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纪事丨记忆深处温和之光

复兴刋

记忆深处的温和之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囗 高望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前,在五阳矿子弟学校读书的记忆,大多渐渐淡去了。而有一位老师的印象,却在我的记忆深处始终清晰而明亮,他就是赵庆芳老师。中学四年,他是陪伴我时间最长的老师,他讲授的历史和地理并非主课,可在我心中的地位却与主课老师别无二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1942年的中国,整个华夏大地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那年二月,太行山脉深处的武乡县,春寒料峭,青黄不接,在这个饥荒如影随形的季节,赵庆芳呱呱坠地。这个新生命的降临,并未给挣扎在贫苦和战乱中的父母带来多少喜悦。那时候的武乡,作为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核心腹地,常年遭受日寇的残酷扫荡。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五月,日寇发动了臭名昭著的“五一大扫荡”,他们采用“铁壁合围”“梳篦清剿”等残忍战术,妄图彻底摧毁抗日力量。武乡作为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重要机关的驻扎地,首当其冲成了重点扫荡区域。</p><p class="ql-block"> 年幼的他,只能跟随家人四处躲藏,在流离失所中疲于奔命。每一次转移,都伴随着无尽的恐惧与未知。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着人们,饥饿和寒冷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幼小的身体和心灵。或许是命运的眷顾,或许是骨子里的坚韧,他奇迹般地熬过了那段荒乱岁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迎来新中国的曙光。</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后,每当回忆起那段童年岁月,赵老师的眼中总会闪过一丝难以言说的沧桑,那是经历过兵燹和苦难后的深沉感慨,更是对和平珍贵的深刻领悟,对岁月流转中生命坚韧的赞叹与感恩。</p><p class="ql-block"> 赵老师自幼聪慧好学,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家人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即便生活再艰难,也省吃俭用供他读书。从初小到完小,再到初中、高中,他一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成为家族的骄傲。1963年夏,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西高等学府——山西大学,这在当时的农村家庭中,无疑是一份无上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国家百废待兴。赵老师在山西大学求学时,也面临着生活与学习的双重困境。定量供应的主食大多是粗粮,学生们常常处于半饥饿状态。住宿条件也十分简陋,多人挤在狭小的宿舍里,每到冬天,寒冷的北风呼啸而过,室内温度低得让人不敢脱下外套。为了改善生活状况,学校组织勤工俭学,赵老师积极参与其中,虽然占用了不少学习时间,但也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困境中,他始终坚守着对知识的追求,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p> 山西大学外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1968年,那是知识沉淀与梦想起航的一年。由于文革运动影响,教学任务未能完成,国家决定再加学一学期,毕业时间由1968年7月延迟到年底。</p><p class="ql-block"> 从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赵老师响应党的号召,毅然踏入绿色军营。他身材清瘦,却浑身透着一股干练劲儿,穿上那身军装,更添几分英气。一年的军旅淬炼,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高强度的训练,严格的纪律,进一步磨砺了他的意志。正是这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砥砺,使得他在日后的工作中,总显得那么坚定与沉稳。</p><p class="ql-block"> 1970年,他回到家乡长治,被分配到潞安矿务局五阳矿子弟学校任教,自此,开启了一段桃李芬芳的人生篇章。赵老师初到学校时,正值那个特殊的反潮流年代。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校园也难以幸免。不少学生浮躁不安,纪律松散,教学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困境下,他始终保持温和态度,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面对学生的调皮捣蛋,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给予劝导。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样来上课,刚走到教室门口,就敏锐地察觉到有些不对劲,他看到半掩的门扇之上放着一个脸盆,这显然是有人故意为之。他不动声色地取下脸盆,走上讲台,看着台下或偷笑或紧张的学生们,他的眼神中满是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但更多的是真诚的关爱。赵老师没有马上讲课,缓缓讲述起自己小时候上学的艰难经历。“同学们,我的求学之路充满艰辛和坎坷,其中的苦涩一言难尽。你们现在能坐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平静地听老师讲课,是多么的幸福呀!应该好好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那时候一切都晚了。”他略带沙哑的声音温和而坚定,每一字都敲在学生们的心上。在他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那个搞恶作剧的学生终于低下了头,面露羞愧之色。</p><p class="ql-block"> 赵老师的板书,总是那么认真,每个字、每个符号都工工整整。每次上课,总会将重点内容大段大段地抄在黑板上,即便认真做笔记的学生寥寥无几,他也从未有过一丝懈怠。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宛如一盏明灯,在混沌的年代,为我们照亮求知之路。</p><p class="ql-block"> 赵老师不愧是山大的高材生,讲起课来很少照本宣科。把教科书往讲台上一搁,便开始了精彩的授课之旅。他像一位故事讲述者,胸有成竹,娓娓道来,那些枯燥的历史事件和地理常识,在他的口中都变得鲜活起来。</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个风雨交加的秋日,天空被乌云笼罩,豆大的雨点砸落在地面上,溅起层层水花。平日里爱逃课的几个学生,也许是因为天气不好,在外面无处可玩,都来到了教室上课。赵老师站在讲台上,正给我们讲赤壁之战。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仿佛穿越千年,亲眼目睹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同学们可以想象,千年前的长江,波涛汹涌,战船如林,孙刘联军不过五万,却要面对曹操的八十万大军,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豪赌。”说着,他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迅速勾勒出长江的走势、双方军队的驻扎位置,笔触坚定而有力。他边画边讲:“曹操从江陵顺流而下,志在必得,他的战船绵延数十里,首尾相连,军威浩荡。而孙刘联军这边,周瑜和诸葛亮却在营帐中彻夜谋划,一个大胆的火攻之计在心中悄然成型。”讲到精彩处,赵老师模仿起诸葛亮羽扇纶巾的模样,轻摇着手中的教材,说道:“天赐良机,诸葛亮算出近日会有东南风,黄盖更是主动请缨,带领数十艘堆满易燃物的战船,佯装投降,向着曹军的船队飞速驶去。”赵老师深情地讲着,同学们静心地听着,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火攻曹军的弥漫硝烟。</p><p class="ql-block"> 在赵老师的课堂上,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地理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生动的世界。<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些与赵老师共度的时光,犹如璀璨的星辰,镶嵌在我们的记忆天空,熠熠生辉,久久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留学海外的王志刚同学,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追忆道:“赵老师的谆谆教诲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多少干涸的心田,他用渊博的学识和耐心的态度,点燃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赵老师当时兼管学校图书馆,我常去帮忙整理图书,顺便吃了不少偏饭。黎汝清的《万山红遍》,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还有《江畔朝阳》《雁鸣湖畔》,都是那个时候赵老师推荐我看的。印象至深的是《西沙儿女》奇志篇,学校刚买回来,赵老师便告诉了我,新书尚未编号,我就读完了。”</p> 赵庆芳在部队留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为赵老师的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1981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浪潮,推动着他迈向新的征程,先是调入矿办担任干事,就此踏入一片全新的工作领域。彼时的他,怀揣着对新岗位的热忱与期待,凭借着过往积累的丰富学识和沉稳作风,迅速适应工作并投入其中。尔后又调任矿教育科副科长,凭借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他深入课堂听课,与师生座谈交流,倾听民意,擘画教改,为中小学教育发展和成人培训,出谋划策,呕心沥血,点亮了矿山子弟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 不久之后,集工农兵学于一身的赵老师,再次被组织擢拔担任矿党委组织部部长。主政组织人事工作期间,他秉持对党和企业的忠诚,站位全局,慧眼识才,坚持德才兼备标准,严谨考察,挖掘人才,全力推动干部成长,为矿上发展奠筑了坚实的组织根基。</p><p class="ql-block"> 担任矿党委副书记后,他在更高的领导岗位上,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倾听民声,构建和谐,为全矿的稳定与发展殚精竭虑。他如同一棵扎根深厚的大树,稳稳地撑起一片责任的天空,兢兢业业,倾尽所能,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1998年,他退居二线担任调研员,从台前走到幕后,却依然关注着矿上的改革发展。2002年,他正式告别工作岗位,结束了30多年的从教从政生涯。一路走来,顺风顺水的日子屈指可数。但他深知,正是这些坎坷和挑战,砥砺着他在风雨中不断成长,也让他早早地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p><p class="ql-block"> 2022年底,命运的考验并未在退休后停止。新冠病毒防疫解控之时,不少老人躺枪,赵老师也未能幸免。短短三天,便被推向了病危的深渊。子女们心急如焚,看着被病痛折磨的他,眼中满是担忧与焦急,急忙将他送往医院。然而,在那个特殊时期,医疗资源极度紧张,医院病床一位难求。四处辗转,一家家医院询问,得到的多是婉言拒绝,仿佛置身于黑暗的迷宫,找不到出口。就在几近绝望之时,长治市人民医院伸出了援手。那一刻,悬壶之光穿透阴霾,点亮新的希望。经过医护人员的紧急抢救和精心护理,赵老师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奇迹般地脱离了危险。</p><p class="ql-block"> 劫后余生的他,心中满是感恩。在给我的一段文字里,他这样深情写道:“感谢上天的眷顾,在生命的至暗时刻,给予我一丝希望;感谢家人不离不弃,在病床前日夜守护,用爱与孝温暖着我受惊的灵魂;感谢那些如同亲人般的医护人员,他们身着白衣,心怀锦缎,用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关怀,将我从死神手中夺回;感谢每一位关爱我的亲朋好友,在我最脆弱的时候,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给予我战胜病魔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赵老师今年83岁了,他的人生履历犹如一本厚重的宝典,每一页都写满耐人寻味的故事。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充满挑战与磨砺的过程,而一生不懈的追求和奋斗,便是最大的收获与幸福。</p> 潞安集团五阳煤矿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