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观星台闻名遐迩

孟令武

<p class="ql-block">登封观星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东南7.5公里的告城镇周公庙内, 是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八大景区之一。它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和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观星台的主要功能是昼测日影, 夜观极星,以正朝夕。自元代开始,这里就是观测星空、赏月的最佳场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今天,随“大好河山”去登封参观,两个景点,观星台和袁桥古村。</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市区出发,走王城大道向南,在一过伊川标志物“大裤带”就上G36宁洛国家高速(南京~洛阳),往东南方向行驶。</p><p class="ql-block">2025.2.27</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片拍于G15</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16</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盐洛(江苏盐城~河南洛阳)国家高速公路少林服务区南北两区涵洞通道内</span></p> <p class="ql-block">从少林南区跑到北区拍少室山</p> <p class="ql-block">中岳嵩山脚下就是闻名遐迩的“少林寺”和“中岳庙”,还有启母阙,还有影幕上豫剧《朝阳沟》的拍摄地,银环和栓保的老家也在那。</p> <p class="ql-block">觀星臺</p><p class="ql-block">景星卿雲於斯為瑞</p><p class="ql-block">珠輝玉照盖代之華</p><p class="ql-block"><b><u>大巴行驶中抓拍石牌坊</u></b></p> <p class="ql-block">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屈原《天问》 </p><p class="ql-block">早在上古时代,在大地上俯仰生息的人们便开始在晴朗的夜晚遥望星空。 </p><p class="ql-block">当为人们提供光与热的太阳在天际隐去, 暗含着许多奥秘的万千星辰与在圆缺之间切换的月亮,便开始遵循着一定的轨迹在天际流转。</p> <p class="ql-block">登封告成观星台星轨摄影师:焦潇翔</p><p class="ql-block">然而,当第一个人将天上星辰的更替与地上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的时候,原本遥远而美丽的宇宙,便瞬间变化成投注于人类身上的巨大阴影。 </p><p class="ql-block">月亮的晦朔究竟意味着什么? </p><p class="ql-block">星辰的变化是否会影响政治权力的更迭? 当人们的眼光再放远些,白日里自天际圳过的太阳,是否也暗藏着些许奥秘?</p> <p class="ql-block">英仙座流星雨摄影师:黑泽</p><p class="ql-block">为了探究这些天体的运动轨迹,人们修建起高耸的观象台。借由它,行官们夜测天象,试图自这些庞大的信息中解开星星传达的秘密。 </p><p class="ql-block">而中国目前现存的最早的观象台,便坐落在河南登封。 </p><p class="ql-block">嵩阳地中</p><p class="ql-block">星星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p><p class="ql-block">它似乎与四季更迭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却又因为人们对生死的恐惧,隐隐约约暗示着生命的轮回。 </p><p class="ql-block"><b>上三图搜狐网</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区全景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区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观星台,地处“天地之中”——位于河南省登封东南11公里处的告成镇。这里北依中岳嵩山,南邻箕山颍水,西接大禹都城, 东毗东周阳城,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景区内部大部分建筑依“中” 而建,沿中轴线主要建筑和遗址有照壁、山门、戟门、周公测景台、 周公祠、元代郭守敬观星台、帝尧殿和元代建筑遗址等。景区外围是由园林绿化系统、天文体验仪器、部分文化景点以及道路系统组成的生态文化公园。 </p><p class="ql-block">古老的观星台,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经沧桑,屡有破坏。目前,观星台景区是普及天文科学知识、开展研学游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也是国内外游客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好场所。 </p><p class="ql-block">2010年8月1日,观星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观星台和周公测景台孕育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观星台</span></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p class="ql-block">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p><p class="ql-block">河南省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0八年五月十日 立</p> <p class="ql-block">观星台生态文化公园</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登封·<b>天地之中</b>历史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观星台标志石</p> <p class="ql-block">组织合影</p> <p class="ql-block">导向标</p><p class="ql-block">导游挑重点,“太和殿日晷”和“郭守敬雕像”没带着去,也没有介绍,还得靠自己,只要集合不迟到。</p> <p class="ql-block">登封观星台的太和殿日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守敬</span></p><p class="ql-block">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著有《推步》、《立成》学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 </p><p class="ql-block">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郭守敬主持了从北纬15度至65度广大地区的天文测量,历时四年,制作出了通行360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 大明殿灯漏、玲珑仪、高表等二十多种新仪器。 </p> <p class="ql-block">仙鹤日晷在自然流畅的艺术雕琢下,展现了它精湛的雕塑艺术功能,与香港科技大学的校园环境相协调, 这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成为香港科技大学的重要景观标志。</p> <p class="ql-block">仙鹤日晷时刻线均匀分布在赤道环上,属于赤道式日晷。晷针高端指向北天极,低端指向南天极,倾斜角度与当地纬度相同。在阳光下,针影落在刻度线上,对应时间即为当地真太阳时时刻。 </p> <p class="ql-block">“鸟语花香”跃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地标:登封市主要景点及交通</p> <p class="ql-block">照壁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时任登封知县施奕簪建造, 当地人俗称“影壁墙”。 照壁上嵌“干古中传” 石额一方,简明概括了古天文学重视中土的观测传统。</p> <p class="ql-block">千古中传</p> <p class="ql-block">但愿我们的参观队伍有强烈的求知欲</p> <p class="ql-block">中国天文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观星台的山门初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系三间硬山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石表寓精心氤氲南北变寒暑</p><p class="ql-block">星台留古制会合阴阳交雨风</p><p class="ql-block">嘉庆十四年巳巳五月 (1809年)</p> <p class="ql-block">周公测景台位于登封市东南13公里告成镇观星台南侧。建于唐开元十一年(723年),俗称“无影台”,又名“八尺表”,是我国古代立八尺圭测量日影、验证时令、计年的仪器。用青石制成,石柱为表,台座为圭,表的顶端为屋宇式盖顶,南刻“周公测景台”字。</p> <p class="ql-block">面南方向有五字:“周公測景臺”</p> <p class="ql-block">“周公测景(通“影”)台”是西周文王四子、周公(姬旦)营建东都洛阳时,在送告成(古称阳城)利用土圭、 木杆……(字体残缺,无法辨识)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太史监南宫说(悦)周公旧制将原土台木表改为石台石表。周公测景台是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圭表测影的重要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北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b></p><p class="ql-block">这句话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古诗,表达了道和石的寓意 。</p><p class="ql-block"><b>道通天地有形外 </b>: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或原理,它超越了有形的世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它像天地一样广阔无垠,包容万物,却又不受任何有形物质的限制。</p><p class="ql-block"><b>石蕴阴阳无影中 </b>:“石”在这里象征着自然界中的实体物质,它承载着阴阳两种基本属性,这两种属性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无影中”则暗示了这种阴阳属性是微妙而难以捉摸的,它们隐藏在石头的内部,不张扬,却无处不在。</p><p class="ql-block">这句话通过道和石的对比,表达了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哲学思想,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古柏(侧柏)</p> <p class="ql-block">周公祠两侧碑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井</span></p><p class="ql-block">此井相传为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建造观星台时挖凿, 测量仪器用水及生活用水都取自此井。井水清澈甘甜,历经数百年久旱不竭,被百姓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未细研究,应与24节气相关。</p> <p class="ql-block">周公祠前地面“冬至”二字含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沈括浮漏</span></p><p class="ql-block">“浮漏”是按宋代科学家沈括浮漏而复制,漏壶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器,相当于现代的钟表,沈括浮漏由求壶、复壶、废壶、 建壶组成,以容纳水量的多少而显示时刻。</p> <p class="ql-block">周公祠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是一座面阔三间带卷棚砖木结构的硬山式建筑。 1975年,进行了落架翻修,内塑周公(姬旦)像。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弹痕</span></p><p class="ql-block">一九四四年,日寇炮击观星台,致使台顶东室坍塌,台东壁中弹数枚。一九七五年修整复原,现保留的是损坏较轻的两处炮弹洞。</p> <p class="ql-block">正方案系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是一种用来测定方向的仪器,此为复制品,原为木制,后改为铜制。</p> <p class="ql-block">“仰仪”由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此复制品仅为原物的四分之一。仰仪属于球面日晷,由仰釜、 十字架、测影璇玑板组成。通过观测可以看出太阳在仰釜中的节气和时辰位置,据史载仰仪还可以观测到日全食现象。</p> <p class="ql-block">观星台整个建筑,就是郭守敬所建的一座精密的天文观测仪器,它的主要使命与当年周公所立八尺之表相同,也是用于测量日影长度,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台之一,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计时等多种功能的天文台。</p> <p class="ql-block">昼测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登封观星台自元代开始,就是观测星空、赏月最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观星台通过观测日影长短和方向来确定节气,通过寻找日、月、星、辰运动的规律,作为制订历法的依据。郭守敬通过实地测验,掌握了日月星辰和地球的运转规律,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夏至和冬至,春分和秋分的精确时刻,实行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天5时49分12秒,与现在的测定仅相差26秒,与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分秒不差,但我们的《授时历》比《格里高利历》早300余年。</p> <p class="ql-block">观星台不仅保存了我国古代圭表测影的实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测影以来测影技术发展的高峰,它反映了我国天文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对于研究我国天文史和建筑史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观星台是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由台身和量天尺组成,台身形状是覆斗状。观星台内还有一“测景台”,它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姬旦修建,是古代祖先测量日影,验证四时的仪器。</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台﹐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县城东南15公里的告成镇北﹐东经113°08306±315﹐北纬34°24169±13。中国历代许多天文学家曾到这里进行过天文观测。</p> <p class="ql-block">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创建,连同台顶耳室通高12.62米。台体上下有明显收分,反映了宋元时期的建筑特征,台北面中部砌一凹槽,其南壁上下垂直,高4丈,称高表,与台下石圭(量天尺)构成具有测影、观星和计时功能的综合性天文观测设施。</p> <p class="ql-block">现在不让游客上了,借图一观。</p> <p class="ql-block">帝尧殿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 时称螽斯殿。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 改建,更名为帝尧殿。2005年原登封市文物管理局进行了原址复建。</p> <p class="ql-block">帝尧殿内墙上两块碑记</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19年9月8日至16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观星台采集火种</p> <p class="ql-block">火种采集点</p> 日晷林: <p class="ql-block">日晷林修建于2018年冬,是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研究所复制安装,主要包括浑仪、简仪、黄道经纬仪及清华大学日晷、北京大学日晷等测量计时仪器二十余件。日晷林是国内外现存日晷的聚集地,也是中外游客了解日晷型制、体验日晷计时功能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京大学赤道式日晷</b></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赤道式日晷,由底座、碑身和晷盘组成,碑身四周刻有篆字碑文,东西南北四面牌文分别为: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俯以察于地理”“仰以观于天文”,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天文、哲学观念。晷针高端指北、低端指南,倾斜角度与当地纬度相同,刻线均匀的分布在晷盘上。太阳光照射晷针所产生影子落在晷盘刻度处,指示当地真太阳时时刻。每年春分后看正面针影,秋分后看反面针影。此日晷已成为北京大学校园内独特的风景。</p><p class="ql-block">该日晷由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设计,制作。</p> <p class="ql-block">星晷又名“勾陈晷”,是现在夜间利用观测恒星以定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星晷由两个圆盘同心安装,内盘刻有周天度数,列十二宫以分二十四节气, 外盘刻有时刻,中间有一条缝,用儿窥星。使用时将外盘子正初刻移对内盘当时节气,在晷盘后中缝北望帝星与勾陈大星,使两星同现缝中,即视盘面锐表所指, 为当时时刻。 </p><p class="ql-block">本仪根据古文献资料由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设计、制作。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晷 [ guǐ ] </b></p><p class="ql-block">1.日影;日光。引申指白昼。</p><p class="ql-block">2.光阴;时间。亦指一日或一时。</p><p class="ql-block">3.指日晷。测度日影以确定时刻的仪器……</p> <p class="ql-block">月晷又名太阴晷,是通过观测月球方向的变化来测定时刻。它由两个同心圆盘和中心游表三部分组成,其中一盘标有农历初一至三十日的日期,称为日盘,另一盘标有十二时辰,称为时盘。游表用来对月指示时刻。 </p><p class="ql-block">月晷是可称补日晷只能在日间使用的缺点。此外月亮在晚间较容易辨认,适合平民百姓使用。可是由于月亮并非每晚必定在地平线上出现,并且它的轨道变化较为复杂,因此月晷的可用率及计时准确度均较低。</p> <p class="ql-block">皇家三辰晷仪</p><p class="ql-block">三辰晷精铜为之,径三十四厘米,台内、外盘。外盘古称地盘, 内盘为天盘,分列十二时辰、周天度数、三十日空度、十二宫、二十四节气按序布刻,中心放游表、按铁针,天地盘安装在云托架上,能转动。 </p><p class="ql-block">(一)测日影计时法</p><p class="ql-block">立游表中心长针指向北天极,下端指向南极,地盘午正对云托箭头,日光下针影所落之处为当时时刻。春分后看地盘上面,秋分后看地盘背面针影。 </p><p class="ql-block">(二)测月位置计时法</p><p class="ql-block">先把地盘午正对云托箭头,以游表中线对天盘当日数,转天盘若千度,朔上表末,使表对月,立环内无影。视表末所知,以知时刻。 </p><p class="ql-block">(三)测星位置计时法</p><p class="ql-block">先将盘子正,子初移对天盘当月节气,再移转铜盘,北望帝星与勾陈大星,使二星同现缝中,盘面云托头所指为正时刻。 </p><p class="ql-block">本仪根据古文献资料由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设计、制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乾隆独用日晷</span></p><p class="ql-block">乾隆日晷是姿置在养心殿乾隆处。日晷通角184厘米,盘直经28厘头,厚4厘米。日晷北面盘上刻画四重圈,由内向外第一圈无字无线,第二圈刻画十二格,每一格代表一个时辰,第三圈刻十二格,每格对应上一圈的汉字刻满文,第四圈为时刻线,每一时辰分为“初"“正”共八刻,一昼夜为九十六刻。晷盘中心有一直表,用于测晷针投在晷盘上日影,以提高认着时候之精度,南晷盘与此盘一致。 晷身上刻如意、灵芝、仰莲、回文等多种图案,整体造型挺拔秀巧,只有皇帝独身事受,等级划分十分严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晷组合仪</span></p><p class="ql-block">由地平、赤道、卯酉、极向和子年五种日晷组合起来的日晷仪,可以同时看到多种日晷类型, 开拓视野和增长见识。几个日晷组合在一起,更有利于相互比较,这不仅有助子日晷提示时刻精度的比试,亦有助于日晷科学的发展。作为“量天之尺” 的组合式日晷,对其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可参与性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是日晷科学的创新与发展,非常值得人们去欣赏和观瞻。 </p><p class="ql-block">本仪根据古文献资料由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设计、制作。</p> <p class="ql-block">黄道经纬仪是中国第一台以现代的黄道坐标系统作观测的仪器,适用于作观测太阳和行星等天体的运动。它代表着中国和西方文化与科技交流的重要成果。黄道经纬仪主要分为外层环圈,只有一个子个圈;中层环圈,由极至圈和黄道圈组成;内层环图,由黄道径圈、通轴和横表组成;座架包括云座、升龙、十字斜交梁和狮子。 </p><p class="ql-block">用黄道经纬仪测量一颗星的黄经黄纬时,先在此星的附近选一颗已知黄经黄纬的星作为标准,按它的宫度将黄道圈上的游表固定着,再用另个游表来对准待测星,则游表所指即此星的黄经。次旋转黄道经圈,用游表来测定待测星则游表所指即该星的黄纬。若要测定节气。可先转动黄道圈,使阳光直射圈的外弧面(即阳光照不到圈的两个侧平面),再把游表……</p> <p class="ql-block">行胜于言,质胜于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华日晷</span></p><p class="ql-block">苏州历史名人陈三才1920年清华大学学业,与同班同学,请当时专家设计制作了一台精美日晷赠母校留怎。上部为中国传统赤道式晷盘,下部为法国艺术造型晷座,是中西合璧的艺术精品,现被清华大学视为镇校之宝。此晷春分以后看上面晷影,秋分以后看下面晷盘时刻。 </p><p class="ql-block">本仪根据古文献资料由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设计,制作。</p> <p class="ql-block">罗马柱式地平日晷,晷面须水平放置, 日晷平面中央安置一斜形指针,针尖指向北天极,其倾斜角度写平面所成角度为当地纬度,其针影所蓝位置即地方真太阳时时刻,由于晷面与地平面平行,太阳东升西落时,针影移动较快,午时前后针影移动轻慢,故其刻线是不应该不等距的。适合中纬度使用。 </p><p class="ql-block">本仪根据古文献资料由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设计、制作。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海复旦大学日晷</span></p><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经典式赤道日晷,晷针高端指北,低瑞指南,倾金针角度与当地纬度相同,刻线均匀的分布在赤道环上,晷针穿过赤道环中心,太阳光照射晷针产生的影子落在晷盘刻度处,为当地真太阳时时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简仪</span></p><p class="ql-block">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参详了浑仪的各种优缺点,决定改善浑仪环圈交错不便观测的地方,将环圈分组架设。全面简化了该仪器,因此称为简仪。 </p><p class="ql-block">简仪分为赤道和地平两个装置。 赤道装置由四游、百刻、赤道三个环组成;地平装置由阴纬、立运两个环组成。两个装置各自独立,改变了传统的同心装置方法。</p> <p class="ql-block">简仪可以在毫无阻挡下用来测量大部分星体的赤道坐标,但在南北天极附近的星区则会有些障碍。</p> <p class="ql-block">简仪的设计思想高超。结构精巧,是天文发展史上的重大革新,在古代天文仪器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1598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发明的仪器才能与之媲美。它的亦道装置是近代大型天文望远镜赤道装置的原型,地平装置是近代地平经纬仪的先驱,而窥管中的十字线则开了后世天文望远镜里十字线的先河。 </p><p class="ql-block">O</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尔布伦日晷</span></p><p class="ql-block">日晷原物坐落在奥地利的海尔布伦宫内,所以命名为海尔布伦日晷。海尔布伦日晷是一座垂直日晷,刻度盘面垂直于地平面。这一种日晷较适合在中纬度使用。太阳光照射晷针所产生影子路在晷盘刻度处,即当地真太阳时时刻。</p> <p class="ql-block">坤宁宫前日晷属于赤道式日晷。日晷底座呈花瓶式,方形平台上雕刻仰莲和连珠纹,底端雕刻海水与龙纹。晷针高端指北天极,低端指南天极,倾斜角度与当地纬度相同,晷盘正反面刻有时辰, 由早至晚,当大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盘正面,向右旋转,以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晷针的影子投向晷盘的下面,向左旋转。太阳日正中时针的影子落在正方向, 也就是午时,属于皇室日晷。</p><p class="ql-block">本仪根据古文献资料由苏州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设计、制作。 </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日晷器针高端指北、低端指南,倾斜角度与当地纬度相同,刻线均匀的分布在晷盘上,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地由西向东移动。 </p><p class="ql-block">太阳光照射晷针所产生阴影落在晷盘刻度处,即当地真太阳时时刻。 晷盘正面刻有时辰,反面刻有二十四节气。正面有刻度,每年春分后看上面针影,太阳正中时针的影子落在正方向,也就是午时。</p> <p class="ql-block">皇极殿前日晷属于赤道式日晷。晷针高端指北、低端指南,倾科角度与当地纬度相同,刻线均匀的分布在赤道环上,晷盘正反面刻有时辰,由早至晚,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盘正面,向右旋转(顺时针),以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这行,晷针的影子投向晷盘的下面,向左旋转(逆时针)。太阳正中时针的影子萬在正方向,也就是午时,属于皇室日晷。 </p><p class="ql-block">本仪根据古文献资料由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设计、制作。 </p> <p class="ql-block">浑仪的仪座为田字水平,仪体分三层:外层为“六合仪” ,测定时间和经纬度;中层为“三辰仪”,测定日、月运行轨迹、 星座位置的确定以及节气的检定等;里层为“四游仪”、设有望筒以便观测天体,并计算它们各自的位置及彼此间的距离。 </p> <p class="ql-block">使用时,先用窥管寻找最接近待测星西面的距星。转动游旋赤道圈对正相关的二十八星宿,再用窥管观察待测星,在游旋赤道圈间出入宿度,及在四游圈读出去极度。为了减少环圈对观测的影响,所有位于重要观测方向环圈均以双环形式制作,其中包括天元子午圈(以测定重要星体过中天的时刻来决定时辰,并测定星体过中天时的地平高度)、二至圈(以测定夏至和冬至,对定节气及农业生产极为重要)、黄道圈(测定太阳行星的位置)和四游圈,使观测可以更顺利地进行。 浑仪除了可用作测量晚间星体的位置外,在日间亦可用窥管台的影子测量太阳的位置,以及确定时辰。 </p> <p class="ql-block">子午式日晷,晷面东西而立,上刻有与时刻、节气对应的划分线,并注有相应的时辰和节气名称及说明文字、使用方法等。东西晷面上,横为时刻线,每小时分四刻,东面自上顺数而下,西面自下逆数而上,午前影在东,午后影在西,中间有段无影。时刻线和节气线分别刻上对应的时辰和节气的名称,表水平安装在地面上,根据表针的尖端与时刻及节气线的相对位置情况,就可直接读出当时所处的时刻和节气。</p> <p class="ql-block">户外艺术型地平日晷是典型的地平日晷,日晷平面中央安置一斜形指针,针尖指向北天极,其倾斜角度与平面所成角度和当地纬度相同,其针影所落位置即地方真太阳时时刻,由于晷面与地平面平行,太阳东升西落时,针影移动较快,午时前后针影移动较慢,故其刻线应该不等距的。</p><p class="ql-block">本仪根据古文献资料由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设计、制作。</p> <p class="ql-block">十二时辰地平日晷</p> <p class="ql-block">地平日晷,亦称水平式日晷,地平日晷的晷面必须严格水平,日晷平面中央安置一斜形指钟,针尖指向北天极,其倾余角度与平面所成角度和当地纬度相同,其针影所落位置即地方真太阳时时刻。由于晷面与地平面平行,太阳东升西落时,针影移动较快,年时前后针影移动较慢,故其刻线是应该不等距的,适合中纬度使用。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阳城遗址文物展</span></p><p class="ql-block">阳城遗址文物展馆建于1985年。馆内陈列以王城岗遗址和东周阳城遗址为主的考古遗存,包括距今七八干年的双庙沟裴李岗文化、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距今四千年前后与夏代相关的王城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距今近三干年的西周和东周文化遗存等。展馆展示了告成历时8000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陽城</p> <p class="ql-block">夏禹像 (大禹治水)</p> <p class="ql-block">观测星象的登封<b style="font-size:20px;">觀星臺</b></p> <p class="ql-block">禹都阳城 (景区外牌坊)</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前摆弄“女贞子”的老妪小辫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观星台位于登封市东南10公里的告成镇(告成即古阳城,是我国最早的私有制王朝――夏朝的建都之地,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故乡,历史上曾被人们看作是天地的中心),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八大景区之一。 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星台始建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其作用是:昼测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郭守敬通过实地测验,掌握了日月星辰和地球的运转规律,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夏至和冬至,春分和秋分的精确时刻 ,实行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天5时49分12秒 ,与现在的测定仅相差26秒,与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 》分秒不差 。但我们的《授时历》比《格里高利历 》早300余年。 同时,在观星台内,还有一“测景台”,它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姬旦修建,是古代祖先测量日影,验证四时的仪器。周在灭商之后,建立了周王朝,俗话说“得中原者得天下”,周王朝因此要在中原建都,也就是现在的洛阳,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也为了寻求营建东都洛阳的准确天文依据,周公姬旦才修建了“测景台”。周公姬旦也通过测景台的实地观测,确立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划定了“春、夏、秋、冬”四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