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乡村生活,恬静素雅。还记得那古朴的农舍,泥泞的小路,夕阳西下,袅袅升起的炊烟,仿佛诉说着生活的沧桑;村前的小溪,池中的小荷,深夜的犬吠,晨起的鸡鸣,他告诉人们,农村的生活单调与重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人们群居村落,交通不便,即使上集镇,也要步行六七里地,许多老人从未到过县城,生活中许多疑难困扰乡亲。因而众多手艺人走村串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亮光,也成为乡村的一道风景,如今成为那遥远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在生活的缝隙中,常听到一声“磨剪子铲菜刀”的叫喊声,长腔绕梁,浑厚有力,且有韵味。紧接着,就看见一手艺人,扛着一条长凳,一步一步前行,步伐坚实有力。磨刀人的工具并不复杂,板凳一头装着磨刀石,旁边挂着一个塑料瓶,里面盛着半瓶水,一个小布袋,脏兮兮的,装有小铲刀之类的工具。到了村湾,选择一个中心点,也是人们常聚集休闲的地方,坐在凳上,点上一袋烟,气定神闲,耐心等待。人们陆陆续续送来剪子与菜刀,价钱都心知肚明,多半不会讨价还价。磨刀人骑在长凳上,弯着腰前后晃动,一会儿,刀口明晃晃的,磨刀人不时用自己的大拇指,试试刀锋,看锋不锋利。磨刀人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则沉默寡言。不能说的,见到女人拿来剪刀,二话不说,直接开磨,磨完就交给女人,收下二三分钱,接着开磨下一位。磨刀人不时帮人试试剪叉,看灵不灵活,不灵活的用锤子敲两下,再试一下,滴上一两滴油,直到满意为止。能说的,常与女人嘘寒问暖,拉扯家常,几个孩子?收成如何?有时夸女人俊俏,或夸孩子长得有灵气,闲谈中拉近了与人的距离,也与人熟识起来。直到现在,那场景,那装扮,那腔调,我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从那质朴的“磨剪子铲菜刀”叫喊声中,人们感到温馨与美好。京剧《红灯记》也有那经典的场面,只不过那喊声,却是接头的暗号,那磨刀人,却是一位优秀的地下工作者。因而,那时候,对磨刀人总怀有一份好感,一份崇敬。</p> <p class="ql-block"> “卖老鼠药……”,“补胶皮套鞋……”,从那短促而带有鼻音声中,我常想起邻村一位中年人,约四十来岁,矮矮的身材,短短的平头,尖尖的下巴,浑浊的眼神,给人敦厚的感觉。每到一村就喊一声“补胶皮套鞋”,接着口中念念有词,“老鼠糖老鼠药,老鼠吃了跑不脱;老鼠药老鼠糖,老鼠吃了见爹娘。”那腔调至今让人难以忘怀,许多孩童也能熟记成诵,一见到他就紧跟其后,嘻笑哄读起来。他常背一木箱,穿一件罩衣,邋里邋遢,带有几件不一样的锉子,几盒胶水,工具也极为简陋。补鞋学问不大,只是在破裂的地方,里面用手指顶着,轻轻在缺口上拉锉,让胶面粗糙,容易粘贴。然后按裂口大小,剪一长方形,角修成圆形,再轻轻拉挫,用刷子涂上胶水,放置三五分钟,看看粘性如何,再进行粘贴,用一工具从内顶住裂口,用小锤锤打,特别是边口,反复用力,直到满意为止。</p><p class="ql-block"> 据说他一直单身,每到一村,眼睛总是在女人身上游荡,偶尔调情玩笑,有时也受到女人的戏弄。一次,有一村妇,想弄他几个钱,故意挑逗他,约定等她男人上工,到时就喊“卖老鼠药”为暗号。那天,他绕着她家,连续转了三圈,不时叫喊着“卖老鼠药”,到了房间,脱了衣服,还未入巷,男人突然回来,抽打一顿,好事未成,还蚀了一把米,后来成为人们酒桌上的笑谈。</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碗”,说的就是古老的手艺――补碗。恐怕现在的年轻人,不会相信这种技艺。那时候,物质匮乏,经济拮据,大多农家人一人一碗,没有多余的。一般农家,大到水缸,小到瓷碗,常打上补丁。现代人家中的碗,稍有破损都会扔掉,旧的也时常更新。那时,农村就有走村串户的补碗人。农家破损的瓷器,大到神龛上的花瓶,小到饭碗,只要能修复,都要留存下来,等到补碗人一到,便拿来修理。</p><p class="ql-block"> 补碗人有多种金刚钻,小到如锈花针一样。钻碗时,要特别的小心,只要他认为能修复的,一般手到擒来,艺人手脚轻巧,非常有耐心。钻洞时,或急或缓,或重或轻,不急不躁,一丝不苟。瓷器上钻孔非常不易,心要静,眼要疾,手要稳,慢工出细活,不一会儿,一只碗就修复成功。补好后,糊上一种特制膏泥,看是否渗水?补上的卡钉,像鞋带,排列有序,甚为雅观,你不得不佩服艺人的精湛。由于时代变迁,现在再无此手艺人。如果是现在,也应该是“非遗达人”,至少是能工巧匠。</p> <p class="ql-block"> “生铁补锅”,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回望过去,那时,农村都是柴火灶,家家都有大铁锅,烧的都是棉杆稻草,或是弄回来的柴草。灶台呈长方形,前灶炒菜,后灶蒸饭,或前灶煮粥,后灶烧水,久而久之,后锅容易生锈破损。那时买一口锅价钱不菲,因而只能补补再用。补锅人备有木材炉,配有风箱、小板凳,每到一村,用力呼喊:“生铁补锅……”,声音拖得很长。补锅人大多熟识,价钱根据破洞的数量大小而定,一般不会太讲价,约定俗成。补锅时,必须将铁熔成液状,师傅双手并用,一气呵成,锅面必须光滑整洁,不然会影响炒菜的效果,久而久之,有的师傅生意特好。</p><p class="ql-block"> 记得湖南花鼓戏,有一曲就是《补锅》。补锅的场景栩栩如生,说的是一对年轻人暗中相恋,而丈母娘不知内情,嫌弃“补锅”的年轻人,说是补锅人衣服脏乱,脸上黝黑,身上尽是灰尘,露出嫌弃的神情。故事诙谐曲折,道出“补锅”的艰辛,可见补锅人,也实属不易。故事以喜剧收场,也可见补锅技术,当时农村是不可少的。</p> <p class="ql-block"> 修补雨伞,也是当时农村常见的。以往农村多半是纸伞或布伞。特别是雨后,常有手艺人走村串户,肩挑一副扁形木箱,另一头是竹篮形状,插满伞的骨架或竹条,木箱装有削刀梭线。古代常用纸伞遮阳挡雨,后来才用白布做成雨伞,白布涂上桐油,竹片做伞架。因而,雨伞极易破损,这就催生了修伞人。</p><p class="ql-block"> 纸伞修理简单一些,用牛皮纸粘贴,刷上桐油,整旧如新。布伞则用布缝补,也要不露痕迹。伞架如果更换,就要麻烦许多,但手艺人易如反掌,换一两根或整个散架都可以,总比买新的划算。农村人多半精打细算,知道居家过日子的艰难,就如穿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硬是将日子过得充实温馨。时过境迁,修伞人早已不见了踪迹。</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手艺人给当时农村带来便捷,那么有些手艺人,却给生活带来了愉悦。糖画,就是一门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它给未出门的人们带来欢乐。糖画人肩挑简单行囊,以糖为材料,所用工具仅是一勺一铲,糖料一般以红白加上少许饴糖,用小炉温火熬制,以能牵丝即可造型。艺人用小汤勺舀起溶化的糖汁,在石板或铝板上,来回反复烧铸,一举手一投足,手巧灵活,不一会就能造型,然后用铲在上面点压勾画,完成后,用小铲刀轻轻铲起,粘上竹签,既可食用,也可观赏。糖画引得孩童垂涎三尺,大人们也驻足观望。</p><p class="ql-block"> 糖画题材广泛,飞禽走兽,生肖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动物惟妙惟肖,人物活灵活现,如龙飞凤舞,虎啸猿啼,金鱼摆尾,狮子抱绣球,老鼠拖葫芦……动物充满灵气,人物眉目传神。许多孩童,握在手中,久久不愿食用,有时破损,嚎啕大哭,直到快融化,才不得不食用。现在偶尔一见,总不如儿时那般美好,总觉得缺点什么,少了些灵气。</p> <p class="ql-block"> 乡村的那些画卷,深深在我脑海里留下底片,不时冲洗出来。“拨浪鼓”小货郎行走街巷,“补鞋匠”闲坐村头;彩印花布多姿多彩,竹编器皿美轮美奂;“爆米花”声声入耳,“弹被絮”琴弦急急,还有“铁匠”急促的锤声,挥汗如雨的身影,总让人挥之不去。那些手艺彰显民间特色,更是古老传承;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地域文化,而且都烙下民族的印痕。那一声声的呼喊,带走了我们曾经的童年,那渐行渐远的背影,也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与灵魂。</p> <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二月</p> <p class="ql-block">附注: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