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回忆录合集

老白杨摄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机枪连轶事 兄弟们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目 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引言:“71年兵”的历史地位</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走失了不要紧,找回来还是兄弟</u></i></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雷秀解、王红领新疆之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五班战友“班座”家做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3.机枪连东海聚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4.张海波夫妇北京之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陈啸、王红领新疆之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6.新疆战友访问清华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7.军旅生涯学厨艺 杨得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8.那年中秋节 于 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9.半个世纪前的苦中有乐 张海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0.一次开车闯祸的轶事 程兴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1.军旅生涯轶事 史胜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2.解放军救命呀 米银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3.难忘的奎屯河 米银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4.克拉玛依军管 李永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5.车排子的房地产 王红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6.班长和军长 赵顺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7.我当班长的经历 程兴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8.四班的一些往事 王红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四十多年前的军队生活 潘承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0.军管路上的小插曲 徐芹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1.车排子瓜果飘香 高家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2.奎屯河施工的秀才遇到兵 徐芹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3.五班大战奎屯河 史庆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4.难忘的军旅生涯 康宝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5.军队中的人际关系 潘承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6.新兵蛋子的真实写照 李 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7.军体队的回忆 贺东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8.有幸成为“鸡司令” 郭守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9.机枪连往事回忆 李文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30.炊事班的故事 冯玉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31.我不是机枪连的“叛徒” 石战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  引言: 出于“备战、备荒”之考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出现役,集体转业15年后,再次筹备自己的现役部队。按照军委的规划,兵团从组建50个现役连队开始,逐步扩充至乙种团。每个团的编制控制在1100人之内,不设营的编制。现役连自1969年组建至1971年结束,共征兵两次,也就是69年和70年的兵是现役连的主干。为了将这些连扩充为团,1971开始从各大军区抽调军官,并大规模征兵,而且征兵的范围突破了兵团所辖的地域,众多的江苏东海兵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农七师两个现役团的组建。</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 毫无疑问,步兵八团的元老是71年的老兵,没有71年的兵,就没有908,更没有36916,有的只是一个73分队。 </u></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失了不要紧,找回还是兄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离开军队,大家各奔东西。由于生活所累、事业的奔波,大部分战友失去了联系,尤其是地处不同省份之间的战友,天各一方,彼此不互不联络。即便是一个地区的战友,例如东海的,也大多是“鸡犬朝夕相处,老死不相往来”。但值得庆幸的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终于使大家重新相聚有了可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恢复联络的第一步,是各地区战友先彼此沟通。这对新疆入伍的战友相对容易些,但东海的战友就另当别论了。新疆的战友好比“蛤蟆”,找到一个很容易牵出一串,但东海的弟兄们就像“地下党”,彼此间是单线联系,即便找到一个,打死也问不出另一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寻找失散的战友,乌鲁木齐的于杨、奎屯的潘承玺和李永武、伊犁的史胜斌和康宝春、东海的李文天、史庆浪和郭守立、北京的王红领绞尽脑汁,反复人肉搜索,终于将大家串在了一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半个世纪后,大家都已光荣“下岗”,趁着腿脚利索,彼此探望成为战友们的第一要务。因此,我们的《机枪连轶事》就从恢复联络后,战友们的相互走动开始写起。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1.雷秀解、王红领新疆之行</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2017年8月)</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失散若干年后,在互联网的恩惠下,于杨终于找到了王红领。事实上,王红领自离开军队后,与米银平始终有联系。但米银平较为内向,平时与战友联系不多,而王红领从国外回来后,米银平已经离开了原来的团场。好在,米银平始终保留着王红领的手机号码。正是这个号码,让新疆的战友找到了王红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应该说,我见到的第一个机枪连人是张学诗。他应该是从米银平那拿到了我的电话,来京联系到了我,我请张学诗全家吃了饭,然后开车送他们回到招待所。但我并没有从张学诗那发现其他战友的电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于杨找到我的电话后,由于他与新疆战友的联系广泛,很多人就知道了我的电话。史胜斌和雷秀解第一时间打来电话,王红领终于和大家接上了关系。在与雷秀解通话后的一个小时,身在北京的雷秀解,与当年一个班的弟兄就坐就了餐桌前开怀痛饮。席间,二人当即决定赶赴新疆看望多年不见的战友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筹备新疆之行,王红领向乌鲁木齐、奎屯和伊犁分别快递了普通的白酒。但多年珍藏的茅台不敢贸然快递,飞机又不便携带,只好由雷秀解乘火车携带,王红领独自乘飞机前往。后来发现,没有快递茅台是对的。史胜斌在伊犁接到酒后,打来电话,说其中一瓶酒,瓶子完好,酒没了。估计是有人偷喝了。喝了酒喝了吧,反正不是贵重酒,要是茅台就可惜了。战友聚会重要,我们根本就没把酒的丢失放在心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疆之行,一路下来,战友们给出的礼遇超乎寻常,如不是当年血汗凝成的思念,接下来一幕幕感人的场面肯定不可思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一踏入新疆,乌鲁木齐的战友群就拉开了接待的序幕,短暂的两天,没完没了的回忆。雷秀解和王红领下榻的“哈密大厦”成为战友们主要活动的场所。在乌鲁木齐战友的欢迎晚宴上,王新民将自家小店的煎饼专程拿来供大家品尝。乌鲁木齐期间,司文德全程接送,并驾车在新林的安排下,忙里偷闲进行了垂钓。在乌鲁木齐的日子还没过够,王红领和雷秀解就被奎屯的战友接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奎屯,潘承玺设宴款待远来的战友。奎屯之行,最重要的是机枪连旧址造访。当雷秀解和我默默站在机枪连旧址的那一刻,四十多年前的场景再现,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不停地在脑海中翻滚。作为附带项目,大家还在刘以标勇救落水儿童的大河旁顿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奎屯之行匆匆忙忙,但圆了重返机枪连的梦,71年的兵是机枪连的元老,毫不夸张地说,没有71年的兵,就没有机枪连。当我和雷秀解被移交给伊利战区后,火车站欢迎的仪仗队更是让我们诚惶诚恐。,47年前,我从这迈出人生第一步,再回此地毫不陌生。如果人生再起步,义无反顾地还从此地出发肯定是大概率事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见了新疆,再见了战友们。我会想你们的。(王红领在伊犁机场)。</b></p> <p class="ql-block"> 2.<u> </u><b style="font-size:20px;"><i><u>五班戰友“班座”家做客 </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2018年8月)</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参军就在五班,与班长徐怀荣失去联络几十年后,终于联系上了。在这次全班聚会前,一次在上海交大讲课后,去了一次南通看望了老班长。老班长急切地告诉我,他找了我很多年。由于那次工作安排太忙,我只在徐怀荣家停留了不到8个小时。我记得,喝了酒有些头晕,离发车还有2个小时,班长安排我睡一个小时。醒来,班长和孩子开车送我赶火车,途中经过烟酒商店,班长还不忘冲进去买了我喜欢的中华烟,让我路上抽。当时,我们就决定,找个时间,把五班的弟兄聚集在一起。这才有了这次“班座”家做客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七年前,九个互不相识的青年人走到一起,住到同一屋檐下,开始了他们的军旅生涯。数年的摸爬滚打,有欢乐,有苦闷,有憧憬,也有迷茫。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国家处于动乱之际,个人的命运也变得扑朔迷离。其实,日子艰苦不可怕,怕得是看不到希望。值得庆幸的是,酸甜苦辣之后,这九个年青人留下了永久的友谊。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怀荣,王怀柱,史胜斌,王红领,张丙新,刘以标,史庆浪,张自习,韩继楚。此次,赴南通聚会的有王红领、郭守立、史庆浪和刘以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韩继楚英年早逝,当年在五班韩继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来自东海,和刘以标一个村,至于二人光屁股时认不认识,只有刘以标自己知晓。韩继楚尽管文化不高,但经常会说出一些具有哲理的警句。大家都记得,当年在军队如果谁表现不好,违反个军纪,军官就拿处分吓唬人。机枪连总共给过两个人处分,一个是因为偷东西,另一个是我,因为骂人。但放在我档案里的处分决议不能写是骂人,而是用一个让人无限遐想的用语,“违反军纪”,并且在复员时坚决不予从档案中抽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次,韩继楚不知道为什么得罪了长官。连里让他做检查,他不服。他和我说,“处分就处分,一个处分背着,两个挑着,最多了是开除军籍。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谁也不能开除我种地”。的确,如果把农民开除了种地,那对战友们也不是一件坏事。看来,韩继楚的心态达到了豁达的境界,他真的是看开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除韩继楚外,其他八个战友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安享退休后的幸福生活。唯一遗憾的是副班长王怀住泥牛入海,不知去向。但我相信他一定躲在某个地方操着浓厚的唐山口音,哄着第三代,偷着乐呢。我们祝愿他尽情享受逍遥的生活,因为在军队他就是个乐天派。我记得,在五班时,他说自己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早上起床抽根烟,然后猛地一咳嗽,吐出一口痰。他认为那就是神仙过的日子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怀荣和史胜斌都是从公务员的岗位退休在家,故拿着比大多数战友丰厚的退休金,吃着纳税人的贡献自娱自乐。史庆浪虽有退休金,但仍不甘寂寞,就职于一家4S店,工作之忙,难以想象,在短短的两天战友聚会中就接到两次电话,敦促其回去上班。郭守立子女发展成功,远走高飞,剩下老两口无牵无挂,活得逍遥自在。史庆浪和郭守立都将自己的儿女培养成大学生,从此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也给家族增添了光彩。刘以标有儿有女,均已成家立业。当年两个三等功已经变现,每月从国家那里比其他战友多领若干津贴。尽管如此。刘以标仍然勤劳得像个蜜蜂,在五亩土地上展示着自己的园艺天赋,只是种的东西有些杂乱。据说,他现在又就职一家企业,做了一个恪尽职守的“守夜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排座徐怀荣,当年在军队虽官衔不高,但也是在部队也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战友们想想看,按照我军的惯例,有排级军官家属随军的吗?但徐排座就是一个。然而,徐排座激流勇退,果断解甲归田,回到鱼米之乡的老家江苏。事实证明,他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回到家乡,奋战在税务的岗位上,努力为国家收税(不是横征暴敛),直到光荣退休。战友们口袋里的钱捂紧点,小心被排座的同事们征了去。目前排座身体健康,三不高,子女孝顺,生活富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次,五班战友南通聚会,排座一家热情款待,情意之浓,真让我们几人受宠若惊。我们衷心祝愿排座全家吉祥如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i><u>3.机枪连东海聚会(2019年5月)</u></i></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初夏时节,自伊犁,奎屯,独山子,阿勒泰,威海,南通,及北京的机枪连战友,聚集于黄海之滨,拉开了半个世纪后的相思大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次相思大会,算得上一波三折。先是长达半年的酝酿,就在大家对相聚望眼欲穿之际,一盆冷水劈头盖脸而来,最初东海的组织者(非机枪连的战友)从东海县公安局得到一个不予批准聚会的指令,并告知大家聚会取消。此举不但没有打消大家聚会的念头,反而引发了更为强烈的愿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有关权力部门的指令,史胜斌,王红领,徐芹成率先提出异议,甚至并没有参会计划的赵順茂,也发出旗帜鲜明的质疑。远在福建疗养的童排,对由他人运作这次聚会深表不解,并联系各路战友,明确提出,机枪连的聚会应以机枪连的战友主导。 永武,庆浪,守立,徐排率先表态,东海聚会势在必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战友情深,人心所向。文天,学松,胜斌,宝春,承玺,红领等人积极联络各路战友,筹备大会的各项事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东道主,文天,学松劳苦功高,从吃喝拉撒睡,到聚会的各个细节,细心策划,合理运筹,将整个活动办的有声有色。机枪连的元老,徐排和刘排始终是本次聚会的支持者,正是他们的号召力吸引了更多战友的参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特别令人欣慰的是,东海的战友此次聚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史庆浪,郭守立,刘以标,徐芹成,左相荣,全程陪同,对外地战友体贴入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东海的战友,大多生活在农村,受条件局限,大型社交,旅游等活动尚属奢侈之举,但念及半个世纪没有血缘的亲情,他们趋之若鹜,摩肩接踵,与外地战友欢聚一堂,尽情地诉说多年相思之苦。早年的酸甜苦辣,青春时期的憧憬和失落,在战友间的欢声笑语中一幕幕闪过。短短几天,没完没了的追思,让我们度过了一次难忘的聚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欣喜之余,也留给了我们一些遗憾,乌鲁木齐,山西和四川战友的缺席不能不说是那次聚会的短板。当然,还有的战友走错了路,明明人就在东海,但就是没有出席机枪连的活动。事实上,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然而,大家还是抱着一颗宽容的心,原谅了昔日的战友。</b></p> <p class="ql-block"><b><i><u>东海聚会期间的家庭访问</u></i></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王红领的倡议下,部分战友访问了郭守立和李跃雷的家。当我们走进郭守立的领地,他家房子之多,令大家目瞪口呆。整整26间瓦房,坐落在一条在建的高速公路之旁。这要是再来一次土改,郭守立的成份一定是地主,而且不是小地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当我对郭守立盖这么多房子百思不得其解时,郭守立的解释让我们茅塞顿开。原来数年前,他们村听说政府要修的高速公路会经过他们的宅基地,故大规模的基建成了理智的选择。郭守立仰仗当年机枪连营建的经历,房子修建的格外醒目,不仅在数量上鹤立鸡群,而且质量上乘。当年在四班抹灰的手艺也派上了用场。据说,有一间房子就是他自己抹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郭守立的房子修建的的确不错,但也有缺点。我发现,他们邻居之间的房屋几乎都是紧挨着,之间的空隙只能一个人勉强通过。这要在北京,就是犯法的,因为没有留出消防通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问郭守立,如果失火了,没有消防通道,怎么办?郭守立眼睛一瞪,说道:“你这话说的,怎么不盼着我好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怜的郭守立,可怜的郭家村,政府一看盖了这么多的房子,拆迁款的支出还不吓死个谁,干脆高速公路改道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郭守立设家宴款待了史庆浪、潘承玺和我,酒足饭饱,大家一路杀向李跃雷的领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排战友张清朝听说我们要访问李跃雷家,早早就开车去了李家等候。张清朝在机枪连时被我给了外号,“大清朝”。张清朝在军队踏实肯干,打土块就像吃豆芽菜一样轻松。在奎屯河施工时,他一人搬运的鹅卵石抵得上两个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跃雷是机枪连在国外打拼过的三人之一。从非洲回国后,挣的外汇折合成人民币让人眼馋。国外淘金所得盖起了新房,只是新房给了儿子居住,自己还住在老宅。老宅中抹灰的工具依然齐备,看来当年四班的手艺还没有荒废。李跃雷复员后,干起了瓦工,除了抹灰,还学会了砌墙。要知道,砌墙可不是随便是个人就能干的。当年在机枪连,能够砌墙,特别是砌墙角的大工凤毛麟角,班德义是一个。如果当年让我砌墙角,估计一定是歪七扭八。李跃雷的儿子设家宴款待了远方的战友。</b></p> <p class="ql-block">4.<b><i><u>张海波夫妇北京之行(2019年5月)</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东海聚会之后,张海波夫妇北上,随王红领来到皇城北京,以圆其看看首都的梦想。经过五天的逗留,他们夫妇登上了长城,成了名副其实的好汉,并参观了圆明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游览了故宫,过了一把皇上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作为机枪连战友,到北京后王红领会安排一个保留项目,即参观他的工作单位,然后在学校教工食堂用餐,以切身体会一下中国高等学府的日常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天,张海波夫妇游览完圆明园后,想进清华校园,但门卫就是不让进,可能是他们怎么看海波兄弟也不像学校的教职工。无奈,张海波只好拨通王红领的电话。清华大学之大,光教职工就达2万人,门卫也不知道王红领是谁,但门卫自有办法。他们要求王红领用内线电话通知门卫放行。于是,海波才得以再次踏入清华大学。清华校园之大,走的他们夫妇满身大汗,筋疲力尽。好在,王红领办公室的咖啡和饮料齐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海波夫妇北京之行还有一个收获,这就是海波使用微信的技巧大有提高。例如,学会了发位置,学会自己给自己发微信,学会了在群里直接拍照,而不是只会从相册里转发,还提高了在微信中写作的能力,并开始在写作时使用标点符号。更实惠的是,张海波已经学会了用微信购买火车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很多东西,王红领一说,张海波马上就会了。这说明什么他的学习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只是以前太懒。例如,微信的一些技巧,他们的孩子都会,但他们就是不问,不学习。甚至认为自己不如孙子们懂得多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王红领反复告诉张海波,要有求知欲,要不断学习新东西,这样智力才不会退化。张海波向王红领保证,改掉懒惰的毛病,注意学习。我这里之所以说这么多,是因为张海波的情景与很多战友相似,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个自强自立,幸福的老人。大家可以看看,后面张海波写的回忆录,证明他的确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说张海波懒惰是有证据的。例如,来北京一趟不容易,这家伙上午8点离开酒店出去游玩,下午不到2点就回到酒店睡大觉。那天,我安排他去游览圆明园。我告诉他,颐和园就挨着圆明园,所以游览完圆明园,应该再去颐和园,结果这小子回来告诉我,圆明园太大了,走累了,可怜的海波老弟与颐和园擦肩而过。颐和园就在旁边,他竟然没进去。但我后来一想,或许张海波是对的,出来玩,就悠闲地玩,别把自己搞得太累,毕竟都是过了甲子之年的老人了。当然,如果张海波在喝酒的问题上也这么有节制就好了。在北京这几天,我就给张海波只提供一瓶32度的白酒,并要求他喝够四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海波夫妇完成了北京之旅,即将踏上南下的火车,一会我会送他们去火车站,目标直指绵阳,去与瓜娃子们相聚。祝张海波旅途愉快,祝四川的战友聚会开心。</b></p> <p class="ql-block">5.<b><i><u>陈啸、王红领新疆之行(2019年8月)</u></i></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陈啸和王红领同一年复员,于杨当年将二人送上火车,离开了乌鲁木齐。离开新疆,乌鲁木齐是必经之地。于杨复员回到乌鲁木齐,投身于新疆教育厅。记得当年我和陈啸在乌鲁木齐的代步工具是于杨父亲的上海轿车。我和陈啸得到的福利不仅是于杨的招待,还有我们返回内地乘坐的是客车,而东海战友则是闷罐子来新疆,闷罐子回东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啸。王红领新疆之行的第一站理当是乌鲁木齐,这不仅因为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更重要的是机枪连战友的主力位于乌鲁木齐。远渡重洋,从白求恩故乡归国的陈啸,与王红领重返新疆,开始了军旅生涯的追思之旅。特别是陈啸,当年离开军队,这是半个世纪后的第一次战友重逢。陈啸当年移民加拿大后,与战友们失去了联系。事实上,复员后,我和陈啸一直保持联络。我在北京读研究生期间,几乎与陈啸每个月都会碰头。一次,我的家人来京,还是陈啸将其在基建工程兵大院的一处房子腾出来供我暂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啸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工作,随后去了加拿大。我在加拿大工作时,曾找过陈啸,但无果。其实,陈啸就居住在离我在美国居住多年城市的附近,我当年在密西根州居住时,紧挨着密西根州的加拿大一个城市里就是陈啸的家,到我那开车不过一个小时。战友们都记得陈啸的父亲原来是总后勤部军马部的。我去军马部打听,无果。然而,程兴生提供的一张陈啸在机枪连足球队的照片被总后老人识别后,终于找到陈啸的弟弟。于是,我们将陈啸缉拿归案,回归了组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安排陈啸和王红领的旅行,兴生,文德和于杨绞尽脑汁,接机,安排住宿,设宴款待。老部队边防六团原主官胡团座带来了多年窖藏的五粮液,在机枪连酒仙周乾的带领下开怀痛饮。家玉、世贵、新民虽不胜酒力,但也舍命相陪。云亭携夫人明天将赴莫斯科,忙里偷闲赶来为二位战友助兴。钓友新林除欢迎战友来疆外,还有进一步的垂钓安排。机枪连的铁杆朋友忠民与和平每次战友聚会都积极参与。乌鲁木齐战友的盛情之浓,令陈啸,红领诚惶诚恐。夜游大巴扎给二位战友留下深刻印象。但过于盛情有时也会带来负效应。于杨一次“吾斯满烤肉”买的之多,以致若干烤肉在嘎瓦斯的伴随下进肚,大家已经饱嗝连连,结果看着大巴扎数百种美食,已经没有空间再享用。乌鲁木齐的战友非说下一站奎屯人气不旺,坚持要结伴前往奎屯助兴。考虑到年纪已大,在陈啸和红领的坚持下,周乾的提议被否决。四十多年后的战友聚会,感人的细节不胜枚举。谢谢乌鲁木齐的战友,我们当年用汗水凝结的友谊,铸就了今天没有血缘的亲情。我们会想念你们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啸,红领军旅追思之行的第二站抵达908部队的发源地新疆奎屯车排子。48年前,疆字908部队在此诞生。陈啸1976年离开部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已是43年后的今天。 这是一块让我们饱尝酸甜苦辣的土地。初出茅庐的一群青年小伙,怀揣着各自的预期,走进了兵团部队的大门,在这里他们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年华。事过人非,当年的毛头小子,如今已成为饱经风霜的老人。然而,老当益壮,志在千里,就像机枪连的旧址一样,陈啸,潘承玺,米银平和王红领仍然坚强地屹立在机枪连的营房前。这张照片就是当年我们熟悉的二排营房。三个大间分别属于4班、5班和6班,顶头的一小间住着司务长童波和他的马仔程兴生上士。</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此次奎屯之行,潘承玺精心设计,热情款待。抵达奎屯的当天,承玺夫妇设宴招待远渡重杨的战友。宴请过后,战友们余兴未尽,又被潘承玺夫妇邀请赴他们家中的茶室尽情追忆往事。潘承玺夫人聪慧干练,事业打拼之外,相夫教子,打理家务也是井井有条。潘承玺夫妇举案齐眉,相敬如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火车车次的变动,陈啸和红领改乘其他车次抵达奎屯,以致蒋世林班长独自接站无功而返。蒋世林班座是当年我连唯一立功并获得伤残军人证书的前辈。值得庆幸的是,世林兄受伤后恢复地极好,以致今日与没受过伤一模一样,但每年两万多的抚恤金已纳入国家预算,将伴随世林兄终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范司务乃我连第一任灶王爷,机枪连的衣食住行,在范司务的安排下井井有条。如今,灶王爷范司务身体状况极好,三不高,耳聪目明,相对丰厚的退休金支持着范司务过起了候鸟式的生活。春冬之际他会出现在广西,夏秋则回到新疆避暑,好生快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奎屯之行的第二天,潘承玺驱车将我们带到机枪连旧址。机枪连旧址车排子是石战友的地盘。当年石战友乃908的知名人物。69年入伍,先在我连代理排长,然后又在特务连代理排长,然而数年的代理排长之后并没有成为正式军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公平的境遇并没有阻止石兄的发展。是金子总会发光,鹰有的时候会飞得比鸡低,但鸡永远飞不了鹰那么高。复原后的石兄奋斗在公安战线,走上领导岗位,光荣退休。因为车排子乃石兄的地盘,参观完机枪连旧址的一行弟兄受到石兄的热情款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酒足饭饱后的弟兄们从车排子返回奎屯,银平设家宴招待一行战友。米银平夫人的厨艺虽不及星级酒店的大厨,但家常菜做得有模有样。特别是酱牛肉绝对和北京的天福号有一拼。银平夫人贤惠体贴,除打理家务外,还承担着外孙课外辅导的重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短短一天多的奎屯之旅。大家没完没了地述说往日的酸甜苦辣。陈啸回忆起机枪连的紧急集合,其他战友都集合整队后,他还在呼呼大睡。当然,陈啸的理由很多,例如施工太累,睡得过深。对此,大家表示充分理解。的确,当年的营建真不是人干的活。好在我们当年是傻小子睡凉炕,全凭活力壮。但我奇怪的是,陈啸的老毛病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依旧如故。这两天的行程安排并不紧张,但这家伙还是两次迟到。大家说好的集合时间已过,但迟迟不见陈啸出现,原来是在酒店呼呼大睡。不过,大家还是可以理解,因为远渡重杨的米斯特啸陈 有个时差颠倒的问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潘承玺的接待细心周到,但也有失误。我曾在一个月前就提出建议,准备一点工具,让我们重新打一回土块,回忆一下当年的艰辛。这一点对陈啸尤为重要,因为陈啸当年打土块总是偷工减料,每个土块的填充都不饱满,打出的土块均为罗锅,弯腰之辈。不过潘承玺的失误也有情可原,因为打土块的模具早已退出历史舞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短暂的奎屯之旅结束了。深厚的战友之谊会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并传播到异国他乡。再见了,奎屯的战友们,我们还会回来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王二人的军旅追思之行的第三站,也是最后一站,当属伊犁。毫无疑问,此地机枪连的战友人数较多,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战友组织能力较强,效率之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伊犁战区的四大金刚,史胜斌,康宝春,杨得全,冯玉发算得上机枪连伊犁战区的“四人帮”。四人精力充沛不减当年,身体健康堪比壮年。更重要的是,这四个家伙,热衷于战友情份的维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王二人走出车站面对的是众多战友的欢迎,既有接站的车队,也有录像的大师兼司机(得全),更有专门迎接的弟兄。在战友们的簇拥下,车队驶入伊犁战友史胜斌夫妇事先安排的酒店。酒店条件之好,超出陈,王的预期。车队中保春的车还是以前数十万购入的老车,到是得全,玉发鸟枪换炮,添置了新车。保春是伊犁战区名副其实的“大地主”,三千亩地的长期承包权,忙得不亦乐乎。当然,银子也滚滚而来。我强烈建议保春更换坐骑,只是保春更愿保持低调。</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酒店中短暂的寒暄过后,欢迎宴会正式开始。参加宴会的除“四人帮”外,还有老兵赵璟,四班战友张海波,卫生员张学诗,老兵赵本清,以及908卫生队的徐玉生和三连的谢韶华。徐,谢二人虽非机枪连嫡系,但常年与机枪连战友保持密切联系,彼此不分你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宴会在史胜斌夫妇的安排下,气氛热烈,情谊浓浓。班德义忙于准备第二天战友的聚会,未能参与当天的晚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来的第二天,全体战友涌入班德义的宅地采摘和聚餐。为准备班宅聚会,玉发头天采购整羊,并于当天担任主厨。手艺之精湛,绝不输于餐馆之大厨。作为副厨的海波除完成本职工作外(配菜),还在未经主厨批准的情况下,擅自为战友们做了一道水煮鱼,味道之正宗,令战友拍案叫绝。</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在班德义儿子的安排下,陈啸,红领,得全等人饭前垂钓。垂钓过程十分规范,但鱼不开口,无果返回班宅大吃一顿。招待战友完毕,班德义夫妇将新疆特产吊死鬼和上等的苹果打包,送给远方的客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谢韶华,虽非机枪连战友(我团三连),但常年与机枪连战友保持密切联系。在韶华的真诚邀请下,战友们汇聚西伯风情的查县,接受韶华夫妇的款待。酒足饭饱之后,韶华父子将战友们领入西伯风情旅游景点,既普及了西伯民族的历史知识,又尝试了冷兵器的基本动作,射剑练习。无奈,韶华3元一支购得的弓箭,几乎都被战友们射的四处乱飞,就是射不中目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次伊犁之行,战友们总想安排钓鱼满足一下红领的嗜好。得全全程陪同,并发动了他女婿,安排鱼塘垂钓。无奈,我的运气不佳,就是毫无建树。以致,得全兄在他一个朋友上鱼后,要求人家不要摘钩,交给我来溜鱼,然后拍摄视频,发入机枪连网。得全的好意被我断然拒绝。如果这个假视频被战友们知晓,那今后我还怎么在战友群里混?尽管得全说他不揭发,我不说,没人知道。但我坚信,只有一个知道的事情才是秘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8日晚宴,陈啸,红领答谢伊犁战友。相信战友们已经在机枪连群里看到了热烈感人的场面,保春,胜斌,以及得全夫人的即兴表演,不断将聚会的气氛推向高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鉴于陈啸的加拿大国籍,伊犁之行难免有额外的故事发生。在伊犁市,史胜斌是陈啸的保人,到了察县,张海波承担了此任。二位铺保不断收到来自警方的询问。如果假洋鬼子出事,胜斌,海波走进拘留所吃点窝头咸菜是不可避免的。好在,我们的战友我们知道,假洋鬼子绝不会将多年的 弟兄带沟里去。</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此次伊犁之行,战友们达成共识,明年暑假期间,在伊犁地区(具体地点待定)举行机枪连战友聚会。聚会由伊犁“四人帮”负责。其中,保春总负责,得全为司库,负责经费管理,胜斌,玉发负责公关协调。基本经费由红领提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答谢宴会结束,得全夫妇将陈,王二人送上火车。再见了,伊犁的战友们。四天的热情接待与细心呵护,给我们留下来美好的记忆。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再相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