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我们看待成功就像清教徒看待救赎一样,我们认为成功不是靠运气或恩典,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迈克尔·桑德尔</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直以来,整个社会都在潜移默化的向大众传递一种理念,那就是,“只要你足够勤劳努力,你就能获得成功并且过上美好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事实真是这样吗?“美国梦”的核心传输是认为一个人无论他的出生起点在哪里,只要通过努力就能成功。怎么样才算是成功呢?社会资源的分配制度将这个问题的答案指向于财富和权力。事实证明,拥有较高数额的金钱和高阶的社会地位就享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分配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名人们现身说法的励志故事让人们开始竞争内卷。(比如18岁就创办微软的比尔盖茨乐此不疲地告诉大家他白手起家的过程中如何历尽艰辛,却极少提他父母的经济与和社会资源上给予的帮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起初,竞争在绩优制的优胜劣汰中还算公平,因为机会平等,大家的起跑线都在同一个位置,付出的努力与回报的线性数率呈正相关回馈。那些通过学历考试被好大学录取的精英很快在毕业后尝到甜头,他们能轻而易举的获得一份体面并高薪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一所名牌大学,便成为了人们趋之若鹜的目标。但随着贫富悬殊逐渐增大,竞争的天秤逐渐发生了倾斜,优质的教育资源逐渐集中于大城市,名牌学校因其优秀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就业前景成为了人们竞相角逐的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著名的高等大学哈佛为例,2024年秋季招生,有超过54008人递交了哈佛大学的入学申请,最终只录取了1937人,整体录取率仅为3.59%。值得一提的,哈佛的录取机制除了常规分数线录取之外,还非常看重学生的才艺才能。如果你的孩子具备某一方面(比如体育)的特长,将大大增加进入哈佛大学的的机会。这种录取机制看似是公平的,因为看起来确实弥补了一些特长学生文化课分数的弱项,也给很多家庭带去了名校希望。但对于那些没有资金优势的普通家庭,这种择优录取机制就不那么友好了,因为很多家庭负担不起特长培训费用。更甚的是,以美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光是大学本身高昂的学费就让很多家庭望而却步(以哈佛大学为例,本科生的年学费达到8万美元,仅是助学贷款利率就高达5.5%。)有一个很扎心的事实,很多名校在录取学生时,除非是贫困学生本人有过人的天赋,他们会优先考虑录取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虽然政府教育部门对每所高校录取贫困生的比率有强制规定,但近年来贫困生的高校录取率却越来越低,原因主要是教育资源向优渥家庭的倾斜逐渐形成了垄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流阶层的那些正在享受社会红利的家庭,他们非常看重如何巩固和跃升自己所在的阶层,彼此心照不宣的是:让小孩就读名校是提升家族声望的不二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择优录取的公平原则就是在这种需求下慢慢被打破了。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很多上流阶层的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并非天资聪颖,即使投入过大量的金钱去培养,也无法通过常规录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于那些资质平庸的孩子,通过向学校捐赠巨款换录取名校名额便成为了这些富裕家庭最常走的捷径。这里值得说明的是,美国社会阶层是呈纺锤性结构的,顶端的上流家庭毕竟少数,中间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是没有经济实力向学校提供巨额捐赠的。那么该怎么才能被名校录取呢?于是便有人开始使用徇私舞弊的贿赂手段换取名牌高校录取名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条见不得光的潜规则产业链,在2019年随着两党竞选之争的白热化而突然被曝光。涉及的人员上至政界,下至演员、商业精英,在“鸡娃”未见成效的情况下,花费5万美元至120万美元不等的金额他们就能为子女购买“耶鲁”、“斯坦福”等名校的入学资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至此,教育公平的遮羞布被撕开一条巨大的口子,那些通过“走后门”进入名校的资质平庸的富二代们挤占了原本应属于普通家庭优秀孩子的名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众所周知,贫穷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缺乏,还面临更大的精神压力,为了让子女不输起跑线接受到优质教育,普通家庭的父母们被迫卷入教育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当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方面是教育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是投入产出的不成正比,这并非只是美国特色,以中国为例,有调查显示,教育支出占比达到了家庭总收入的20%,邻居韩国更甚,不到四年的时间,这个比例从50%增长到了70%。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文凭开始强调大学的重要性,精英傲慢主义便以某种形成跻身进入了偏见的队伍,某些所谓的“成功学”也跟着风靡了起来。“为什么别人能考取好大学,而你却不能?你的失败不是制度的问题,是你自身不够努力的原因。” 在极度傲慢的社会里,社会优绩至上的评选机制让那些没有获得精英资格证书的人,在以后的人生中逐渐丧失了工作尊严,他们从事的工作被认为是低等的,是没有价值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些接受过良好教育坐享社会红利的成功者们,他们居高临下地夸大自身的努力,只字不提背后家族提供的资源和在人生路上遇到的运气与时机。成功人士们的发言权总不免让人们陷入“他的成功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的失败一定是我自己的错”自责的境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人提出质疑,说看看人家奥巴马和万斯,他们两人都出身社会底层,却能一路逆袭成为总统,难道还不够励志吗?所以当奥巴马在任职期间的反复激昂陈词 “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成功机会”时,人们深信不疑。对此,本书作者迈克尔·桑德尔的观点是:【“对那些困在底层或挣扎着维持生活的人来说,阶层跃升的话语与其说是承诺,不如说是嘲讽。”】(摘自本书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要知道美国这个国家,它最富有的1%的人的收入超过整个底层一半人口收入总和,像奥巴马、万斯这样的成功案例,是非常具有偶发性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迈克尔·桑德尔认为,是教育的不平等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精英阶层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披着“平等”的民主外衣对普通劳动者们造成教育资源垄断。这里,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解决方案:设置资格门槛,名牌高校用抽签的方式取代高校传统的绩优录取,以此来打击优绩的专横。【“这种抽签录取制,不仅能让学生减轻压力,也会减少被录取学生的优越感。此外,还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帮助没有文凭,但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们改善生活上。”】(摘自本书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抽签制并不是桑德尔的原创想法,早在2011年,为了确保学生平等享有教育机会,我们国家就开始施行了中小学招生区域抽签制,这项措施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不仅减轻了家长负担,也相对抑制住了择校热。但因为就近入学划分区域性,导致了“学区房”现象,高昂的房价让很多普通家庭望洋兴叹。不仅仅是中国,事实上包括像英国、加拿大在内的发达国家,近年来也要探索抽签录取制。英国有两位社会学者(两人分别任职牛津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其著作《生而统治:英国精英的制造与重塑》中呼吁牛津、剑桥应该将面试改为抽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表面看,录取抽签制能立竿见影的减轻普通家庭的教育负担,也能将不同阶层的人拉到同一条起跑线,从而制造更多的精英,扩大中产阶层阶层数量。但是,这项措施会不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对那些真正优秀的学生而言,如果抽签运气不好,会不会造成人才的流失?还有就是客观因素所带来的弊端,比如抽签过程是否透明?怎么去监管又由谁来监管确保这项制度不受腐败舞弊的影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抽签制,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能改善教育公平的环境呢?通过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接受教育;还有就是扩大学校的建设规模以及重视优秀师资力量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里,教育部起着至关的重要作用。与我们国家权力集中的教育职能部门不同的是,美国的教育部虽隶属联邦却不参与具体教育事务,其他各州在教育事务上拥有自治权。这就容易造成一种教育部可有可无的错觉,至少再次当选总统的特朗普是这么认为的,他入驻白宫的第一件事,就将改革的斧头对准了联邦教育部。他指责教育部管理混乱拿钱不干事,认为国家投入的教育成本与教学质量完全不成正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特朗普之所以会这么认为,包括学校的教研经费、奖学金以及助学贷款在内,教育部的每年预算达到了680亿美刀。单是部门内部4000多名员工的薪资每年就需要花费5亿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特朗普想关闭教育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全民识字率在大幅下跌,美国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特朗普认为是教育部不作为才导致这样的现象发生,他抨击民主党为了获得性少数群体的选票而无耻向学生宣传LGBT思想,从来对未成年人形成毒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悉,目前特朗普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起草减少教育开支并解散教育部的行政命令。先不说通不通得过国会批准,这一改革举措无异于裁动脉,要知道,富裕地区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地方税收和私人捐款,而低收入地区的文化教育经费则主要依赖于联邦教育部的补贴。如果盲目降低政府教育经费和关闭教育部,不仅做不到教育公平,反而会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看特朗普想如何避免关闭教育部带来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他想要针对性地向富裕大学征收惩罚性罚款用来补贴贫困学校。这看似对富裕学校不公,但这些学校被罚可一点也不冤枉。早在2022年,包括耶鲁、宾大及芝大在内的17所名牌高校就曾被数名毕业生以【合谋给富裕学生特殊优惠,并降低了潜在学生的经济援助数额】为由告上过法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用劫富济贫的方式打破“富人孩子更具录取藤校优势”的名校录取规则,其中还包含了特朗普本人的个人情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没有政治背景的新兴资本家,特朗普是站在“老钱派”的对立面的,他之所以能当选,主要也是利用了工人阶级对精英阶层日益增长的怨恨。看看他的竞选宣言:让每个美国人都知道工作的尊严、工资的骄傲。而另一边,作为傲慢精英的代表,希拉里·克林顿们并没有意识到社会中间不断涌现的贫富差距矛盾,她忽略了人民的真正需求。竞选期间,她在公共场合一再强调,“我们的竞选活动就是重申我们的基本信念,那就是:在美国,每个人,不管你长什么样,你是谁,你爱谁,你都应该有机会走得更远,只要你的努力和梦想能带你走得更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很明显,特朗普对民众的承诺更实际,更具鼓舞人心的力量,希拉里的那套“努力成功论”在阶层严重固化蓝领没有工作尊严的环境下,听起来就是对人的蔑视与侮辱,人们开始反感希拉里高高在上的态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样是靠着父辈资源汲取资源发家的资本家,特朗普似乎更接地气,比如公开表示自己最喜欢汉堡和可乐这样的平民食品。还有在竞选期间体验基层工作,所表现出的对底层人民关切足够打动部分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仔细观察两党冲突会发现,越是针对,他越得人心。人们共情于这位被弹劾、被起诉、被抄家的总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愤怒像未记名的选票,在一次次失去理智的罢工游行中被重新署上姓名,水深火热的政治斗争中,微不足道小人物们的命运被记录进了历史画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即使只是尘埃,也要发挥最大的价值。为了让特朗普胜选,他的支持者们破釜沉舟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冲击国会、持枪勇闯FBI,……。</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指望特朗普主张的政策能帮助他们改写命运,想象特朗普像救世主一样能带领他们过上被认可价值的好生活。只是,这样美好的憧憬真能随着特朗普当选而如愿以偿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特朗普高调又自负的作派,加上强硬的政治手腕,被反对者称为为“希特勒”再世。能不能实现“美国优先”姑且不谈,但在加剧国内内部分裂、激化国际矛盾,造成国际外交信誉贬值方面,他“功不可没”。这就是迈克尔·桑德尔所担心的,他评价美国现状,说这是“对精英的愤怒把民主推向悬崖边缘”。意思是,专权统治下的民主,实现不了多少公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么,在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需高学历低就业,文凭发生了严重贬值人人焦虑的环境下,普通人努力的意义在哪里呢?那些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取得大学文凭的优秀毕业生意识到高学历并不是跨越阶层的保险箱时,面对社会竞争的残酷,他们又该何去何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迈克尔·桑德尔写这本书的初衷,不是让你在认清当下形势真相后产生无望的挫败感而选择躺平摆烂。而是让你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不被资本贩卖的焦虑和恐慌裹挟,不被激烈竞争的压力伤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个人,无论你出身如何,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够凭借与生俱来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得到他人认可的同时也能实现自我价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