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北京城市中轴线申遗成功。中轴线上的众多建筑——永定门、前门、天安门、故宫、景山、地安门、钟鼓楼引人注目。其实,中轴线还有许多并不那么煊赫,但却非常重要的建筑,譬如寿皇殿。<div><br></div><div> 寿皇殿位于景山公园北部,其建筑群的中轴线与北京城市中轴线重叠,南面正对煤山的中心佛亭万春亭,北面正对地安门,是为中轴线的一环。至于重要,则在于其是中轴线上唯一一处清代皇家祭礼的场所,体现中国孝道文化的实物。</div><div><br></div><div> 解放后,鉴于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北京市考虑开辟一处专为青少年服务的教育场所,但那时刚刚解放,百废待兴,没有多余的财力建立新的场所,于是就利用已经空余的寿皇殿,于1955年开辟为北京市少年宫,殿内文物全部交故宫博物院保存。</div><div><br></div><div> 寿皇殿大门正对万岁山中心的万春亭。</div> 下面是至今仍保存在寿皇殿西配殿的北京市少年宫的牌匾。 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一日千里,国力日渐强盛,北京市政府乃出资在风景秀丽的龙潭湖畔修建了新的少年宫。2014年底,北京市少年宫在新址重新开展工作。寿皇殿获得了恢复自我的机会,经过四年的修缮,2018年底,寿皇殿对外开放。<br><br> 2018年底,我在广播中听到了寿皇殿对公众开放的消息,非常向往,但世事蹉跎,一直拖了六年多,终于得空一探真容。<br> 我们乘坐111路公交车到达景山东门。大门口依然有安检。进得门来,公园内游人不算多,感觉比较舒畅。园内的花草树木也还在冬眠中,一派肃穆。但春节的气氛还在,特别是高挂在树上的大红灯笼,还是给萧杀的公园增添了几分生气。 我们沿万岁山后的主路一直向西,当往南看已经到达万春亭的时候,就知到寿皇殿了。向北一望,果然看到一组掩映在松柏中的黄琉璃瓦皇家建筑。<br><br> 驱步前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南一组三个牌坊,皇家的命名是“宝坊”,全部是高大威武的三间四柱九楼的最高规格牌坊,他们从三个方面围住了宫门,仿佛是守卫大殿的卫士。 宝坊中间是一宽阔的空场,空场北面就是宫门了,亦全部黄琉璃瓦覆顶,屋顶建筑为中国古建中最高规格的庑殿顶。整个建筑为敦厚结实的随墙砖砌门、进深将近5米,作为大门的功能十分明显。 走进山门,便是二门了,叫做寿皇门,始建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黄琉璃瓦庑殿顶的屋顶,彩绘为以龙纹为主的和玺彩绘,尽显皇家风范。这座威严的宫门其实是重建的,原建筑于1981年因用电不慎毁于火灾,灾后重建,保持了整个建筑群的完整。 穿过寿皇门,对面就是主体建筑寿皇殿了。寿皇殿是仅次于太庙和太和殿的高等级的皇家建筑:黄琉璃瓦覆盖的重檐庑殿顶,面阔9间(太和殿和太庙前殿是11间)。寿皇殿高高耸立于有汉白玉栏杆的月台之上,有12级踏步(台阶),为整个建筑群的最高等级,其他建筑的踏步均为8级。大殿前的月台宽阔,摆放有鹿和仙鹤的铜雕,与大殿前的松柏一道合称“六合长青”。 看寿皇殿最重要的是殿内的陈列。寿皇殿是清廷的家庙,即祭祀爱新觉罗氏的列祖列宗并行家礼的场所。殿内有九个暖阁,内供奉各位先皇的神龛和牌位。每年元旦即正月初一行大祭,要摆出插屏,插屏要挂上列祖列宗的画像和各位祖宗皇后的画像,并摆放贡品,以示怀念。<div><br></div><div> 下图是挂先皇和皇后画像的插屏</div> 下图是供奉列皇神龛和牌位的暖阁。 下图是存放画像的云纹紫檀柜。 <p class="ql-block"> 插屏和暖阁的摆放的顺序按照周代就形成的昭穆制度,始祖也就是努尔哈赤居中,左为其子皇太极,右为其孙顺治皇帝,然后再左是皇太极之孙康熙帝,再右是顺治之孙雍正,如此往复,始终是祖孙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晚清有同治和光绪两位兄弟先后承继大统,怎么排序呢?实际上,昭穆制度虽然遵循的是中国的宗法制度,但内核还是皇权制度,即皇权至高无上,宗法制度要为皇权制度服务。于是,光绪的暖阁就遵循左右循环的原则被摆在了左边,也就是他四大爷咸丰的旁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一排是暖阁顺序,下一排的插屏摆放顺序。</p> 下图是1924年的照片,真实地再现了清廷大祭时摆放插屏的情景。 寿皇殿两侧是东西配殿,如今已经成为展示寿皇殿历史的展厅,人们可以更加详细深入地了解寿皇殿的一切,特别是皇家家祭的礼仪。<div><br></div><div> 下图是西配殿。</div> 展览中最吸引我的是祭礼奏乐所用的编钟,这钟已经没有了大小之分,而是依靠薄厚的不同来奏出不同的音阶。还有指挥乐舞的用具,不似现代的乐队的指挥用的是一根小木棒,而是一个类似旗幡的彩旗。这气势,从一升旗就远超西洋的乐队指挥。 下面两幅图片均为演奏邵乐的乐器。 下图就是奏乐和舞蹈指挥的用具。 参观完毕,走出寿皇殿,望着湛蓝的天空,呼吸着早春清冽的空气,我的内心无比充实,亲身领教了中国古代的祭礼,看到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实物,也深刻体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穿透历史的魅力。今天中华儿女依然是炎黄的子孙,我们慎终追远,永远感恩祖宗给予我们的丰沛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