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龙川——古时称“坑口”,皖南绩溪县一川名、村名,是胡姓聚族而居的一个古村落,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该村是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祖上籍贯所在地,传至“锦”字辈已有48世。</p><p class="ql-block">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临浙江,南接黄山,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厚重,是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徽之源”,自公元1121年始所用的徽州的“徽”就是以绩溪徽岭、徽溪、大徽村命名。徽州这个名字用到1988年,用了867年。</p><p class="ql-block"> 龙川,距绩溪县城11公里,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绩溪县因水而得名,据记载:“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故名绩溪”。意思就是绩溪县境内两条小溪相隔一里左右,时而蜿蜒并流,时而交叉汇合,就像绞股缠绕的绩麻一样。</p><p class="ql-block"> 绩溪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现属安徽省宣城市。</p><p class="ql-block"> 绩溪龙川村是一块风水宝地,从游览图可以看出:村东龙峰耸立,村西凤山对峙,北有登源河蜿蜒而至,南有天马山奔腾而上。龙川村依青山傍绿水,龙川水绕着村向东流,俯瞰村貌成船形,颇具龙舟出海之势,堪称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龙川的主要景点有仁和园、水街、如心亭、奕世尚书坊、都宪坊、胡宗宪少保府、乡贤祠、胡氏宗祠等。</p><p class="ql-block"> 图为景区接待大厅(即仁和园)。</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龙川胡氏世祖念五(22世1166-1229年)当年接待宋代有“地仙”之称的风水大师赖文俊的馆驿旧址。他俩在这里论风水,谈国事,並对村中阳基、水系走向,进行了治理调整。</p><p class="ql-block"> 名为“仁和园”,典出《论语》:“以德行仁者王”,即处世以德,取义成仁;典出《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即人与人之间当亲爱友善,和平相处。</p> <p class="ql-block"> 在购票进入接待大厅前可以看到,门前有一道曲折水渠,这不是什么“护城河”,从大厅进入景区时,厅后有一口池塘,这二处水系不仅仅只是作为风景设置,而是因风水而特意安排的。</p><p class="ql-block"> 因为园子朝向的南方(即现在停车场)属火,局面开阔,无所遮挡,火气直逼村庄,容易导致火烧屋,所以引水、蓄水以克火。</p><p class="ql-block"> 传说当年念五公在池上建有“留仙亭”和“会缘桥”,纪念他与赖文俊的交往是仙缘巧合。</p><p class="ql-block"> 图为池塘一角的“留仙亭”。</p> <p class="ql-block"> 这是进入景区游览时,建在池塘上的“会缘桥”。有缘千里来相会。</p> <p class="ql-block"> 这是龙川河流经村中的一段,河两岸民宅鳞次栉比,都是典型的徽州古村落枕山面水的格局,这里的胡氏族人也以两岸河堤为街,故俗称其为“水街”。</p><p class="ql-block"> 但从风水角度,两岸河堤却各有一个非同一般的名字——龙堤、凤街!</p><p class="ql-block"> 龙堤,衍生于河东的龙山,代表男子,龙堤在河之阳,具男子的阳刚之气,且在构造上也大有讲究:龙堤中间纵铺石板代表“龙脊”,两侧用鹅卵石垒铺,代表“龙鳞”。</p><p class="ql-block"> 凤街,脉接西面的凤凰山,代表女子。凤街在河之阴,显女子阴柔和婉,凤街只是用白凤凰麻石横铺,代表凤凰的一片一片羽毛。</p><p class="ql-block"> 游客走在龙堤凤街上,感觉都是在逐步降低,这就展示出另一层奥妙:那就是龙堤总是高于凤街,这也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夫为妻纲”,“阴阳顺,夫妻和,家道成”,龙堤设置比凤街高,正体现了“阴阳顺”的宗旨。</p> <p class="ql-block"> 龙溪桥,桥以穿村而过的龙溪命名,两侧各立莲花望柱八根,寓意“四方迎宾,八面来风”。</p> <p class="ql-block"> 康惠桥,龙川村百姓为纪念户部尚书胡富而建,以他谥号“康惠”命名。</p> <p class="ql-block"> 两座牌坊中间的这座桥,名“中王桥”,这座桥是古代连接进村大道的主桥。</p><p class="ql-block"> 该石梁桥,长10.4米,宽2.3米,厚0.4米,可以说是石梁桥中最厚实的桥梁,全县、全徽州范围都没有超过它厚度的桥梁。一墩两孔,各用五根巨形麻石条搭成。主要是加固石坊的基础,石坊离河这么近,很容易被洪水冲毁基础。这样厚实的石梁,就可以借助北岸的抵力,使北岸成为石坊基础的后盾。</p><p class="ql-block"> 建造中王桥的主人是胡姓22世祖——胡念五,为什么用五根石条呢?它象征着东南西北中五方财神,象征官、民、商、释道、兵的“五道”。希望子孙路过此桥能够以十全十美来要求自己,修身养性,陶冶情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奕世尚书坊”,最上方两字是“恩荣”,在牌坊等级中属于第二等,在恩荣匾的下面,四只宝瓶托起的花板上,写有楷书“奕世尚书”四字,字体端庄厚重,行笔秀润潇洒。据考证,这书法出自明代四大家之一的文征明之手。</p><p class="ql-block"> 该牌坊是龙川曾仼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的功名坊。建于明嘉靖41年(1562年),比歙县全国重点文物“许国牌坊”早建22年。</p><p class="ql-block"> 牌坊四柱三门五楼,南北朝向,通高10米,面宽9米,抬梁式建筑。主体结构由四根柱子、四根定盘枋和七根大小额枋组成,四根柱子的南北两面,各有抱鼓石护座。是典型的明代徽派石雕风格之精品。最顶端的人物是天官老爷,寓意为“天官赐福”。</p><p class="ql-block"> 该牌坊是龙川村历史上十四座牌坊中仅存的一座。</p><p class="ql-block"> 牌坊两边写着“大司徒”和“大司马”,大司徒是指胡富,在古代管土地、户籍、钱粮的高官(相当于财政部长);大司马是指胡宗宪,在古代掌管军政、军赋、军队的高官(相当于国防部长)。</p> <p class="ql-block"> 这是“奕世尚书坊”的北面,上书“奕世宫保”四个大字。“宫保”即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的通称,明清时对加封有太子少保、太保衔者,都尊称为“宫保”。</p><p class="ql-block"> 胡富1478年中进士,胡宗宪1538年中进士,两人中举时间相隔60年,正好一个甲子,都是戊戌年进士,所以皇上有旨,恩荣联名牌坊嘉奖。</p><p class="ql-block"> 胡富被加封为太子少保衔,少保是太保的副级,属于皇帝的高级顾问,从一品官衔;胡宗宪被加封为太子太保衔,太子太保是辅导太子的老师,正一品官衔,所以牌坊名用“宫保”。</p><p class="ql-block"> 上额枋描绘了双龙戏珠,这二条龙不代表皇帝,通称为“龙图”。暗喻二人是人中之龙。</p><p class="ql-block"> 中额枋上的雕刻技艺,匠师以石代纸,用凿代笔,在一龙船上描绘的琴、棋、书、画,世外桃园之生活,太平盛世之欢畅,在这里得以淋漓尽致的描绘。</p><p class="ql-block"> 下额枋描绘的是双狮滚球。</p><p class="ql-block"> 奕世尚书坊其雕艺之高,造型之美,是石雕艺术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都宪坊——这是为出自龙川村的重要人物副都御使胡宗明而立的牌坊。</p><p class="ql-block"> 该牌坊最上方是“圣旨”二字,表示此牌坊在牌坊等级中属于第三等。</p><p class="ql-block"> 古代建造牌坊分为三等:</p><p class="ql-block"> 一等牌坊是“御赐”,是皇帝同意后由国库出钱建造;</p><p class="ql-block"> 二等牌坊是“恩荣”,是皇帝同意后由地方财政支持建造;</p><p class="ql-block"> 三等牌坊是“圣旨”,是家族出了人物,向皇帝申请,皇帝恩准后由自己或家族出钱为其建造。</p><p class="ql-block"> 圣旨下方是“都宪坊”。坊指牌坊,起了楼顶的又称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p><p class="ql-block"> “都宪”,明代指都察院高级官吏,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检察院副检察长。</p><p class="ql-block"> 胡宗明曾经以副都御使的身份巡抚辽东,即行使监察之职,又统领地方事物,为地方的最高长官。</p><p class="ql-block"> 都宪坊为抗风雨保存永久,采用一固两透的措施:即用抱石鼓或石狮夹持柱子,这里石柱两侧使用的是倒爬狮,这两头狮子前爪朝下,公狮脚踏彩球,意为国泰民安,母狮爪下有只小狮子,意为千秋万代。既增加了牌坊稳定性,又使柱子更稳固。牌坊上部装饰采用透雕方式,通透泄风,减轻负荷。</p><p class="ql-block"> 该牌坊结构合理,造型美观,雕刻精美,是牌坊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这是奕世尚书坊边上的吉祥亭,起集福纳祥之意,希望胡氏家族的子孙后代都能吉祥如意一生。</p> <p class="ql-block"> 沿着龙溪北岸都宪坊往东走不远,就来到了胡宗宪少保府。</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少保府以胡宗宪抗倭纪念馆形式向游人展示他的生平事迹。</p><p class="ql-block"> 胡宗宪——(1512-1565年)字汝贞,号梅林,龙川(今绩溪县龙川村)人,1538年考中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并加少保。1565年蒙冤入狱,在辩诬无望时,乃吟“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诗,并愤而引刃自瘐于狱中,1572年得以昭雪。</p><p class="ql-block"> 胡宗宪是中国明代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p><p class="ql-block"> 绩溪县城原共有16座石牌坊,其中纪念胡宗宪的就独占5座。</p> <p class="ql-block"> 胡宗宪少保府的大门砖雕,中间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左为“三英战吕布”,右为“空城计”。</p><p class="ql-block"> 少保府字两旁左为“读、渔”,右为“耕、樵”雕刻。</p><p class="ql-block">读,讲述苏秦埋头苦读;</p><p class="ql-block">渔,讲东汉的严子陵,是汉武帝刘秀同 </p><p class="ql-block"> 学,多次请他做官,都被拒绝,一</p><p class="ql-block"> 生不士;</p><p class="ql-block">耕,讲舜在历山下教民众耕种的场景;</p><p class="ql-block">樵,讲汉武帝时大臣朱买臣,出身贫寒,</p><p class="ql-block"> 酷爱读书,自强不息,当了大臣。</p><p class="ql-block"> 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古代官宦用来表示退隐之后对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胡宗宪少保府大门荷花图下方两边大砖雕左幅为“诗读”,右幅为“闲居”,寓意是“闲居足以养老,至乐莫如读书”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大砖雕两旁的四块小砖雕是“四爱图”:通过“李商隐爱牡丹”、“羲之爱鹅”、“米芾爱石”、“茂叔爱莲”,表达了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心灵世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胡宗宪少保府大门口有一左一右两只石狮子。进入大门的三步石阶意为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 从少保府往东走不远,就来到了龙川乡贤祠。</p><p class="ql-block"> 乡贤,指一地德行高尚的人。</p><p class="ql-block"> 绩溪县乡贤祠共祭祀15位乡贤,其中龙川就有三位,分别是胡富、胡宗宪、胡宗明。</p> <p class="ql-block"> 龙川旧有“思敬堂”,为族人思祖敬宗的圣地,今已修葺,恢复旧貌,并将龙川村历代德高望重、有惠于乡里的族人名讳汇录于此,又据其中八人生平事迹绘图八幅,悬挂堂内,以便让村人更好了解先人的风范,优良的传统。增强后人爱国爱乡情怀,亦借此向观光游客展示龙川的人文精神,提升龙川的文化品位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 这是乡贤祠内思敬堂东墙上的“思祖”二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龙川胡氏是一支源远流长、人文显赫的胡姓,早在宋元时期,就被视为“徽郡罕有出其右”的世家大族。</p><p class="ql-block"> 胡焱——龙川胡氏的始迁祖、一世祖。原藉山东,官至散骑常侍,大兴元年(318年)提兵镇守歙州,因爱其龙川山水秀丽,遂举家迁此繁衍后代。</p><p class="ql-block"> 龙川二世祖志康,是龙川最早的拓荒者,及三世祖、四世祖,他们亦耕亦读,心态平衡,开田辟地,直至五世祖汝能,胡氏子孙后代才开始走上仕途。</p><p class="ql-block"> 龙川胡念五,(1166-1229)胡氏22世祖,他是龙川胡氏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位显者。他的资料上主要有三点:</p><p class="ql-block"> 一是财产众多;</p><p class="ql-block"> 二是修建了临安皇城;</p><p class="ql-block"> 三是生了七个儿子,有十三个孙子。</p><p class="ql-block"> 所以,龙川胡氏从22世始,有了七个分支。</p> <p class="ql-block"> 这是乡贤祠内思敬堂西墙上的“敬宗”二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祖,指祖辈,上一辈;</p><p class="ql-block"> 宗,指旁系,同宗同脉兄弟。</p><p class="ql-block"> 思祖敬宗,凝聚着胡氏子孙后代缕缕亲情及和睦敦亲之谊。有诗云:</p><p class="ql-block">“思祖敬宗须百代积德为善,成书诵文就千年衣冠后秀。”</p><p class="ql-block">“思祖敬宗操行于孝传世世世兴,敦睦亲族据德以仁处事事事成。”</p> <p class="ql-block"> 龙川胡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胡氏,在中国汉族大姓排名第13位。</p><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始建于宋,胡宗宪在回乡为父母奔丧守孝五年,这期间(1542-1546年)胡宗宪主持重建了胡氏宗祠,胡宗宪好友文征明应其相请题写堂匾“龙川胡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在胡氏宗祠前,有一棵糙叶树,是龙川胡氏宗祠的护祠之树。</p><p class="ql-block"> 流经胡氏宗祠前的龙川河,在这里将要并流入登源河,两河常年流水的滋润和深厚肥沃砂质壤土的养育,使这棵糙叶树长得枝繁叶茂,高大粗壮。树高22米,胸径2.8米,平均冠幅20米,</p><p class="ql-block"> 从风水角度看,该村地形如船,处于登源河畔,似一首待发巨船,因船(村庄)在水边,需铁锚钉住,不然村子不稳、不发。便有人突发奇想,在祠堂前的河沿种下了这棵树,以便抛锚后用缆绳固定“船”,不让船“漂浮不定”。所以历代村民对这棵树备加爱护,使其成为龙川村的标志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的前方有一块面积虽不大却上方上正的祠堂坦,为应风水理论“前不破碎,坐得方正”,坦上遍铺鹅卵石,象征鱼鳞,称“鱼鳞坦”,因为鱼多子,寓意宗族子孙发达,而鱼可化龙,又寓意子孙后代多出拔萃人才。</p><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的门楼为五凤楼,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开间,进深两间。建筑面积145平方米,由28根立柱和33根月梁组成主体结构,前后16架斗拱,将三个层次、五个屋顶屋檐前挑达1米多,前后8大戗角,成凤凰展翅腾飞之势。</p><p class="ql-block"> 在正面看胡氏宗祠,似五只欲飞的凤凰而名五凤楼。</p><p class="ql-block"> 遍布皖南地区各处的宗祠很多,经过许多专家考证,最好的也只有两处,一处为黄山徽州区呈坎村的“宝纶阁”(即罗舒东祠),它的彩绘非常精美漂亮;另一处就是龙川胡氏宗祠,它的木雕非常突出精湛。</p><p class="ql-block"> 所以,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宗祠也就只有这两处。</p> <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的仪门,边上有一对抱石鼓,建筑学上称“耸肩”,是地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仪门的门框民间称“门档”,两边的一对石鼓称“笏对”。成语“门当户对”就出自这典故。</p> <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祠堂内的天井,与一般的祠堂天井功能是一样的,主要是用于采光和通风。</p><p class="ql-block"> 这里东西廊庑各有12根石柱和24根月梁构成屋架。正应了当地人俗语:“家里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p><p class="ql-block"> 选设天井,不仅具有通风排水、采光纳气的功能作用,而且深切契合着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p><p class="ql-block"> 天井上方承接的雨水流入屋内天井水池中,又应了“五岳朝天,四水归堂”、“肥水不外流,财气不外泄”的风水心理。</p><p class="ql-block"> 天井边四周的梁上都有许多钩子,这是重大节庆张灯结彩时挂灯笼用的。而它们朝着一个方向,就是要把外面的财气钩进来,有招财进宝之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天井中央有一排条石,叫甬道,平时是不能走的,只有在重大活动中,大开中门(仪门),由宗族上层人物、高龄长辈、贡献突出的成员和各分支家长,才可以由仪门进入,由这条甬道走上正厅。</p><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采用逐进抬高的办法,使后进房屋比前进屋高,一进高过一进,既符合长进深建筑的通风透光要求,又表达了企盼“步步高升”的良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祠堂是聚族而居的古徽州村落中最高大、最辉煌的建筑,一般都有三进:门楼、享堂、寝室。</p><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的中进为享堂,是胡氏族长老们开会议事的地方,也是族人春秋二季祭祀祖宗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的享堂,面阔七间22.16米,进深五间17.47米,建筑面积387平方米,顶高9.3米,主体结构由48根立柱、154根梁枋组成。</p><p class="ql-block"> 享堂大厅的显柱,一律用围达1.66米的白果树,下垫木雕镂的瓜楞形柱托,寓意“瓜瓞绵绵”。白果树官名银杏,用在祠堂,取的是“金柱银木”彩头。</p><p class="ql-block"> 这享堂大厅地面设置也有讲究,在大厅三分之一处,地面又升高了一层,这叫“明堂重台”,老百姓称为“再升一级”,它体现了封建社会尊卑理念,身份高的人站上层,身份低的人站下层。</p> <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的荷花雕刻,在正厅和寝楼共有100多隔扇门裙板,这木雕作品,连北京故宫都没有。这艺术造旨,不仅精美绝伦,还通过花鸟鱼虫、珍禽瑞兽,博古八宝图来褒美胡富、胡宗宪、胡宗明等先祖人品德行,还蕴含了族规祖训。</p><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木雕荷花图,据考证,画稿出自明朝一代大家徐渭之手。</p><p class="ql-block"> 祠堂正厅隔扇门,每幅图均以群荷入图,可谓用心良苦。</p><p class="ql-block"> 家族在此议事,要一团和气,群荷代表本固枝荣,享堂变荷(和)堂(塘)了。在群荷以外,又有各种不同的既有情趣又有内涵的小动物和植物,构成既可独立欣赏又形成整体生动和谐的画面,寓意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谐共荣。这意境确实是巧夺天工,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纵览20幅木雕荷花图,可谓“全、精、巧、雅”。</p><p class="ql-block"> 所谓全,这些木雕荷花裙板历经四百多年,几经磨难、战乱,竞无一遗失,无一破损,保存之全,完整程度之高,实为罕见;而风荷景象,千姿百态,不可不谓之“全”;</p><p class="ql-block"> 所谓精,这些木雕工艺精湛,精美绝伦,所雕之物细腻生动,惟妙惟肖,了无匠气,实乃大师级木雕精品;</p><p class="ql-block"> 所谓巧,这些木雕荷花图构思奇巧,章法讲究,花鸟鱼虫,动静皆宜,自然生动,既各自成趣,独立成章,又内在关联,寓意深刻;</p><p class="ql-block"> 所谓雅,这些木雕荷花图兼有写实与写意风格,花有“含苞、初绽、盛开、并蒂”之别,叶有“平铺、翻卷、舒展、低垂”之分,千姿百态,无一雷同,就连枯荷败叶,发育不良的莲蓬也跃然画中,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 以荷为祠堂正厅木雕主题,将祠堂的享堂变成了“荷堂”,是大雅与大俗的结合,在整个古徽州祠堂建筑中极为罕见,足见龙川胡氏家族家学之渊源,文化底蕴之深厚。</p> <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享堂的20扇荷花图,主要还是以此赞扬胡富的梗直敢言,罢官不移志,富贵不矜持的君子风骨。</p><p class="ql-block"> 以祖训而言,则以荷字谐义“和”字,并以突出。一扇门的荷图寓意“一门和气”,全部荷图则寓意“满堂君子”,具体到每幅荷图又有它特定命意。</p><p class="ql-block"> 这些木雕荷花图的艺术价值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画面形式上,还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在构图和刀法技巧上,堪称绝品,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内有一幅平时秘而不宣的画像,即始迁祖、一世祖胡焱的真容画像,只有在每年除夕夜才在宗祠内张挂,供族人祭拜瞻仰,正月初三一过即予收藏。</p><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内没有蜘蛛网,有四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一是风水说,宗祠地处龙气重的风水宝地,故邪气不侵,蜘蛛岂敢入门;</p><p class="ql-block"> 二是木料说,祠堂内都是上选的木料,数百年的银杏树能驱虫,蜘蛛在祠堂内无法生存;</p><p class="ql-block"> 三是蝙蝠说,祠内有很多蝙蝠,它们在屋顶特殊夹层内,昼伏夜出,专吃各种飞虫和蜘蛛;</p><p class="ql-block"> 四是谐振说,由于宗祠所处地理位置,以及相应的建筑结构和布局,使空气自然流动形成一种谐振,这种谐振人是感觉不出,但却是包括蜘蛛在内的一切昆虫、微生物不能生存。</p> <p class="ql-block"> 站在龙溪河与登源河交汇处,远处可见的登源河上的一座桥,名上官桥,古时是木桥,现在是石桥。通往龙须山。</p><p class="ql-block"> 山上有一座晨钟幕鼓的庵堂,名为灵山庵。</p><p class="ql-block"> 站在庵堂前,可以看见整个龙川村全景。胡氏宗祠隔河相望,门前有两棵龙川村的风水树,这就是龙川村的水口。</p><p class="ql-block"> 山、水、树是徽州水口的三大要素,龙川,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 在龙川村奕世尚书坊的东南方向,有徽商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紧邻徽商纪念馆边上是徽商胡炳衡故居。</p><p class="ql-block"> 胡炳衡,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爷爷。</p><p class="ql-block"> 根据龙川胡氏宗谱显示,胡锡灿(43世)——胡沇源(44世)——胡树铭(45世)——胡炳衡(46世)——胡增钰(47世)——胡锦涛(48世)——胡海峰(49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徽商胡炳衡故居前(南)的一条竹林小道。</p><p class="ql-block"> 由于故居正在修饰,故未能进入里面游览。</p> <p class="ql-block"> 根据龙川徽商纪念馆展示牌介绍,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的绩溪徽商经营于上海、杭州、武汉、泰兴、溧阳、台湾一带的茶庄有130多家,江苏的“三泰地区”(泰兴、泰县、泰卅)的胡源泰茶庄,就是徽商中的著名宝号之一。这个宝号的开创人就是胡锦涛的曾祖胡沇源。</p><p class="ql-block"> 胡沇源自清代于江苏苏北开设胡源泰茶号起,历经一百多年的艰难创业,刻苦经营,传四代,先后开设茶庄、茶栈12爿,其中有5爿经营至1949年建国后的公私合营时期。</p> <p class="ql-block"> 这里展示的是胡锦涛同志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绩溪县龙川村,东、西、北三面群山环抱,南面开宽,远处隐隐有山。龙川村的水系地理却是极佳,首先龙溪水自入村后缓缓朝东而流,汇入登源河后折转往南而流,上不见源头,下不见水去,不见源头之水谓之“天门开”,不见水去之水谓之“地户闭”,天门开则财来,地户闭则财运常聚而不竭,这是极佳的风水格局。</p><p class="ql-block"> 龙川——一块中国绝佳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 绩溪龙川,和谐之源。</p><p class="ql-block"> 游览龙川,才能感受中国真正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天人合一显地灵,风水宝地育人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