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电信局 <p class="ql-block"> 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后,中苏关系骤然紧张。1970年初邮电体制进行改革,主要内容就是把电信和邮政分开,电信划归军队领导,电信工作得以加强。那年我16岁初中毕业,由县武装部方参谋(驻校辅导员)推荐被招入武乡电信局工作,做了一名报务员。和我一批进入电信局的有线务员武振兴,报务员石晋英和郝韶明。初入职场的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就像是一叶扁舟,即将在这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扬帆起航。</p> <p class="ql-block">图为上世纪武乡县城</p> <p class="ql-block"> 武乡县电信局位于县城中心,紧邻县委县政府。主要业务班组有线务班、话务班、报务班和修机室等机构。各公社都有派出机构。局长李水林,军代表兼政委赵泽新。我们报务班(报房)班长陈粉英,也是我的师傅,还有李晋文、郝超明、石晋英、程国印等。报务分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那时候县里都还使用电键收发电报,只有地区和省局有电传机收发电报。有线电报一直在线,武乡县电报出入都必须通过地区电信局转。无线电报有专门的收发报机,出于战备考虑只是定时开机联络。电报分明码电报和密码电报,明码电报有标准电码本主要是民用,密码电报只负责收发码不做译码。明码电报译电工作由报务员负责。公社一级收发电报通过话务员电话和报务班传递标准码。</p> <p class="ql-block">在武乡邮电局大院合影,左起:李学刚、赵海花和本人</p> <p class="ql-block">图为本人与李学刚、程国印、郝韶明、王国宪合影</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使用电键的报务员,电键手法和接听辩别能力是关键。初学报务员必须进行专门的培训,我是在晋东南地区电信局报务连(报房)培训的。我们地区报房在长治市英雄街原邮电局临街二楼,连长是张志才,副连长史斌,排长是王树明,我的师傅是常田科、赵满印和牛改堂。当时我住在邮电23号大院职工宿舍,每天上下班从普通街通过。张连长对工作抓得很紧,每天上午上班前要集体学习毛主席语录,上班后指定师傅进行手法训练,到报机前进行收听抄报训练和译报训练。因为我们是军管单位,时不时还要到军分区教导队听课或到分区靶场打靶。培训半年下来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武乡县电信局报务员合影,前排左起:程国印、王月中、本人和李晋文,后排左起:郝韶明、石晋英、周众明和任子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通过大平台培训回到武乡报房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一上线就能通过滳滴嗒嗒的声音听出在和那个师傅对话,师傅也能听出是我在上班。我们最辛苦的时候是每年汛期,晚上每一小时必须转发一次关河水库的汛情电报。如遇特殊情况就得带上无线报机住在水库,收发水库上下游的汛情电报。</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业余生活也很丰富。院子里黑板报要定期更换,每期根据局长和教导员(军代表)的意见由我来负责编辑制作。我们局在涅河河滩开了一块水田,事务长李新如带领我们种植了稻子。收获的大米全部交给食堂,弥补我们细粮不足的问题,口感比南方大米好多了。到了秋天我们常常组成一个自行车队下乡帮助农民收割庄稼,一路可威风了。</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通信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报务员的工作至关重要,承担着信息传递的核心任务。我每天与电码、信号为伴,确保每一条信息准确、及时地收发。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掌握了扎实的通信技能,也培养了我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阳城缫丝厂 <p class="ql-block"> 在我正式参加工作的那年,我父母就因工作需要调到阳城县工作了。我在电信局工作两年后也调到了阳城。因阳城县电信局报房编制已满,被安排在了晋东南阳城缫丝厂上班。晋东南阳城缫丝厂,曾经在晋东南红极一时的企业,那时候,谁要能在缫丝厂上班,会感到很骄傲。</p><p class="ql-block"> 阳城缫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阳城蚕桑产业的悠久历史。阳城栽桑养蚕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代,阳城的茧丝就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国外。到了明清时期,阳城成为“潞绸”的主要原料基地,阳城蚕茧也多次获得国家金质奖章,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阳城缫丝厂的发展与当地蚕桑产业的兴盛密切相关。当时阳城是北方第一个蚕茧“万担县”,生产的白厂丝达到国际最高等级6A。缫丝厂通过多种形式与蚕农合作,提供免费培训和上门服务,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百姓增收。</p> <p class="ql-block"> 缫丝厂位于县城南关外获泽河畔的坪头村,距县城中心三公里左右。全厂三百多职工,百分之九十是女工。由于建厂才三四年,青年职工占多数。厂党委书记兼厂长秦启文是很有管理才能的领导。我进厂之前就听说,缫丝厂是半军事化管理,年青人在缫丝厂工作成长的快。我进厂后人事部门安排我做电工,我的电工师傅是常凌云。常师傅是地区工业技术学校毕业,技术精湛,爱好广泛。我很喜欢我的电工工作,我在上初中时就偏科数学和物理,两门课成绩经常考满分,记得还自己组装过矿石收音机。在常师傅的指导下,我掌握了电工工作的很多技能。我住的职工宿舍是小平房,我的舍友是缫丝车间主任陈保江师傅和后缫车间工人李东平。李东平和我同岁,我们相处得非常好。陈师傅比我们大十岁左右,是厂里的中层领导,他在生活起居上很关心我们,他平易近人,我们也很尊重陈师傅。</p> <p class="ql-block"> 主要生产车间根据缫丝工序划分:选茧车间负责混茧、剥茧和选茧。前缫车间负责煮茧和送茧。缫丝车间负责将蚕茧中的丝绪缠绕在纺车上进行抽离,得到生丝。后缫车间负责晾晒、复摇、整理和检验,确保其质量和规格。辅助车间有动力、软化水、机修、电工。后勤有食堂和保卫。行政管理有厂办、人事、工会、妇联等。另外厂里还有宣传队和篮球队。</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常凌云、作者和霍继贤,后排左起:吴国华、李碧如和李东平</p> <p class="ql-block"> 我们电工班设在后缫和缫丝车间套间,平时主要确保车间生产线的三十多台电机正常运转和二百多个日光灯的正常。一有问题必须带电作业及时修复,保证生产线不能停机。我们的维护工作重点放在生产工人休息的时间段,正常上班时间我们主要是针对突发情况。所以厂里工人们都希望电工不要忙,电工不忙说明一切正常。这正合我意,上班时间我正好抓紧学习高中课程,我的理想是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常凌云师傅也一直在鼓励我、帮助我。</p> <p class="ql-block">1973年“庆十大”演出结束后合影留念,后排左四为作者</p> <p class="ql-block"> 在繅丝厂除正常上班工作外,最使我难忘的是在宣传队的岁月。阳缫宣传队在阳城是享誉盛名的文艺团体。厂里管后勤的事务长原毅刚师傅是队长。茹改秀师傅是艺术指导。宣传队的演员都是帅哥靓女:男演员有我的舍友李东平和我的电工师傅常凌云,还有张龙太等;女演员有王洁、栗花英、李天平、刘云霞、张俊、郭建华、刘锐平和苏香果等;我是乐队的成员,我们乐队总指导是李碧如,还有张魁元、陈元顺、霍继贤、吴国华和张福太等。我在乐队司二胡、底胡和小号,也参加自创节目的编剧。宣传队的活动全部是利用业余时间。晚上下乡演出我们乘坐厂里的一个两吨半大卡车。我们都就地坐在马槽上,说说笑笑很是热闹。演出结束吃个大锅饭,返回厂里一般都在凌晨两点左右,第二天照常上班。最使我们感动得是每次凌晨回到厂里,秦启文书记都在大门口等候我们。</p> <p class="ql-block">1973年“庆十大”演出结束后合影留念,后排左起:作者和李碧如,前排左起:张魁元、陈元顺、郝海和霍继贤</p> <p class="ql-block"> 1973年,阳城县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特大洪水灾害,县城首当其冲。获泽河上游大量的树木、草垛冲了下来,东关的三孔桥被堵,厂边的河水迅速涨了上来,冲塌围墙漫进厂区。转移产品和保卫锅炉房是当务之急。我们电工班在完成高压断电的前提下,参加了保卫锅炉房的战斗。保卫锅炉一是用沙袋围堵锅炉房,二是抓紧锅炉灭火也就是清炉。我和工友们轮番上阵,硬是把锅炉内上百度的煤火钩拉出炉外。经近全厂职工三个多小时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任多,把损失降到了最低。</p> <p class="ql-block">图为润城劈山改河工程工地</p> <p class="ql-block"> 1973年,我们以宣传队为主体的缫丝厂劈山队参加了润城劈山改河工程。记得有宣传队长原毅刚带队,有张魁元、张福太、段张栓、张彤凤、栗花英、李天平、刘锐平等。</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自豪的回忆。在那个年代,施工环境复杂,机械化水平有限,工程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面对坚硬的山石和恶劣的天气,成千上万的劳动者齐心协力,肩挑背扛,坚持不懈。展现了集体的巨大力量。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令人难忘。该工程体现了当时“人定胜天”的精神,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成为水利建设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参加劈山改河工程队员合影留念,后排左二为作者</p> <p class="ql-block"> 许多参与者是当地的农民,他们每天只有3分钱的伙食费,但他们深知工程对家乡的意义。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的面貌,引水灌溉农田,改善生活条件,这种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是推动他们坚持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参加润城劈山改河工程的经历,是一段充满挑战与荣耀的岁月。它不仅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也深刻影响了每一个参与者的思想和生活。这段历史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那个时代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图为润城劈山改河工程工地</p> <p class="ql-block"> 在缫丝厂工作期间,我担任电工一职,在师傅的带领下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投入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保障生产顺利进行。同时,我积极参与厂内宣传队,和工友们多次下乡演出,丰富职工和群众的文化生活,宣传栽桑养蚕的重要性,展现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此外,我还主动参与抗洪救灾,投身于艰苦的劈山改河工程,不畏艰险,与工友们并肩作战,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与信任。凭借出色的表现和工友们的支持,我获得了推荐考试上大学的机会。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专业技能,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奉献和奋斗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阳城缫丝厂成为了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各位领导和工友们都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贵人,我永远感谢他们,永远记得他们的恩德。</p> <p class="ql-block">1994年原阳缫宣传队部分工友返厂访问,右起第五位为作者</p> <p class="ql-block">1994年原阳缫宣传队部分工友返厂学习座谈会,右起第三位为作者</p> <p class="ql-block">2015年阳缫原宣传队部分人员在河南洛阳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5年阳缫原宣传队部分人员在河南洛阳龙门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8年阳缫原宣传队部分人员在长治壶关八泉峡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8年阳缫原宣传队部分人员在长治平顺通天峡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2019建厂投产五十周年工友联谊会上同窗工友合影,左起:作者、陈保江师傅和李东平</p> <p class="ql-block">2019建厂投产五十周年工友联谊会全体合影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