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 山脉 河流 <p class="ql-block">从芜湖到巢湖东湖嘴,中间是一块江淮大平原,可平原的中央竟座落着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长十几千米,宽二千米高四百多米的太湖山脉。民国初年修芜巢公路,要是稍偏一点,这座山是很容易撇过去的,但当年修公路时走两点最近连线直插太湖山垭,事后国民政府公路局的档案显示原因是不愿绕山需占用农田付赔偿费,以致一个世纪以来汽车都在平原上爬高山,直到有了高速公路隧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山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裕溪河,修桥的代价会更大。如今山脚下已有了路网,但跨山垭的那条路还是主道。</p> <p class="ql-block">太湖山脉</p> <p class="ql-block">山脚下有一条巢湖通长江的古濡须水,几万年前就在山脚下弯弯曲曲折向长江,<span style="font-size:18px;">濡水的名称直到明代还在广泛使用,当年文献常称濡南濡北。濡须</span>河有三条主要支流:上段清溪河,上中段黄雒河,下段牛屯河。<span style="font-size:18px;">濡须河在山脚下弯曲得厉害,不便航运。不知什么朝代就选择了从支流黄雒河上借了一段河道直开到牛屯河的三汊河口,并延长河道往长江边遇到直接下江的短河,九十度直接下江。由于这段人工河主要是用于漕运,后来又称运漕河。直接下江的这段小河是裕溪河,因与</span>濡须河音近,裕溪河就成了整个河道的名称。</p><p class="ql-block">运河的准确开挖年代一直不祥,但笔直的河道加上河道上留下的几处利用古陂塘的遗迹都证明确是运河。其一说是三国曹魏攻东吴开运河运兵,该地区是魏吴拉锯区,在拉锯区开建工程可能性不大,开运河运兵更是无嵇之谈,而且曹魏的江淮分水岭运河好像也没有成功,所以三国开挖的可能性不大。其二说是宋代漕运开挖,古代隋唐挖运河已有经验,且这段只有区区几十公里。因此可能性很大,且是北宋以前或更早的南北朝,不是南宋。这样一来就有了两个河道,当地人称自然河道为后河,运河道为前河。</p> 古遗址 今集镇 <p class="ql-block">五千八百年前,一支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古人部落看中了这块植被厚实,食物丰富,在今天被称做凌家滩的后河道边岗台上落脚,生活了几百年。古人在这块水边岗台上挖壕沟,建祭坛,磨玉,采集农业果实,饲养家禽,烧烤食物,留下了大片火烧土。</p><p class="ql-block">1980年代末,人们在称为凌家滩的晏姓村庄岗台上无意发现了该部落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玉器。</p><p class="ql-block">当年这么多的玉原料是从哪里进来的,至今也没有结论。加工的工具又是怎样的呢。</p> <p class="ql-block">遗址的外壕沟</p> <p class="ql-block">凌家滩全景。近景为裕溪河后河水道,中景为古遗址岗台地,远景为太湖山。</p> <p class="ql-block">遗址公园近年的部分开放区。</p> <p class="ql-block">遗址至今才探查完成了7000平方米,这是正在探查的室内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玉</p> <p class="ql-block">祭坛墓坑</p> <p class="ql-block">玉葬坑</p> <p class="ql-block">遗址外壕沟</p> <p class="ql-block">后河、凌家滩、前河、运漕镇和太湖山</p> <p class="ql-block">宋代以来,在前河中段,距凌家滩五公里的前河段逐渐形成了一个大镇,因河为运漕水而得名运漕镇。是为运漕河流域首镇。</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的运漕码头供销社</p> <p class="ql-block">运漕中街</p> <p class="ql-block">运漕有四条主街,十几条街巷,俨然一个县城的规模。唯一遗憾的是陆路交通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尚无。</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古遗址部落的后人是不是还生活在这个地方,也不知道运漕镇周边的人有多少古遗址部落人的基因。</p> <p class="ql-block"> 我的外婆</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中,在凌家滩遗址不远处有几个翟姓的村庄,不知道从哪个翟村走出一个翟姓青年在芜湖北门口经营景德镇瓷器,店址就是图片上从左至右第三家。这片瓷器店是他们打拼出来的还是祖上传下来的并不得而知。1959年我到过这家店,但已物是人非了。店的女主人是后天聋人,看别人讲话嘴动就要反复地用浓烈地含(山)南话问 “讲涉些?”。这就是我的外太公太婆。</p> <p class="ql-block">这个瓷器店家有两个儿子,图为大儿子,也就是我的外公。按照当时当地的做法,女主人决定在家乡运漕一带乡下农家找个童养媳,当年几乎家家都流行带童养媳。</p> <p class="ql-block">经营瓷器是需要水运的。从景德镇下阊江,穿鄱阳湖出九江湖口下长江到芜湖关门洲入长河(青弋江)到上水门起岸。所以必然会认识一些船工。这些船工也跑裕溪河巢湖。所以女主人就委托船工到运漕附近乡下拐一个小女孩出来养。</p><p class="ql-block">船工(实质就是人贩子)在运漕镇附近乡村聊到一个小女孩,告诉她可以把她带到芜湖的城市人家去生活。当年乡下的生活实在太苦了,女孩更不能得到家庭的关爱,小女孩决定跟船工大叔奔向城市。这个小女孩就是我外婆。</p><p class="ql-block">宣统二年年前的一个阴冷的冬月上午,船工来到运漕乡下小女孩家门口,向小女孩做了一个出走的暗示。小女孩自己诺无其事的从家往几百米外的河埂走去,穿着一套空筒子露絮的破棉裤棉衣,冷风直灌肌肤。</p><p class="ql-block">上了河埂后还不能上船,还要顺河埂往下游走,直到离开村镇人的视觉范围,船家才敢停船上岸抱起小女孩上船。小女孩的手指已冻成胡罗卜。上船后,船工扬帆沿运漕河出江到芜湖,把小女孩卖给了北门翟家瓷器店。据船工说,小女孩四岁!推算生于光绪三十二年。但我认为四岁孩子一般不能做出这么重大的决定,人贩子总是尽量把孩子说小一点。但也不会差太多,孩子的年龄是能看出来的。我估计当年应该有六岁,如此推算外婆是光绪三十年的人。</p><p class="ql-block">外婆的这段经历是她亲口绘声绘色地告诉我。</p> <p class="ql-block">外婆甚至不知道自己家姓什么,其实我也没问过。但她又是幸运的,被卖到这个殷实之家后被起名"玉珍",用外婆的话叫“从此从糠箩跳到了米箩里”。后天失聪的婆母宣布“不裹脚”,这在清代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也决定了大脚外婆的一生发展轨迹。</p><p class="ql-block">在聋子婆母的放手下,外婆长到十几岁就成了家里的内务总管,负责经营和家里的开销,并练出了一张犀利的口才,成了芜湖北门商圈的名姐。</p> <p class="ql-block">然而民国十年前后,这个家发生了巨大的变故,男主人翟太公中年病故,这个家就塌了。聋子太太苦撑了一年,不得以改嫁给一位贩水果的年轻后生程太,还带着两个儿子一个养媳部分银钱和未出完货的瓷器。</p><p class="ql-block">程太相对年轻,商业基础薄弱,组成新家后童养媳圆房,又经过五年的打拼,聋子太太又给程家添了一儿一女,翟家儿媳也添了一儿一女,翟家二儿给事郎中也成家添女。聋子太太由于经济强势,又有能顶门户的儿媳帮撑,程家很快昌盛,到抗战结束时人口也近二十人。但后来因事变故,外婆离开了这个家。</p> <p class="ql-block">到抗战胜利,外婆的一儿一女已成人。其女高中毕业后在一个地方西医诊所做护理。1946年夏从新四军中原根据地突围出来的一个军医到了诊所(<a href="https://www.meipian.cn/4r4pu9sn"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父亲在战争年代的岁月</a>)外婆的女儿跟军医回了武汉,解放前夕,军医意外逝世,外婆的女儿(我母亲)只能返娘家生第二个孩子(我),1949年9月23返武汉,芜湖码头当天有申汉大轮宁汉中轮各一班,临时到港只买到宁汉班,申汉在前宁汉在后上水往汉口去。傍晚时分船行至荻港江面,遇到骚扰国庆的国民党轰炸机在江上投弹,宁汉班船小钻进了芦苇荡幸免,申汉班中弹搁浅下沉,船上客给小划板往返救上了宁汉班。这是我出生以来第一次遇险。</p> <p class="ql-block">母亲到了武汉后找军管处,安排在大冶卫生院,为了照顾孩子,外婆离开了四十多年的家,到女儿家照顾我们,一直到终老。外婆享年九十(也许是92)。</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初外婆和我们在湖北</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初我陪外婆</p> <p class="ql-block">我也可能是凌家滩古人部落的后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