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这是一处红墙黄瓦、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前身为番禺学宫,是明清时期番禺县培养儒生和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农讲所旧址正门悬挂着周恩来 1953 年题写的“毛泽东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横匾。</p><p class="ql-block">广州农讲所的成立,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1923年中共三大和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成功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1924年7月,为配合即将开始的第一次北伐战争,开展全国性的农民运动,在“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等人的倡议下,一所以“唤起农民觉悟、培养农民运动干部”为主要目标的学校应运而生,这就是“农民运动讲习所”。因第1届至第6届的农讲所都地处广州办学,故这一时期的农讲所又被统称为“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p><p class="ql-block">1926年5月到9月间,毛泽东同志曾在此主办第6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亲自担任所长兼教员。周恩来、彭湃、李立三、萧楚女和恽代英等一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也在此任教。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中国农民运动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中坚力量和业务骨干,对后来的中国革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广州农讲所也被誉为“农民运动大本营”“农运干部的摇篮”“中国农民运动的黄埔军校”。</p> <p class="ql-block">1953年,在第6届农讲所旧址的基础上,正式被开辟为农讲所旧址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匾额。1961年,农讲所纪念馆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农讲所纪念馆被中共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纪念馆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委命名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8年10月,纪念馆又获得国家教育部评选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坐落在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原址为明代建造的番禺学宫,又叫做孔庙。番禺学宫始建于1370年。这座宏伟的古建筑从南到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崇圣殿和两侧东西廊庑等组成。旧址纪念馆于1953年建立,并由周恩来同志题写了“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牌匾,故人们常称这里为“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或“农讲所”。1961年3月4日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展览《农民运动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农民运动讲习所最初创办于1924年7月,是在共产党人彭湃等人倡议下,经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而开办的培训农运干部的学校。从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共举办了6期,培养农运干部800多名。其中,毛泽东同志举办的是第6期,即最后的一期。毛泽东任所长,肖楚女、彭湃、周恩来、恽代英、李立三、阮啸仙等著名的共产党人担任教员。这一期培训全国各地农民运动的骨干300余人。当时这里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学宫大成门左右两侧分别用杉木板隔成教务部、值星室、庶务部,东耳房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兼卧室,西耳房是图书室,大成殿是课堂,崇圣殿正间为膳堂,东面为军事训练部,前院两庑和后院两廊均是学员宿舍。</p><p class="ql-block">农讲所是为适应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形势而创办的。首期由彭湃任主任,一、二期在越秀南路原“惠州会馆”举办。三至五期在中山三路东皋大道1号(今中山三路永兴街6号)举办。六期人数最多,故移至现址开办。</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p><p class="ql-block">1924年7月3日,由彭湃创办的第一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学。</p><p class="ql-block">1924年6月30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农民运动的实施方案,根据彭湃的建议,决定组织农民运动讲习所,并派他担任广州农讲所第一任主任。因此,名义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但在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从创办时起,直至1926年9月结束,共举办了6届,培养了772名毕业生和25名旁听生。到1925年12月底为止办的前5届,主要培养广东省的农运干部,其它省份学员较少。</p><p class="ql-block">农讲所每届时间原定一个月,在兴办过程中,讲习内容不断丰富,讲习时间也逐渐延长。</p><p class="ql-block">第一届,入学38名,毕业33名,皆广东籍,彭湃为主任。</p> <p class="ql-block">第二届,入学225名,毕业142名,皆广东籍,罗绮园为主任。</p> <p class="ql-block">第三届,入学128名,除2名广西籍、1名四川籍外,余皆广东籍,毕业114名,皆广东籍,阮啸仙为主任。</p> <p class="ql-block">第四届,入学(正取生)98名,毕业51名,其中广东籍92名,湖南籍4名,广西籍2名,谭植棠为主任。</p> <p class="ql-block">第五届,入学114名,来自八个省,其中湖南44名,广东41名,江西4名,广西6名,湖北7名,山东7名,安徽2名,福建2名(另一名不明)。全部毕业,彭湃为主任。</p> <p class="ql-block">第六届,学员327人,来自全国二十个省区,毕业318名,毛泽东为所长。</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在大革命时期,曾三次到广州从事革命活动。第一 次是1923年6月,来穗出席中央“三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秘书。第二次是1924年1月,来穗参与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并出席国民党“一大”,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第三次是1925年9月来穗,10月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持国民党政治委员会机关刊物《政治周报》。第二年5月至9月,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亲任所长,为党培养了大批的农民运动的骨干,并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实践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口号,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在农讲所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第六届</p><p class="ql-block">1926年5月3日,为了迎接北伐战争,推动全国农民运动,在当时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长林伯渠的倡议和支持下,在广东继续开办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任所长、高语罕任政治训练主任、萧楚女任教务主任,共设25门课程。周恩来、彭湃等先后担任授课。</p><p class="ql-block">第六届农讲所较之前五届招生范围扩大到全国20个省,有学员327名,中途退学9人,有318人结业。成为全国性的农民讲习所。这届讲习所,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引导学员参加社会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全体学员按地区组织了10多个农民问题研究会,研究各地农村状况和农民运动的经验。毕业之前还到广东海丰参观和实习。这届农讲所还编印了《农民问题丛刊》52种,毛泽东为此写了《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序言。学员于同年9月毕业后回到全国各地,从事农民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北伐战争。</p> <p class="ql-block">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教育培训:讲习所开设了多种课程,教授农民基本的政治知识、组织能力和斗争策略。通过系统的培训,农民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增强了反抗意识。课程内容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涵盖了</p><p class="ql-block">农民的基本权利、土地问题等实际问题,使农民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p><p class="ql-block">组织动员:讲习所积极组织农民协会,动员广大农民参与到各类斗争中。通过组织农民,讲习所不仅提高了农民的自我保护能力,也为农民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讲习所还倡导农民团结合作,形成强大的集体力量,以便在面对地主和官僚的压迫时能够更有效地反抗。</p><p class="ql-block">宣传工作:讲习所通过发放宣传册、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农民传播革命思想和科学知识。这些宣传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组织能力。讲习所还利用地方报纸和宣传队伍,将农民运动的理念传播到更广泛的区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p><p class="ql-block">社会实践:讲习所鼓励学员参与实际的农民运动,通过实践提高他们的斗争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农民运动更加深入人心。学员们在参与斗争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还增强了与农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陈延年(1898年-1927年),又名陈遐延,安徽省安庆市人,系陈独秀长子、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治活动家和五四运动领导人之一。</p><p class="ql-block">陈延年出身书香世家,早年即读书颇多,后在父亲影响下转修法文,成绩优异;1917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深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两年后,陈延年经由华法教育会赴法留学,其间在早期共产党人赵世炎等争取下转而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22年6月,与赵世炎、周恩来等一道在法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出任宣传部长一职(后改任执委);同年秋加入法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负责人之一。</p><p class="ql-block">1923年,陈延年受命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其间曾任中国共产党旅莫支部干事(一说“支委”);翌年归国,先期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特派员,主持团粤区执委政组工作;而后又改任中国共产党系</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主办刊物</p><p class="ql-block">主要影响</p><p class="ql-block">人物评价</p><p class="ql-block">人物关系</p><p class="ql-block">后世纪念</p><p class="ql-block">人物墓葬</p><p class="ql-block">影视形象</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相关合集</p><p class="ql-block">陈延年出身书香世家,早年即读书颇多,后在父亲影响下转修法文,成绩优异;1917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深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两年后,陈延年经由华法教育会赴法留学,其间在早期共产党人赵世炎等争取下转而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22年6月,与赵世炎、周恩来等一道在法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出任宣传部长一职(后改任执委);同年秋加入法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负责人之一。</p><p class="ql-block">1923年,陈延年受命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其间曾任中国共产党旅莫支部干事(一说“支委”);翌年归国,先期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特派员,主持团粤区执委政组工作;而后又改任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书记,领导当地不断发展壮大党组织的同时,还与中国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等领导发起了载入世界工运史的省港大罢工。1927年4月,陈延年被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受命出任中国共产党江浙区委书记;同年上海爆发“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改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陈延年继续积极参与领导党的工作,直至1927年6月底被国民党军警逮捕后杀害,年仅29岁,无嗣。</p><p class="ql-block">陈延年牺牲当年,中共中央刊发《悼赵世炎、陈延年及其他死于国民党刽子手的同志》一文指出“陈延年、赵世炎二同志之死,是中国革命最大的损失之一,中国无产阶级从此失去了两个勇敢有力的领袖,中国共产党从此失去了两个忠实而努力的战士!”高度肯定褒扬了陈延年的革命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延年于1954年被正式批准授予“革命烈士”称号;2009年,陈延年与李大钊、何叔衡等一道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毛泽民(1896年4月3日—1943年9月27日),化名周彬,男,汉族,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192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2月,受党中央派遣,先后出任新疆省财政厅、民政厅厅长等职。</p><p class="ql-block">1942年9月17日,毛泽民和陈潭秋等共产党员被反动军阀盛世才逮捕。</p><p class="ql-block">1943年9月27日,与陈潭秋等人被敌人秘密杀害,时年47岁。</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p> <p class="ql-block">彭湃(1896年10月22日—1929年8月30日),男,乳名天泉,原名彭汉育,广东省海丰县城郊桥东社人(今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曾用过王子安、孟安等化名。出身于一个工商地主家庭。</p><p class="ql-block">他于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初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彭湃早年在海丰第一高等小学、海丰中学、广州广府中学等校读书。1917年夏去日本求学,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1年回到广州,组织社会主义研究社,同时任海丰县教育局局长。他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同年10月在海丰县赤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农会。1923年元旦,领导成立海丰县总农会并任会长。在大革命时期,彭湃于1923年7月至1925年底在广州举办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第一和第五届农讲所主任。他参加了两次东征。1925年5月当选为广东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常委、副委员长。中共广东区委成立后,任区委委员,1926年10月任中共海陆丰地委书记兼</p><p class="ql-block">潮梅海陆丰办事处主任。1927年3月到武汉农讲所工作。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10月,彭湃在广东海陆丰地区领导武装起义后,建立了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彭湃于1927年8月1日参加了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在“八·七”会议上缺席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1月领导海陆丰武装起义,任海陆丰工农民主政府委员长和中共东江特委书记。1928年7月,在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冬任中央农委书记兼江苏省委军委书记,被誉为农民运动的大王、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在1929年8月24日,彭湃因叛徒白鑫出卖而被捕。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10日彭湃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 <p class="ql-block">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青果巷(今82号)八桂堂花园天香楼二楼。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p><p class="ql-block">瞿秋白在1915年因交不起学费辍学。次年正月初五,他去了杨氏小学教书。1916年底,瞿秋白前往汉口投靠堂兄瞿纯白,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英文。1917年春,他随堂兄到北京,因付不起学膳费放弃报考北大,考普通文官未被录取,后考入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学俄文。1922年春,瞿秋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4月,经李大钊推荐,瞿秋白出任上海物生平</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p><p class="ql-block">个人生活</p><p class="ql-block">主要作品</p><p class="ql-block">后世纪念</p><p class="ql-block">人物评价</p><p class="ql-block">影视形象</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相关合集</p><p class="ql-block">瞿秋白在1915年因交不起学费辍学。次年正月初五,他去了杨氏小学教书。1916年底,瞿秋白前往汉口投靠堂兄瞿纯白,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英文。1917年春,他随堂兄到北京,因付不起学膳费放弃报考北大,考普通文官未被录取,后考入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学俄文。1922年春,瞿秋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4月,经李大钊推荐,瞿秋白出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931年1月7日,在米夫的操纵下,瞿秋白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而后瞿秋白因患肺结核留在上海养病,在此期间,他投身文艺创作与翻译工作,同时领导左翼运动。1934年,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同年2月5日抵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务。红军决定长征时,瞿秋白提出随军长征最终未果。 1935年2月,瞿秋白肺病加重,中央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2月24日,他在福建长汀被捕。同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36岁。</p><p class="ql-block">瞿秋白出任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期间,为社会学系设置了近40门课程,而社会学系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使得许多学生以此为起点,走上革命的道路。瞿秋白是第一个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宣传的中国哲学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建设作出了开拓性和奠基性的工作。瞿秋白还将翻译好的《国际歌》歌词连同简谱,发表在《新青年》复刊第一期上。这是《国际歌》在中国最早“词谱合一”且能传唱的中文版本。瞿秋白他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阮啸仙,男,汉族,广东省河源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之一,广东青年运动的先驱,大革命时期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第一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人民审计制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p><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校学生会主要负责人;社会主义青年团广州地委书记并代粤区执委会书记;1926年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农委书记、建立仁化县安岗苏维埃政府,被选为主席;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审计委员会委员;任中共赣南省委书记、赣南军区政治委员。1935年2月,阮啸仙领导的赣南省委机关部队被敌围困,3月6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8岁。</p><p class="ql-block">2009年阮啸仙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 <p class="ql-block">韦拔群(1894年2月6日-1932年10月19日),曾用名韦秉吉、韦秉乾、韦萃。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人。壮族。韦拔群于1921年开始领导农民闹革命后,由于深受各族人民的敬爱,人们群众亲切地称他为“拔哥”。</p><p class="ql-block">韦拔群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毛泽东、彭湃、韦拔群)之一,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百色起义领导者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领导者之一。</p><p class="ql-block">新中国英雄模范人物,是民族的脊梁、祖国的骄傲,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萧楚女(1893—1927年4月22日),汉族,原名树烈,又名萧秋,学名楚汝,乳名朝富,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鹦鹉洲。曾与恽代英一起主编《中国青年》、在广州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曾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专职教员、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参加过武昌起义、五四运动。1927年4月22日在南京石头城监狱被杀害。</p><p class="ql-block">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理论家、中国青年的良师益友、《中国青年杂志》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名言“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正是他的真实写照。2010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恽代英(1895年8月12日-1931年4月29日),原籍江苏武进,出生于湖北武昌。恽代英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恽代英在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后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委会候补委员、宣传部主任,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它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遗著编为《恽代英文集》等。</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10日,恽代英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p> <p class="ql-block">张太雷(1898年6月17日—1927年12月12日),原名曾让,字泰来,学名复,自号长铗,男,汉族,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p><p class="ql-block">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的使者、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派往青年共产国际的使者之一,是党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2009年9月10日,张太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p><p class="ql-block">1927年12月12日,他在广州起义战斗中被敌人枪击,中弹身亡,年仅29岁。</p> <p class="ql-block">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不仅在当时的农民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后来的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人才,为中国共产党和农民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p><p class="ql-block">讲习所的成功经验为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运动提供了借鉴,推动了农民运动的组织化和系统化发展。许多讲习所的学员后来成为了各地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继续为农民的权益而奋斗。此外,讲习所的存在使得农民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思想和行动,增强了农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p><p class="ql-block">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组织,党在农村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为后来的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讲习所的理念和方法被后来的农村工作者广泛借鉴,成为推动农村革命的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星星之火,可以燎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