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闹元宵》

高国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我国春节年俗中最后的一个重要节令。“元”为始,“宵”为夜,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春回之日。元宵之夜,各地以“闹”为主题的民俗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表达着人们祈祷丰年的意愿。</p><p class="ql-block"> 去年的元宵节,我在福建莆田度过,“枫亭游灯”、“妈祖巡安”、“跳火堆”、“摆棕桥”、“抬轿冲海”等元宵活动其沸腾的场面,这对生活在上海城市中的我是无法感受到的,至今难以忘怀。今年元宵节我选择了去潮汕过。</p><p class="ql-block"> 潮汕是个地理概念,位于广东东南沿海,由潮州市、汕头市组成。潮州是我这次参加“游侠客”旅行社五天四晚“元宵传统民俗”摄影活动的集合地。</p><p class="ql-block"> 广济门,原称“广济楼”,也称“韩江楼”,一座宫殿式的三层歇山顶阁楼,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迄今有650多年的历史。广济门前,小朋友们舞龙舞狮,开启了我们这次“元宵之行”。</p><p class="ql-block"> 位于广济门前的广济桥,俗称潮州湘子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一体,最为亮眼的是,每天都在这里上演真实版的“过河拆桥”一幕。中间浮桥长约百米,白天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齐聚成桥,每当傍晚木船离开,开开合合至今已有八百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古城里的牌坊,是潮州市的地标性景观,共有24座,建于明清时期,被誉为“天下第一牌坊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和十五的夜晚,普宁大长陇村鞭炮齐鸣、烟花绽放,都会上演一场盛大的贺灯活动,村里的男丁们手持红灯笼,灯笼上写着“千子万孙”、“五世同堂”及“囍”等大红字眼,象征着家族的繁荣和子孙的昌盛。如在大灯笼旁挂有一小盏灯笼,家庭成员中,又添小男丁了。游灯过程中,人们高呼“老爷保贺”等吉祥话语,为村庄带来好运和祝福。现场壮观场景,令人震撼,也让我感受到人间喧嚣中的温暖与喜庆。</p><p class="ql-block"> 凡有男孩的家庭中,户户都会把当地盛产的甘蔗制作成“蔗灯”。在潮州方言中“灯”音同“丁”,便以甘蔗挂灯笼,以祈祷人丁兴㕵,寓意生活像吃甘蔗一样越吃越甜,日子如甘蔗一样节节高,事业似灯笼一样红红火火!</p> <p class="ql-block">  一段荡气回肠的民间舞蹈上了今年央视春晚,让英歌舞火了一把,被网友称为最强过年氛围组。</p><p class="ql-block"> 英歌舞,流行于潮汕、揭阳、汕尾及福建漳州等地区的一种糅合南派武术、戏剧等地方的民间广场舞蹈。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受《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乔装攻打大名府抢救卢俊义的戏曲影响,始自明代中期。</p><p class="ql-block"> 表演前,舞者都要经过一番精心化妆。脸谱一般根据梁山泊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证而定,色彩以白色打底,用红、绿、黑、银等颜色进行点缀,其特征是神秘、凶恶、恐怖,也有祭祀驱邪、扬正压邪的含义,既凸显角色的鲜明个性,也代表着英歌舞的内核。一张张色彩鲜明、纹理细腻的英歌脸谱赋予了英歌舞者英雄的气魄。</p><p class="ql-block"> 英歌原是游行式舞伍。英歌舞独具步法、身法、槌法、阵法,每位舞者手持两根被称作“槌”的圆形短木捧,以骑马蹲档之姿,提腿横跃而动,双手随锣鼓节奏上下左右击棒,头与身亦随节奏自然摇曳。英歌舞以其刚猛奔放之姿,构筑起气势磅礴、威武豪迈之景,也让我们在现场看得热血沸腾,激动万分!而女子英歌队的登场,英姿飒爽,更是打破了几百年来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于潮汕人而言,英歌舞是英雄之化身,可祛邪扶正、迎祥纳福。此时此刻,我们所到之处,英歌锣鼓响彻城乡村落,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摆大猪祭太公是潮汕地区揭阳新亨镇的传统元宵活动,起源于明朝中期,当时工商业发展,摆于这个神台前,供奉财神赵公明和关公,敬神完毕之后,就分给邻里和亲戚朋友。</p><p class="ql-block"> 在现场,只见密密麻麻开膛去腹的大肥猪各趴在一个个约有一米高特制的木架上,朝向着一个方向,这些被当作供品的大肥猪一式高昂着头部,嘴里塞大桔,张口,作奔跃状,雄纠纠,气昂昂,其场面真是一派喜气洋洋。</p><p class="ql-block"> 除了摆猪羊外,场内供桌上的贡品丰富多样,潮汕粿品、海鲜、花卉以及各类高级烟茶酒等,村民把家中最珍贵的都拿了出来当贡品,足见村民日益富足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村民们通过“摆猪羊”活动,庆祝过去一年的富足安康,同时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生意兴隆,吉祥好运,生活美满!</p> <p class="ql-block">  早在乾隆六年(1741),梅州丰顺县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埔寨火龙”是民间传说和民间风俗相结合的产物,更是我国古老的焰火技艺和更为古老的龙舞相融合的独特创造。每逢元宵节,当地都要举办一场“烧火龙”民俗活动,盛况空前,年年如是,世代相传。“埔寨火龙”由铁丝、竹料、纸等扎成,绘上鳞、角、爪,龙首至龙尾长达三四十米,在龙身上安装烟花、爆竹、火箭多达数千枚,龙头龙尾装的火药更是数不胜数,制作过程极为繁琐。每条火龙的成本不菲,至少需要十多万元,全部由村民慷慨相助,制作过程也由村民共同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p><p class="ql-block"> 一条火龙由三四十个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乐手,鲤鱼、虾、鳌鱼等组成的“龙灯”队,整个队伍达200多人。夜幕降临,首先火龙从嘴里吐出火珠,接着全身放出奇丽光彩,千万道各式各样的火花交织在一起,时而万箭穿云,漫天光彩辉煌,天地间浑成一体,火龙在火海中翻腾,气势壮观,惊险奇特,动人心弦。</p><p class="ql-block"> 每年“埔塞火龙”赤膊舞者都有烫伤人,我不解为何不穿衣服防护?后向导游了解,方知穿了衣服如起火伤害会更大。几百年来老祖宗传下来的都是光膀子舞龙,火花如若在你的皮肤烫出了“泡”(当地口音“泡”与“票”的“票”同音,就是钱的意思),那你一定会发大财。</p><p class="ql-block"> 今年“埔寨火龙”举办场地作了改变,修建了一个类似田径场,并在四周围上了栏杆,让我们远道而来的游客进不了场内,感觉是来观看一场表演,虽增加了安全系数,却没了与龙共舞、同城狂欢的感觉。但埔寨村民元宵烧火龙,祈求年年丰收、岁岁平安,初心不变。</p> <p class="ql-block">在潮汕地区,元宵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场多元化的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摄影/文 高国勇</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