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我读了很多书,但写作文还是没思路……”,“老师,我总觉得自己写的文章没有深度,怎么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于这样的困惑,我们并不陌生。当新课标反复强调“核心素养”,当高考作文题越来越考验思辨能力,传统的“阅读积累+写作模板”模式显然已力不从心。如何让阅读真正赋能写作?如何在文字中培养独立思考的头脑?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课题组组织了一次以“赞杰出人物·学写作手法”为主题的“阅读综合实践”活动,本次课题活动由欧阳伟老师主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的写作总是浮于表面,究其根源就是学生习惯“快餐式”阅读,缺乏对人物精神品格的深挖,仅仅停留于情节复述或情感共鸣,缺乏对文本逻辑、价值立场的深度追问。所以在此次活动准备阶段,欧阳老师指导学生们从初中语文课文中选定一个人物,以课文为基础,搜集相关资料,然后为他选取合适的照片,加上图注,并写一段精要的介绍文字,设计一张图文卡片。通过设计卡片,学生丰富了对人物的认识,初步感受杰出人物精神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此同时,欧阳老师引导学生整合知识,构建表现人物方法体系,介绍在展现杰出人物的精神品格时综合运用的多种写作手法,比如记述典型事件,运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点睛式概括。学生通过各种示例,了解了多种写作手法,继续深入感受人物精神品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进行到这一步,“如何用思辨性阅读点燃写作的火种”成了课题组成员思考了很久的问题。最终课题组设计以鲁迅《孔乙己》教学片段为例,传统提问是“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是什么?”,这次我们进行思辨升级,提问升级为“作者如何通过“长衫”与“站着喝酒”的细节构建人物矛盾?”,让学生不仅思考“作者写了什么”,更多地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以问题驱动阅读,以思辨重构表达,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欧阳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抓典型事件,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写出心中的杰出人物,在思辨中写出内心所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答题机器”,而是孕育“独立思想的火炬手”。一次两次的活动虽然不能掀起思维翻涌的巨浪,但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课题组成员会致力于更多次的活动实践,让阅读成为思维的磨刀石,让写作化作思想的试金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愿我们的课堂能成为思维生长的沃土,让每一次阅读与写作的相遇,都成为一场通往自由的修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