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珍:苗族剪纸的活态传承与变形美学

郑波CITY

<p class="ql-block">  贵州省台江县施洞苗族的剪纸技艺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可追溯至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中“带剪花”的记载,体现了剪纸与刺绣的共生关系。施洞剪纸以白皮纸或丝绵纸为材料,采用剪、刻、扎等技法,注重轮廓线的势态与变形夸张的构图,形成中心式、对称式、花边式等多样化形式,纹样涵盖龙、凤、蝶、鱼等自然元素及苗族英雄史诗、神话传说。</p><p class="ql-block"> 在苗族服饰刺绣中,剪纸作为蓝本具有双重作用:一是作为刺绣底样,通过固定多层纸张精准剪刻,确保绣品图案统一;二是承载文化记忆,以复合形象(如人龙共体、螺蛳化龙)记录迁徙历史与族群认同,成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例如,衣袖花剪纸《姜央骑虎驯龙图》通过夸张的动态构图展现苗族的英勇,而《姜央合磨》则通过古歌场景的视觉化表达传递创世神话。</p><p class="ql-block"> 剪纸纹样的独特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象征系统,如蝴蝶代表生命繁衍、龙象征族群权力,通过超现实组合传递文化隐喻;二是工艺创新,施洞型剪纸突破单层剪刻限制,采用多层叠合技法提升效率,同时保留手工剪刻的细腻质感;三是叙事功能,以剪纸为媒介将无文字的口头历史具象化,如《务冒席出征图》通过服饰纹样记录清代苗族起义。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精湛的剪刻技艺,更在于作为苗族文化基因库,连接着族群认同与历史连续性。</p><p class="ql-block"> 当前,施洞剪纸通过非遗进校园、传承人工作室等方式活态传承,如郑红珍将剪纸与流行文化结合开展教学,并以刺绣传承延续“以剪纸定纹样”的传统工艺,使这一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持续焕发活力。</p> <p class="ql-block">《务冒席出征图》</p> <p class="ql-block">《姜央骑虎驯龙图》</p> <p class="ql-block">《众生护盘龙》</p> <p class="ql-block">以下均为施洞传统服饰的衣袖花剪纸图案:</p> <p class="ql-block">  郑红珍的剪纸风格在坚守苗族传统纹样内核的同时,展现出强烈的个人创新意识与时代融合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p><p class="ql-block"><b> 一、变形夸张的构图美学</b></p><p class="ql-block"> 其作品突破单层剪刻限制,采用多层叠合技法形成动态张力。例如《姜央骑虎驯龙图》通过人物与龙的肢体延展打破空间界限,以螺旋式构图传递苗族英勇无畏的精神。这种"势态造型"既保留了施洞剪纸中心对称、米字式等传统框架,又通过夸张比例重构视觉焦点,形成"心象之剪"的独特语言。</p><p class="ql-block"><b> 二、超现实象征系统</b></p><p class="ql-block"> 在纹样设计中构建"人-兽-神"三元交织的象征体系:蝴蝶与铜鼓的组合既象征生命繁衍又暗含祖先崇拜,龙的形象常与苗族英雄形象共生,形成"人龙共体"的复合意象。这种创作逻辑源自《苗族古歌》的创世叙事,如《姜央合磨》将古歌中天地初开场景转化为剪纸叙事长卷,使无文字的口头历史获得具象化表达。</p><p class="ql-block"><b>三、传统与市场的动态平衡</b></p><p class="ql-block"> 作为职业剪纸艺人,她建立"古歌解码-市场调研-纹样创新"的创作模式。既保留破线绣底样所需的精准轮廓线,又根据绣娘需求调整图案复杂度。例如为旅游商品设计的剪纸简化传统纹样,而针对高端嫁妆则复刻古歌场景的繁复细节,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重转化。</p><p class="ql-block"> 这种风格特征使郑红珍的作品既成为苗族文化基因库的活态样本,又通过非遗进校园、扶贫工坊等渠道持续输出文化动能。其2022年创作的《百苗图》系列更以108种苗族纹样构成视觉诗篇,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印证了传统技艺在当代的创新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郑波 2025年2月26于贵阳</span></p> <p class="ql-block">《吉祥牛(龙)怀九子》</p> <p class="ql-block">《鸡鱼护姜央》</p> <p class="ql-block">《鸡象护蛙》</p> <p class="ql-block">《姜央驯狮》</p> <p class="ql-block">《姜央骑象》</p> <p class="ql-block">《台江施洞苗族独木龙舟节》</p> <p class="ql-block">《螺蛳姑娘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蛇兔欢》</p> <p class="ql-block">《银蛇贺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郑红珍是贵州台江苗族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台江县施洞镇偏寨村一个苗族剪纸世家。她自幼随母亲学习苗族传统剪纸技艺,5岁开始画剪纸图样,7岁掌握施洞地区苗族剪纸艺术,13岁学习刺绣和织锦,19岁开始以剪纸为职业,至今已从业20余年,累计创作数万幅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为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她的技艺谱系可追溯至祖外婆辈:第一代师承榜豆(祖外婆的母亲),第二代乌冒(外婆的妈妈),第三代修叉(外婆),第四代吴翁权(母亲),第五代郑红珍,第六代传承人代表为其女儿顾洋洋。其剪纸作品以变形夸张的构图和超现实象征手法著称,题材涵盖动植物、苗族神话、历史英雄等,既坚守传统纹样又融入个人创新,表达对自然万物有灵的信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郑红珍曾获2021年贵州技能大赛非遗剪纸组三等奖、2022年“百虎生威”全国剪纸展三等奖等多项荣誉,并被认定为凯里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长期开展剪纸培训,培养30余名艺人,并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工作室,带动群众通过非遗技艺增收。目前担任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剪纸指导教师,致力于苗族文化的活态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郑波,苗族,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副会长、贵州省省管专家、国家二级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深广告设计师、民族文化学者、诗人。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特聘研究员,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贵州省广告协会理事,贵州省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贵州省装饰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黔东南民族画院名誉院长,凯里学院客座教授,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艺学院专业发展顾问、设计大师工作室负责人,贵州省青年联合会第七届、八届副秘书长,优秀春晖使者,《城市档案》杂志创始人,“太阳鼓”银饰创始人,曾策划创办(中国)民航广告媒体联盟,并任秘书长、副会长,平面设计作品在全国及国际性设计专业比赛中获奖百余项,荣获“亚洲艺术设计贡献奖”。绘画作品多次应邀参加中、日、韩名家艺术邀请展。诗歌作品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荣获奖项逾40项。曾主持中国民航广告媒体联盟、贵州通源汽车、黔五福、两相依卫生巾、太阳鼓银饰、《城市档案》、《新主流》等多个商业品牌的策划设计与整合营销项目,并取得较好的市场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b>郑波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b>贵阳市区:</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正新街31号恒生大厦16层5号</p><p class="ql-block"><b>凯里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凯里市凯开大道1009号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3楼</p><p class="ql-block"><b>凯里民族服饰展厅:</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凯里市凯开大道1009号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2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