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连海事大学百年校庆活动中 ,对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着积极的评价,唯独对文革和四清未有提及。文革题目太大,可以留给后人评说,但四清,我个人还是有难以磨灭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五年大学,只读了两年基础课,接着三年就是参加了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别人可以忽略这段历史,我却不能不总结这段经历对自己的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 “四清运动”,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中共中央于1963年至1966年间发起的一场在部分农村与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学校等单位开展的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运动。这一运动旨在肃清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提高民众的思想觉悟。</p> <p class="ql-block"> 那年暑假还在北京度过,就得知开学后将要下乡参加四清运动。临行前,父亲语重心长地叮嘱我,要重视这次四清运动的意义,这是锻炼和提升自我的重要契机。他教导我要有正确的政治态度,秉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树立阶级观念,注重工作队内部的团结,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尊重农村的风俗习惯,做到同吃同住同劳动。母亲则给我讲述了从我出生起,她用马背上的箩筐带着我和姐姐到东北的艰难旅程。全家人都来送我上火车,那是一趟要行驶23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在火车上我把父亲的嘱托和母亲讲述的故事都写进了新的日记本里。</p> <p class="ql-block"> 开学了(1965年9月上旬),学校并没有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是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政治文件学习,聆听了七八个报告,对国内阶级斗争和防止修正主义斗争的形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随后下乡来到旅顺老铁山人民公社大刘家生产队,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到新奇。工作队的组成是三结合的模式,成员主要由其他地区的农村基层干部、旅顺海军基地的军队干部和大学生构成。工作队员们衣着朴素,军人不佩戴红领章红帽徽,相互之间不称呼原来的职务,只称呼老张老李小王小庄。工作组长老岳,是农村地区的党委书记,身材瘦小却精明强干,目光炯炯有神,音容笑貌和工作作风都像极了我心目中的焦裕禄。副组长老张来自海军基地后勤部,身材胖胖的,为人稳重,说话有条有理。海军青年王梅德,谦虚稳重,略带腼腆,和我结成一对,住在同一个老乡家里,我们一同调查研究,访贫问苦,组织各种会议与活动,几乎形影不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孙怀毓、王文华、钱育生等同学也和我同在一个生产队。</p> <p class="ql-block"> “三同”是对工作队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做到“五不逮”(大连土话五不吃的意思),即不吃米、不吃面、不吃肉、不吃蛋、不吃油。以苞米粥和贴饼子为主食。我和老王住在生产队独居贫农老李的家里,入冬后,里屋的石板炕冰凉,即使垫上麦草、褥子,被窝里还是冰凉的,石墙上结着霜,屋里的水缸也结着厚厚的冰。有一次暴风雪,一夜间风卷雪堆把院门都堵上了,门都开不开,我们只能翻墙出去扫雪。</p> <p class="ql-block"> 同劳动,与农民打成一片是对工作队员最基本的要求。一方面,非如此不能消除工作队员和农民群众之间的隔阂;另一方面,这也是对自己思想的改造,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克服脱离群众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作风,培育自己不怕艰苦的革命意志。用大杠子抬石头,肩膀被压得钻心地痛;抗旱担水,压肿了肩膀晒脱了皮;天天用带铁链铁钩的扁担到水井里打水,这既是个技术活,又是个体力活,不仅要给房东家担水,还要给五保户家担水。最难忘的是和男女青年们到老铁山拉煤、砍树枝,到太阳沟掏粪拉肥料。生产队里大牲畜不够,由一位体力最好的男青年驾辕,七八个男女青年分别拉着粗绳拖着大车前进。常常是天黑了出发,后半夜回来。半夜里马路上没有车辆,休息时我们干脆摆成一个大字型,直接躺在马路中央伸伸腰,空气本是清新,但微含海腥味和大粪味。青年们大声说笑,大声唱歌,好不惬意。</p> <p class="ql-block"> 做的最多的是组织各种会议,如贫下中农会、中农会、青年会、四不清人员的批评教育会、谈心会、积极分子动员会、忆苦思甜活动、组织学习、传达上级精神、生产会议、调查取证分析、培养青年积极分子,还得管下乡青年的思想工作。通常就在某一位农民家里召开,男女社员挤在大炕上,热热闹闹。四清工作中接触到的社会问题、农村问题都是校园里所没有的,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思想辨别能力、组织工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p> <p class="ql-block"> 四清那个时代全社会在学习英雄模范,远的有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麦贤德;身边则有许多同学在四清运动中入了党,如何浩,詹霖,高庆和,王文华等。燕队长也深入到各工作队做同学们的思想工作。燕队长找我谈话,拿新入党的同学做榜样,鼓励我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争取早日加入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佩服的是一位插队落户的下乡青年曹连红。曹连红不是工作队员,是一位刚刚到大刘家插队落户的中学毕业生,她的身份已经是公社社员了,一位农民!她阳光朝气,落落大方,能歌善舞。有一天工作队员孙秀侠和曹连红一起来到我和王梅德住的农户家里,学雷锋做好事,要拿我们的脏衣服去洗。得有机会我问曹连红为什么下乡当农民。中学毕业时她的爸爸妈妈本来要她回北京生活工作,但她却选择学习邢燕子下乡当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如此的觉悟和志气,实在令人钦佩至极,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 四清工作提倡工作队员要和农民打成一片,建立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由于几个月的朝夕相处,确实交了不少农民朋友。王庆红,朴实上进,吃苦耐劳,成为共产党员发展对象,经过大队党支部和工作队的考察培养终于成为了共产党员。我俩的关系成为了“莫逆之交”。王庆德,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善思考,有见解,经常和我交流思想,辩论问题。他在我的小本子留言:今日就要分离了,八个半月的社教基本上结束了。你一来就主动和我找到了一起,工作做了很多,勇于在困难中锻炼自己,您是我最喜欢的同志,千里迢迢,五湖四海,我们在这样难忘的过程中成为了知心朋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记得工作队离村的那一天,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大卡车停在村口,村民们围聚在卡车周围,工作队员与村民们手拉着手,千言万语说不完话,大家恋恋不舍,有人热泪盈眶。真是再现了“十送红军”的场面。那是八个半月心血交流和汗水凝成的真诚友谊。</p> <p class="ql-block"> 经历过四清运动,让我认识了农村和农民,了解了中国底层社会的稳定基础,懂得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在农村八个半月的工作和生活,经受了思想、身体、意志多方面的锻炼和考验,为以后在部队农场和军队更加火热艰苦的奋斗生活打下了基础。也留下了老年的幸福回忆。</p><p class="ql-block"> 与没有这种经历的大学生相比,这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