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全文用deepseek生成。</b></div><div><br></div> 1972年12月,南通的一批青年应征入伍,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中一段独特篇章的主角。在沈阳军区炮兵第203团六连——这支以英雄董存瑞命名的连队中,连续三任指导员均来自南通,且同为1972年入伍的“同年兵”。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在1978年至1985年间依次接棒,用南通人特有的坚韧与智慧,续写着英雄连队的精神血脉。<br><br> 一、从南通到东北:跨越十年的“同年兵”接力<br> 1972年的冬季征兵中,南通凭借其深厚的教育底蕴,向部队输送了一批文化素质突出的青年。刘晓思、施俊标、何陶建三人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从江南水乡奔赴东北军营,在董存瑞连队中扎根成长。<br> <p class="ql-block"> 第16任指导员刘晓思(1978.12-1981.07):作为首任南通籍指导员,他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关键节点上任,面对军队现代化转型的挑战,强化连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p> 第17任施俊标(1981.07-1983.01):接过接力棒后,正值全军精简整编,他注重将董存瑞精神融入日常训练,确保连队在改革中保持战斗力。 第18任何陶建(1983.01-1985.03):在任期间,连队面临边境防御任务加重的新形势,他推动军事训练与思想教育并重,延续了连队的荣誉传统。 三位指导员的任期紧密衔接,跨越近七年,形成了一场无声的“南通接力”。他们的共同背景——1972年入伍、南通籍贯、文化素养突出,成为这段历史的独特注脚。<br><br> 二、南通教育的“隐性勋章”<br> 南通素有“教育之乡”之称,基础教育质量长期领跑全国。这种优势在军事人才培养中展现出惊人的“转化力”:<br><br> 文化底蕴赋能军队建设:南通兵员普遍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理论素养,刘晓思等人能迅速掌握军事理论,并转化为带兵育人的实践。<br><br> 思政工作的“南通模式”:指导员岗位对政治敏锐性和沟通能力要求极高,南通籍军人擅于用接地气的语言传达政策,这与当地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密不可分。<br><br> 集体荣誉感的传承:从张謇“实业救国”到抗日名将白孝钦,南通历来倡导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在三位指导员的带兵理念中得以延续。<br><br> 正如一位老兵回忆:“施指导员讲董存瑞故事时,总能用南通方言把英雄精神讲得鲜活,战士们听得进去,更做得出来。”<br><br> 三、英雄连队与地域文化的共鸣<br> 董存瑞连队以“舍身为国”为核心精神,而南通的地域文化中,“崇文尚武、报效家国”的理念与之高度契合。<br><br> 精神同频:南通籍指导员将地方文化中的务实、精细作风带入连队管理。例如,何陶建曾推行“班排文化角”,鼓励战士撰写训练日记,这一创新后来被推广至全团。<br><br> 时代印记:1978-1985年正值中国军队现代化起步阶段,三位指导员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推动连队适应新军事变革,如引入炮兵模拟训练系统,体现南通人“敢为人先”的特质。<br><br> 这种地域文化与军队传统的交融,使得董存瑞连队不仅是一支英雄部队,更成为南通精神在东北黑土地上的一面旗帜。<br><br> 从刘晓思到何陶建,三位南通籍指导员的接力,不仅是个人成长的传奇,更是一座城市与一支英雄连队的双向奔赴。他们用南通的“文气”滋养了连队的“武德”,也让董存瑞精神在长江尾的沃土上找到新的共鸣。这种跨越地域与时代的精神传承,或许正是中国军人“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的最佳写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