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带脉:减肥“金腰带”

译苒经络呼吸疗愈养生瑜伽

<p class="ql-block">带脉作为奇经八脉之一,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别》篇,具体描述其循行路径的则见于《难经·二十八难》。 </p><p class="ql-block">1. 《黄帝内经·灵枢》 </p><p class="ql-block">《灵枢·经别》首次提到带脉的存在,奠定了其作为奇经八脉的理论基础,但未详细描述其循行路径。 </p><p class="ql-block">2. 《难经·二十八难》 </p><p class="ql-block">明确记载了带脉的循行特点:“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这是对带脉路径的首次系统描述,指出其起于季胁(侧腹下部肋骨处),环绕腰腹一周的环状循行特征。</p><p class="ql-block">3. 其他经典补充 </p><p class="ql-block">后世医书如《针灸大成》《奇经八脉考》等进一步阐释了带脉的功能及临床应用,但并非最早记录。</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首次将带脉纳入经络系统,而《难经》则完善了其循行规律,共同构建了带脉“总束诸脉”的理论框架,为后世妇科、腰痛等疾病的诊治提供了依据。</p> <p class="ql-block">一、带脉的循行</p><p class="ql-block">带脉是唯一横向循行环绕腰腹的经脉,如同腰带约束纵行经脉具有“总束诸脉”的核心功能,在调节下焦、维系脏腑平衡中作用广泛。它是奇经八脉之一,循行路线较为独特: </p><p class="ql-block">起始点:</p><p class="ql-block">带脉起于季胁部,具体位置在侧腹部的下方(约第11肋游离端下方),与足厥阴肝经的章门穴相邻。此处是带脉的初始循行点。 </p><p class="ql-block">循行:</p><p class="ql-block">从季胁部出发斜向下行至带脉穴(侧腹部,章门穴下1.8寸,平脐处),再向前行至髋骨上缘并沿上缘斜向下行,沿五枢、维道等穴位横向环绕腰腹一周,最终回绕至起点(季胁部)。因此,带脉的止点与起点重合,形成闭合的环状循行路径。</p><p class="ql-block">关键循行特点 </p><p class="ql-block">1. 环腰一周:带脉是唯一横向循行的经脉,如束带般绕腰腹一周,约束纵行诸脉。 </p><p class="ql-block">2. 交会穴:与足少阳胆经在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交会(均位于腰腹侧部)。 </p><p class="ql-block">特点:带脉是唯一横向分布的经脉,贯穿腰腹,约束上下纵行的十二正经,被称为“诸脉之总束”。 </p><p class="ql-block">二、带脉穴位与交会经络 </p><p class="ql-block">在中医经络系统的奇经八脉中,只有任脉、督脉拥有独立的专属穴位,其余六脉(包括带脉、冲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均无本经单独穴位。带脉功能主要通过与其他经脉(尤其是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来实现。 </p><p class="ql-block">1. 带脉的穴位归属</p><p class="ql-block">带脉的循行路线与足少阳胆经密切相关,其关键穴位均属于胆经: </p><p class="ql-block">带脉穴(胆经):位于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交点 </p><p class="ql-block">五枢穴(胆经):髂前上棘内侧,脐下3寸水平线交点(平关元穴)。 </p><p class="ql-block">维道穴(胆经):五枢穴前下0.5寸。</p><p class="ql-block">这些穴位虽被带脉循行穿过,但本质上是胆经的穴位,仅作为带脉与胆经的“交会穴”存在。</p><p class="ql-block">2. 交会经络: </p><p class="ql-block">直接交会的经络</p><p class="ql-block">1. 足少阳胆经(胆经) </p><p class="ql-block">交会穴:带脉穴(GB26)、五枢穴(GB27)、维道穴(GB28)。 </p><p class="ql-block">关系:带脉与胆经在侧腹部的这三个穴位直接交会,形成气血互通的关键点,共同调节下焦与妇科问题。</p> <p class="ql-block">间接关联的经络</p><p class="ql-block">1. 足厥阴肝经(肝经) </p><p class="ql-block">关联方式:通过胆经与肝经的表里关系(胆属阳,肝属阴),带脉间接与肝经联系。 </p><p class="ql-block">功能影响:肝经主疏泄,带脉通过调控肝胆经气,间接影响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p><p class="ql-block">2. 督脉 </p><p class="ql-block">交会点:命门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 </p><p class="ql-block">关系:带脉横向环绕腰部,与督脉在命门处交汇,共同调节腰脊功能及肾气。</p><p class="ql-block">3. 任脉 </p><p class="ql-block">关联点:中极穴、关元穴。 </p><p class="ql-block">关系:带脉通过环绕腰腹,与任脉在下腹部形成“纵-横”交会,协同调理生殖系统及下焦元气。 </p><p class="ql-block">4. 冲脉 </p><p class="ql-block">关联点:气冲穴(属胃经,冲脉起始处)。 </p><p class="ql-block">关系:带脉与冲脉均起于胞宫(子宫),共同调节气血对胞宫的影响,如月经、带下等问题。</p><p class="ql-block">5.足太阳膀胱经 </p><p class="ql-block">关联点:肾俞穴、大肠俞穴等腰部穴位。 </p><p class="ql-block">关系:带脉通过环绕腰部,与膀胱经在腰骶部形成气血联动,调理腰痛、泌尿生殖问题。</p><p class="ql-block">三、带脉主要功能与作用 </p><p class="ql-block">1. 约束纵行诸脉:带脉横向环绕,如同腰带,约束纵行的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防止其下陷或上逆,主司腰腹部的气血运行维持腰腹气血平衡,与消化、生殖系统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2. 主司生殖与妇科:与冲、任、督脉相连,主司带下病,中医认为“带脉病则女子带下”,带脉虚弱易导致白带异常、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等妇科问题。 </p><p class="ql-block">3. 固护肾脏与腰椎:腰为肾之府,带脉强健可缓解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p><p class="ql-block">4.代谢影响:带脉不通易致腰腹赘肉堆积,因气血阻滞、代谢减缓。</p><p class="ql-block">四、带脉与健康的关系</p><p class="ql-block">1. 肥胖的“元凶” </p><p class="ql-block">带脉堵塞会导致腰部及腹部赘肉堆积。因带脉约束力减弱,无法抑制脂肪过度生长,形成“游泳圈”。临床发现,腰腹肥胖者多伴有带脉不通。 </p><p class="ql-block">2. 妇科疾病的“开关” </p><p class="ql-block">带脉下系胞宫,与女性经、带、胎、产密切相关。带脉失约可致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如白带异常)等。《难经》指出,带脉虚则“带下赤白”,足见其与妇科健康的紧密联系。</p><p class="ql-block">3. 全身气血的“调节器” </p><p class="ql-block">带脉与肝胆、脾胃、肾脏功能密切相关。带脉不通时,易引发便秘、腹胀、腰膝酸软等问题,甚至影响五脏气血运行。</p><p class="ql-block">附:带脉不通的信号</p><p class="ql-block">腰腹松弛:腹部肥胖、顽固性腰腹赘肉、肌肉无力。 </p><p class="ql-block">妇科问题:带下清稀、小腹发凉、痛经、不孕。 </p><p class="ql-block">二便失调:小便频数、遗尿,或便秘。 </p><p class="ql-block">下肢痿软:带脉失约可能导致下肢乏力、水肿。</p><p class="ql-block">带脉瘀阻:常见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运动系统疾病。</p><p class="ql-block">五、带脉的日常保健方法 </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带脉不引”(约束无力)是多种疾病的根源。通过养护带脉,不仅能改善局部肥胖和妇科问题,更能调节全身气血运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养生效果。</p><p class="ql-block">1. 艾灸与热敷: </p><p class="ql-block">艾灸带脉穴、关元穴,可温通带脉,驱散寒湿,改善痛经、腹泻。 </p><p class="ql-block"> 用暖水袋热敷腰部,促进气血循环。 </p><p class="ql-block">2. 按摩与敲打: </p><p class="ql-block">揉按带脉穴:双手拇指按压带脉穴,顺时针揉动3分钟,缓解腰酸。 </p><p class="ql-block">敲打带脉:手握空拳,沿腰侧向肚脐方向轻敲,重点刺激章门、五枢、维道穴每次5分钟,可清肝利胆、排毒帮助消减腹部脂肪。 </p><p class="ql-block">3. 导引与运动: </p><p class="ql-block">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拉伸带脉,强化腰腹肌肉。</p><p class="ql-block">瑜伽体式:牛面扭转 </p><p class="ql-block">4. 生活习惯: </p><p class="ql-block">避免久坐,久坐压迫带脉,易致气血瘀滞,每1小时起身活动腰部。 </p><p class="ql-block">女性经期注意腰腹保暖,忌穿露脐装。</p><p class="ql-block">5.饮食调理 </p><p class="ql-block">减少寒凉、油腻食物,多吃温补脾肾的食材(如山药、核桃),避免加重带脉瘀堵。</p><p class="ql-block">带脉如同一条隐形的“腰带”,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带脉虽短,却是人体气血运行的“枢纽”与“闸门”。通过养护带脉,不仅能改善腰腹肥胖、妇科问题,还可提升整体阳气,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日常结合按摩、艾灸与适度运动,让这条“腰带”为健康保驾护航。</p><p class="ql-block">重点穴位:带脉穴(Dài Mài)虽然名称中带有“带脉”,但它并非属于带脉本身的独立穴位,是足少阳胆经的第26个穴位。是调控带脉的核心穴位,</p><p class="ql-block">主要功能包括:</p><p class="ql-block">约束诸经:调节腰腹部气血,缓解腰痛、腹部松弛。 </p><p class="ql-block">妇科调理:治疗月经不调、带下病、盆腔炎症等。 </p><p class="ql-block">疏利肝胆:辅助改善胆经郁滞引起的胁痛、腹胀。</p><p class="ql-block">按摩带脉穴时,虽刺激的是胆经,但可通过经络交会关系间接调节带脉,达到“一穴调两经”的效果,常用于: </p><p class="ql-block">减肥(收紧腰腹)、妇科疾病、腰痛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