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龙抬头算是节日吗?</p><p class="ql-block"> 当然,肯定算。</p><p class="ql-block"> 节日有很多种,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既有公共性质的,也有特殊群体的。</p><p class="ql-block"> 重大公共节日,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因其有着众所周知的文化蕴涵,以民俗的形式延续着一种类宗教式的价值认同,是整个价值体系聚合力的重要体现,一般会被官方确定为“带薪假日”。如影响比较深远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国庆节和劳动节,也因其特殊的纪念意义,是家国情怀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动能,因此,理所当然的成为法定节假日。</p><p class="ql-block"> 而有些传统节日,虽然也有公共属性,但会被归类到习俗,比如元宵、龙抬头、上巳、七夕、重阳等等,这类节日,民俗的内容与形式,一般有着较明显的地域差异。</p><p class="ql-block"> 纯粹现代意义的3.8妇女节、6.1儿童节、7.1建党节、8.1建军还有教师节、护士节等等,虽然均为特殊群体的重要纪念日,却也是被公众普遍认同的节日,相关部门和机构还会组织一些活动,引起公众重视,产生超越群体本身的凝聚作用,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日常表达中,节和日一般不作区分,直接说某某节或日期即可,甚至在多音节时可以省略,如除夕、新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上巳)、八月十五等。还有我要说的这个龙抬头,几乎没人再去称青龙节、农事节、春耕节什么的,大概是因为旧时的“社日”仪式早已失传,除了讨个口彩儿去理发,没有再多讲究了。</p> <p class="ql-block"> 现今的二月二,如果真溯源起来,似乎从传说到形成习俗,都很久远,甚至能追溯到人文始祖。且不论绝大多数传说都成型于汉,就“龙抬头”来说,直到唐宋都没有文献记载。</p><p class="ql-block"> 唐中期的二月初一倒是个节日,是时任宰相李泌建议的,叫中和节。这个节日虽然没有传承下来,但二月二的来历似乎与此直接相关。【泌请:“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帝悦,乃著令】——废除正月最后这天的节日,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皇帝听了很高兴,于是就批准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宋代,有悠久历史的花朝节(即百花的生日),民间习俗非常丰富,十分热闹,讲究也多,只是日期一直不统一,却也都在农历二月份。连当时的东西两京都不是同一个日子,汴梁是二月十二,而洛阳(当时叫河南府)却是二月初二。后来因为宋朝人认为二月初一这个中和节是“朔日”,不吉利,于是就把中和节和花朝节的部分民俗归到了二月初二,因此,二月二作为节日便得以传承。(在江南多数地区,花朝节的日期是二月十五,跟上巳节已经非常临近,所以大部分民俗逐渐转移到了上巳节,即延续下来的三月三。)</p><p class="ql-block"> 到元朝的至元年间,二月二与“龙抬头”这个天象才联系起来,当时的地方志《析津志辑佚》中,有“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之说,这也是龙抬头首次出现在文献中。明清两代则把“二月二龙抬头”合并成民俗节日固定下来,而且不断向这个日子附会更多的传说故事,有些地域性民俗甚至还启动了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仪式。不同纬度地区的习俗虽然有差异,但都越来越丰富,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何日雨花峰顶上,愿随龙象一抬头”这样的诗句。当然,习俗中除了吃、穿、做,总是包含着不少禁忌,我不愿意说带有玄学意义的话,听起来像咒语,如果真有人在乎,会产生不好的心理影响。(前面提到的那个析津府大概位于现在北京广安门外一带,唯一的遗存建筑是那个天宁寺辽塔)</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的习俗显然受到地理气候不同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显得更热闹一些。由于古老的花朝节绝大部分民俗都被归到了上巳节,所以,从北到南,龙抬头渐渐被冷落,传统习俗也越来越淡了。</p> <p class="ql-block"> 不管这个节日的习俗还剩下多少,我对这个日子,总是有着一份与众不同的情感,因为这一天是我的“母亲节”。</p><p class="ql-block"> 必须说明一下,5月份第二个星期日那个母亲节虽然很现代,但我并无唐突之感,年轻人共有那么一天对母亲做些亲情表达,总是好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国家没有传统的母亲节,虽然有人提议把孟母的生日确立为华夏族群共同的母亲节,但似乎没什么响应,民俗文化不是那么容易建立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们这个族群并不缺乏崇敬、歌颂和纪念母亲的文化,而且可以说十分丰富。除了“昔孟母,择邻处”这种入门级作品外,早在《诗经》中就有“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这样的诗句,唐代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人们更是耳熟能详。从“灿灿萱草花,自昔居北堂”,“梁园一掬宗人泪,洒向北堂萱草花”这样的诗句中可以知道,萱草不仅叫忘忧草,萱草花还是我们民族的母亲花,就如现今的康乃馨。</p> <p class="ql-block"> 舶来的这个母亲节是Mother's Day,直译即母亲们的日子。国际上这个Day那个Day多得不可胜数,五花八门,几百上千应该是有的,各行各业甚至动植物和一些抽象概念都有,但绝大多数都翻译成“什么什么日”。母亲节传入中国,之所以译成“节”,不仅为了说起来上口,应该主要还是饱含对母亲的尊崇。(只有父亲节、母亲节和情人节等几个Day,其它绝大多数都翻译成“日”)</p><p class="ql-block"> 我妈妈在世的时候,我曾告诉过她,您生日那年的二月二是公历2月25日,但她十分不屑,因为农历生日早已刻在了她的脑海里,我想我必须依她。恰巧这一天的北方民俗要吃龙须面,这也正是过生日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因此,龙抬头这一天,对我来说总会有一份追忆——母亲辛苦一生,看着我成长,我在母亲的牵挂与操劳中,看着她渐渐老去。</p><p class="ql-block"> 而今我也不年轻了,<b>春龙节上一杯酒,遥对空空萱草堂。</b></p> <p class="ql-block"> 我觉得,母亲的生日,不管是现寿的“设帨之庆”,还是渐渐远去的冥诞之辰,都可以称为个人的母亲节,无论怎样表达,生养之恩,都是这个日子的全部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