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的老家辽西山区,大凌河、牤牛河及其枝杈流淌过脚下的古老的土地,哺育着勤劳的人民。一些悠久的历史慢慢地沉淀,演变为百姓习俗,流传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月二,龙抬头。阴历二月,已进入雨水与惊蛰节气,雨水增多,万物开始接受甘露的滋养。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是旧年真正的结束,更是新的一年真正的开始。“正月送穷,二月迎福”,人们开始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龙抬头,预示着一切顺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龙抬头,首先表现在天象上。中国古代人们观测天象,把周天黄道划分为二十八个星座,也就是二十八星宿。又将这二十八星宿按在太空中的位置,分为东南西北四宫,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种神兽。每宫又分七宿,其中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每年阴历二月初的晚上,苍龙星宿从东方升起。代表龙角的角宿上的两颗星,最先从东方地平线上露出,慢慢地其他六宿也相继呈现。这种天象被称为“龙抬头”。 每年春季,龙星从田间地平线升起,此称之为“见龙在田”,夏季运行至中天,称之为“飞龙在天”,秋季下坠,称之为“亢龙有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龙抬头,与节气相照应,预示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而在人间,磨坊里的石磨上,多雕刻有苍龙纹饰。人们把家中的磨盘掀开,支起来,让磨盘上的龙首翘起,寓意“龙抬头”。 这一天,又有其他许多的习俗。 每个“二月二”的前天晚上,人们总要把院子里的地仔细扫一遍,因为明天要“围粮囤”。 天刚亮,人们就起床了。用铲子从锅灶里掏出饱含五谷味道的草木灰,把它们盛在簸箕上,站在院子里用簸箕画。一边画一边抖动簸箕,让草木灰均匀地撒成一个圈。圆圈一般画三个或五个,大圈套小圈,这就是粮囤。然后,又在一侧画上一个梯子,表示粮囤很大。粮囤的直径,小的两米,大的几米。又抓了一些粮食,一部分放在粮囤中央,用一块砖盖住,又故意在粮囤外沿撒一些,表示粮囤满了,流到了外面。人们用长竿击打房梁,唤醒龙,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根据院落大小,这样的粮囤要围二、三个不等,这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滚滚。 做完这一切,才能烧火做饭。今天是重要的日子,必须要吃饺子才行。好像中国的重大节日,只有吃饺子这种隆重的仪式才能表现内心的诚意。等锅里的水烧开了,把院子里准备好的鞭炮点燃,在噼里啪啦声里,一个个滚圆的饺子沉入汤底,浮沉之间,再一次氤氲人间的烟火气。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二月二,炒料豆,去病又长寿。”这是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每个人儿时的幸福记忆。炒料豆的原料主要为黄豆,也有人用青豆、玉米炒。以前的二月二,农村人几乎家家都会炒料豆。挑选饱满的黄豆,用清水洗净晾干,倒在锅里炒,加入食盐就是咸味的,加入糖就是甜味的。炒料豆是需要技巧的,炒过了就会焦糊,反之则会夹生,吃起来一股豆腥气。所以翻炒要快,要均匀。我们小孩子每人都会装一口袋料豆,跑到大街上边玩边吃,这还真是超市里卖的零食没有的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于炒料豆,还有一个民间传说。 据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讲,武则天当了皇帝后,玉皇大帝非常生气,于是降罪人间,命四海龙王三年不准下雨。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可怜百姓,就私自降了雨。玉帝知道后,勃然大怒,便把它压到大山下,并说,金豆开花才能释放它。可是金豆怎么能开花呢? 有一个聪明的人发现,大豆的颜色不就是金黄色吗?他恍然大悟,于是把大豆丢在锅中炒,还真的炸开了花。这件事很快就在民间传开了,家家户户都开锅炒黄豆。灶王爷、土地爷纷纷向玉帝禀告,玉帝感知了人间的诚意,只好放了青龙。这青龙便是二十八星宿中四宫之首的东方苍龙。在临近二月初二的日子里,在大街小巷都会听到“嘭·嘭·嘭”的声音。那就是人们为了迎接“二月二”的到来,在做“金豆”呢!正可谓:“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炒豆豆。你一把,我一把,剩下那把喂蚂蚱,蚂蚱撑得伸了腿,喜得小孩咧开嘴。”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反映出了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 以及耕耘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个节日丰富的民俗活动和深厚的文化涵义,也已经鲜为人知。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每年的二月二这一天,我们家总会有一些爆米花。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实在。我们借助龙的形象,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同时也要将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延续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年,作为一个重大节日,在东北却不只是一天。从腊月初八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二“二月二,龙头起,家家户户吃春喜”,年味始终伴随着每个人。吃,是这个节日里最大的活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月二的吃,除了早餐的饺子外,在我们老家最大的特色是吃猪头和龙须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吃猪头被称之为吃“龙头”,猪头原本是供奉给上天的祭品,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腊月杀年猪,那时候没有冰箱,就把吃剩下的猪肉和猪头、猪蹄一起用冰埋上冷冻起来,家家门前都有一个冰堆,随时吃随时取,那肉才新鲜。一头年猪,腊月和正月基本就吃得差不多了,只把宝贵的猪头留到二月二这天供给龙王吃。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而供奉后的猪头肉就成为当天的美食了。 猪头的做法很简单,一口大锅,整只猪头清理干净,加上葱姜、花椒大料和自制的大酱入锅烀熟,先用来做祭品,祭拜龙王。祭拜仪式过后再将猪头分部位切开,一只猪头至少出3道菜。 一盘猪脸、 一盘猪耳朵、一盘猪舌头,蘸蒜泥吃,那满口生香、陶醉味蕾的感受难以言表。这才是大快朵颐,不觉天高地厚,不知道有多少人这样痛快淋漓地吃过猪头。猪头“带头”,吃猪头寓意“龙抬头”,讨个顺畅吉祥的好彩头,祈福新的一年福星高照,鸿运当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吃猪头肉的同时,那主食一定是一大海碗热气腾腾的龙须面。很多人喜欢在二月二吃碗“龙须面”也是讨好彩。龙须面由山东抻面演变而来,因抻出的面细如发丝,下滚水如银龙入海,故而得名。相传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厨师,在立春当日,做了一种细如发丝的面条,宛如龙须,皇帝胃口大开,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从此,这种炸制的细点便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点心。二月二食龙须面有“顺顺溜溜、顺心如意”的美好寓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天还要去理发,俗称“剃龙头”。因为依据旧礼,正月里不能剃头,有“正月剃头死舅舅”的禁忌,经过一个多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生长,头发杂乱冗长。在这一天,人们会选择理发清爽身心。儿童理发,期望新的一年中健康成长,聪明伶俐,成年人理发则寓意着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人们借龙抬头之际理发,神清气爽,保佑健康,迎接好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了二月二,新年就真正的远去了。二月二,每个人都美美的,饱饱的吃上一顿,攒足一身的气力,迈开双脚,走向即将苏醒的山川河流,登高远眺,入谷寻幽,用劳作的汗水穿越又一个春播秋藏,走在编织幸福的路上,走向更美好的新的一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文化、或者说对龙的崇敬与信仰占有特殊地位,我们华夏儿女自豪地宣称是“龙的传人”。新石器时代,龙的形象开始出现在各种器皿、壁画和雕塑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龙逐渐成为一种宗教和政治象征,与皇权和贵族紧密相连。在古代,皇帝自称为“真龙天子”,寓意其权力承天命而来。这种特殊的身份赋予了皇帝无上的权威,使得龙在皇家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龙逐渐融入了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人们相信龙具有呼风唤雨的力量,能够保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龙成为了祈祷丰收和祭祀神灵的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仰体系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龙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力量和独立。龙的威严形象代表着无上的权力和尊贵,同时也寓意着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在民间信仰中,龙是风雨、丰收和幸福的守护神,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此外,龙还与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紧密相关。赛龙舟就是这种精神的典型体现。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许多习俗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龙的崇拜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月二,龙抬头”,不仅是农耕文明的时令节点,更是中华文化中“敬天爱人”精神的生动体现。从晨曦微露时的采龙气,到餐桌上的巧思龙食,再到踏青时的亲近自然,这些习俗将祈福纳吉的愿望融入日常生活,让传统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乙巳年属蛇,在我们家乡民众都把蛇称作“小龙”,管属蛇叫属“小龙”。龙年已去,龙气不散。乙巳龙头节之际,愿你我顺应天时、传承古礼,以虔诚之心迎接春日的生机,抬起一整年、一辈子的安康与顺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