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巴山夜语》之《陪都不屈》-淘游心飞

李桦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颁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战时首都”成为大后方的中心,“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重庆”析出四川省,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直辖市),是“南京”、“上海”、“天津”、“青岛”、“北平”后的第六个;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正式确定为“陪都”,从此开启一段“抗战”的传奇历史。<br>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富商‘黄云阶’在‘长江’南岸山区一峰买地,“黄山”由此而来。多年营建已是清幽之地,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政府购得。大轰炸期间,“蒋委员长”和空军顾问‘陈纳德’在“望江亭”目睹惨状,促成了“飞虎队”的组建。<br>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莲青楼”成为“美国军事援华代表团”驻所,‘蒋介石’私人顾问‘端纳’、参谋长‘史迪威’、团长‘巴大维’、特使‘马歇尔’、大使‘司徒雷登’等官员都住过。 峰顶“云岫楼”约400余平方米,则为“蒋委员长”官邸。 东侧山脊“松厅”,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起,成为“蒋氏”夫妇居所,‘宋美龄’使用为主。历史机缘,“陪都重庆”为世界瞩目,许多精英与资源荟萃,它永不退却,誉为“不屈之城”。 ‘中山四路’是“陪都”机关、要员聚集之地,有国民政府办公大楼(已拆),以及国民政府行政院(现为重庆纪委)办公楼。 “周公馆”更熟悉名字是“曾家岩50号”,位于路的东端尽头,那时还是狭窄石板小路。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周恩来’以个人名义租赁,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市区的办公地点。 西侧“戴笠公馆”,国民政府“军统局”副局长(主持人)。 有人说:“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再往西是“桂园”,一座独立的小院。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由分管军事的‘张治中’(委员长侍从室一处主任)租下。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10月,‘毛泽东’与‘周恩来’在此谈判、会客,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 ‘鲜英’的“特园”(上清寺),竣工于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民主政团同盟”诞生地,‘毛泽东’三访此处高谈阔论。 没有想到的是,当年热情交流,共商国是的领袖已然巨变。“反右”的磨难与“文革”的大火,让这座“民主之家”荡然无存。<br> “两路口新村”的这栋小楼本是‘杨能琛’私宅,后“外交部”租为招待所。在‘宋子文’帮助下,‘宋庆龄’这里住了近4年,从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至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重建了“保卫中国同盟”,“援华”的物资以资助“中共”武装为主。<br>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随着政府内迁,“美、苏、英、法、加、新、澳”(反法西斯同盟)30余国,在“渝”设使馆。<br> 还有一个特殊流亡政府,也是境内唯一的,它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宗旨是坚持 “反日”,争取独立,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成立于“上海”;又从“镇江”迁至‘沱湾镇’(綦江县)以及‘屏都镇’(巴县);因工作不便,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移到“七星岗”现址;同年11月经“沪”回国。‘金九’(韩国国父)在《致中华民国朝野人士告别书》写道:“八年来,敝国临时政府随国府迁渝,举凡借拨政舍,供应军备,以及维持侨民生活,慨为河润。”‘文在寅’(总统)称,“临时政府”是“韩国”根基,是它的法统。<br> “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背靠“浮图关”,面向‘嘉陵江’。 这里有多组建筑,集中展示“抗战”(重庆)时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风貌。“高公馆”原在“上清寺”,属于迁址。它是“四川省立教育学院”(西南大学)首任院长‘高显鉴’的住所。“中国科学社”曾在此办公,有‘竺可桢’、‘胡适’、‘茅以升’等精英。<br> “刘湘公馆”原位于“李子坝”,因危房移往园内复建。‘刘湘’(陆军一级上将、四川省主席)是有很大贡献的,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川军”易帜;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创办‘重庆大学’,为首任校长;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率军出“川”,出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病逝于“汉口”,立下誓言“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br> “李根固旧居”为原地修复,他是‘刘湘’老部下,是“抗日”将领,曾任“重庆警备司令”。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二野”第12军的‘王近山’(兵团副司令员兼军长)率军部住在这里。 公园对面是“史迪威旧居”,早期为‘宋子文’行馆。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来到‘中国’,担任“战区参谋长”等职。 征战“印缅”有功有过,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晋升四星上将,同年回国。‘蒋介石’把“中印”公路以他名字命名。 “红岩村”(红岩嘴)是‘饶国模’女士的“大有农场”。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因为轰炸,“南方局”机关和“八路军”(十八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从市区迁来,自己建了这座楼房。 “重庆谈判”43天,‘毛泽东’住这41天,还有2天呢? 住在“林园”(歌乐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官邸。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车祸辞世后,‘蒋介石’迁来住1号楼。 两年后的8月29日清晨,两人散步不期而遇,石桌边交谈,据说,“蒋”的对白大意是,别打了,未来以经济成就来竞争吧。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18日,至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8月23日期间,“日军”飞机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大轰炸。人员伤亡约3万人,财产损失已经无法估计。 尤其是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6月5日傍晚至午夜,在长达5个多小时的疲劳轰炸中,酿成了震惊中外的“大隧道惨案”。“较场口防空隧道”设计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中途分叉又形成‘十八梯’、‘石灰市’和‘演武厅’(现磁器街)三段,隧道内没有通风等设备,并且隧道门很低,由于惊慌拥挤,导致窒息和踩踏而死亡有数千人,以致有人绝户,这是当时‘磁器街’的出口遗址。<br> “重庆”依然坚毅,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31日,‘蒋介石’在‘渝中区’设立“精神堡垒”,昭示“抗战”之决心。<br> “抗战”时期,“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浴血奋战的300多万“川渝”籍将士,有60多万人伤亡。‘李宗仁’曾感慨:“川军将士以寡敌众,只有战死的忠烈没有投降的懦夫。”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政府还都“南京”,其后制宪“国大”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的永久“陪都”。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纪念它的重要地位,在“精神堡垒”旧址竣工了“抗战胜利纪功碑”。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军政委员会改为“人民解放纪念碑”(解放碑)。它是“抗战”胜利的精神象征,是“重庆”对“抗战”贡献的历史见证,已成为它的地标和城市象征,没有之一!<br><br><br> 2020年3月3日 星期二 20点42分<br> 修改于 2022年5月14日 星期六 23点38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