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圣迹 <p class="ql-block"> 当天的目的地是石门高古村落,所以,要回到德上高速。如果按照我“指引”应当是到孔城互通上高速,走直线距离。晓光导航的是最近的桐城南高速入口,所以上到了G4212高速,走了一个人字形路线,浪费了些许时间。好在道路通畅,不一会儿就首次跨过池州长江大桥,还看到了与大桥平行的过江管道设施。到梅村出口下高速,选择了S221到棠溪镇。前行中部分道路因正在维护施工,我们走了几处险段和一座简易钢板小桥。正因为此,才得以在濛濛细雨中跨过一座几乎与河面持平的老石桥,在桥边适当休整了一下,玩起了打水漂。车子沿山间道路过九十九道弯,越过龙舒河,终于走到了池石公路,前面就是棠溪镇。</p> <p class="ql-block"> 沿S225走到尽头,终于看到了千年古村石门高的牌坊。过牌坊右手边是文昌阁,过去还曾有船形房,沿溪流而建,处于石门高村水口处。车子一路通行,便到了村口停车场,这里还有公交车,墙上悬挂有住建部分别于2012年12月和2019年1月颁授的“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牌匾和导览图。停好车,一行五人冒着时断时续的雨雾,沿着石板路上行,石板路两侧随处都是保存相对完好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上到坡顶,顿时开阔起来,面前是个广场,有一方半月形池塘,水中锦鲤红蛟畅欢,池塘正对着的是高氏宗祠。据记载,祠堂始于唐代,处士高霁初建学堂,明景泰六年扩建成宗祠。祠堂前有照,后有靠,坐北朝南,台梁砖木结构,原为七进,因享堂倒塌,现存六进,各进之间天井相属,依山势地形递增,高差达0.8米。祠堂进深63米,面阔15.28米,脊高6.5米,柱础为青石质,圆形、覆盆形、方形、六面八面形等。136根木桩架设梁枋,构架有驼梁、月梁、撑拱、卷棚、雀替等木构件,梁间木雕雕刻简洁,硬山式屋面。高氏宗祠是贵池境内保存较为完整,主体占地面积较大的古建筑。高氏宗祠又称归隐堂,大厅上方悬挂有皇家御赐或达官显贵赠予的牌匾,譬如:“操凛冰霜、节孝寿毋”,字迹斑驳,依稀可辨,大厅地面青石板上还雕刻有梅花鹿衔灵芝纹样图案,显示这座古建筑的荣耀与辉煌,展示出其文化品位。祠堂大厅梁枋椽头有人为破损的痕迹,跨过祠堂大门超六十公分高的门槛,宋老师和门厅条凳上坐着的八十七岁老太太攀谈起来,得知宗祠内木雕在特殊时期未能幸免,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好在当地有识之士巧妙覆盖加以保护,才部分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 和宋老师在半月塘黄蜡石旁边交谈一会儿,雨点渐渐大了起来,撑起雨伞,徜徉在石板街巷中,顺着月塘向前是丙丁街,附近的宝瑗老宅、怡和商号、丙丁铺、振瀛学堂…比比皆是清中期老房屋,多数还住着人,昭示着这里曾经是商贸集散之地,也是白砂岭古道中的要冲。曾经的高宅大院有的已成残垣断壁,只剩下石门框孤独站在那里,据说,太平天国石达开队伍曾在此涂炭一方。墙壁上还有文革时期留下的标语口号,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印记在这里都找得到。</p> <p class="ql-block"> 丙丁巷左手边有一株树龄550年的银杏树,曾遭火焚。树干只剩下半边,仍枝繁叶茂,还能结果实。据村里的老者讲,这一带地形是头“神牛”的形状,牛头朝向青阳,牛尾在石台方向,半月塘供神牛饮水,银杏树便是“拴牛桩”。我们静下心,慢慢探寻品读历史遗迹,宽松自己的身心。</p><p class="ql-block"> 前面是蜿蜒流淌的龙舒河,玉带般绕村而过,穿峡出谷,淙淙溪水,浅吟低唱。唐天宝八年(749年)冬,寓居金陵的李白受诗友---隐居在石门高桃花坞的处士高霁和青阳县令韦权舆的邀约,经龙舒河辗转到了石门高霁家,这是李白第一次到秋浦。龙舒河汇入秋浦河交汇处的石城村就曾是秋浦县治所所在地。因此,“秋浦”并非秋浦河专属,而是这一地域的“诗意定位”。李白在此后的岁月里曾五游秋浦,留下包括十七首《秋浦歌》在内的四十五首诗作。在高、韦二人的陪同下,李白饱览石门八景(现在分别指前八景:金子朝云、石门夜月、桃坞春耕、竹陇晚牧、双溪渔钓、独山樵歌、白砂圣迹、文熖魁峰。后八景:方塘活水、奇石溪滨、月潭漾碧,双峰竞青、黄墩竹韵、象山松阴、枫林晚景、桂院秋荣)后,沿白砂岭古道过牛栏阡登黄泥岭,从九子山南麓登览。进入青阳境内,在乡绅夏侯回处小憩,夏侯仰慕李白,盛情款待,把酒坐眺九子山松雪美景,九峰如莲,妙不可言。三人随联句唱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韦权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李白。</b></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诗,一气呵成,珠联璧合。因此,石门高乃九华之根,三位诗人从此与九华山同辉共存。当年金地藏路过石门水口曾惊叹道:“山为城,石为门,真乃仙境也。”白砂岭古道因留下了金乔觉、李白的“仙圣之迹”而被世人传颂。李白三上九华,在石门高留下了瑰丽诗篇和动人传说,现今仍有“太白石床、青莲洞、太白长啸处”等古迹。据传是李白留下的摩崖石刻“桃花坞”也是国内最早出现的“桃花坞”石刻。晚唐罗隐,明代李宗泗、蒋宽和历代本地高姓诗人都写下了关于石门高的诗篇,因此,石门高是一个流淌着“诗”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天色渐暗,我们要找住宿的地方。来时我在网络上搜索到天青山庄,从图片上看,不能确定其具体方位。幸好在水口停车处有电话,晓光发挥联络沟通优势,加之接电话的又是老板娘,干净利落搞定今晚宿天青山庄。拐一个陡弯上到半山坡,过廊桥,车子开进天青山庄宽敞院子,感觉这次又找对了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里三面环山,东向开口,是一个燕窝状的山岰。天青山庄坐北朝南,二层仿古建筑,大落地窗,开放通透,用木板分隔成不同功能用房,还有正在扩建的功能设施,已然能看出建筑群落的雏形。院落面前是一湾山溪,引到出口处蓄成水塘,夏季可作为泳池。老板高天青说,这是他投资300多万元自己设计建造的,我还和天青老板探讨起了山庄的布局应该如何优化调整等话题。山庄后院还保留一座泥坯老屋,土墙厚实,冬暖夏凉,现已经加固改造成客房,晓光夫妇有幸下榻。据天青老板讲,这间客房前年被一位芜湖老板长包一年。这样看来天青山庄是一座高规格的民宿,2024年被评为池州市十佳民宿。入室参观,东山墙上有一镜框,上书:漫漫人生几蹉跎,惊呼镜中白发多,神剪难消顶上雪,水远山高一佛陀。落款:天青先生诗一首,甲午年春信春书。看来天青老板是能舞文弄墨的,攀谈起来知道高天青是当地太极拳协会理事长,习过武术,能耍关公大刀,临走的时候,天青老板还特意为我们展示了一番。天青老板特别爱结交文化人,加了“于老师”微信,互留了电话,还请我们品尝了自酿的葡萄原酒。天青山庄后堂挂满了池州书协美协名人的书画作品,其中还有文化部前部长高占祥的一幅字。前厅中堂是一幅山水画加对联镜框,应当不是真迹,因为对联是石庵先生(刘墉)的“山水从心观动静,鸢鱼随境显知能”。静观一会儿,太符合自己的心境了,凭感觉亦有曾文正公的“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清晨气温特别低,在房间居然听到了潺潺的溪水声。洗漱后,带上护具,拾级走到溪流边,山间流水,草色碧翠,水石相击,清脆玲珑。向上看去,有二十几米的落差,形成一个微型瀑布,所以水声较大。在这里真是能听得到交响、听得到天籁、听得到宁静。跨过天青老板用钢板搭的一个简易过溪桥,向上攀爬,见到一处古梯田,现在已经废弃,覆盖着茂密的植被。斑驳的田埂、灌溉排水系统还依稀可见,溪流旁边用小石块砌成的引水口,就是一处微缩的水利设施。我和宋老师驻足观察了许久,直到顾总喊吃早饭,才下到住处。</p> <p class="ql-block"> 半山坡处还有一方“月华亭”,询问得知这亭子是以高天青夫人高月华命名的。高月华与我同庚,不禁想起“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上午在山庄内休闲,看阳光明媚,花开烂漫,甬道旁的一株杜鹃鲜艳夺目。于是和宋老师、晓光先生在休闲茶几前唱起了“清晨,我们踏上小道”男声三重唱,随后又取出小提琴,利用随身携带的蓝牙音箱,于是有150年树龄的苦丁树下传出了悠扬的《牧歌》。</p> <p class="ql-block"> 当沿着新开辟还未修整好的盘山路走到山庄池塘东北角山坡上时,可以俯瞰石门高村全景,村庄布局尽收眼底,和介绍当中讲的村庄建筑呈“七星北斗状”样态,整个村落从水口、月池、石板街巷、房屋建筑都契合建筑风水形制。随后,我又惊诧于两株数百年的苦槠树,给孙子、孙女祈个福,我虔诚膜拜在古树下。随后,还遇见了散落在枯叶间硕大的竹笋,生机蓬勃,拍照记录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午间,开车缘溪下行,便到了村口外的龙舒河。路途上巧遇了一只“擦了口红”的white dog,和言必称D书记的某位有几分相像,和晓光玩笑:伊拦路通知你去开会。从公路下到河岸里面,看见一处拦水坝,水坝以上河水碧绿丰盈,漫过了石墩栅口,一派“石门水碧魁山青”的景象。上游对岸有人垂钓,为了不打扰到,宋老师、晓光先生指导我脱掉鞋子,在水坝出水口溪水中泡我患有灰指甲的右脚,溪水冰凉,真爽!“沧浪之水清兮,亦可濯我足。”是不是有点暴殄天物的嫌疑?</p> <p class="ql-block"> 晚间,喝了高酒,天青夫妇邀请去新装的练歌厅一试身手。一番燃情释放后,天青老板感觉我是个“玩家”。我不在这种场合唱歌,当晚算是“偶尔露峥嵘”。那一晚,我喝高了,当唱到《母爱》这样的歌曲时,我们的眼睛都湿润了。来石门,洗涤了灵魂,宣泄了情绪,抛却了世俗纷扰,逃脱了扰心琐事,逃离喧嚣躁动,找到心灵归宿,果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高天青能文能武,讲到石门高的历史头头是道,粗略知晓历史年代,如明景泰六年修建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 回程时,晓光先生编了一期美篇《天净沙.清明访石门高》,文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淡烟疏雨远山,老屋石门月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水口仲春还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月华亭下,引来碧水潺潺。</b></p><p class="ql-block"> 晓光先生的文字功底十分了得,点赞,我跟贴:神奇的石门高“双村”蕴藏着昭明时代以来丰厚文化所投射的光芒。高天青既是这束光芒的受益者,又是石门高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南梁萧统(昭明太子)封地为贵池。池州市内至今仍有一条昭明大道,昭明太子编《文选》作为古时学子读书课本,放粮赈济,深得民众爱戴,池州乡村关于昭明太子传说和祭祀活动由来已久。高氏后人至今保存晚清时期的手抄本《福案神会》,记录了昭明太子祭祀活动的起源、流程等内容,含三层意思:一是明确供奉神像为昭明太子;二是祈求神灵保佑家族平安;三是祈求族人读书出仕。而且古时贵池境内大姓村庄均建有太子庙(案公庙),供奉昭明太子像。太子雕像着金色龙袍,手捧书卷,端坐龙椅。神像原先放在石门水口庙,后移至文昌阁,文昌阁拆后放到高氏祠堂,后不知所踪。最早起于南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高氏先祖靖公任蜀都尉,荣归故里,雕绘神像,建堂供奉,取堂名福案。神会解放后停止活动,太子庙文革中拆除。联想到2014年到乌镇西栅专门走进昭明书院(系昭明太子随回乡守丧的老师研读的地方)观瞻,深刻体会到文化内核的力量和影响,对文脉的保护和传承一定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石门高的旅程不仅让我宽松了情绪,得到“此心安处即吾乡”的良好感触,也让我增长了见识,把以前的认知与实证融汇贯通,形成了闭合的认知链。同时,也结交了新的惺惺相惜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任公 2025年2月23日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