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游蛇口。<div>蛇口游炮台。</div><div>深圳沿海有许多古炮台。最著名的是赤湾左炮台。</div> 有一条路,就叫左炮台路。<div><br></div><div>近代,帝国主义是从广东打开中华的铁门的。珠江口,最重要的门户口岸。蛇口,是深圳湾与珠江交汇的第一道咽喉。</div><div><br></div><div>重要的军事要冲,设立了一串炮台,抵御来自西方的军舰入侵。</div> 有一个地铁站,就叫左炮台 蛇口,是珠江口的要塞。比虎门还前沿。是扼守广州的第一关。<div>看地图,伸出海岸,如同蛇口。有此得名。</div> 高架桥下,另有一条炮台路。 左炮台在深圳湾的最西南角,珠江咽喉。<div>为寻找方便,也顺便锻炼,熟悉深圳地形,我骑一辆共享单车,打开导航去找炮台。</div><div>深圳的道路有许多上下山坡,骑车要有点考技术。<div>绕过一座山,纪念文天祥的面向南海的公园,即《文天祥纪念园》后,就是沿海的炮台。</div></div> 那有一条路,叫天祥路。 还有一条林则徐环路。<div>道路氛围把我带到上个世纪列强依仗坚船利炮,侵略中国的年代。</div> 英国有远程火炮,可以打到一千两百米。我们没有。大清的铁炮,塞铁蛋炸药,只能打到八百米。<div>中国手持短刀,面对长枪的英国。</div><div>唯有利用地形,山巅筑高台,抛物线长一点。</div><div>可是,我们是防守,固定位置。是点状布阵。大英帝国是进攻,装了蒸汽机的移动的炮舰。</div><div>国弱也要打,不做亡国奴。</div><div>沿珠江口两岸,筑起许多炮台。</div> 左炮台,位于南山区赤湾的东鹰嘴山上。<div>可以开车上山,直接到达左炮台跟前。</div><div>古炮台是深圳近代抗英史的重要见证。</div><div>赤湾左、右炮台是清政府修筑的海防军事设施。</div><div>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政府在广东沿海(包括现在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内)筑有此类炮台65座。</div> 赤湾炮台现在只剩下位于鹰嘴山山顶的左炮台保存完好,当地有关部门曾于1985年对炮台进行修复。 游客沿石阶,登上炮台。 到达山顶。 这是完整的军事设施。<div>包括铁炮,弹药库,营房,城墙。</div> 南山区又投入20多万元对这里进行修复,并将4间营房全部上锁保护。<div>已修复的左炮台挺立在海拨170米的鹰嘴山头,坐北朝南,分台体和围墙两部分。</div><div>全长26.2米,宽15.5米,台高4.5米,围墙高3.78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div> 炮台本身分为两层,底下是兵营,上层是面向珠江口的大炮。<div>炮台城基用大块花岗岩修砌,北面是炮台城的入口。</div><div>城内东西两厢,仍遗留两座房屋残基,是当年守卫炮台士兵的居屋。</div> 尽管火力不足,清军水师顽强拦截入侵的英军。 现在有一条宽大的汽车公路,直达炮台。<div>从前,武器弹药都考人力,肩扛手提,攀援到山顶。</div> 炮台下是兵丁的营房。有弹药、铁蛋,伙房,宿舍。<div>上世纪80年代初,专家在此进行考古时,在左炮台营房内还发现了清代的棋盘及象棋。<br></div> 石碑。<div>江泽民题写《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垂不朽》。</div> 还有江泽民题写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iv>原句是林则徐被发配伊犁,写给妻子的诗句。</div><div>表达为国家不计较个人得失。</div><div>江在一次成讲话中说到,在上海初接老邓重托犹豫。后受林则徐诗句启发,赴任。</div><div>炮台石阶,就隽刻这样的题词,表达敬意。</div> 林则徐在与妻子临别前一天,写下著名的七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div>共两首:<br>【其一】<br>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br>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br>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br>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br>【其二】<br>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br>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br>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br>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div><div><br>读到这里,人们不得不为一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光辉而伟大的人格而击节赞叹!<br>他的爱国,真诚而执着。</div><div>“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惊世警句,既不是写在“述职报告”中向朝廷效忠表白,也不是写在与友人的酬唱赠答中以表露心迹,更不是写在“讲话提纲”中向部属宣讲陈词,而是出自蒙冤发配边疆前夜与妻子的深情告白中,其真诚的爱国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br><br></div> 林则徐更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毛主席手书林则徐诗句。<div>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br><br>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br>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br>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br>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div><div><br>在中国近代史上,清代以抗击英帝国主义鸦片侵略而名垂史册的林则徐,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爱国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工于吟咏的诗人。</div><div>道光二十二年 (1842),他在贬戍伊犁,途经嘉峪关时,所作七律《出嘉峪关感赋》四首,是值得一读的好诗。<br></div><div><br></div><div>一、二两联是说: 高耸威严的雄关连接着西边的山河大地,关上的楼阁和秦地的树木遥遥相望,缭绕的城垣压低陇山的云烟。秦,指陕西省。陇,指甘肃省。这四句既写出嘉峪关接连东西交通的地理位置,也以巨大的空间幅度展示出它雄视关中大地,压低陇山云烟的气势。</div><div>三、四两联是说: 登上关楼放眼河西大地,积雪皑皑的祁连群山好像擦着人的肩头挺向天外,辽阔无垠的大漠戈壁迎面扑来,使人感到迷茫。</div><div>面对关山,作者不禁回首兴叹: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说崤函古关险要,可与嘉峪关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只不过“一丸泥”罢了。<br></div> 另外一块碑刻也是毛主席手书的林则徐诗。<div>《出嘉峪关二首》。</div><div><br>东西尉侯往来通,</div><div>博望星槎笑凿空。</div><div> 塞下传笳歌敕勒,</div><div>楼头倚剑接崆峒。</div><div> 长城饮马寒宵月,</div><div>古戍盘雕大漠风。</div><div> 除是卢龙山海险,</div><div>东南谁比此关雄!<br><br>译文<br>东西两边的文武使者往来畅通无阻。博望侯张骞,乘槎探寻天河的故事,如今看来就像是令人发笑的穿凿附会之说。</div><div>西北边疆传来胡笳吹奏的《敕勒歌》声。站在嘉峪关头,手扶宝剑,仿佛与崆峒山相接。</div><div>在寒夜的月光下,有人在长城边饮马;古老的营垒上,苍鹰在大漠的狂风中盘旋。</div><div>除了卢龙塞和山海关那样的险要关隘,在东南地区,谁能比得上嘉峪关这般雄伟呢!<br><div><br></div></div> 上海报章非常常见的两句话,也出自林则徐。<div>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div> 登炮台的台阶两旁,有许多这样的诗句碑刻。 脚下,是鸦片战争前后大事记和人物。<div>“广东水师关天培曾领兵在伶仃洋上击败英军”。时间是1839年。</div><div>拾阶而上,也在补近代史课。</div> 赤湾左炮台到了。<div>有一《导读碑刻》。</div> 人们先熟悉一下炮台的历史。 “鸦片战争”期间,赤湾左、右炮台重修,在对英海战中,赤湾炮台发挥了重要的号炮作用,为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穿鼻洋、伶仃洋和深圳湾击败英军做出了重要贡献。鸦片战争后,海防已如同虚设。到了清光绪中叶,左右炮台已被清政府废弃。现在的右炮台,埋没在周围高大的厂房、写字楼及储油罐之中。由于年久失修,如今已经倾圮。1982年南山开发移山填海,在原赤湾右炮台遗址的岬角上只保存了很小一块遗址。<br><br> 士兵运送物资的甬道。 左炮台简介。 左边,士兵生活区营房。<div>右边是炮弹,火药。</div><div>古代的铁炮是在炮膛里填送铁蛋、石块、炸药。点燃后,把铁蛋推送出去。就像散弹打鸟一样。面对英舰铁甲,杀伤力并不大。后来引进德国克虏伯大炮,打出去的是燃烧的火球,甚至再次爆炸的弹!</div> 孩子与大炮。 不一定懂得身后是什么。 大炮前面,原是开阔视野,面向珠江的海面。叫伶仃洋。<div><br></div> 日月变迁,炮台四周长满了各种植物。<div>尤其是高大的榕树,遮挡了大炮的前方视线。</div> 感受一下炮台的氛围,想象当年抗英炮战的激烈。 铁炮上斑驳的锈迹述说着岁月沧桑。 城墙上的墙垛,地砖石块,后人维修后的面貌。 城砖是原来的文物,几百年了。 穿过树丛,看到蛇口江面。现在是繁忙的集装箱码头。吊车正在繁忙地装卸。 给孩子们看看,古代打仗的武器是如此落后。 打一炮后,装填火药,炮弹要花费好多时间。 林则徐铜像。 炮台西面的城墙上,两棵百年古榕树将它们的根须,深深地扎在城墙里,与城墙紧紧地纠结在一起,几乎与城墙融为一体。<div>没有肥沃的土壤,它们却枝繁叶茂,生命,竟是如此的坚韧。</div><div>生命力,竟是如此的旺盛。 </div><div><br></div><div>赤湾港是蛇口半岛的一颗明珠。</div><div>面积2.2平方公里,水深13米,是停靠万吨巨轮的主要货运码头之一。</div><div>铜像见证了这里的发展变化。炮台四周非常幽静。<br><br></div> 左炮台北面,是一尊林则徐全身铜像,塑于林则徐诞辰二百周年的1985年。铜像高3.2米,重1.8吨,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林则徐铜像。<div>雕像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创作,大理石底座正面,是已故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林则徐纪念像”,北面镌刻着谢华先生撰写的碑铭。</div><div>林则徐,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手持单筒望远镜,身佩长剑,凝视着波涛滚滚的伶仃洋,目光炯炯。</div> 珠江口海战,激烈的场面。 在对英海战中,赤湾炮台发挥了重要的号炮作用,为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穿鼻洋、伶仃洋和深圳湾击败英军做出了重要贡献。<div>鸦片战争后,海防已如同虚设。</div><div>到了清光绪中叶,左、右炮台就已被清政府废弃。</div><div>应该还有右炮台,因埋没在周围高大的厂房、写字楼及储油罐之中。年久失修,如今已经倾圮。</div><div>1982年南山开发移山填海,在原赤湾右炮台遗址的岬角上只保存了很小一块遗址。</div> 包着铁甲的英国趸船。<div>后来配备了蒸汽机,更横冲直撞所向无敌。</div> 林则徐,冷眼看世界。看到世界列强,科技的发展。对中国的实力地位,提出警示。不能认为“天朝我第一”盲目自大了。 这是林则徐环路。 有一块碑刻,是林则徐写的文章,警示后人为人处世的要求。 文天祥路,南宋忠臣。<div>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iv> 当今世界,也是比拳头的世界。<div>真理,就在大炮的射程里。</div> 古老的铁炮,述说着民族的屈辱,悲催的历史。 重整河山,靠后生。<div>杭州七大科技,都是没留过学的理科生。创造的高科技,人工智能,机器人,储能电池,自动识别,让世界刮目相看。</div> 当今,依然“靠拳头说话”。<div>一定要有硬实力,国家才强大,说话才有效。</div> 正月游蛇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珠江口的硝烟不能重演。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史“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div>今天的赤湾炮台。</div><div>鸦片战争前,林则徐下令重修赤湾炮台。</div>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br>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br>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br>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br>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iv>让我们牢记林则徐的话。要以国家为己任,生死相依。</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