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暖花开,万象更新。为了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我校小学全体数学老师于2025年2月26日开展了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教材解读活动。全体数学老师齐聚一堂,各年级备课代表老师依次围绕本年级的教材展开了深度剖析。</p> <p class="ql-block"> 一年级的郜瑶瑶老师从三个维度解析《认识平面图形》单元教学:</p><p class="ql-block"> 整体视角:立足数学核心素养,将图形认知与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等目标关联,强调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抽象的思维进阶。</p><p class="ql-block"> 单元视角:以"图形特征-分类-应用"为主线,整合长方形、正方形等四种图形的教学,通过实物观察、操作活动建立系统化认知框架。</p><p class="ql-block"> 课时视角:分阶段设计梯度化活动:①感知课通过"摸立体拓平面"建立图形表象;②特征课运用对比法辨析图形异同;③应用课开展"图形创意拼贴"等实践任务。注重每课时的情境连贯性与思维挑战性,如用七巧板拼图渗透图形变换思想,结合生活场景设计"寻找校园中的图形"观察任务,强化知识迁移能力。</p> <p class="ql-block"> 二年级的刘瑞玲老师从三个维度深度解析《表内除法》单元:</p><p class="ql-block">1. 平均分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通过"分糖果""分书本"等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的核心特征。设计"分小棒"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尝试分-调整分-验证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p><p class="ql-block">2. 除法与平均分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揭示除法是"平均分"的数学表达,如将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人,可用12÷3=4表示。通过对比"分法不同但结果相同"的案例(如12÷4=3),渗透除法算式中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对应关系。</p><p class="ql-block">3. 生活应用的双重维度</p><p class="ql-block"> ① 分配问题:结合购物场景,用"10元买2本笔记本,每本几元"理解单价计算;② 包含问题:通过"20颗糖,每5颗装一袋"建立"包含几个几"的除法模型。建议设计"超市模拟购物""生日派对分组"等实践任务,强化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教学中建议用圆片、卡片等学具进行数形结合,通过"我说你分""算式编故事"等游戏突破抽象概念,同时注意渗透乘除法互逆思想。</p> <p class="ql-block"> 三年级的刘婷婷老师从单元定位,核心内容,实施建议三个方面深度解析了《万以内的加减法》单元:</p><p class="ql-block"> 单元定位:以两位数加减为基础,建构三位数加减算理算法,强化"数位对齐""进退位"运算本质,培养运算能力与数感。</p><p class="ql-block"> 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1. 口算:拆分法与凑整法结合;</p><p class="ql-block">2. 笔算:动态演示连续进位/退位,规范竖式标记;</p><p class="ql-block">3. 估算:掌握四舍五入等策略,建立估算验证体系。</p><p class="ql-block"> 实施建议:</p><p class="ql-block">1. 结合生活情境(购书、预算);</p><p class="ql-block">2.对比进位/退位题型;</p><p class="ql-block">3.用箭头图、线段图可视化算理;</p><p class="ql-block">4.分层设计基础、逆向、综合练习题。</p> <p class="ql-block"> 四年级武伟琴老师对《观察物体》单元围绕素养目标,核心要点,教学方法展开了剖析。</p><p class="ql-block"> 1.素养目标:着重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能力,助力学生从不同方位(前面、上面、左面)精准辨认物体的形状,达成二维视图和三维立体之间的自由转换。</p><p class="ql-block"> 2.核心要点:一是掌握观察方法,通过观察由小正方体搭建的立体图形,能准确画出三个方向的视图;二是进行逆向还原,依据给出的视图,推测出立体图形的形状,并且明确可能存在的多种组合形式;三是理解视图关系,知晓不同的立体图形有可能呈现出相同的视图。</p><p class="ql-block"> 3.教学方法:借助积木拼搭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运用对比辨析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视图差异;开展“我说你搭”的游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如从不同角度拍摄照片,帮助学生理解观察物体的实际意义。</p> <p class="ql-block"> 五年级的张亚红老师对《观察物体》单元围绕素养聚焦,核心内容,教学策略展开了阐述。</p><p class="ql-block"> 素养聚焦:以空间观念与推理意识为核心,强化三维立体与二维视图的转换能力。</p><p class="ql-block"> 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1.多角度观察:准确绘制三视图,理解视图间关联;</p><p class="ql-block">2.组合多样性:增减小正方体探索视图变化,理解"同视图不同立体"现象。</p><p class="ql-block"> 教学策略:</p><p class="ql-block">1.分层活动:实物画图→视图还原→开放性问题(最少/最多小正方体);</p><p class="ql-block">2.技术融合:用3D软件动态演示立体与视图转换;</p><p class="ql-block">3.错例辨析:针对遮挡、左右视图混淆等典型错误对比分析;</p><p class="ql-block">4.生活迁移:结合建筑图纸、包装盒设计体会应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 六年级的张金萍老师对《百分数二》围绕教学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度分析。</p><p class="ql-block"> 教学实施路径</p><p class="ql-block"> 1.概念具象化:通过"商场促销模拟"活动理解折扣计算,结合工农业案例建立成数与百分数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2.问题解决:逆向问题采用方程法/算术法双向突破,复合应用题整合折扣与税率分步计算。</p><p class="ql-block"> 3.文化拓展:对比古今税收制度,引入金融领域百分数应用(股票、基金)。</p><p class="ql-block"> 4.评价建议:设计"生活中的百分数"主题探究,收集实例并分析其含义与应用。</p> <p class="ql-block"> 本次教研活动每一位老师从单元视角出发,对教材编排意图、核心素养落位和教学实施策略进行了深度解读,为后续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活动最后郭芳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强调了持续学习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鼓励老师们将所学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共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新提升。</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以单元整体教学为桨,以核心素养为帆,在课堂改革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携手同行,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