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辽宁博物馆 美洲原住民(1)

笨笨猪

<p class="ql-block">美洲原住民</p><p class="ql-block">玛雅、印加和北美士著</p><p class="ql-block">杰夫·佛可思摄影作品展</p><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美国激扬美术学会</p><p class="ql-block"> ; 辽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展出时间::2013.09.00-2013.11.10</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美洲,一片古老面神奇的土地,矗立在大洋彼岸,与中国隔海相望。广袤的美洲大地曾孕育出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书写了人类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1492年,当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 加文明早已隐匿于茂密雨林的暗影下,被岁月的风尘掩去光华。直到19世纪中期,当 欧洲人在中美洲发现金字塔的遗迹后,美洲古文明才重新进入世人视野。</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古老的美洲文明并未完全走远。文明缔造者的后人依然坚守在这片热上,谨承先人智慧,繁衍生息,薪火相传。土豆、玉米滋养着他们,羊驼、骏马陪伴着他们,帐篷、茅屋守护着他们。他们崇尚自然,注重家庭,保持着率真的个性,啊 护着简单的幸福。 </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来,美国著名民族摄影家杰夫·佛可思拍摄了上万张有关美洲原住民生 活点滴的精美图画。此次展出的两百幅作品,均是美洲原住民的生活实录,集中展示了美洲原住民的古代文明成就与现代生活画卷。让我们跟随摄影家的镜头,走近美洲 原住民,凝望或远或近的身影,感受或悲或喜的神情,体味或隐或现的美洲文明。</p> <p class="ql-block">摄影家简介</p><p class="ql-block"> 杰夫·佛可思(JEFFREY JAY Foxx)是一位国际知名的民族摄影家,曾服务于教育出版界和联合国(UNITED NATION)、美国基金会(INTER AMERICA FOUNDATION)等单位,足迹遍布全球。作为美国国家地理学会(AMERICAN NATIONAL GEOGRAPHY SOCIETY)和著名的《生活》杂志(LIFE MAGAZINE)的摄影师,在工作中他接触到了美洲原住民的生活和艺术,并且一见倾心。三十多年来,他深入美洲大陆的各个角落,寻觅那令人着迷的古老文明遗存,并与美洲古文明的后裔亲密接触,巧妙捕捉了美洲原住民生活的各种瞬间,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现世最真实的生活,是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勇敢的使者和先行者。他的作品全面反映了美洲原住民族群文化的特点。这些作品不仅是美洲原住民的生活实录,更细腻地展现出美洲原住民的勃勃生机,表现了摄影家对玛雅、印加和印第安人的尊重和关怀。</p> <p class="ql-block">杰夫六岁与姐姐和印第安小姑娘合影。</p> <p class="ql-block">青年杰夫挎着相机周游世界。</p> <p class="ql-block">杰夫在纽约的工作了。</p> <p class="ql-block">中年杰夫与印第安女孩和影。</p> <p class="ql-block">青年杰夫在玛雅人厨房里拍摄。</p> <p class="ql-block">杰夫在索马里沙漠拍摄。</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神秘玛雅</p><p class="ql-block"> 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印第安先民在与亚、非、欧古代文明相互隔绝的条件下,独自创造的伟大文明,它是哥伦布抵达之前新世界人类成就的最杰出代表。约存在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1697年,其遗址主要分布在今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巴西、伯利兹及萨尔瓦多西部。掩埋在热带丛林中的金字塔和数以百计的城市,以及象形文字、天文、历法、数学和石雕、纺织、陶艺、壁画等,见证了这个在物质文化、科学艺术上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古代文明。她神奇地崛起和她神奇地消亡一样,具有永恒的神秘色彩。</p><p class="ql-block"> 玛雅后裔仍然生活在那片古老的士地上,遵循和信奉着尊重自然、尊重人本家庭等传统理念。虽然传统的土木材料和结构简单的建筑形式,已逐渐为水泥建筑所取代,虽然他们引以为豪的纺织技术也遭到了现代服饰材料的冲击,但是从摄影家杰夫近四十年的追踪拍摄中仍然可以看到许多传统观念和生活习俗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奇琴伊察的武士神庙摄于1983年</p><p class="ql-block"> “武士神庙”位于奇琴伊察古城北部,在羽蛇神金字塔东北、高10米,宽40米,庙的前面和南面是一大片“千柱群”,这些石柱过去曾支撑着巨大的宫殿。武上庙的入口处是一个用巨大石头雕成的半仰半卧的石人像,古玛雅人称它“恰克莫尔”神像,它的后面是两个张着大嘴的蛇神,这座举世闻名的武士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超前的杰作,丰富的浮雕装饰和精美独特的武士雕像反映了源自墨西哥中部的托尔特克文化对这里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奇琴伊察的金字塔 摄于193年</p><p class="ql-block"> 奇琴伊察古迹,是尤卡坦半岛上古玛雅文明一处最为重要的城邦考古遗址。“奇琴伊察”在玛雅语里是“伊察人的井口”。该城邦约兴盛于公元1000年,在西班牙入侵前被遗弃。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照片中的金字塔是卡斯带略金字塔,又称羽蛇神金字塔,高23米,地基呈方形,四边依阶梯上升,直至顶端的神庙。科学家们推测玛雅金字塔的重要作用是举行祭祀庆典,这与埃及金字塔作为陵墓的作用有本质区别。</p> <p class="ql-block">科潘神像石碑 摄于199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洪都拉斯的科通,是玛雅文明中最古老且最大的古城造址,位于洪都拉斯西部,靠近危地马拉边界的圣塔罗萨西56公里处的峡谷中。公元前2000多年曾作为玛雅吉王国的首都,也是当时的科学文化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它不仅以结构雄伟的科通建筑闻名,并以其上许多精美的石碑雕像著称,这些砖雕上的文字记载了历代科学上的历史和故事。照片中这件著名的被称为“H”的雕像,展现了古代玛雅人的典型服饰和装束。</p> <p class="ql-block">通往圣安瑞斯的路 摄于1979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墨西哥怡帕斯高地。一条土路延伸向远方,远处有玛利亚教堂和村落。人们曾被聚集在此建立了这座小镇,如今只有政府官员住在城中,其他人都住在郊外。</p> <p class="ql-block">阿蒂特兰湖畔的女人与男人摄于1990年</p><p class="ql-block"> 阿蒂特兰湖是危地马拉高地的一大内流湖,其边缘由断崖环绕,南侧坐落着三座火山。其优美的景色使之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湖泊之一。湖畔周边玛雅村中的居民至今延续着传统的玛雅穿着和习俗。圣地亚哥阿蒂特兰(Santiago Atitlan)是湖边最大的村落,这里的女人以编织为生,男人以捕鱼为业、</p> <p class="ql-block">火山喷发的瞬间 摄于2010年</p><p class="ql-block">Acatenango Volcano Sending Up Puff of Ash,Guatemala</p><p class="ql-block"> 危地马拉有儿座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有些城市就在火山脚下。这座阿卡特南戈火山不断地冒烟并偶尔喷发,悲剧常常发生。火山灰虽然可以形成肥沃的土壤,但需要长达三十年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神庙夕照 ⺁-摄于1983年</p><p class="ql-block"> 人祭是玛推宗教的重要元素。玛雅人信奉太阳神,相信将祭祀者的心脏奉献给太阳神,便能保持宇宙的平衡,保证雨水的到来。照片上奇琴伊察武土神庙建筑的中央即是那个半躺半坐的“恰克莫尔”神,他的肚子上放着一只碗,里面放置祭品和正在跳动的活人心脏。</p> <p class="ql-block">雾中的蒂卡尔金字塔 摄于2011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位于危地马拉林中的带卡尔金字塔遭迹,它早于奇琴伊察,约建于公元600-900年,属古典期玛雅文明遗址。照片中若隐若现的</p><p class="ql-block">锥体金字塔,就是带卡尔著名的美洲金字塔,有“从林大教堂”之称·它位于城市的中心,底座周长140米,高47米,斜度达70度。根据玛雅&gt;人的语言,带卡尔的意思是“能听到圣灵之声的地方”,它是这今为止发现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玛雅古城之一,也是重要的玛雅宗教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奇琴伊察的神圣溶井 摄于1983年</p><p class="ql-block"> 摄影家杰夫·佛可思在直升飞机上用独特的视角拍摄了眼前的风景,被丛林包围的大溶井就是无数玛雅人心中的圣井“献祭之井”。溶井位于玛雅古城奇琴伊察遗址的边缘,玛雅雨神“恰克”的信奉者将其视为圣地。圣井旁边有一条用石灰铺成的白色道路,通往奇琴伊察的中心。远处是高耸的卡斯蒂略金字塔。</p><p class="ql-block"> 溶并在20世纪早期被挖掘,所有宝藏都被带到美国,如今存放于明尼苏达科学博物馆和皮博迪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羽蛇神 摄于1975年 </p><p class="ql-block"> 墨西哥特奥特瓦坎的羽蛇</p><p class="ql-block"> 这是位于墨西哥中部的特奥带瓦速址,约存在于公元600到900年间,是墨西哥境内的吉印地安文明,也是阿兹特克人的圣地。1987年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造产名录》。照片中的雕像是羽蛇神庙遭址的羽蛇神。羽蛇神头部的造型和中国传说中的龙非常相像,而且,羽蛇神和中国龙染拜都与析雨有关。因此,世界上许多研究着都认为,墨西哥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中墨两国古代文明可能有某种联系。</p> <p class="ql-block">精准的阿兹特克日历 摄于2000年</p><p class="ql-block"> 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印第安文明,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和南部。阿兹特克日历又称“太阳历”,是记录时间的工具,也是奉献给太阳神的纪念碑。它被刻在一座巨大的橄榄石上,正中间是托纳提乌太阳头像,周围是阿兹特克历法以及解释宇宙的图画和符号,外圆刻有两条大羽蛇。太阳历石代表着阿兹特克人的宇宙观,他们认为宇宙已经度过四个周期,太阳相继被风、虎、水、火所毁灭。而托纳提乌是第五个时期,也就是当下的太阳。</p> <p class="ql-block">奇琴伊察的神圣溶井 摄于1983年</p><p class="ql-block"> 摄影家杰夫·佛可思在直升飞机上用独特的视角拍摄了服前的风景,被丛林包国的大溶井玛雅人心中的圣井“献祭之井”。溶井位于玛雅古城奇琴伊案遗址的边缘。斯蒂略金字塔? 玛雅雨神“恰克”的信奉者将其视为圣地。圣并旁边有一条用石灰铺成的白色道路,通往奇琴伊察的中心。远处是高耸的卡斯蒂略金字塔。</p><p class="ql-block"> 溶并在20世纪早期被挖掘,所有宝藏都被带到美国,如今存放于明尼苏达科学博物馆和皮博油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奥尔梅克头像 摄于1986年 </p><p class="ql-block"> 这尊巨大的石雕头像是奥尔梅克人的杰作。厚嘴唇、塌鼻子,具有非洲黑人的面部特征。厚重巨大的头盔饰以神秘的美洲豹纹饰,展示出强大的震慑力。奥尔梅克人创造的文明是已知的最古老的美洲文明,存在和繁盛于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400年的中美洲,有印第安“文明之母”之称。奥尔梅克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崇拜美洲豹,许多宗教都建立在这种动物和夜晚等元素之上。该地区没有石头,却留下了用整块玄武岩雕刻的巨石头像,至今仍是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英俊的舞蹈家摄于 2012年</p><p class="ql-block">Shinnecock Dancer,Mashpee, Massachusetts,USA</p><p class="ql-block"> 这个马萨诸塞州瓦帕衣保留地的印第安人是个跳传统东方舞的舞蹈家。他守着鹿皮裤子,来风走珠子装殊的舞步,着半月形的项刻,拿着龟甲盾和鹰羽扇。还举着一个石头武器。</p> <p class="ql-block">一个老人肖像 摄于1979年</p><p class="ql-block">An Old Man's Portrait, San Andres Larranzar,Chiapas,Mexico</p><p class="ql-block"> 这位特内哈帕老人头戴彩带装饰的棕榈帽,身穿背带织布机织成的羊毛外衣,以及形似无袖的夹克。彩色的帽子说明他结婚了,彩带是玛雅男人已婚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个玛雅女人的侧影 摄于1979年</p><p class="ql-block">A Mayan Woman's Profile, San Andres, Chiapas, Mexico</p><p class="ql-block"> 这个眼中与脸上充满着无限希望的女孩,来自墨西哥恰怕斯圣安瑞地区。她身穿两件重叠的棉布衬衫,衬衫上饰以手绣的辞钻和园点花纹。这些独特的钻石形状的纹饰是玛雅最古老的传统图案,曾在许多考古遭址中的石刻上出现。</p> <p class="ql-block">从晋纳康坦来的老人 摄于1977年</p><p class="ql-block"> 这位老人所带的着棕榈帽子中间有一个他们村落的标志,帽子的形状和图案告诉我们他来自晋纳康坦来。缠在他头上的布是在圣克里斯托瓦尔用彩色羊毛流苏做成的,这种布如今已无人再做。他穿着无袖棉外衣,这种衣服在恰帕斯高地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特色,有时还能透露人的年龄、村庄、家庭状况等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一个坚毅的女人 摄于1981年 这个来自特内哈帕市泽套语地区的女人,穿着由棉布和羊毛织成的传统衬衫,肩披绣花羊毛披肩。手工绣花的衣服只在节庆时才穿,她里面穿着衣的高领毛才是日常的衣服,但却是外来品。她戴的耳环虽制作粗糙,却约有十克拉重。佩戴金饰是炫耀财富的重要方式。只有有额外收入的人才会</p><p class="ql-block">购买黄金</p> <p class="ql-block">佩德罗的母亲 摄于1981年</p><p class="ql-block"> 玛丽亚·梅萨(Maria Meza)是一个富有才气的青年佩德罗(Pedro)的母亲,她在1976年创立了墨西哥最重要的纺织合作社,由印第安人拥有和管理。这个名为“纺织者之家”的合作社位于恰帕斯的圣克里斯托瓦尔,是22个城镇纺织者的交易中心。玛丽亚来自特内哈帕,她身穿两件在侧面缝接起来的网布衬衫,里面是一件从外面买来的高领毛衣,裙子上围着手工缝制的饰带。因为寒冷,这种高领毛衣在当地很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圣安瑞斯的长者摄于1977年</p><p class="ql-block">San Andres Elder,Chiapas,Mexico</p><p class="ql-block"> 这位圣安瑞斯老人的外号是Mol Zanate,原住民喜用外号面不用正式姓名互相称呼,Mol是年长的意思(好象中国人习惯叫“老周,老王”一样)。老人是当地最受尊敬的长者之一,被视为权威。他穿着一件长到膝盖的外衣,腰里系着腰带,衣服领口敞开。黑色羊毛衣服上有很宽的白色棉布条纹,由背带织布机织成。皮质肩带应该表示他还背着一个机器编织的背包。这是玛雅人的一种日常服饰。</p> <p class="ql-block">吸烟的女人摄于1979年</p><p class="ql-block">Smoking Chamula Woman, San Juan Chamula,Mexico</p><p class="ql-block"> 这个来自查姆拉地区的女人站在一片绿地中,手中的烟是奢侈品。她穿着全羊毛的外套、羊毛衬衫和羊毛裙子,披着商店买来的晴纶披肩。从磨损度判断,里面的衬衫应该已经穿了很久。女人来自恰帕斯高地海拔最高的地区,那里养着大批的羊群,人们擅长编织羊毛衣服。他们的编织工具踏板织机灵活方便,只需绑在一颗树或一根柱子上就能工作。</p> <p class="ql-block">俏皮的微笑 摄于1977年</p><p class="ql-block">A Young Man's Smile, San Andres Larranzar,Chiapas,Mexico</p><p class="ql-block"> 这个来自圣安瑞斯拉伦扎的男孩,穿着一件商店买的白衬衫,外面套着一件用踏板织机织成的土布做成的红袖衬衫。束腰外衣由黑白条纹的红色腰带系着,外衣的特征透露出他来自圣安瑞斯。帽子饰带向后表示未婚。他身上背着一个玛雅男人最常背的编织包,从外面可以看见里面,所以包上往往盖着一块布用来遮挡,里面的东西有时是个秘密。</p> <p class="ql-block">穿新衣的人摄于1978年</p><p class="ql-block">Dressed in New Clothes,San Juan Chamula,Chiapas,Mexico</p><p class="ql-block"> 这位来自查姆拉圣胡安的男人穿着平纹棉布的衬衫和短裤,戴着头巾,一顶现代帽子取代了传统的棕榈帽。腰上系着商店里买来的皮带而不是传统的鹿皮腰带,脚上穿着手工做的凉鞋,身后还托着一个大袋子。</p> <p class="ql-block">母子俩 摄于2011年</p><p class="ql-block">Mother and Child, Antigua,Guatemala</p><p class="ql-block"> 玛雅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多地是由母亲来陪伴。这是一对来自危地马拉的母子,慈爱的母亲用打着结的披肩背着孩子,孩子刚才还在哭泣,母亲已经哄了他好一会儿。这种背孩子的方式便于母亲把孩子转到胸前靠近心脏,可以促进母子间的独特联系。母亲的披肩是由一种非常结实的棉布印染而成,也常被用来装物品,可以承重50公斤。</p> <p class="ql-block">骄傲的母亲 摄于1986年</p><p class="ql-block">这对母女来自圣佩德罗切那霍,她们所穿的日常服装是用背带织布机织成的,布料上有编织的条纹和花纹,样式设计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裙子则是踏板织机的作品,使用的靛蓝染料来自德国拜尔公司。裙子外面还系着手工制的腰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母亲很为女儿自豪,玛雅人认为一到五岁的孩子有着很娇弱的灵魂,如果对他们叫喊灵魂就有可能丢失。所以,孩子还未成人时,需要母亲的精心呵护。</p> <p class="ql-block">全家福 摄于2011年</p><p class="ql-block"> 这个家庭来自萨马克咖啡农场,父亲是位农民,母亲是一位勤劳的编织者。这里的女人们有自己的合作社,很擅长推销她们的编织品,部分产品甚至卖到了墨西哥圣塔菲。这位母亲穿着扎染的裙子,白色衣服上有同色的编织花纹,这种技艺被称为影织。</p> <p class="ql-block">母亲·男孩·猪摄于1991年</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女子眼神忧郁。身旁是她的孩子和两头猪。这张照片是摄影家隔着马路用200毫米镜头远景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母女俩 摄于1981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墨西哥恰帕斯玛雅人的一支托霍洛瓦尔人,母亲头顶陶罐,女儿依偎在母亲身前,小手紧紧拉着母亲的手,平凡的画面中透露出浓浓的母女情。他们的衣服带有西方民族风格,母亲身上的女式衬衫样式简单明快,蓬松的袖子,镶有花边的缎质裙子,最具特色的是衬衫上靠近领口的那一圈手工缝制的眉装花纹。在整个墨西哥地区只有这里的人才懂得这种技艺。有学者推测,这项技艺与东欧的捷克和南斯拉夫地区的风格很接近,可能是西方的传教士带来的。</p> <p class="ql-block">母子仨 摄于2011年</p><p class="ql-block"> 这个危地马拉的家庭来自炎热的芬卡萨马克地区科万市。照片在他们简陋的房子中拍摄。母亲穿着印染的裙子,孩子们则没有穿任何传统服装,说明西方服饰已影响这里。</p> <p class="ql-block">晨曦中的婴孩 摄于1981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来自墨西哥晋纳康坦的家庭。小女孩穿着童衫,戴着帽子。母亲则披着棉布披肩。另一个女人很可能是医师,戴着一种特殊的有彩带和十字架的项链。</p> <p class="ql-block">山中牧羊 摄于2010年</p><p class="ql-block"> 照片拍摄于危地马拉的托多桑托斯库楚马汤地区。一个男人正在放牧羊群。背景中的两颗绿色植物是龙舌兰,人们可以提取叶子中的纤维搓成线编织网袋。</p> <p class="ql-block">前背娃娃后背柴 摄于1980年</p><p class="ql-block"> 这位站在高速路边的女人,背上背着木柴前面用背带背着一个孩子和一个编织袋。在这里人就是最好的运输工具。</p> <p class="ql-block">山中织布 摄于1985年</p><p class="ql-block"> 一位老妇人在使用背带织布机编织一种传统的羽毛装饰的结婚礼服。这是墨西哥唯一一个保留有此传统服饰的地方。羽毛在传统文化中有重要意义,但很难保存。这些羽毛被织进衣服里,有的则被系在衣服的底部和上部。背带织布机是技术的杰作,仅用七根木棍便织出如此繁缛的花纹样式,这种传承了三千年的技艺令人赞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岁学织布的姑娘 摄于2010年</p><p class="ql-block"> 这个七岁的小姑娘已经开始纺织。玛雅孩子从小就会学习纺织技术,尤其是女孩子,如果不会织布和做饭,会被认为是无用之人。所以在七到十八岁之间,女孩子一定要学纺织。但当孩子们接受了更多正规教育后,这种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开始逐渐减少。</p> <p class="ql-block">圣地亚哥的绣花 摄于2005年</p><p class="ql-block"> 照片上微笑的女人镶着金牙,面前挂着一件结合两种工艺的传统服装。背带织布机织出的衣服上加以精美的刺绣图案,这些生动的小鸟是现代面非传统的图案。表服的样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严格的儿何图形转变为更流畅合身的设计。这种设计样式应当是参考了设计书并照记忆来缝制的,不像传统的样式可以借鉴之前的成品。这件服装作为装饰品或收藏品出售比用于穿着的可能性要大</p> <p class="ql-block">织布能手 摄于1990年</p><p class="ql-block"> 这个穿着考究的玛雅女人名叫居莲娜·烁善·巴查克,她把缎带编进发辫,很骄做地举着自己亲手编织的毛毯站在自家花园里。她是当地很受尊敬的编织能手,可惜现在已经不在人世了。</p> <p class="ql-block">人群中的玛雅女人摄于199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One Woman in a Crowd,Chichicastenango, Guatemal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刺绣的作品。 这个人群中的女人来自危地马拉的奇奇卡斯特南戈城。她所穿的手工织成的传统衬衫,同样融合了织镏技术、彩虹般的羊毛头饰则是踏板织机和手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玛雅人的背带织布机由背部控制,而踏板织机则由脚来控制,可以织长衣物。</p> <p class="ql-block">玛雅女人典型的笑不露齿 摄于1992年</p><p class="ql-block"> 这个女人抿嘴微笑的样子,是玛雅女人典型的笑容。她身着危地马拉的传统节日服饰,最大特色是其精致的发带和流苏缠绕而成的帽子,大约是从古代的羽毛状帽饰演变而来。她的衬衫袖子上有背带织布机织出的锦缎花纹,而中间部分则用刺绣装饰,这种结合刺绣和织锦的技术反映出时代变迁给传统服饰带来的新影响。</p> <p class="ql-block">玛雅织布图案特写 摄于1992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来自危地马拉帕聪的绣品,用织布机在布料表面织成。现今危地马拉的印第安人在使用他们的回案颜色的象征意义上仍然气古信,因为那是绿的联系。黑色代表武器,因为它是黑曜石的颜色;黄色象征食物因为它是玉米颜色;红色代表鲜血;而蓝色代表祭祀;皇家的颜色是绿色,因为那是绿咬鹃(克扎尔鸟)的颜色,它的羽毛为统治者珍藏。</p> <p class="ql-block">织布比赛的评委摄于1985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七十年代墨西哥恰帕斯高地的一个手工艺比赛。照片中来自查姆拉市的纺织者罗莎(Roxa)与一位来自玛利亚的男人以及一个圣安德鲁斯的女孩正在欣赏一件复杂的作品,一张由三层布织成的床单。这种比赛曾是鼓励人们纺织复杂作品并挣钱的方式,但如今人们更习惯于做简单的织品。</p> <p class="ql-block">织布比赛中飘舞的作品 摄于1986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墨西哥的玛格黛乐纳斯市,这里盛产高地最复杂的传统服饰。这种服装由三层布料织成,中间的织层有钻石图形装饰,还有象征宇宙、玉米生长周期、青蛙和鱼的图案。垂直纺织的线构成一层织层。不同织层被织在一起,并在顶部剪开,成为领口。这件衣服采用流行的方形图案以及落肩式袖子的设计形式。</p> <p class="ql-block">纺线线 摄于1985年</p><p class="ql-block"> 纺纱和织布向来都是女人的工作,对于玛雅年轻的女孩来说有出色的厨艺和纺织技术是十分重要的。照片中的女人正在使用削尖的木棍状的纺锤拉羊毛纺线,神情专注,姿势优美。这是一种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技术。羊毛是西班牙人带来的,此前中美洲没有羊。处理羊毛的方法则来自欧洲,但纺锤早就存在,当地人根据羊毛的特征改进了这一工具。</p> <p class="ql-block">查姆拉的手工艺人摄于1980年</p><p class="ql-block"> 照片拍摄于墨西哥恰帕斯州的查姆拉。这是当地唯一制作陶制品的村落一一扎加特提克,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红土。照片上的人们正在制作陶罐和香炉,旁边有位女孩在纺织。他们有时会用陶制品交换织品衣物。</p> <p class="ql-block">老来伴 摄于1977年</p><p class="ql-block"> 这对墨西哥晋纳康坦的老夫妇坐在自己的家门前。老人穿着西式裤子,而衬衫、外衣和头巾则是传统样式的。他正在剥豆子,身旁放着帽子和编织袋,地上的篮子由一种美洲竹子编成。老妇人踞坐着,正一边与老人交谈,一边纺羊毛。</p> <p class="ql-block">背陶缸的人 摄于1978年</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是一位用背带背陶缸的男子。这种传统的纺织背带戴在头上,用于减轻背部重量以帮助背重物。陶缸出自墨西哥查姆拉的扎加特提克村,被埋在神职人员的房子底下用来存放酒和饮料。玛雅人用玉米发酵制成带甜味的低度酒,主要用于在各种仪式中饮用。</p> <p class="ql-block">拾柴火 摄于1977年</p><p class="ql-block"> 生活于墨西哥恰帕斯高地丛林中的当代玛雅人都用木柴烧火,很少用煤气炉,女人们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去捡木柴,用来做饭和取暖。中美洲没有骆驼或羊驼之类的驮畜,因地势陡峭也不能使用推车,所以所有重物都要靠人力搬运,于是人们都在很早就学会了赤脚背运东西。这里的人对于保护森林有着严格的规则,一次在一个地方只能砍一定数量的木头。</p> <p class="ql-block">弹竖琴的老人摄于1980年</p><p class="ql-block"> 这位晋纳康坦的音乐家穿着传统的外衣和衬衫,正在弹一架来自西班牙的竖琴。所有的管弦乐器都源自欧洲,音乐则是原始的,西方人听来也许会觉得曲调单一。</p> <p class="ql-block">掌权人的政治会议 摄于1978年</p><p class="ql-block"> 这群男人正在开会,似乎严肃地讨论着什么事。桌上有一瓶当地用甘蔗做成的酒。这种酒曾被墨西哥政府禁止,以保护工场酿酒业,可以说是墨西哥的私酿威士忌(酒曾在美国大萧条时期被禁,人们于是在家私酿威士忌)。</p> <p class="ql-block">查姆拉蔬菜农贸市场摄于1979年</p><p class="ql-block">Vegetable Farmer's Market, San Cristobal,Chiapas,Mexico</p><p class="ql-block">这是墨西哥恰帕斯的查姆拉农贸市场。此时正值包菜上市的时候,摊贩很多。在自由市场里是可以讨价还价的,这个繁忙的市场上,小贩们都来自山的两侧。</p> <p class="ql-block">背着长木板去赶集 摄于2011年</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男人用背带背着两根建房子用的木头横梁,大概有二十英尺长,可能是松木。背负这样的重物时保持平衡尤为重要,重量需要分散在额头和背部</p> <p class="ql-block">背羊赶集的男人 摄于2003年</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扛着一只羊的男人来自危地马拉库楚马汤,很可能要把羊带到市场去卖。</p> <p class="ql-block">卖花女 摄于1979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位正在卖白花黄蕊的马蹄莲的女子,20世纪墨西哥最负盛名的画家迭戈·里维拉使这种花名声在外。从衬衫的装饰风格可以看出她来自恰帕斯的查姆拉。她头上的背带和背上的绳子均用由龙舌兰叶子中提取的纤维做成,用来背负重物。</p> <p class="ql-block">白色台阶和花 摄于1993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危地马拉的科万城拍摄的照片。台阶上的女人穿着扎染的裙子和绣花的衬衫。头上顶着的篮子中放满布料,最上面盖着一块披肩用以遮挡。一只手上拿着一个装得满满的布包,也许是去市场卖的东西。另一只手拿着鲜花,花是中美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供在家中的神坛或拿去教堂献给圣像。</p> <p class="ql-block">做礼帽的人摄于1984年</p><p class="ql-block">Ceremonial Hat Maker, Amatenango,Chiapas,Mexico</p><p class="ql-block"> 墨西哥恰帕斯阿玛特南戈的这个工匠,先把草编成辫子,然后再缝制成帽子。当摄影家为了表示对工匠配合照相的感谢,问他是要一个美金呢,还是要一张一次成像的宝丽莱快照时,编帽子的工匠说,他要一张照片,而他的儿子则说要一个美金。</p> <p class="ql-block">做面具的人 摄于1979年</p><p class="ql-block">Mask Maker, Ocozocautla, Chiapas,Mexico</p><p class="ql-block"> 面具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使用,几乎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西班牙人到达美洲大陆以前,恰帕斯地区就已经使用面具。在西班牙殖民的三百年间,对使用面具有严格的控制,直到1810年墨西哥独立后,面具才回归了许多当地的特色。图片中工匠正在做的面具有欧洲风格,可能是为表现西班牙人征服当地之战的舞蹈所用。在表现农耕、历史故事和宗教的舞蹈中,都会有相应的面具。</p> <p class="ql-block">神圣的玉米摄于1977年</p><p class="ql-block">The Four Sacred Colors of Corn, Zinacantan,Chiapas,Mexico</p><p class="ql-block"> 玉米是玛雅人最重要的农产品,甚至可以说是玛雅文明的根基。照片中的四色玉米在玛雅人的原宗教里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红色代表东方、白色代表西方、黑色代表北方、黄色代表南方。把玉米挂在家里的一角,有类似宗教祭坛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玛雅人的食物中,玉米占了百分之八十,加工玉米自然成了妇女最重要的家事之一,她们用石灰水对玉米粒进行加工处理,泡软后磨碎,既可煮粥,又能做玉米饼,有时还会加入可可粉或辣椒来调味</p> <p class="ql-block">准备宴席 摄于2010年</p><p class="ql-block">Prepare for Fiesta,Rabinal, Guatemala</p><p class="ql-block"> 玛雅人喜欢大办宴席,请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以及结拜的兄弟姐妹吃饭。虽然要花很多钱,但这是联络感情的最好途径。宴席常要准备许多肉、米饭、汤和豆子,照片中的女人正在准备汤,阳光正好照在那倾倒的汤上,金黄色的,这幅美景吸引了摄影家即刻按下了快门。</p> <p class="ql-block">厨房里的华尼塔·维拉丝克摄于2009年 Juanita Velasco in Kitchen, Nebaj, Guatemala</p><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危地马拉的纳巴哈。华尼塔是个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很在意的女人,在她的厨房里,还使用着上铅釉的陶器,玉米饼用手工已经住上了水泥盖的房子,柱上悬挂的玉米可能是来年的种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厨房里的女人 摄于1978年</p><p class="ql-block">Preparing To Make Tortillas, Nabenchauc, Chiapas, Mexico</p><p class="ql-block">两个女人在做玉米饼,石头上架着铁板,以柴烧火。</p> <p class="ql-block">厨房里的女人摄于1978年</p><p class="ql-block">Preparing To Make Tortillas, Nabenchauc, Chiapas,Mexico</p><p class="ql-block">两个女人在做玉米饼,石头上架着铁板,以柴烧火。</p> <p class="ql-block">用石灰水煮玉米 摄于1978年</p><p class="ql-block">Simmering Corn Overnight For Morning Tortillas, Nabenchauc, Chiapas,Mexico</p><p class="ql-block"> 玛雅人的主食是玉米饼。家庭主妇每天在临睡前,把玉米粒放在盛有石灰水的陶罐里用微火煮。第二天,玉米皮软化,和玉米面一起做成了“托贴啦”(Tortilla)。</p> <p class="ql-block">做玉米饼的女人 摄于 1977年</p><p class="ql-block">Zinacantec Girl Making Tortillas,Zinacantan, Guatemala</p><p class="ql-block"> 玛雅女人天不亮就要起床,准备一家人一天的主食玉米饼“托贴啦”。这个晋纳康坦的女人正俯身在陶平锅上摊饼。</p> <p class="ql-block">教女儿做玉米饼的母亲摄于1993年</p><p class="ql-block">Mother Teaching Tortilla Making,Guatemala</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母亲正在教自己的女儿们做玉米饼。她用砂轮磨碎玉米,揉成用来做饼的面团。各种不同形状的臼和杵是常见的烹饪工具。她身后的那块边缘稍稍翘起的圆形平板是一个黏土烤炉。做饼时把玉米面放在炉上焙烤。玉米饼一般是每顿饭新鲜烤制的。玉米面中混有用来帮助去除玉米皮的柠檬和水。</p> <p class="ql-block">时尚的金牙 约摄于1994年</p><p class="ql-block">Gold on her Teeth,Santa Caterina Polopo,Guatemala</p><p class="ql-block"> 这张1990年代中期摄于危地马拉的照片,表现了玛雅人镶嵌金牙的时尚。金牙不仅显示财富,还被认为独具魅力。</p> <p class="ql-block">害羞的女孩 摄于2010年</p><p class="ql-block">Coquettish Young Girl,San Juan La Laguna,Guatemala</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危地马拉的圣胡安拉古娜的阿蒂特兰湖附近拍摄的照片,这个地区的纺织和印染业都比较发达。照片上这位美丽的玛雅女孩长着一对杏仁眼,面露羞色,身穿西式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赶时髦的玛雅姑娘 摄于1990年</p><p class="ql-block">Changing Fashion, Tactic, Guatemala</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拍摄于危地马拉塔克蒂克,展示了三种不同样式的服装,也可以说明三种不同的选择。右边的女孩穿着完全西式的衣服,中间和左边的女孩都穿着扎染的传统的伊卡特裙子和从商店买来的衬衫。服装的变迁发展迅速,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改变。</p> <p class="ql-block">市场交易 摄于2006年</p><p class="ql-block"> 照片的玛雅女人正向一名商贩支付钞票,在她身后是一派繁忙热闹的交易景象。最吸引眼球的是编织在玛雅女人头发上的彩色长绳,这种头饰方法已经很古老了。商业贸易是古代玛雅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上出现了专门的商人。市场一般建在城市的中心,周围有提供住宿和存货的客栈货仓。城市之间修筑了通商道路,沿海居民会用木制商船运送货物。有趣的是,当时交易所用的货币,既不是黄金白银,也不是贝壳布帛,面是可可豆。</p> <p class="ql-block">笃信天主教的老妇摄于2010年</p><p class="ql-block"> 这个危地马拉老妇穿着手工织就且装饰着层层手绣图案的衣服,戴着金耳环,正在参加一个庆典。对于这些宗教仪式和庆典,玛雅人很讲究,例如主持庆典的人在前一天不能亲近异性,食物中不能放盐等等。</p> <p class="ql-block">等待婚礼举行的七个女童 摄于1993年</p><p class="ql-block"> 照片拍摄于危地马拉的阿尔莫隆加。这些女孩都来自同一地区,却穿着不同样式的衣服。纺织者们做衣服时依然可以在图案上保持创意,也会把自己的名字绣进花纹或裙子里面。这些女孩穿着从商店买的凉鞋,戴着条纹织带的头饰,她们正在等着参加一场婚礼。</p> <p class="ql-block">穿传统服装的警察 摄于1984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墨西哥恰帕斯州查姆拉警察的传统穿着,所穿的衣饰都为手工制作,头戴墨西哥典型的平顶草帽。在墨西哥,走向政途的敲门砖通常是当警察或者到教堂服务几年,当地称为“卡缑”(Cargo)。一个年轻人能从当警察而开始走上政途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纯朴的少女摄于1986年</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少女鸭蛋脸,浓眉大眼,纯朴而美丽。她身着传统裙装,缎带编进了她的发辫,两只天足上粘满泥巴,可能刚走过了许多泥巴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示获奖上衣的玛丽雅摄于1986年</p><p class="ql-block"> 玛雅女人的上衣“慧披尔”(Huipil),是一种白色的以宽松棉布做成的长袍,全部以手工织就,图案繁绑重叠,仿佛布上的浮雕作品。玛雅服饰的形式和装饰以方形为主,他们认为方形代表宇宙四方,面开在方形服装正中的领口则代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照片中的玛丽雅正在展示她在1981年获得最佳墨西哥纺织奖的毛制品。</p> <p class="ql-block">'梳理长发的姑娘摄于1977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位正在小心地梳理长发的年轻姑娘。</p><p class="ql-block"> 玛雅女人钟爱长发,不仅对长发呵护有加,还喜欢用彩色的缎带跟头发混在一起编成辫子。干活的时候,把两条辫子的末梢联在一起,这样就不会晃来晃去影响干活了。</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照相哭泣的男人 摄于1990年</p><p class="ql-block">这个男人的上衣是手工织就的,传统的裙子里面穿着长裤。男人穿裙是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之前的穿衣老传统。当这个生活并不富裕的男人走过摄影家的身边时,摄影家为他照了张相,并给了他一张一次成像的宝丽莱快照,而平生第一次照相并拥有了自己第一张照片的男人,捧着照片哭了。</p> <p class="ql-block">等啤酒喝的女人 摄于 1985年</p><p class="ql-block"> 在色彩单纯而又鲜艳的背景下,这个玛雅女人眼光旁视,右手下垂,似乎在小心地期待着什么。据摄影家介绍,虽然观众看不见,但其实她在和旁边地上的一个男人共享一瓶啤酒,她正耐心地等着那个男人喝完一口后再递送给她。</p> <p class="ql-block">小伙子和他喜欢的照片摄于2009年</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是一个追逐时尚的小伙子。他穿着T-恤衫(上面写着“豪侠未死”) 和牛头仔裤,床上贴的都是身材火辣的西方美女。这些美女照是对玛雅传统中男女授受不亲观念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依门而立的少女 摄于2011年</p><p class="ql-block"> 照片拍摄于危地马拉的拉维纳尔。这位年轻女孩差不多到了结婚的年龄,穿着从商店买来的花边衬衫,传统的扎染裙子和围裙,戴着当地做的金饰。衬衫上的绣花也是买来的,可以看出是简单缝制到衣服上的。现在,服装成品正逐步取代着传统的手工织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用雪茄烟算命的萨满女人摄于2004年</p><p class="ql-block"> 这个萨满女人在当地崇尚马克希蒙神的天主教堂前,用查看雪茄烟的燃烧状况和烟灰形状来给人卜测未来。从她的穿着和佩藏的首饰看,她的事业似乎很成功。</p> <p class="ql-block">捏着母亲乳房的婴孩 摄于1986年 ,从这个母亲的上衣风格可知,她是墨西哥恰帕斯州的查姆拉人,用披肩包裹和背孩子,是玛雅人的习惯,小孩睡觉时就转到背后,喂奶时就转到胸前。在玛雅文化中,女人的乳房没有性感的涵义,只是为了哺育而用,孩子一般可喂至五岁。</p> <p class="ql-block">情窦初开约 摄于1993年</p><p class="ql-block"> 照片拍摄于危地马拉库楚玛坦。玛雅的传统文化对少年男女之间的交往有严格的限制,婚姻大多是介绍安排的。随着公立学校和电视的影响,这一状况已逐渐发生了改变。照片中的两个即将步入少年期的孩子穿着当地的传统服装,当摄影家让他们拉拉手时,男孩准备伸手,但女孩却羞涩地笑着将手缩回背后,她们还不习惯跟异性交往。</p> <p class="ql-block">花儿献给你 摄于1993年</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年青女子收到男朋友献给她的花,又高兴又羞涩地接受了。他们穿着传统的便服,站在用泥土和芦苇秆间隔夯垒的草屋前。这种屋子一般是较贫穷的人居住的。</p> <p class="ql-block">打是亲 摄于1993年</p><p class="ql-block"> 玛雅女子从六七岁头发足够长的时候就开始梳辫子。照片中的女子在等待她刚洗过的秀发晾干。当摄影家要这两个年轻人一起摆姿势照相时,男人欲将手搭在女人的肩上,却遭到女子含笑赠予的一巴掌。</p> <p class="ql-block">印证时光流逝的脸 摄于1990年 </p><p class="ql-block"> 这对站在一起的祖孙俩是何等的相似!她们都穿着传统扎染的伊卡特裙,在这两张脸和不同的身姿中,时光的流逝清晰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教堂前一景 摄于1975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危地马拉奇奇卡斯特南戈著名的教堂圣托马斯教堂(Iglesia de Santo Tomas),是危地马拉北部最著名的敬奉马克希蒙主神的地方。信徒们携带着香炉准备走进教堂。这时大约时间尚早,否则教堂前将会汇聚熙熙攘攘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经过教堂的人 摄于1992年</p><p class="ql-block"> 照片摄于危地马拉。当15、16世纪西班牙人到来并传播天主教时,让原住民建了很多教堂。这些教堂都多少受到原住民文化的影响。当代人的宗教习俗既结合了天主教信仰和传统的玛雅风俗,又经过了近代的革新。在中美洲独立并废除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控制后,教堂里一度阴沉的装饰画开始变得色彩丰富。</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景 摄于2011年</p><p class="ql-block"> 在危地马拉桑塔玛丽亚的这个教堂,内部垂满了各色布缦,装饰风格繁复而神秘。</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仪式 摄于1980年</p><p class="ql-block"> 从墨西哥恰帕斯的查姆拉来的圣像在此会合,圣像的金色头冠和光环在礼花的火药味和阳光中闪闪发光。宗教的执事们扛着旗帜,抬着圣像在绕教堂游行,目的是为了让圣像看到他的子民们在庆贺。游行完毕后,人们将上前围绕着圣像在教堂里翩翩起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比赛的乐师 摄于1981年</p><p class="ql-block">手工艺竞赛场上的乐师被称为康克索(concorso),照片中的两位乐师正在演奏竖琴和吉他。在手工艺竞赛场上,音乐将激发工匠们的灵感,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墨西哥自20世纪六十年代起开始组织这样的竞艺比赛。</p> <p class="ql-block">宗教游行 摄于2010年</p><p class="ql-block">这个在危地马拉瑞碧耐尔的宗教游行,是用塑像的形式向不识字的人讲述当年西班牙人征服当地人的历史。抬着塑像的男人们都没有穿传统的衣服,这是因为,据说当年许多兄弟被西方人残杀,所以他们脱去传统衣服以免被认出,这也成为现在游行时男人们的穿着习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仪式 摄于1981年</p><p class="ql-block">这幅如油画般的摄影作品,拍摄了一个茅草屋里祭坛前举行的仪式。泥地上铺着新鲜的松针,散发着清香,主事的巫师右手摇动着烟气升腾的香炉,在缭绕着烟雾的屋中做着仪式。玛雅人在西班牙人的胁迫下,改信天主教,但是,却都赋予自已信仰的涵义,即用天主教的形象,诠释成玛雅本土文化的信仰,这种混合称为“syncretism”。</p> <p class="ql-block">巫师 摄于1984年</p><p class="ql-block"> 这个巫师正手搭着求治者的手腕在号脉。他治病的法宝放在右边的小台子上,是点燃的香炉和两瓶百事可乐。</p> <p class="ql-block">以火除病的巫师 摄于1985年</p><p class="ql-block">Lacandon Curer Mol Mateo, Naha, Chiapas,Mexico</p><p class="ql-block">这个名叫麦透的巫师,是最后一个相信传统方法治病的兰坎顿人(Lancandon)。他在神的居所做这个仪式,点燃的香火是copal树叶做的,那些陶盆被称为“神盆”,还有装酒的葫芦。在举行仪式时,要喝一种发酵的饮料,掺着用树皮酿造的酒。兰坎顿人是目前保留玛雅古代仪礼最多的人。</p> <p class="ql-block">为儿子施巫术的父亲 摄于1979年</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这个叫安塞尔默(Anselmo)的男人已经过世了,这是多年前他为小儿子疗病时做巫术的场景。为做这个巫术,他准备了一整天,上山采鲜花,买鸡,买蜡烛,到圣洞里去取水,然后杀鸡取血祭祀,拿鸡肉煮汤。点香焚烧,口中以玛雅方言念念有词,直等到香烟燃尽,才给孩子喝鸡汤。</p> <p class="ql-block">马克希蒙神 摄于1998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地一个兄弟会在膜拜马克希蒙神。马克希蒙是一个融合了传统玛雅神明、天主教圣人和西班牙征服者传奇人物的偶像。马克希蒙的神像由当地宗教兄弟会管理,一年当中在不同会员的房子中轮流供奉,并在“圣周”(即复活节前一周) 出现在游行中。</p> <p class="ql-block">教堂前的雕塑摄于2007年</p><p class="ql-block"> 天主教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是圣周(HollyWeek),多在三四月举行,届时或由真人表演或用塑像来演绎耶稣遇难的场景,成为“热戏”(passion play)。画面中的这些塑像,放在安提瓜市的一座教堂前。</p><p class="ql-block">安提瓜是危地马拉的重要城市,曾是西班牙殖民时期的首都,1773年毁于地震。</p> <p class="ql-block">萨满祝祷马克希蒙神摄于2010年</p><p class="ql-block"> 屋子的一角有敬奉马克希蒙神的祭坛,一个萨满正在做膜拜仪式、鲜花、蜡烛、食物和钱币,通常是供奉马克希蒙神的供品。</p> <p class="ql-block">乐师和礼仪布包 摄于1986年</p><p class="ql-block"> 在墨西哥恰帕斯的这个仪式中,在乐师的簇拥下,礼仪主持人站在画面的正中,穿戴整齐,佩戴项链。他的妻子也同样佩戴项链,手执布包,布一定要是手工织机上织的,布包里也许裹着钱币和小件文物等,具有礼仪的神圣作用。“卡缑”(cargo)完成他的任期时,将在仪式中将布包转交给下一任的“卡缑”,这是在西方人到来前的老传统。</p> <p class="ql-block">祈祷 摄于1990年</p><p class="ql-block">Cofradia,“考佛瑞德”,意为“兄弟”。这是一个兄弟会在一个宗教形象前祈祷的场面。祈祷时,他们都说玛雅当地的方言。</p> <p class="ql-block">庆祝的火箭礼花摄于1979年</p><p class="ql-block"> 礼花原本来自中国,但是在墨西哥的许多庆典中都会使用。图中一人一手持火箭礼花,一手执点燃的香烟。</p> <p class="ql-block">圣球示范 摄于2010年</p><p class="ql-block"> 玛雅的体育运动“察察哈”(Chachaj),是模仿古代的圣球运动。古代圣球运动在一块狭长的长方形球场上举行,由两队球员比赛,必须以肘部、膝部、臀部和前臂触球,将之投入场地两端的石环内。比赛和表演之后,获胜一队队长的生命要奉献给神灵,这在古代是一种荣耀。当西班牙人还在用动物膀胱来做球玩的时候,玛雅人就已经采用橡胶树汁混合一种花,浇到模子里制成了橡皮球。</p> <p class="ql-block">狂欢节的丑角 摄于1979年</p><p class="ql-block"> Clowns, Pasté, Chiapas,Mexico</p> <p class="ql-block">游行的队伍 摄于1984年</p><p class="ql-block">这两幅作品表现了玛雅人狂欢节的场面。沸腾的集镇里,人们穿着整齐的传统服饰,扛起大旗游行。对玛雅人来说,旗帜是很神圣的,尤其是旗尖的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置,不能随便触碰,否则很有可能被赶出队伍。 </span></p><p class="ql-block">玛雅人的狂欢节与信仰、历法息息相关,玛雅人制定了太阳历,玉米神、太阳神、造物主神和风神以年为期限,交替保护玛雅人。每年分为18个月,每120天,再另加5天,共365天,而这最后的5天作为禁忌日,称为“差钦”。玛雅人认为这5天是新、旧年保护神换班的时间,狂欢节就在禁忌日里五天的狂欢中,玛雅人会在村落酋长和巫师的主持下举行祭祀活动,并带着假面具,彼此开着玩笑,将一年中的不快全部忘却。之后他们就不再外出,在家等待新年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游行扛旗的人 摄于1985年</p><p class="ql-block"> 墨西哥恰帕斯查尔奇坦的山脊上,人们扛着旗子正在游行。</p> <p class="ql-block">庆典中的丑角 摄于2010年</p><p class="ql-block"> 照片左侧的舞者戴着美洲豹面具。美洲豹是玛雅人崇尚的动物,被认为具有超级力量。而中间带牛形面具的则是一个丑角,在游行队伍中供观众取乐逗笑。其身后的两个人则戴着红色面具,红色面具象征的是魔鬼。</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混合了西班牙文化和玛雅文化的游行,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玛雅的庆典中没有牛、马、羊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赶“疯牛”的游行队伍 摄于1985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狂欢节上的赶“疯牛”游行,它表现的是西班牙人入侵时,让当地人的牛在玉米地里乱跑,所以遭到玛雅人驱赶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抬着圣玛莎游行的人 摄于1986年</p><p class="ql-block"> 当西班牙人征服玛雅人的时候,给每个村庄都派了宗教保护神。照片显示这个村子里的人正抬着他们的保护神圣玛莎去造访另一个村子的保护神-圣玛莎脖子周围的供品是镜子和处女平生第一次织的布,希望神能保佑她们的织布技艺。圣玛莎的身上披着几件传下来的“慧披尔”上衣。在这样神圣的游行中,是不许拍照的,摄影家悄悄地拍了,结果被罚款,并受到书面警告。但玛雅人的措辞却仿佛在说要保证让他能够愉快地拍照。</p> <p class="ql-block">亡灵节 摄于1993年</p><p class="ql-block"> 亡灵节是印第安人的重要节日。在阿兹特克历法中,有为期各一个月的“幼灵节”和“成灵节”,古代印第安人会在这两月中开展对死者的纪念活动。16世纪早期,西班牙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强迫土著居民改信天主教,并引入万圣节。两种文化经过碰撞与融合,形成了现在的亡灵节,规定11月1日是幼灵节,怀念故去的孩子。2日是成灵节,缅怀故去的成年人。在危地马拉的圣地亚哥,当地人以他们的方式制作各种巨大的风筝,放向天空,祭<span style="font-size:18px;">奠祖先的亡灵。</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祖尼人的亡灵节 摄于1994年</p><p class="ql-block"> 祖尼人的亡灵节在11月1日和2日。据说,这天亡灵会返回家园,所以人们在通往墓地的道路洒上金黄色花瓣。夜里,家门口的南瓜灯为亡灵上门引路。祭坛上,摆满玉米羹、辣酱、南瓜等祭品,让亡灵享用。古代印第安人对生命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认为,只有善待亡灵,活着的人才会得到保佑,庄稼也会大丰收。因此,他们祭奠亡灵时,并不是哭哭啼啼,而是带着面具,穿着印有白骨的衣服,通宵达旦地载歌载舞,意在与死去的亲人一起欢度节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END———</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