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善于韬光养晦的皇帝——唐睿宗李旦

运交华盖

<p class="ql-block">  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第四个儿子。武则天是中国历史非常狠毒的女人,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可武则天为了当上皇后,竟然亲手掐死刚出生不久的女儿,然后嫁祸王皇后,导致唐高宗废王立武,武则天终于成为皇后。当上皇后以后,因为唐高宗身体不好,朝政大权逐渐落到武则天手里。她的大儿子李弘,看不惯武则天的所作所为,而且李弘的观点得到朝中大臣的拥护,李弘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对女人弄权非常反感,“母鸡司晨,惟家是索”。武则天觉得太子李弘是她争权路上的绊脚石,她不惜毒死李弘。李弘死后,二儿子李贤被立为太子,李贤在监国期间,广施仁政,处理政事分明公允,得到大臣的一致称赞。然而,武则天对李贤的出色表现感到嫉妒,她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李贤谋反,最终被降为庶人,流放巴州,武则天派人到巴州杀害了李贤。</p><p class="ql-block"> 李贤被杀害后,三子李显被立为太子。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李显继位。李显在政治上比较糊涂,他要他的岳父韦玄贞做宰相,这样正给了武则天罢免他皇位的理由。武则天以此为理由废了李显,贬他为庐陵王。这样皇位便毫无悬念地落到李旦头上,想到三个哥哥的不幸遭遇,李旦是心惊肉跳,坐立不安。李旦觉得要想保住性命,只有韬光养晦,这是他比三个哥哥高明的地方。他整天不理朝政,尽情玩耍,而且多次上书太后,要还政太后,让太后当家。武则天顺坡下驴,就此接受。武则天抓权不放,也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为了掩人耳目,有一次举行盛大仪式,要还政太子李旦。李旦知道母亲不是真心交权,所以没有接受。李旦尽管已经十分低调,不问政事,还是没有逃过武则天和酷吏的迫害。刘妃和窦妃是李旦十分宠爱的两个妃子,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为了陷害李旦,诬告刘妃和窦妃烧香敬神是为了符咒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听了震怒,立即叫来俊臣将此二妃活埋于荒野。</p><p class="ql-block"> 李旦悲痛欲绝,他说:“刘窦二妃贤惠著称,她二人怎会生异志。可对于武则天和酷吏来说,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让一人漏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无奈,在那种政治形势下,李旦只能选择忍耐。李旦开始信仰道家思想,他对老子的名言深信不疑:“柔弱胜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p><p class="ql-block"> 尽管武承嗣想让武则天废了李旦的太子之位,但武则天找不到李旦有什么大错。而且,武承嗣不学无术,难以服众,只好保留李旦嗣皇帝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李旦的忍耐是为了长期隐蔽,等待时机。时机还是被李旦等到了。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大臣在首都洛阳紫微宫发动政变,逼迫女皇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为君。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宗昌以谋反罪被杀。</p><p class="ql-block"> 唐中宗李显昏庸无道,韦后和安乐公主乱政,毒死李显。大唐的江山再不能易主了,李旦身上毕竟流淌着李唐王朝的热血,他已经无需忍耐了,该出手时就出手。李旦和儿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发动武装政变,把韦后集团一网打尽,李旦再次复位坐上皇帝的宝座,多年的等待,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一天。更为可贵的是,唐睿宗李旦并不贪念皇权。他见太子李隆基有雄才大略,他果断禅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迅速挫败了太平公主的乱政,中华大地即将迎来一个伟大的时代——开元盛世。唐睿宗李旦一生两次登基为帝,三次让皇位,是中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他的政治谋略为开元盛世创造了条件,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帝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