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五章 情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巧不巧,就在裕仁天皇召开御前会议的同日一一1938年9月7日,广东省政府主席、广东保安司令吴铁城向重庆密报:日军在攻打武汉的同时,“拟同时进犯华南,其登陆地带似将在大鹏湾,现敌已派驻瑞士前公使矢田等到香港游说南侵计划,并派舰在该湾海面追毁我渔船,以防其行动为我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发完这份电报,吴铁城颇为得意。在广州白云山北麓一处密设的地下指挥所,他挥舞着发电草稿道:“惊世之作,惊世之作呀!”兴奋地对机要室的部属说:“想想看,这等重要之情报,中共没有弄到,军统中统也没弄到,倒给我吴铁城弄到了,你们说这是不是惊世之作?”部属们频频点头,机要室主任赖远旺奉承道:“主席睿智,神通广大!此项成果简直可与您当年说服张学良易帜、动员张学良率东北军入关媲美,是广东军民的福气呀!”</p><p class="ql-block"> “那是!不世之为舍我其谁?”吴铁城一脸得意。</p><p class="ql-block"> 吴铁城所说没错,此情报可谓惊世之报!日军将情报掩盖得天衣无缝,外界几乎看不到丝毫蛛丝马迹,但没有不透风的墙,最终还是泄密了。那几大情报部门都没有所获,怎么会让吴铁城独有所得呢?其实这份情报虽说是港英当局情报机构传递给他的,周折不少,还真是国共合作、中英合作的产物。几家情报机构人员心照不宣地关注日军南下战略长达一年之久,后经过多方收集、侦察甚至窃取,才探明了日军将在今年秋季进攻广州的消息。只不过所获情报信息雾里看花,扑朔迷离,没有坐实。加之情报小组自感人微言轻,怕情报呈送难到最高层。于是通过港英政府转给一向敢作敢为,好为人先的吴铁城主席,既方便又最佳。吴铁城乃蒋介石忠实信徒,此时深得蒋委员长信任,情报给他,一定会有结果。</p><p class="ql-block"> 但吴铁城的热脸贴到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冷脸,此情报发出后,并未等到他期待的结果,让吴铁城大失所望。</p><p class="ql-block"> 见重庆方面并没有想象的“喜出望外”、“闻电而动”,吴铁城有点沉不住气,打电话给时任军委会军令部部长的徐永昌:“次宸兄(徐永昌比吴铁城大一岁,1887年生人也),重庆不会是天天西湖歌舞吧?我这里可是山雨欲来呀!给你们的电报如何?我们等着训示呀!”</p><p class="ql-block"> 徐永昌也不客气:“铁城老弟谬论,你等殚思极虑,夙夜在国,可喜可敬!我们也是兢兢业业,勤勉不懈,没有吃干饭!对贵电,委员长的训示是:‘所来之电似是而非,恐乃日军蛊惑,不可上当。’不好意思,我们正考虑怎么给你回电呢!既然你来询问,那老夫就告之,不要听风就是雨,保持清醒,保持警惕就是了。噢,哈哈哈!”</p><p class="ql-block"> 吴铁城举着电话愣了半天,满腔热情递交的情报,蒋委员长及军令部却不以为然,让他诧异。他们不仅对情报的来源表示疑意,还认定日军有芜湖、南京误炸英美军舰的前车之鉴,不敢再损英法利益;更不敢在武汉用兵之时,分兵攻打广州。军令部告诉他,“这分明是一种疑兵之计”,给本想邀功的吴铁城泼了一瓢冷水。</p> <p class="ql-block">吴铁城是孙中山先生同乡,九江才子,辛亥功臣。吴少年得志,是国民党政坛上最活跃的人物之一。凭着追蒋反共的赤胆忠心、权谋与交际的高超技巧、三寸不烂之舌的旷世口才,曾经是蒋介石信任的“心腹”。因此他才有如此胆识单独给蒋介石呈报这份“似是而非”的电报。</p><p class="ql-block"> “似是而非”是重庆方面对吴铁城电报的看法,但从后来的情况证实,却并非如此!这份电报对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军队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情报。如果这个时候调动军队,加强防御,有的放矢布防,极有可能将日军击败在登陆滩头或损兵折将,起码不至于让广东沦陷这么快。</p><p class="ql-block"> 要命的是,就连吴铁城的此时上司,时任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四路军总指挥兼广东绥靖主任的余汉谋,也对情报表示了某种怀疑,虽然他对吴铁城的攻关能力钦佩不已,但对这位省政府主席从哪里搞到如此战略级的国家最高机密也存疑虑。余汉谋是聪明人,一切唯蒋委员长指令是从,他认为这或许只是民间对日军种种蛛丝蚂迹的一种分析,因此,既没有在呈往重庆的电报上签字,也没针对情报所提供的日军企图,在广东沿海加强军事防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重庆当局这样认定,但兵者,国之大事,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还是指令情报部门对此事进行了查证核实。不知是日军的情报保密和军队隐蔽工作做的太好,还是蒋委员长对日军南下战略的主观意见左右了国民党情报人员的侦查与判断。最后调查核实的结果是,1938年10月6日,军令部给广东回电还是坚持认为:“敌最近将来决无攻华南企图,万勿听信谣言。”这时离日本登陆大亚湾已经不到一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向顽固坚毅的吴铁城主席对军令部的回电也不以为然。他轻蔑地把电报丢在桌上,对部下说:“一派胡言!这帮千里之外的高参们,高高在上,只会出馊主意,瞎指挥!”当上海市长时,被民众唾骂为“汉奸”的呼喊声如芒在背,颜面扫地。当时昧着良心执行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让他饱受骂名,现在还心有余悸。如还再犯,那就是洗不清的汉奸了!</p><p class="ql-block"> 守土有责,国破事大,不能不防。9月下旬,吴铁城以广东保安司令的名义提请余汉谋召开了第4战区军事会议,结果到会的只有第63军长张瑞贵、第65军军长李振、第8军团长夏威和广东江防司令黄文田。第4军、62、64军、66军和65军的两个师都被蒋委员长调去了武汉会战。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如果日军进攻广州,必将损害到英国在香港的利益,英国一定会出面干涉制止。因此,蒋介石判断,日军不会贸然进攻广州。基于这样的战略判断,广州始终未被国民政府当作重点防御地区,战区的主力部队也悉数调往了武汉。</p><p class="ql-block"> 而作为战区主要决策者的余汉谋,也没有料到日军会从大亚湾登陆。他指着作战室墙上的巨幅地图,一再坚持“虎门是进攻广州必经之路,日军会从虎门打过来”,说得吴铁城、李振他们不得不点头称是。还把原先驻防惠州的第63军调往虎门一带,以此来加强虎门的防御,这样大亚湾一带的驻军只剩下一个未满员的151师。</p><p class="ql-block"> 余汉谋坚持重点驻防虎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抗战爆发后,日本海军曾先后两次进攻虎门,都在国民政府海军部次长陈策的指挥下,中国海军、空军和虎门守军密切配合,与日军浴血奋战,利用海岸炮火的巨大威力,挫败了日军的作战企图,成功守住了虎门,但陈策在这次海战中身负重伤,失去了一条腿,成为国民党军队中少有的独腿将军”。</p><p class="ql-block"> 虎门之战的两次胜利,让余汉谋心存幻想,过度迷信海军和虎门,而把防御重点放在虎门,有点“守株待兔”之意。但日军没按余长官的思路出牌,而是选择了首先从防守薄弱的大亚湾下手,登陆后对广州迂回包抄,断其后路。日军这显然是受了淞沪会战时日军登陆金山卫的启发。1937年11月5日日军趁中日军队在上海打得胶着之时,为打破僵局,秘密派出第10军8万多人绕到上海西南侧杭州湾的金山卫登陆。蒋委员长担心自己的后路被断,只得放弃抵抗,上海沦陷,淞沪会战以失败告终。而这次进攻广州,日军故伎重施,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招果然奏效。造成大亚湾无兵可守,登陆如入无人之境。这是后话了。</p> <p class="ql-block">开完战区防务会议,余司令长官由63军长张瑞贵陪同去虎门重点布防去了。吴铁城主席也用三天时间,在65军军长李振的陪同下,对大鹏湾至大亚湾一带海防情况进行了巡查。他还是对军令部的判断很有扺触,对余司令长官的防御重点心存疑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吴铁城对大亚湾一线海防陆防之薄弱大吃一惊,不仅兵力分散,装备和工事也很陈旧。</p><p class="ql-block"> “这怎么能顶住日本鬼子的虎狼之师呢!”一路上他都发着这样的感叹。</p><p class="ql-block"> 好在民众和基层官兵的抗日决心稍微宽慰了吴铁城的心。吴铁城看到各地的自卫队和保安团已经建立起来,也组织了程度不同的培训;军营里厉兵秣马,筑垒砌墙,修筑工事,积极准备着抗击日军侵略者;城墙上,民舍边都写有“以我热血,染我疆土,誓死抗日到底!”、“众志成城,抗日必胜!”、“守土有则,尺地寸草,不得放弃!”等标语口号,显示了民众抗日的态度和决心。</p><p class="ql-block"> 在澳头学校他看了学校组织的防空演练,听了严校长的情况介绍,不停点头称好。在学校挖的防空洞前,他四处望了望,跳上洞口边的碎石堆上,带有表演意味地:“同胞们,广东乃我国民革命之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坚强之堡垒,对于日寇的任何侵犯我们都应顽强抵抗,坚决打去!同时,民众还应善于保护自己,在这里,澳头学校做了榜样。有这样的防空洞,就不怕鬼子的轰炸,不怕他们的炮击,就能保护好我们的老幼,特别是少年儿童。”</p><p class="ql-block"> 吴铁城跳下碎石堆,在“嘭嘭”的闪光声里紧紧地握住严校长的手说: “民心可嘉,民心可嘉呀!”并嘘寒问暖地关心起严校长的身世。</p><p class="ql-block"> “中大毕业!你不是党员?”吴铁城看到严校长胸口没佩党徽。</p><p class="ql-block"> “是的!我没有党派。”严校长回答说。</p><p class="ql-block"> “党国人才,党国人才呀!要注意栽培!要注意栽培!”吴铁城指着严校长,对身边陪同他巡查的国民政府惠阳县县长刘秉纲说。</p> <p class="ql-block">兴头正旺,吴铁城在众人的陪同下登上了澳头港边的虎头山,这是大亚湾的主阵地,守备阵地的是国民革命军451旅902团1营2连。在随行记者照相机的咔嚓声中,吴铁城跳上老炮台指着眼前汪洋一片的大海,对负责大亚湾一线防卫的151师师长莫希德少将说:“日军来犯,此为要地,一定要严加防范!严加防范!”众将校军官纷纷点头称是。他环顾四周,见战壕里有官兵和老百姓在修筑工事,便兴致勃勃地跳了下来,走进官兵们正在修筑的战壕,装模作样地鼓励官兵,与士兵握手、拍照留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时,连长林云满头大汗地从战壕另一头跑来,立正,向吴铁城敬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铁城高兴地脱下手套伸手与林云握手,并把林云拉到跟前,用手套掸去林云衣服上的泥土,亲切地拍了拍林云肩膀:“辛苦了!兄弟们辛苦了!”林云不好意思地揩了揩脸上的汗,和士兵一齐喊着“吴主席辛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铁城大为高兴,拉过林云面对随行官员和记者说:“诸位,这就是中国军人,一身汗水一身泥,一身铁骨一腔血呀!他们将在这里浴血奋战,坚守阵地,保卫人民,我们要向他们致敬!”吴主席的讲话迎来阵阵掌声。</p><p class="ql-block"> 马上林连长迎来了大批记者的采访,叽叽喳喳,让林云应接不暇。</p><p class="ql-block"> “如果日军在你正面登陆,你们能顶得住吗?”</p><p class="ql-block"> “这么重要的阵地,怎么才你们一个连队?”</p><p class="ql-block"> “林连长成家了吗?想到过牺牲吗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林云往战壕处退了二步,跳到堆着弹药箱上。“先生们,你们问题太多,我不好一个个回答,集中回答好不好!”</p><p class="ql-block"> “好!”记者们异口同声。</p><p class="ql-block"> 林云清了清嗓子,神色凝重地说:“你们说能顶得往吗?我告诉你们,军人没有不能只有能!顶得住要顶,顶不住也要顶!这就是我们的态度!问我们想到过牺牲没有,当兵的哪能不面对生死?国家都这样了,我们不牺牲谁牺牲?当然我们也有兄弟们怕死,但我们的职责和军纪不允许你怕死,这请你们放心!人在阵地在,我们连不会有一个逃兵、孬种!至于怎么才一个连队?这不是我们考虑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守住阵地!”</p><p class="ql-block"> “哗、哗、哗。”一阵阵掌声。林云有力地挥了一下手,结束了讲话。</p><p class="ql-block"> 吴铁城也用力鼓着掌,很满意地点着头。看着林连长跳下弹药箱,他余兴未尽,拉着林云要沿战壕看看,一路上吁寒问暖的。</p><p class="ql-block"> “林连长何方人士?”吴铁城问。</p><p class="ql-block"> “常州武进。”林云回答。</p><p class="ql-block"> “武进好呀,以武而进,人杰地灵呀!”</p><p class="ql-block"> “不敢不敢!主席才是人杰。我的家乡现在家破人亡,正遭受日本鬼子的烧杀蹂躏,我是愤慨难平!可惜卑职在身,不能回家报仇!”林云握紧拳头,狠狠地挥动着。</p><p class="ql-block"> “是呀,是呀!愤慨难平!只要全民共仇敌慨,我们定能战胜日寇!”吴铁城频频点头称是。</p><p class="ql-block"> 当走过一个机枪掩体,吴铁城停了下来。他拿锹拍了拍掩体上沿,说:“怎么不用水泥沙浆覆盖?”吴铁城是陆军中将,早年曾任北伐军师长,对军事还是熟悉的。他知道火力点将是日军进攻打击的重点,泥巴垒成的火力点一炸就毁,形同虚设。</p><p class="ql-block"> 林云扫了一眼随行的上司们,见上司们都面无表情,便脱口而出:“水泥?没有呀!”</p><p class="ql-block"> 吴铁城一怔,转身盯着李振军长:“旋空(李振字旋空),不是拔给你们60吨水泥吗?不会用到别处了吧?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呀!”</p><p class="ql-block"> 李振球一脸紧张,望了望莫希德师长,赶紧回答:“是!主席,水泥在下拔途中,在下拔途中。”</p><p class="ql-block"> “赶紧下拔,耽误不得!”吴铁城愠怒着,在战壕低矮处扶住林云肩膀一跃,上了战壕。</p><p class="ql-block"> 他扫了一眼整个阵地。地形尚可,卡住了广汕公路的通道。地势也不错,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但如日军真要在大亚湾登陆,区区一连兵力,怎么能顶住成千上万的虎狼之师呢!吴铁城望了望身边的林连长,不禁对他们视死如归的气慨充满敬意。</p><p class="ql-block"> 这次巡查,吴铁城对众志成城的民心感到满意,但对防卫力量如此薄弱忧心忡忡。避实击虚,日军是知道的,这更加坚定了吴铁城对日军将在这一带登陆的判断。</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8日,日军行动在即,吴铁城又锲而不舍地急电告重庆:“据香港英军情报机关消息,敌拟派四师团一混成旅团大举南犯,或在真日(指11日)前后发动”,指出日军进犯华南,主要登陆场仍在大鹏、虎门一带。电报中连登陆的时间、地点、兵力配置和情报来源都说得一清二楚。</p><p class="ql-block"> 对吴铁城这一有根有据的重要情报,重庆当局还是一叶障目,大梦未醒,可见其冥顽不化。10月9日,军令部在回复吴铁城的电报中,竟将此当成日军的反宣传,是声东击西,蒙蔽我军。</p><p class="ql-block"> 这让吴铁城很是生气。他当着余汉谋的面骂着军令部:“这帮废物,误人误国。”</p><p class="ql-block"> 他扬着余汉谋递给他的重庆军令部电报,声色俱厉地:“昏庸!昏庸!为了一个武汉会战,居然掩盖事实,罔顾真情,置华南战略要地安危于不顾,真是贻误战机,误人误国呀!”</p><p class="ql-block"> “铁兄息怒,铁兄息怒!”余汉谋看到吴铁城满脸溅朱,气愤填膺,赶紧圆场。余汉谋知道自己虽然是广东战区的最高负责人,但毕竟不是蒋委员长的心腹,而眼下的这位同事既是兄长,长他八岁,在国民党内资历深厚;又是蒋介石的心腹,能力威望都比他强,因此对吴铁城尊重有加。至于蒋介石派吴铁城任职广东,有监视和制肘他的用意,余汉谋心知肚明,心若无事。在做人上,余汉谋还是能审时度势,老谋深算的,他欣赏吴铁城义气大度,敢做敢当的行事风格,两人相处,能伸则伸,能屈则屈,所以两人的配合还算默契。</p><p class="ql-block"> 余汉谋把吴铁城让进沙发坐了下来,满脸笑容地:“您是党内名嘴,您都不能说服军令部,我能有什么办法?只有唯令是从。何况战场的事,风云际会,千变万化,谁都说不准,我们又何必较那个真呢?遵从命令,此乃天道。我们听令就是了!”</p><p class="ql-block"> 的确,吴铁城似乎天生就有做“说客”的本领,深受蒋的喜爱,他有坚强的毅力和原则性,又八面玲珑,很会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赢得了国民党上下的好感,“名嘴”这个称呼就是在这时应运而生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吴铁城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几件事,都和他的嘴皮子有关。一是1928年,北伐胜利后他到了东北,以三寸不烂之舌和慷慨解囊,以诚换心的态度,说服少帅张学良“东北易帜”,从而使国民政府从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统一。二是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后,再度前往东北游说张学良,率东北军大举入关,使阎锡山、冯玉祥组成的反蒋同盟随即瓦解,蒋介石赢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三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海外部长期间,吴铁城多次前往南亚动员华侨抗日,为国家募得大量海外捐款。四是在1944年,为了招募青年入伍抗战,他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建立青年军,提出了至今仍能让中国人热血沸腾的著名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这次吴铁城的三寸不烂之舌没有能说服蒋介石,让他从面对武汉会战的紧张焦灼中转过身来,关注一下日军对广东的入侵,遵从实事,支持他们协调力量抗击日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让人唏嘘地是,10月10日日军南派遣军的舰队已从澎湖马公岛启航,箭已离弦。蒋介石仍坚持认为广州方面不会发生大的战事,在粤军主力已有半数抽调北上的情况下(第4军,第64军,第66军等参加武汉会战),仍要求余汉谋派兵增援武汉,电文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急。广州余主任幄奇兄(余汉谋,字幄奇):无论如何,须抽调一师兵力,向武汉增援。如能增此一师,即可确保武汉;否则,武汉将失,粤亦不能幸保。只要武汉能守,则粤必无虑,切盼吾兄不顾一切,勉抽精兵一师,以保全大局。究抽何师何时可到?盼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武汉会战的确处在僵持中,双方拼杀极其紧张。这份手令可以看出蒋介石对武汉战局的极度焦灼和茫然,即使是他本人也不可能相信“如能增此一师,即可确保武汉”,但如有增援那当然更好。只是,武汉固然需要守卫,但日军舰队已向中国东南海岸驶来的军事行动就可全然不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真的判断失误?还是另有考虑?但是现在补救为时已晚,日军舰队已经兵临城下,华南大地的血风腥雨即将来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