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套子”

潘作成

<p class="ql-block">  谨以本文及两篇内容相关文章,向当年为林区发展做出过贡献的普通劳动者致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倒套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潘作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雪皑皑的小兴安岭上, 一个壮实汉子,赶着两匹马,用爬犁拉着几根木头,从一个陡峭的山玻上飞驰而下,汉子双手紧抓马缰,身子与马紧紧贴靠在一起,双腿撑地帮肋爬犁刹着车,在山上的积雪蹚起,形成阵阵雪雾。随着山势逐渐放缓,速度才慢慢降了下来。汉子将爬犁赶到楞场(堆放木材的场地)上,将木头卸下——如此将山上采下的木材运到楞场,在林区叫“倒套子”。</p> <p class="ql-block">  “倒套子”这种活计,无疑是从开始采伐时就有了。所用爬犁,先前就是山下日常使用的普通爬犁,后来又有了更适宜山地使用的改进型:用大头直径十多厘米的鲜桦木制做,样子虽与原来的普通爬犁相近,可前头两根翘起的弯头很长,能超过爬犁底长的好几倍,直伸到牲口的肩胛骨两边,紧靠牲口两肋,加上皮带铁环,起着车辕的作用,使爬犁方向能与牲口身体保持一致,也能避免爬犁上装的木头撞着牲口。</p><p class="ql-block"> 从上世纪中叶起,随着小兴安岭森林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每到冬天,都有大量的牛马套子活跃在林区。他们来自靠近山区县份的农村,赶套子的多是生产队赶牛马大车的老板子。作为常在山区干活儿的农民,他们使唤牲口是好手,摆弄木头也是行家,而且身手矫健,腿脚灵活,有在山道上赶牲口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这种活儿非常辛苦。严寒的天气里,每天起早贪黑,在大森林和灌木丛中钻来钻去,而山里的大雪总是比山外大得多,有些坑洼处会没膝甚至蹲裆深。整天在没走过人的树空和荆棘从中穿行,用不上几天,衣帽、手套就刮得稀烂,皮靰鞡或棉胶鞋,也被大雪和树茬子折磨得呲牙咧嘴。每运一爬犁木材或一棵新放倒的大树,都必须开出一条新路。所以,赶套子实际上每天都在开辟新道,甚至一天要开好几条新道。在大雪中开新道不容易,在茫茫林海和巍巍大山中开新道,当然更不容易。要依据山势、树木、石头等各方面情况,细心选择路线;要尽可能地,绕过足以影响通过的障碍物,对确实没法绕过而又不大的树木,就只能先将其清理掉。选坡度太小甚至没有坡度的路线,好走,安全,但牲口拉着吃力,速度也慢;选坡度大的路线,牲口拉着省力,速度也快,可危险系数却要大大增加。最理想的是,要有一定坡度,但不要太大。可实际情况,往往比较复杂,不可能事事都随人意。</p><p class="ql-block"> 从陡坡上往下赶套子,和顺着三峡放木排差不多,其场景看着或许觉得刺激甚至很爽,实际相当凶险,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惊心动魄。当装着木材的套子腾起一大团雪雾,箭一般射向山下时,老板子必须抓牢缰绳,寸步不离地紧傍牛马身边,有时要健步如飞,有时又要两腿撑地帮助爬犁刹车,尤其是要果断大胆地指挥和驾驭牲口,机敏迅速地躲过扑面而来的巨石和大树,就像挥篙撑着木排被滚滚激流推撞着飞流直下,在汹涌的波涛中躲避礁石一样,容不得半点疏忽和懈怠。而万一出现意外,后果往往极其严重。这就让赶套子人常常处于两难的抉择之中。而老板子的水平和能力,也常常体现在这种选择之中。当然,有选择余地时还是好的,有时候根本无可选择。那几个楗子(造好材的原木)就在平岗上,不论哪个方向都得走一大段平道——走平道牲口很费力,你拉不拉?那几个楗子就在陡坎儿上头,必须冒很大风险,你拉不拉?其实根本没有选择。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活儿,都只能硬起头皮,把心提到嗓子眼儿,死活往前闯。“倒套子”的和放树的很相似,都很辛苦而且都有危险性,钱都挣得不容易。但两者也有区别。伐木的面临危险时只需考虑自己,而倒套子则必须同时考虑牲口。倒套子中,伤了牲口、碰伤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大哥就是一位马车老板子,技术没的说,年轻时年年冬天上山赶套子。人说,“常在河边站,难保不湿鞋”,有一年上山没几天就出了事。那天,他在一个陡坡上拉了一爬犁木头下来,下坡时怕爬犁“跑坡”,就拿了根杠子在旁边别着。开始没什么事,后来爬犁的一条腿叫块石头给垫了一下,马支持不住,猛地往前一冲,大哥手里的杠子滑脱手,爬犁也失去了控制。他试图重新掌控局面,结果被爬犁在一棵大树边挤了一下,断了右大臂和左锁骨。当然,从那天的情况看,只是受了点伤,这还是非常幸运的。后来大哥的断臂虽然接上了,但干太重的活儿一直受影响,而且阴天下雨就不舒服,比天气预报还准。</p><p class="ql-block"> 到了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随着油锯大面积使用,牛马套子的倒运速度越来越跟不上形势,用拖拉机(俗称“爬山虎”)集材便逐渐取代了牛马套子。这拖拉机集材虽说效率高,而且消除了牛马套子集材的危险性,但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对幼树的伤害非常巨大。一般情况下,牛马套子穿行在树丛中,一棵手腕粗细的幼树就能把它挡住;而拖拉机驶过,碗口粗的树木对它都没有任何影响。拖拉机运下一根木材,说不清要碾倒多少棵还没成材的小树。</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因为看到了机械化集材对林木的无谓损伤,当然更多的恐怕还是因为市场对木材的需求,从八十年代开始,林区实行所谓“皆伐”,就是不论大树小树,一律伐倒,然后大材大用,小材小用。这种做法冷眼一看挺合理,似乎采的都是可用之材,也避免了集材过程中的无谓损失,可实际却使那些要过些年才能成大材的树木,在只能做小材时就被采了下来。尤其是采伐一完,紧接着就是“清林”(清除采伐完的林地里生长着的小树和灌木等,为造人工林做准备),使更多的根本还没有成材的小树被一股脑清掉,再也没有了成材的机会。这种做法,给许多大山“剃”了光头,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森林资源的枯竭,也对自然生态造成了很大破坏。</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很多林业老工人回首往事,仍然对拖拉机集材有意见,对“皆伐”有意见,甚至直斥为“败家子”行为。看着眼前一座座光秃秃的大山,看着“青山长在,永续利用”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标语,他们深深地慨叹,还是当年的牛马套子好啊!如果那时候不搞什么机械化集材,不搞什么“皆伐”,这小兴安岭林区的资源,怎么会枯竭得那么快!</p><p class="ql-block"> 进入新世纪以来,林区实行“天保工程”,采伐任务越来越少。拖拉机集材固然早已成为过去,牛马套子也已经再难看到。又过了几年,林区采伐全面停止,社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倒套子”也终于成了一个历史性的词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