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合肥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小巷如同城市的脉络,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回忆,它们虽不起眼,却是合肥这座城市最生动的写照,记录着岁月的流转与人间的烟火。</p> <p class="ql-block"> 合肥北油坊巷,在合肥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区——淮河步行街内。西起宿州路,东至逍遥津,是一条长长窄窄的小巷。它的名字来源于一家曾经的油坊,虽然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但名字依然保留着,仿佛在诉说着这条小巷的古老故事。</p><p class="ql-block"> 北油坊巷紧邻李鸿章家族的宅院,自古以来就是合肥城内的繁华地段。解放前,老城区只有两家私营手工榨油的作坊,其中一家就位于这里。据老人们回忆,当年巷口的油坊名为“王太和”,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1956年,油坊公私合营并入合肥油厂,1998年注册成为合肥市食用油脂有限公司。一百多年前,北油坊巷是庐州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赫赫有名的德和庆钱庄就坐落在这里。《合肥市志》曾这样记载:光绪三十二年,合肥第一家钱庄德和庆号开业。这条街巷内,还住过许多大户人家。</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油坊都是纯手工压榨,小时候在农村也能闻到菜籽油的香味。这种味道,或许存在于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直到今天。改造后的北油坊巷,还有一块场地专门展示了以前榨油用的工具,有一个巨大的石磨磨盘,旁边还有一个压榨工具。墙壁上挂着斗笠、油壶、木桶等老物件,透过这些东西,人们似乎可以想象当年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改造后的北油坊巷依然保留了老城的味道。从东边走进,穿过两排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市井店铺,你会看到一座气势恢宏的汉风门楼。飞檐翘角,宽檐峭立,匾额高悬,上面写着“江淮首郡”几个大字,凸显了合肥自秦朝设县以来作为江淮要地的关键地位。穿越过坊市门楼,仿佛穿越了时光。各类特色店招与极具烟火气的商家店铺,让这条老巷焕发了新生。我们走在焕然一新的坊巷之间,回忆起过往的点点滴滴,前方有着希望的光亮。</p> <p class="ql-block"> 逍遥津小学外墙上的蔡悉学堂。明代中期,合肥有一鼎鼎有名的书院叫“大学堂”,“四方负笈者数百人”,如许如兰、袁鸣泰、李天馥、李鸿章、彭玉麟、张树声等等。它的创始人是明代理学大师蔡悉,他是“淮西夫子”,位列九卿,影响了合肥几大世家巨族。“一里三公”之一,另外两公分别为宋朝包公(包拯)、清朝李公(李鸿章)。相对于蔡悉和“大学堂”为中国历史做出的重要贡献,对比现在寂寂无闻的文化地位,让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 1872年的时候,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因为想为家乡做善事,谋福利,于是便出资让李鹤章在合肥开个当铺。据相关资料记载,历史上李鸿章家族一共在合肥开了三家当铺,最早的两家是在东门大街上,分别叫义和当和德成当。其中义和当是李鸿章和他的弟弟李鹤章合伙开的,被当时的百姓称为“老当铺”,这也是李府在合肥开的第一家当铺。除此之外,1890年,李鸿章家族还在合肥城南的小马场巷与官盐巷之间开设了一家规模庞大的“同兴号”,合肥人称其为“新当铺”。而德成当,则是在1909年李经羲(李鸿章的侄儿、李鹤章,李鸿章的弟弟的第三子)当上了云贵总督后开的。</p> <p class="ql-block"> 李鸿章故居又名李氏家族旧宅、李府、李鸿章府,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中段208号,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家宅,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李氏聚族而居,深宅大院,时称“李府半条街”。</p> <p class="ql-block"> 李府由南向北分为五进,依次为门厅、前厅、中厅和走马转心楼。属于文人士大夫式的住宅、庭院和书斋相结合的民居建筑。</p> <p class="ql-block"> 李鸿章祖上原姓许,因舅家李姓无嗣,李鸿章八世祖许迎溪因同庄姻戚李心庄无子,遂将次子许慎所给其为嗣,后遂改姓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今属合肥市)人,身高1.83米,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又称“李傅相”“李文忠”。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和上海广方言馆等洋务机构,又组建北洋水师。甲午战争中,因诸种失误,使北洋水师覆没,战后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被启用为两广总督,翌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参与“东南互保”,并奉命北上谈判。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中兴四大名臣”,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及“匡济艰难,辑和中外”之人。</p> <p class="ql-block"> 中厅又称福寿堂,堂高9米,房梁以斗榫搭建,没用一枚钉子,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p> <p class="ql-block"> 李鸿章一生从政40年,作为晚清“回狂澜于既倒”的重臣,他于1865年在上海开办了中国最大的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创办了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p> <p class="ql-block"> 中厅的后面是内宅,中间以一道界墙分隔。这座由第四、五两进构成的四合院式二层楼,主要是李家女眷的休息活动场所,俗称“小姐楼”。</p> <p class="ql-block"> 李鸿章的一生复杂且多面,既有正面的贡献,也有负面的影响。在正面贡献方面,他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作为外交家,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努力维护国家利益,展现了一定的外交才能。在负面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政策上过于妥协和让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在东北三省的割让问题上,他过于迁就俄国的利益,没有坚决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此外,他在经济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过错,比如过度依赖外国技术和工程师,导致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长期依赖外国技术和资本,经济发展受到限制。</p><p class="ql-block"> 此外,李鸿章在某些关键时刻的决策和行动也受到了争议。比如,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他并未积极抵御外敌,而是选择了东南互保。同时,他也曾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的主权利益遭受严重损害。要对李鸿章做出公正的评价,必须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考量,历史学者们认为,李鸿章既有自己的过错,也承受着历史给予他的无奈。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个人的历史,也是整个国家在动荡岁月中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包公园,简称包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72号,始建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园林。包公园占地34.5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5公顷,总体布局为开放式,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组成。包公园,198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被中央纪委命名为首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园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包公 “忠、孝、清、廉”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这里其实不是包公的原址墓葬。最初的墓地在公城里东村,1973年因为建钢厂,考古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虽然古墓被盗过,但专家们还是查明了真相,后来用上等金丝楠木重做棺椁,选在这里重建墓园。包孝肃公墓园,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所葬之地,占地三公顷,国内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墓园大小结构皆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而建。整个墓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包公墓定位于“文物包公”,主墓为“覆斗型”方墓,在其正下方的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金丝楠木棺,棺木内敛包拯遗骨。</p> <p class="ql-block"> 浮庄,坐落在包河东大岛上。因其远观如一片柳叶浮于水面之上,又因岛上建筑类似古代村庄,故名浮庄。正门门楼粉墙青瓦,中间镶一匾额,上有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手书“浮庄”二字。迎门是一座铜像,系包拯第28代嫡孙、世界船王包玉刚的父亲包兆龙立像。岛内建筑博采苏、扬、徽派园林艺术的精华,依水就势而成,体现了江南园林与徽派建筑的艺术特色。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 脚印塘,原指包河中小岛上的一个池塘,现在这岛也被称做脚印塘。它与包河呈丁字形,拦腰横卧在包河当中。脚印塘长近20米,宽近8米,颇似巨人留下的一个深深脚印。传说,包拯幼年在香花墩读书时,常到此地游玩。那时岛北并没有“玉带桥”,有一天,包拯在这里玩得很高兴想到对岸去看看,于是,他猛地向前一跳,因为包拯原为天上文曲星下凡投的胎,所以这一跳便在小岛上留下了一个又深又大的右脚脚印,天长日久形成了一个小塘,所以人们称它为“脚印塘”。</p> <p class="ql-block"> 清风阁,东连包公墓,西邻包公祠,占地2.2公顷,其中主体建筑是一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层仿宋风格的塔式阁楼,从阁顶可俯瞰合肥城市风光及整个包公园的秀丽景色。清风阁定位于“文化包公”,以高水准的壁画铺陈和雕刻等艺术表现形式突出戏曲包公的主题。声像馆采用先进的科技和工艺手段,全面生动的诠释包公文化和包公传奇故事。阁内以戏台为载体不定期举办各剧种的包公戏曲演出,邀请游客共同参与,增强游览互动性。</p> <p class="ql-block"> 包公园前身是包河公园,位于合肥老一环南环外,河区芜湖路。传闻当年皇帝为嘉奖包拯,要赏赐半个庐州城给他,包拯不愿接受,却又不便给皇帝难堪,便要了一段护城河,而包家子孙就世代沿河而居,故称此段护城河便称为包河。</p> <p class="ql-block"> 包河里有两个特产,一个是背部漆黑的铁面鱼(包公鱼),原名红酥包河鲫鱼,是安徽省合肥市的一道特色传统名菜,属于冷菜类。另一个是断之无丝的七孔红花藕,<span style="font-size:18px;">包公无私藕肉质脆嫩,无丝,因“丝、私”同音,又产于包拯故乡,俗称无私藕或无丝藕。</span>这两样合起来,就成了'铁面无私',寓意包公大人为官清廉。因为是冬季,这两样特产没有看见。</p> <p class="ql-block"> 包公祠,位于包河香花墩,起初为城南梵刹,是包公幼年读书的地方。祠内由正殿、东西两厢房、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包公故事蜡像馆及大片的碧水和园林组成。正殿端坐八尺高的包公塑像,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旁,并置有龙头、虎头、狗头三铡;祠东六角亭内有一“廉泉”古井,井沿上也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那是井绳长期磨擦留下的;祠西的“流芳亭”为包公幼年读书、玩耍处;“回澜轩”则以“瓯塑”的艺术形式,再现了包公真实的一生。现存建筑是李鸿章捐资修缮的,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修葺。</p> <p class="ql-block">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仁岳和尚在合肥老城区内的兴化寺内辟西屋为祠,供奉包公遗像。这是包公祠的最早雏形,因而合肥的包公祠也是国内外包公祠、庙的祖庭。</p><p class="ql-block"> 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时任庐州太守宋克明在包河香花墩上为包家后裔及城内百姓兴建读书场所,取名为“包公书院”。明朝嘉靖十八年(1539年),御史杨瞻重修“包公书院”,并定名为“包公祠”。</p><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先后于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两度受战火而被毁。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晚清大臣李鸿章独自捐资2800两白银重建了包公祠堂。</p> <p class="ql-block"> 包公祠的东面有一口“廉泉井”,为包公生前所挖,原本井上无亭,系只为满足家庭用水的一口普通之井。由于包公一生清正廉明,后人敬仰包公,故赋予了包公个人及家庭之物许多神秘的传说。到包公祠参观的游客都会到“廉泉井”,趴在井口往下看。井很深,井水水面苑如一面铜镜。</p><p class="ql-block"> 据说贪官污吏或为人心数不正者,若饮用廉泉井之水,将上吐下泄,直至认错悔过为止。后人为了保护廉泉井,在廉泉井处盖了一座八角亭——廉泉亭,亭子是李鸿章侄孙、光绪年间举人李国蘅所修。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入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六角龙井”。明朝人在修建包公祠时,在井上加盖了亭子,称井为“廉泉”,亭为“廉泉亭”。从此井亭作为一“景”留存至今。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亭记》,发出“抑或孝肃祠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p> <p class="ql-block"> 流芳亭,这是后人为纪念包公建的,据说是他小时候读书玩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回澜轩,又称包拯历史文化长廊,长廊长达100米,以包拯生活的时代为背景,主题部份采用浮雕工艺,借声、光、电技术将包拯的事迹浓缩成“包拯出生”、“陈州放粮”、“巡抚边疆”等21幅彩塑。</p> <p class="ql-block"> 九狮广场,位于包公园东北角。马鞍山路与环城南路之间,长江中路南侧,是合肥市景的标志。九只狮子昂首挺立,寓意着欣欣向荣的合肥正敞开胸怀迎接五湖四海的宾朋好友,又象征着合肥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有勇气、信心吸纳天地之精华。</p> <p class="ql-block">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包拯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表现,他的清廉家风也影响了后世。他留下的家训告诫子孙要清白廉洁,不得贪赃枉法,成为后世廉洁文化的典范。包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文化的传承。他的形象和精神,穿越千年,依然激励着人们追求正义和廉洁。包公的传说,不仅是对一位伟大清官的纪念,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