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切鸡要提前发顺丰保证新鲜,陆川扣肉准备四箱吧可以烧烤也可以蒸,沃柑太多了不能随机带着快递发走,要穿最厚的羽绒服还要带保暖线衣线裤……慌慌忙忙的准备了十天,拿到登机牌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是想家的,是那么想回家的。离开嘉峪关已经十几年了,这座位于西北戈壁中的城市,承载了我所有的童年和青春,那些在牧场的游戏、那个儿时的伙伴、那永不消失的村庄和学生时代的迷茫,让嘉峪关在我的心里不是一个地理位置不是故乡的名字而是那来时的路,是那准备出发的路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背靠祁连山,“大漠孤烟直”的风光独特而壮丽。小时候,只要来了亲戚朋友总要陪着去关城景区游玩。站在嘉峪关城楼上,远眺祁连山的雪峰,感受着戈壁的辽阔与苍凉,心中总会涌起一种豪迈的情感。尤其是夕阳西下时,金色的阳光洒在城墙上,仿佛为这座古老的关隘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美得让人心醉。还有那悬壁长城,蜿蜒于山脊之上,像一条巨龙盘踞在戈壁与群山之间。每次攀登长城,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壮美。那些关于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征伐匈奴的历史传说,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与自豪。</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样小的一座城市,那街角的面馆十几年都没有变,熟悉的样子让我感觉我从来不曾离开。嘉峪关的美食更是我迫不及待要回来的重要部分,西北的饮食以面食和牛羊肉为主,简单却充满风味。妈妈做的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手工拉条子、手抓羊肉、烤羊肉串,嘉峪关的夏天尤其舒爽,清凉的风、街边的夜市,小摊上摆满了各种小吃,烤羊肉、炒鸡爪、胡辣土豆片、炒饼……每一种都是地道的西北风味,和朋友们一起坐在路边,吃着烤串,喝着杏皮水,聊着天,那种简单而快乐的时光,让人心神安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开嘉峪关十几年了,从嘉峪关到玉林,跨越山河3000多公里。初到玉林时,我总是不自觉地用祁连山来丈量这里的一切。这里的山太秀气,没有祁连山的雄浑;这里的水太温柔,没有祁连山的凛冽。我像一株被移植的野草,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艰难地寻找着生存的缝隙。记得第一次在玉林过冬,我裹着厚厚的棉衣,却依然被潮湿的寒气浸透。都说南方的冬天的冷,就是看不见的冷,是屋外花开四季屋内“有鬼”的冷,这样的时候,我会煮一碗酥油茶来温暖游子的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渐渐地,我开始习惯这里的生活,也爱上了这里的一切。清晨,潮湿的空气裹挟着桂花的香气扑面而来,街边的榕树上,几只画眉鸟在枝头跳跃,发出清脆的鸣叫;老字号米粉店已经排起了队,一团雪白的米粉放入漏勺,在滚烫的开水中烫几下,倒入碗中,浇上一勺秘制的卤水,撒上葱花、花生米和酸笋,美味极了;茉莉花茶香袅袅,鸡鸭鹅在菜场叫着,卖菜的小贩挑着担子,竹筐里装满了新鲜的青菜,每一种青菜都有它独特的口感和不同的名字;斑驳的骑楼连成一片,糖水铺种类繁多,香甜的木薯羹总让我忍不住停下脚步。南国的生活,就像一碗温热的糖水,简单、温暖,却丰富。茂盛的植物热烈的生长,像极了我出发的勇气。那些我听不懂的玉林话、客家话,让我清晰的知道这三千公里的天差地别,而沁入心脾得桂花香一点点融化了我这异乡人的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家的时光稍纵即逝,打包了奶皮子,带上我最爱的酥油曲拉,看着高大的儿子挥泪告别他的小伙伴,我就知道,这份化不开的故乡情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我依然会想念祁连山下的牧场,想念那里的雪山和草原。但我也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南国的土地,爱上了这里的繁花和旺盛的生命力,走在哪里,都是走在我生命的路程上,苍茫的西北,热烈的岭南,它们像两条永不交汇的河流,在我的心里静静地流淌,滋养着我的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作者:张丽丽 玉林市作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