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一)

胡杨盒子

<p class="ql-block">  提起笔,却写不出思绪万千,想象着父亲这篇文章应该是最好写的,可正儿八经写的时候,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起,既然是这样,想到哪写到哪。</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记忆其实已经算是很模糊了,唯独记忆犹新的,就是以前我们家的土房子,横着有一排,一排过去有一个用木棍搭的鸡窝,正屋下来,有一个伙房,是套间,一进门,是厨房,厨房里垒了一个土灶,简单的陈设,显的屋子很大,地上的土,已经被踩成土砖一样,扫这样的地,一定要先洒水,这样扫的时候灰尘少,还干净。土灶旁边有个门,进门后是一个大土炕,一台缝纫机,两口大红漆箱子,过来就是一个柜子,窗户上的雕花,是那个年代家家户户最常见的,夏天一张白纸,冬天一张薄膜,晚上的亮光就是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对于现在来说,是非常简陋。</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这间屋子里,最珍贵也是记忆最深刻的,便是空空如也的土墙上,有一副妈妈的自画像。这是爸爸的杰作,用一根钉子,一笔一笔勾勒出来,头发,眼睛,嘴巴,耳朵,神态,每一笔都栩栩如生。爸爸喜欢画画,画什么像什么,一幅荷花图,生动形象,就像神笔马良一样,爸爸笔下的东西,都活过来了,闭上眼睛,能闻到淡淡的花香。</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什么东西都显得极其珍贵,一把口琴,承载了我们小时候对音乐的向往,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旋律,是我们入睡的摇篮曲,闲暇时间,爸爸就会即兴发挥,比如《上海滩》,又或是《霍元甲》,边吹边舞,好不快活。</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家,有一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男主内,女主外,妈妈就属于勤勤恳恳,爸爸呢,就属于能多睡一会,绝对不早起的主,妈妈耐不过,只好大包大揽的外出干活,爸爸则顺理成章的成了全职奶爸,洗衣服做饭,值得一提的,就是爸爸的拿手菜,土豆丝和手擀面。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些先进的工具,爸爸的刀工也是首屈一指的好,土豆片薄厚适中,切成丝,根根分明,一把青椒,三两个西红柿,柴火灶一炒,<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是真的香,一碗土豆丝拌面,面条劲道,汤汁浓郁,一家五口,围坐在一起,狼吐虎咽的吃,这是属于老爸独有的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爸爸是个怪脾气的人,对别人总是很好,小时候舅舅家的姐姐弟弟们,一去我家,就爬在父亲肩头撒娇,小姑父你给我一块钱,小姑父我想要哪个,小姑父……这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要说爸爸严厉吧,对待别人,他总是很慈爱,要说和蔼吧,我们姊妹三个,从来没敢这样在父亲身边撒过娇。哪怕是在外受了委屈,也不敢回家去找爸爸,所以也就养成了我现在这种打碎牙齿和血通的性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