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印记—龙门石窟

柴扉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占地面积31.7平方千米,为人文景观。龙门石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开凿。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塑造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龙门”之名来自于隋炀帝。龙门石窟曾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后隋炀帝在洛阳营建东都城,因宫殿城门正对着伊阙,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延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龙门桥 是传说“鱼跃龙门”的发生地,雄伟秀丽,倒映在澄澈的伊水之中,晕染得山水共一色。</p> <p class="ql-block">龙门由大禹在治水中所开凿,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p> <p class="ql-block">陈抟碑 此碑为五代北宋时期著名隐士陈抟手书墨宝的摹刻。陈抟先后在武当山、华山栖息隐逸数十年,周世宗、宋太宗待之甚厚,宋大宗赐号“希夷先生”。碑石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意即要像开天辟地奔赴天边的神马,要像老子一样与众不同成为人中之龙。书写潇酒飘逸、自由奔放,恰如陈抟一样非同寻常、个性不羁。</p> <p class="ql-block">走近石窟,会被那精湛的雕刻技艺所折服,一尊尊佛像栩栩如生,神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石窟中的佛像不仅造型精美,而且细节之处也处理得极为细腻,从佛像的服饰、发型到面部表情,无不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禹王池 上方有一柱造型奇特的石笋,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用,禹王池因此得名。在龙门众多的溪流山泉中,禹王池水势最盛,景色最美,水中更有锦鲤嬉戏。</p> <p class="ql-block">在游览龙门石窟的过程中,还可以欣赏到许多精美的浮雕和壁画。</p> <p class="ql-block">这些浮雕和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佛教故事,也有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p> <p class="ql-block">石窟中许多佛像缺头少臂,具是人为损坏,浏览震撼的同时也心生遗憾。</p> <p class="ql-block">剪刀手佛像 造像憨态可掬亲切无间,拇指食指中指结印上指,或因年代久远自然风化,或因战火连天人为损坏,其拇指断落,极似现代的剪刀手,成为网红。</p> <p class="ql-block">惠简洞 位于龙门西山中段,是西京(长安) 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室成员所修的功德窟。因洞内主佛及右侧弟子阿难面相酷似龙门卢舍那大像龛主佛和弟子造像,又俗称“小卢舍那大像龛”。</p> <p class="ql-block">佛像有的面容慈祥,仿佛在俯瞰着世间万物,给予人们无尽的温暖与慰藉。</p> <p class="ql-block">有的庄严肃穆,让人感受到佛法的威严与神圣。</p> <p class="ql-block">老龙窝泉 为一狭长水池,泉水自山窍深处涌出,聚于池中形成深潭,尔后东注于伊河。潭水幽静碧绿,中生翠绿水草,饮之甘冽。</p> <p class="ql-block">在静谧的石窟内,似乎可以听见千年的咏史之声。</p> <p class="ql-block">每一处雕刻、每一座洞窟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些艺术品不仅展示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 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中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p> <p class="ql-block">摩崖群雕,气势瑰丽而磅礴,充分显现着皇家石刻的恢宏气派。</p> <p class="ql-block">老龙洞</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 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像龛 唐高宗初,成亨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 功毕卢舍那佛。</p> <p class="ql-block">佛高17.14米,头高4米,丰颐秀目,仪表堂堂。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威装艳服,天王雄伟、力士勇猛。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细腻的笔触和精美的雕刻,展现了古代艺术家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药方洞 有中国最早的石刻药方。窟门两侧甬道上刻有唐代140余种药方,记录病名有40例,针灸疗法20种,涉及药物更是多达173种,药方洞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成为世界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精美的雕刻上,还在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