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颐和园“涵虚”与“罨秀”牌楼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在颐和园的东宫门外,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木质牌楼,名为“涵虚”,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这座牌楼在清漪园重建时被保留下来,并在200米外重新建造。牌楼上的匾额在重建时也进行了调换,东侧改为“涵虚”,西侧改为“罨秀”。</p><p class="ql-block">“涵虚”这个名字可以理解为宁静幽远、恬静无为的境界,而“罨秀”则意为捕捉秀美,即把美丽的山水风光都网在一起。这两块匾额不仅是对牌楼本身的装饰,更是对颐和园整体景观的点睛之笔。</p><p class="ql-block">这座牌楼被视为颐和园的第一道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它的存在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更展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紫气东来城关</p><p class="ql-block">紫气东来城关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峙于两峰之间。重檐城楼,砖雕城堞。</p><p class="ql-block">始建于乾隆年间,南侧城额"紫气东来",得名取老子出关典故;北侧城额"赤城霞起",用晋孙绰《天台山赋》名句。</p><p class="ql-block">登城望谐趣园池榭。城关既是点景之处,又是当年园内分区防卫据点。</p><p class="ql-block">仁寿殿庭院的北侧,在高大殿阁和围墙的夹挟中,有一条幽深的甬道,甬道尽头向右经过一条曲径,在一片高大的常青松柏的簇拥中,矗立着一座关阙式建筑,城关上建有两层阁楼,阁楼四周有刻花青砖砌成的城垛。远远望去,高大巍峨,颇有古意。关城正面题额曰“紫气东来”,北面题额曰“赤城霞起”,此两额均为乾隆帝所题。</p> <p class="ql-block">乐农轩</p> <p class="ql-block">乐农轩位于益寿堂东面万寿山东山腰上,是由平安室、水寿斋构成的一座朴素院落,统称乐农轩,又被称为如意庄,乐农轩面阔5间,左右平安室、永寿斋.均各三间,坐西面东。整组建筑用虎皮石砖墙和青石板瓦建造的房屋,建筑的外观十分的简陋,粗糙,油漆彩画的色泽和形式仿造民间建筑,无皇家园林富丽堂皇格的气派。</p> <p class="ql-block">德和园大戏楼</p><p class="ql-block">大戏楼在颐和园德和园内,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德和园大戏楼建于大型院落“德和园”内,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戏楼。它高21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天花板中心有天井与上层戏台串通,中层戏台设有绞车,可巧设机关布景,上天入地,变化无穷。 大戏楼面对颐乐殿,翘角重檐三层,高21米,底层舞台宽17米。三层舞台之间均有天井通连,可表现升仙、下凡、入地诸情节。底层舞台地下室有水井、水池,可设置水法布景。南部毗连的两层扮戏楼是规模巨大的后台。清末,京剧艺术勃兴,著名演员如谭鑫培、杨小楼等曾在此为慈禧演戏。</p> <p class="ql-block">远眺佛香阁</p><p class="ql-block">看昆明湖:春江水暖鸭先知</p><p class="ql-block">昆明湖,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古代源于玉泉山诸水,</p><p class="ql-block">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水源多来自此渠。出水为南长河(京密引水渠下段)。</p><p class="ql-block">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元代始为通州漕运的水源地,金代以后逐步建设皇家园林,至清代形成规模宏大的颐和园。民国以后,成为公园。</p><p class="ql-block">昆明湖是元代京城漕运航道通惠河、元明清帝王赴西山浏览的水道。清代京城用水的水源地。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渠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终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1966年建成的京密引水渠也把昆明湖作为主要的调蓄水库,堪称为北京城的生命线。</p><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22日,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远眺知春亭</p> <p class="ql-block">近观知春亭</p><p class="ql-block">知春亭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正投影面积104.84平方米,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凭栏可纵眺全园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景色殊胜。据传“知春”二字源于宋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故取名知春亭。</p><p class="ql-block">知春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景致,成为远眺颐和园全景的绝佳观景点,与周围建筑共同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湖畔风光。</p> <p class="ql-block">远眺南湖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湖岛位于颐和园的昆明湖东南侧,昆明湖西堤以东、万寿山以南的湖水之中,占地一公顷多,温带季风气候。</p><p class="ql-block">南湖岛,圆形岛屿景致丰富,以龙王庙等古建筑与假山为主体,经十七孔桥通东堤,环岛泊岸围以青白石栏,是绝佳观景之地,且与万寿山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昆明湖习惯上按位置分为南湖与西湖两部分,而该岛因在南湖里称为南湖岛。它与西堤外湖中的镜治阁和藻鉴堂两个小岛一起,用来象征神话传说中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南湖岛也叫“蓬莱岛”,象征神话中的海上仙山。清代时,此处是帝后们赏月和观看水师表演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p><p class="ql-block">文昌阁,是颐和园内六座城关(紫气东来城关、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千峰彩翠城关、文昌阁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p><p class="ql-block">文昌阁是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位于颐和园内万寿山前山台基上,南俯昆明湖、排云殿,北靠佛教建筑“智慧海”,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后毁于英法联军,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完成重建。</p><p class="ql-block">佛香阁高36米,坐落在高21米的台基上;共有三层、八角、四重檐,为攒尖顶,阁内有八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内部建筑结构复杂。佛香阁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慈禧太后每月都会来到佛香阁烧香礼佛。</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包括佛香阁在内的颐和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包括佛香阁在内的“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远眺万寿山</p><p class="ql-block">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p><p class="ql-block">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大。万寿山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p> <p class="ql-block">远眺玉泉山</p> <p class="ql-block">玉泉山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山山麓,颐和园西侧。山势为西北走向,状如马鞍,纵深1300米,东西最宽处约450米,主峰海拔100米。玉泉山得名于其泉水,“水清而碧,澄洁似玉”,由于玉泉山依山面水,所以自辽金起,就有帝王在此修建行宫消夏避暑。</p><p class="ql-block">依金朝行宫的遗迹,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玉泉山设置离宫,名为澄心园,后改名为静明园。静明园是清代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之一,园在玉泉山之阳。玉泉山主要景点有妙高塔、双石牌坊、圣缘寺琉璃塔、玉宸宝殿、华严寺、玉峰塔、华藏塔、垂虹桥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与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水木自亲码头</p><p class="ql-block">在颐和园的水木自亲码头,历史与美景交织。这里曾是慈禧太后下船前往乐寿堂的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码头上矗立着一根龙灯杆,也被称为探海灯杆,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产物。这根门字形的灯杆由木质材料制成,杆上绘有盘柱金色云纹,显得格外庄重。</p><p class="ql-block">1951年,由于木质材料的朽坏,龙灯杆被拆除。直到1989年,它才得以重新立起,虽然杆上的金色云纹已不复存在,但铜鎏金横梁依然保留着光绪年间的风采。</p><p class="ql-block">龙灯杆的主要作用是为乐寿堂提供照明,而如今,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游客们欣赏颐和园美景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不妨亲自前往颐和园,感受那份独特的历史韵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