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斯里兰卡(4):自然与传统交织的体验之旅

靳永安

<p class="ql-block">  应了那句:起个大早,赶了晚集。早上3点就起床,带上酒店准备的早餐,乘车、搭船寻观蓝鲸这海洋中最大的生物。到了南部美瑞莎码头,还是晚了,早有团队把好座位占完了,坐哪倒无所谓,只求能看到蓝鲸。启航驶向拉克代夫海,糟了,怎么闻到了胶皮糊味,不一会发动机熄火、船停了,一叶孤舟就这么在印度洋上飘着、摇晃着。还好,机械师很快就修理好,算是虚惊一场。</p><p class="ql-block"> 继续海巡,众人惊呼:海龟、海龟,见前方两只海龟浮现在海面,一只似乎驮着一只,似乎在做游戏,亦或是齐心协力横渡印度洋。这些都是小插曲,我们等的是大主角出场。船员也焦急,目光紧盯远方海面观察着,这时海面又窜出一些黑影,背鳍时隐时现,突然跃出海面,一个漂亮的弧线划过,又没入海面,原来是海豚家族,一对对在游客的镜头中留下身影。</p><p class="ql-block"> 接近午时仍没有目标出现,运气确实差点,船员说声呐反射信号很弱,附近蓝鲸活跃度低。在斯里兰卡美瑞莎,观鲸不成功率仅为5%,却被我们摊上了。也不遗憾,在这茫茫蔚蓝色印度洋上巡游、寻鲸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p><p class="ql-block"> 在这蓝色星球的印度洋边,存在一种打鱼方式,堪称原始与奇特的结合,它便是斯里兰卡著名的“高跷钓鱼”。</p><p class="ql-block"> 斯里兰卡西南部的加勒地区,回溯至生产工具与技术尚不发达的岁月,当地的渔民凭借着非凡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发明了“高跷钓鱼”法。他们在尽可能踏入海洋的地方,稳稳地竖立起木桩,再将横杆捆绑得结结实实。随后,钓鱼者或是撒网捕鱼者,从容地坐立在木横杆上,开启与大海的博弈。</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时代进步,后来造得起渔船了,渔船捕捞提高了劳动效率,机械化远海作业变成现实。然而,这种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的传统劳动方式,并未被岁月的洪流所淹没,反而完美地保留了下来,经过包装演化,成为吸引外来游客猎奇体验的传统项目。</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劳动工具,变成了旅游体验的道具;往昔辛勤劳作的渔夫,也演绎成挥动鱼竿的演员。在这片土地上,椰树亭亭如盖、阳光肆意倾洒,沙滩细腻柔软、海浪层层翻涌,还有那脚踏浪花、稳坐钓鱼桩的“姜太公”钓鱼郎,宛如一幅天然的绝美画卷。这般美轮美奂的场景,若不声名远扬,实在辜负了大自然的慷慨恩赐。于是,就红了,各地的游客都纷纷体验打卡。这不,我也坐上了“高跷”,伴起了“姜太公”。</p><p class="ql-block">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智慧同样令人赞叹。海滩边,倾斜生长的椰子树,系上一根粗绳,转瞬之间,别具一格的椰树秋千便呈现在眼前。站在秋千上,脚踏海浪,随波轻盈荡漾,脚尖轻触水面,仿若蜻蜓点水般优美。人在海浪之上飞荡,水在脚下逐波欢浪,这般奇妙的体验,不仅荡出了童年纯真的回忆,更荡出了久违的开心与快乐。不过,这单绳秋千好玩、也好难玩,考验臂力与平衡力,稍有不慎,随时可能摔入海浪之中,来一场畅快淋漓的“湿身”之荡。</p><p class="ql-block"> 万里迢迢奔赴这片看似贫穷落后的锡兰土地,体验着这些最原始、最简单的劳动和娱乐工具,收获的却是最纯真、无邪的感觉,绽放出最由衷的欢笑。为什么呢?或许,正是这些质朴纯粹的事物,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份真、那份善,那份渴望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