灯光令人沉浸在怀旧的氛围里。踏上用电影胶片装饰的楼梯仿佛走进了一部部关于这些艺术家人生故事的电影,翻开了中国电影史的华彩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楼一座巨大的郑正秋半身雕像闪现在眼前,栩栩如生的面容,深邃的目光,仿佛在诉说着他对电影事业的无限热忱。他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以笔为刃,用一部部作品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泛黄的手稿和那些老照片,无声地诉说着他在早期电影创作中,如何凭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将百姓生活与时代脉搏融入了光影。那些经典制作的海报,虽历经岁月,色彩却依旧夺目,似在重现当年万人空巷的观影盛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蔡楚生作品展区,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这些作品饱含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从《渔光曲》的波光粼粼中,能听见渔民的苦难与挣扎;《一江春水向东流》里,时代洪流裹挟下的爱恨情仇,刻画得入木三分。馆内陈列的拍摄道具、信件,是他创作生涯的珍贵见证,让人感受到他对电影艺术的执着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黑白照片记录下我国第一位女导演陈波儿的美丽容貌,她曾主演过《青春线》、《桃李劫》、《生死同心》等影片。1937年组织领导上海妇孺前线慰问团进行宣传活动,抗战胜利后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领导工作。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先驱,陈波儿在开国大典上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倡议建立了中国第一所电影艺术干部学校,即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虽然她的生命在44岁戛然而止,一生经历却可谓波澜壮阔,后被授誉“人民艺术家”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黑白老照片,记录着电影发展的各个重要时刻。从早期简陋的拍摄片场,到演员们在镜头前专注表演的模样,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照片下方,是详细的文字介绍,讲述着背后的故事,让参观者能更深入地了解电影先辈们的奋斗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柜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电影拍摄道具,古老的摄影机散发着金属的光泽,镜头虽已不再转动,但能想象它曾经记录下无数精彩瞬间。旁边摆放着的老式胶片,卷盘上的齿孔仿佛在哼唱着电影的无声旋律,那是电影艺术最初的承载形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纪念馆的光影放映厅,循环播放着大师们的经典影片片段,熟悉的旋律、质朴的画面,光影交错间,让人沉浸在那个充满魅力的电影黄金时代。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帧帧影像中,触摸到中国电影发展的脉络,感受郑正秋与蔡楚生对电影事业的赤诚之心,领略他们为中国电影奠基的不朽功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踏入汕头小公园,像是一脚迈进了旧时光的温柔怀抱。阳光毫不吝啬地倾洒,给古老的骑楼镀上一层暖黄。街边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那是潮汕美食的诱人召唤,粿汁的软糯、蚝烙的鲜香,一口下去,味蕾在舌尖上跳起欢快的舞蹈,满心都是满足。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温暖与宁静,这一刻,时间仿佛慢了下来,只剩下内心对这份人间烟火的沉醉与眷恋 ,满心都是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欢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开埠文化陈列馆”是一扇通往汕头往昔辉煌岁月的时光之窗,原为台湾银行汕头支行旧址,是一座高三层半的欧陆式建筑,为纪念汕头开埠150周年而设立。陈列馆的外观独具风格,融合了潮汕传统建筑元素与西洋建筑风格,雕花的门窗、精美的廊柱,在岁月的洗礼下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步入馆内,浓厚的历史氛围扑面而来,一幅宏大的汕头开埠历史画卷开场,让人们瞬间沉浸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沿着展线前行,“汕头开埠”展区用详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诉说着1860年汕头被迫开埠后,从一个小渔村逐步发展成为繁华商埠的艰辛历程。泛黄的老照片里,码头边商船往来如织,搬运工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展现出当时汕头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的重要地位。玻璃展柜中陈列着各类老式的商业票据、账本,潮汕商人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无数商业传奇,他们的足迹遍布海内外,让“潮商”之名享誉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场景复原区更是将人们带回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旧时光,古旧的商铺柜台、琳琅满目的商品、复古的招牌幌子,仿佛能听到当年小贩的叫卖声、算盘的噼里啪啦声,生动再现了汕头开埠后的商业繁荣和市井生活。“开埠文化陈列馆”不仅是一座收藏历史的宝库,更是一扇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窗口。在这里能触摸到汕头的历史脉络,领略到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岁月的长河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小公园的核心区域,有一座独具韵味的“纺织品大楼”。建筑外观典雅大气,米黄色的外墙虽历经风雨侵蚀,斑驳的痕迹却为它增添了几分古朴的质感。楼顶的山花装饰精美绝伦,细腻的雕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地展现着那个时代的审美意趣。骑楼的廊道贯穿大楼底层,廊柱坚实而规整,撑起了一片行人的庇荫之所。漫步其间,脚下的石板路与头顶的雕花廊顶相互映衬,让人仿若穿越回了旧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大楼,内部空间开阔,曾经这里是纺织品的交易中心。琳琅满目的布料摆满货架,绸缎的光泽、棉布的质朴,都见证着汕头商业的繁荣。如今,虽功能已悄然转变,但那些残留的木质货架、老式的柜台,仍能让人想象到往昔顾客穿梭、交易繁忙的景象。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户洒在地面,形成一片片光影,为大楼增添了一丝静谧与怀旧的氛围。纺织品大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汕头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老汕头人的记忆,是游子心中的乡愁寄托,也是外地游客了解汕头历史文化的一扇窗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汕头怎能错过“邮政总局大楼”,这座建于1922年的大楼静静坐伫立在小公园的核心位置,是岁月的忠实记录者。邮政大楼的建筑风格极具特色,融合了巴洛克与潮汕传统建筑元素,有着独特的骑楼式外观。外立面的浮雕精美绝伦,细腻的线条勾勒出花卉、卷草等图案,栩栩如生,彰显着昔日汕头作为重要通商口岸的繁荣与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邮政总局大楼”是广东省内仅存的两座欧陆式邮局大楼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也是全国最早设立的24个邮政局之一,见证了汕头、广东乃至中国邮政通信的发展历程。踏入大楼内部,浓厚的历史氛围扑面而来。大厅空间开阔,木质的柜台和桌椅散发着古朴的气息,仿佛能看到过去人们在这里寄信、汇款的忙碌身影。天花板上悬挂着的老式吊灯,昏黄的灯光洒下,营造出温馨而怀旧的氛围。墙上挂着的一幅幅老照片,定格了不同时期汕头的城市风貌和邮政发展的重要时刻,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厅里的那些老物件静静陈列,每一件都承载着往昔的故事。斑驳的木质信箱整齐排列,深褐色的漆面历经岁月摩挲,有些地方已剥落露出底下的原木色泽。信箱的投信口边缘被无数信件打磨得圆润光滑,上方的黄铜名牌虽有了绿锈,却依旧清晰地刻着编号。凑近细闻还能捕捉到一丝淡淡的木材清香,混合着纸张的气息,那是旧时光沉淀下来的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桌上那台手摇式电话机,通体漆黑,机身线条硬朗。摇把已经被磨得发亮,上面的防滑纹路也变得模糊。听筒和话筒用卷曲的黑色软线连接着,拿起听筒,能感受到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握住了那个靠“滴滴答答”传递信息的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邮戳架上,大小不一的老式邮戳静静躺着。它们的金属外壳布满了细微的划痕,那是长期使用留下的痕迹。每一个邮戳上的字迹都雕刻得极为精致,地名、日期,虽历经岁月,依旧清晰可辨,这些邮戳曾经在一封封信件上落下印记,见证着信件跨越千山万水的旅程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汕头作为著名的侨乡,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世界记忆遗产——华侨银信(侨批)。从晚清到民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数以万计的华侨通过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附带一笔笔辛苦钱,通过水客和批脚,秉承诚信两字,跨越汪洋大海、历经千山万水回到汕头,毫发无损地送到亲人手中。至今,邮政大楼内还收藏着大量的“侨批”,一封封“侨批”在这里向来往的拜访者继续讲述着独特的侨乡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的工作人员就像是传递这份珍贵情感的使者,他们小心翼翼地处理每一封“侨批”,从接收、登记、汇兑,到最终送到侨眷手中,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责任与担当。如今,“侨批”已渐渐成为历史,但它所承载的侨批文化,却深深扎根在汕头小公园这片土地上。一封封珍贵的侨批,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也是潮汕人坚韧不拔、爱国爱乡精神的象征。如今,邮政大楼继续履行着邮政服务的基本职能,在这里寄一张明信片,盖上独特的邮戳,将汕头的美好记忆和祝福传递给远方的亲朋好友也是很有意义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这里看见历史深处的汕头,仿佛穿越了时空,体验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瞬间,这些瞬间串联起来,构成了对这座城市最深刻的记忆。汕头,一个充满惊喜与温暖的城市。喜欢这里,有美景、有人文、有美食。汕头“小公园”在这温暖的季节,曾经来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