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健康宣教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p class="ql-block">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 其发生率居于脑血管意外中的第三位。 多发生于动脉分叉部位,以前交通动脉处最多见。其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一旦破裂出血,致残、致死率均很高。吸烟、高血压等是发生颅内动脉瘤的主要危险因素。动脉瘤破裂常见诱因为:血压波动较大、情绪激动、用力或持续咳嗽、劳累、天气变化、癫痫发作、分娩等。</p> <p class="ql-block"><b>一 临床表现</b></p><p class="ql-block">1.局灶症状</p><p class="ql-block">小的动脉瘤可无症状,较大的动脉瘤如压迫邻近脑组织结构和神经可产生相应的症状如:眼睑下垂可形容为“瞄准姿势”,瞳孔散大,眼球活动障碍,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p><p class="ql-block">2.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起病突然,患者可有运动,用力排便或咳嗽,情绪激动如打牌,搓麻将等诱因。一旦破裂出血,患者表现为剧烈的头痛,形容如“头要炸开”,伴或不伴有恶心呕吐,后颈部僵硬疼痛,意识障碍,约有半数的患者伴有意识丧失,一般不超过1小时,严重者引起死亡。</p> <p class="ql-block"><b>二 诊断与治疗</b></p><p class="ql-block">(一)检查方式:</p><p class="ql-block">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造影能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动脉硬化及动脉痉挛的范围、程度,瘤蒂大小及是否适合手术夹闭等,还可了解血管的正常与变异、侧支循环。此外CTA 由于快速、费用低、微创等优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逐渐成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颅内动脉瘤的首选初筛方法。核磁共振扫描也有助于诊断。</p><p class="ql-block">(二)治疗方式</p><p class="ql-block">1.非手术治疗:主要是防止出血或再次出血,控制脑血管痉挛。保守治疗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处理原则为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对症处理。</p> <p class="ql-block">2.手术治疗</p><p class="ql-block">2.1颅内动脉瘤颈夹闭术:手术夹闭动脉瘤不仅能有效地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还可清除积血和血肿,减轻脑血管痉挛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颅内动脉瘤手术风险不断降低。但动脉瘤颈夹闭术仍存在着创伤大、手术难度高等问题。</p> <p class="ql-block">2.2血管内栓塞治疗:具有微创,简便,相对安全的优点,但价格昂贵。与术中所用材料数量成正比。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可脱性球囊治疗;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 液体栓塞剂治疗;带膜支架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等。</p> <p class="ql-block"><b>三 用药指导</b></p><p class="ql-block">1.脱水剂:甘露醇,甘油果糖。此类药物是神经外科的常用药物,疗效显著。但长期用药容易产生口干,皮肤干燥,用药后尿量增多。因此患者需要保证日常所需饮水量,进食水果蔬菜保证大便通畅,并定期复查血电解质。</p><p class="ql-block">2.扩血管药:尼莫地平,此类药物含有酒精成分对血管刺激性大,单独输液时会自觉手臂疼痛,输液后少数人会有饮酒后表现,两颊潮红,心跳加快,甚至皮疹。经外周输液容易造成静脉炎,药物外渗,有一定风险,建议使用中心静脉置管输液,如CVC,PICC。</p> <p class="ql-block"><b>四 饮食指导</b></p><p class="ql-block">1.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清淡,易消化食物为原则。</p><p class="ql-block">2.术后有恶心呕吐者,以清淡,易消化无刺激的食物为主,少量多餐。</p><p class="ql-block">3.适当摄入植物脂肪,如香油、豆油多食粗纤维食物,如红薯等。保持大便通畅,每日饮水2000ml,或晨起空腹饮一杯凉水或淡盐水。便秘时不要用力排便,或适当使用 缓泻剂。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自我腹部按摩,方法是:仰卧位,排空膀胱,以腹部为中心,用自己的手掌适当加压顺时针方向按摩,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0分钟 。 </p><p class="ql-block">4.意识不清或吞咽困难者,应尽早给予鼻饲,保证机体康复所需能量。</p><p class="ql-block">5.戒烟戒酒,忌咖啡、浓茶、辣椒等刺激性食物。</p> <p class="ql-block"><b>五 康复指导</b></p><p class="ql-block">1.昏迷患者抬高床头15-30°休息,定时翻身叩背,保持气道通畅,做好口腔及皮肤的清洁,预防感染。 </p><p class="ql-block">2.患者术后在病情平稳的情况下应尽早康复活动,运动方式循序渐进,被动运动-翻身-床上坐起-床边坐起-床边站立-扶床行走-扶墙行走-室内行走。</p><p class="ql-block">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起居、饮食、睡眠的规律性。注意休息, 避免过多人探视,以免劳累。</p><p class="ql-block">4.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激动、紧张、刺激等情绪波动。</p><p class="ql-block">5.保持血压稳定,避免漏服或停用降压药,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如用力 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各种诱发因素。</p><p class="ql-block">6.遵医嘱按时、合理用药。血管内治疗术后,部分患者需长期服用抗 凝药,如服药期间出现皮肤黏膜或尿便出血及身体其他部位出血,应立即停药就诊。</p><p class="ql-block">7.合理饮食,避免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和兴奋性饮料,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戒烟戒酒,保持大小便通畅。</p><p class="ql-block">8.注意天气变化,预防和治疗感冒,避免咳嗽、打喷嚏。</p><p class="ql-block">9.继续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可以适量运动如散步等,避免剧烈的运动,避免患者单独外出,攀高,游泳,骑车等。</p><p class="ql-block">10.定时复查,一般为一个月后复查CT或CTA,三到六个月,一年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如有剧烈头痛,头晕,手足麻木等及时就医。</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徐燕,曹艳佩,郎黎薇,等.神经外科护理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p><p class="ql-block">[2]李乐之,路潜.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p><p class="ql-block">[3]陶子荣,神经外科专科护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