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寻根之旅 (2012-05-05)

杨卫华

<p class="ql-block">  在冬日的暖阳中,兔年悄然来临。兔年是我的本命年,也是老父亲的80大寿之年。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说起过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奇闻异事。父亲自少年时代来昆求学,至今已60多年,仅仅回故乡两次,逗留时间都很短。现在父亲的腿脚越来越乏力,对魂牵梦绕的故乡,思念只能停留在了梦里。为完成父亲的心愿,也为了后辈的成长,利用春节大假,我们家一行六人,分乘2车,做了一次自驾到寻根之旅。</p><p class="ql-block"> 汽车沿着昆大高速、临翔高速公路一路奔驰,仅花了五个多小时就到达了故乡。而60多年前,同样的旅程,需要沿着茶马古道、滇缅大道艰难穿行,耗时长达十几天。</p><p class="ql-block"> 离故乡越来越近了,心情也是越来越激动,公路四围得植被愈加葱茏,风光更加旖旎。那条让父亲当年心潮汹涌澎湃的澜沧江,此刻,碧绿的江水竟然如此的静谧,在夕阳下安详的泛着微波,徐徐流淌。下午进入临翔区地界,公路两旁的叶子花姹紫嫣红,在冬阳的余辉中迎风招展,像似在热烈的欢迎我们这群归家的游子。见到蜿蜒的南汀河了,河岸长满了密集成片的凤尾竹,她们伫立在晚风中,风姿绰约、枝叶婆娑...这就是父亲的故乡!远离了半个多世纪,却又魂牵梦萦在父亲梦中故乡!</p> <p class="ql-block">前面是崭新的城市、笔直宽广的街道、熙攘的人群,似乎淹没了那个茶马古道上商贾云集的边陲小城。喔,这不是我们预想的故乡,更不是父亲梦寻的故乡。从钢筋混凝土林立的新城退出,我们驱车前往先祖的老宅所在地-忙畔乡青华村。</p><p class="ql-block"> 青华村位于临翔区北五公里处,西靠巍峨的青山,蜿蜒的南汀河从东面穿流而过,中间的平坦处有着数千亩的良田。据父亲讲,每当仲夏来临之际,这里变得青山苍翠、田野葱茏,清澈的河畔,总会成片的开满红白相间的荷花,在夕阳西下的烟雨中,分明是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水墨画,它已经深深刻在了父亲八十年的记忆中,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在导航软件的引导下,发现了一条蜿蜒悠长的小河,这是父亲笔下描绘清晰的南汀河,沿着石板路,小心穿过父亲心中的圣河,未见父亲所述的河岸红白交映的娇艳荷花(季节尚早),转眼就来到了林木苍翠的青华村,宁静的村庄、闲适的村民,到处盖满了砖混结构的小洋楼,在最后的夕阳下熠熠生辉。初入村口,在蓝天白云之下,是一座秀丽的白塔,地图显示这里是“青华小学”,我心头一阵激动,这学校就是父亲的母校和第一个职业生涯的地方。大家急切的向乡亲们询问起杨家老宅,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指向了那幢村中心独特的青瓦白墙建筑物。于是乎,我们怀着朝圣般的心态和步伐,缓缓走近这幢老宅。</p> <p class="ql-block">眼前伫立着这个古老的宅院,沧桑岁月的记忆随处可见。白墙青瓦的明清建筑风格,屋顶似乎又融入了一些傣家竹楼的地方特色。我们轻叩门扉,良久,一位守屋的老人前来开门,说明来意后,老人热情的把我们带到了院内。</p> <p class="ql-block">长满了植物的院落,格外清幽,高大的缅桂(白玉兰)、茁壮的桂花、繁茂而幽香的米兰,我突然领悟到了父亲一生都喜爱缅桂米兰花的缘由了。</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父亲八十年前出生的老屋,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和世道沧桑,已显斑驳的朱红雕梁依然鲜亮,在夕阳的余晖中散发着温暖的红光。尤其引起我注意的是,铭刻在横梁上娟秀的白色文字,分明是先辈留给后人的祖训,<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们仍然是</span>历历在目,清晰昭然。</p> <p class="ql-block">细读祖训原文:“放雀得环 簪缨继世 辞金守戒 清白传家”。</p><p class="ql-block">依稀记得父亲讲起,“放雀得环”是一儒家信条。经查,该典故出自南朝《续齐谐记》,说的是东汉弘农人杨宝少时救了一只黄雀,后有一黄衣童子送白环四枚相报。换一表述,此即中华民族提倡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p><p class="ql-block"> “簪缨继世”用现代汉语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事业有成。</p> <p class="ql-block">  “辞金守戒清白传家”中,“辞金”即成语“辞金蹈海”。“辞金守戒清白传家”意即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遵守做人的信条,将清廉的祖训传予后代。</p><p class="ql-block">老宅现场,亲见祖训,这是我们此次寻根之旅最大的收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岁月抹去了太多先祖们生活过的痕迹,但我们还是在右侧的白墙上,欣然发现了一幅书法墨迹,俊秀古朴的笔锋,让人倍感亲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伫立在宁静的宅院中,幽香的米兰花香阵阵飘来,让人心醉。仰视雕梁,面向铭刻梁上的醒目祖训,历史的沧桑如同天际飘过的烟云,让人萌生了诸多感慨。前对先祖,后对来者,我辈该做怎样的思考呢。</p> <p class="ql-block">1946年,还处于学生时代的父亲,也曾做过一次徒步的寻根旅行,尾随家族的马帮,抵达过一个叫“斗阁”的寨子,寨子多为杨、何两姓人家,在一块石碑上,清楚的刻下了杨姓先祖跟随明朝大将沐英入征云南的详细经历,父亲亲眼目睹了这块石碑并做了记录。此次寻根之旅,因修路的缘故,未能到达斗阁,留下了一点遗憾,希望本地的朋友能提供信息(下图是斗阁寨网上图片)。</p> <p class="ql-block">  的确,云南的汉族都是历代从内地迁徙而来的。最早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有多达百万的汉人入滇。杨姓先祖也正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跟随南征将军沐英征战云南各地。在战事平息后,最终定居在了云南缅宁斗阁,后一些族人移居到青华村,算得上是云南最早的“南下干部”了。所以云南汉人在追寻祖籍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说自己的祖籍在南京的柳树湾、高石坎。查阅史料,理解的柳树湾、高石坎只是大明朝首都南京的两个最大的屯兵站,是大明朝向全国招募壮丁(多数为安徽、江苏、江西等江南籍人士),屯聚于此二兵站,花若干年的时间,屯聚到相当数量,再兵发到云南来的。在南下的仓乱中,不少人只记下了最后住过的这两个地名,而把真正的祖籍给遗忘了。笔者曾有幸和《汉族移民入滇史话》一书的作者郝正治在珠江源巧遇,围着炉火,听<span style="font-size:18px;">郝老师对这些史料的详细高论,相谈甚欢,直至深夜,郝老师亲自赠书并提笔签名</span>。</p> <p class="ql-block">  经历了太多的动荡,甚至经历了血雨腥风,杨家的先祖们在这片热土上逐渐兴旺发达起来。至清末民初,处于茶马古道枢纽与门户有利区位优势的缅宁地区,面向中南半岛的民族资本及工商业发展迅速,家族在当地的农工教商学兵多领域均有长足发展,为这块边陲热土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民国后期,缅宁的社会和中国中华大地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杨姓大家族在这个大时代的震荡中消散了。父辈们在惊心动魄的社会转变中。各自的人生大都经历过跌宕起伏,多侥幸得以“苟全性命于乱世”,大潮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先辈的族人们各自分散定居在两岸三地及东南亚、欧美各地,安享晚年。</p> <p class="ql-block">就要离开青华、离开真正的故乡了,心里的感受难以言表。先辈们的形象,又一个个浮现出来,在我眼前反复萦绕着。</p><p class="ql-block">‍拉着刚刚相认的堂兄弟,一步一步缓缓走向村口,合影留念、相互祝福,期待再一次的重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