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弥勒市旅游(4)—锦屏山风景区20250226

hpds

<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6日上午9:00达到锦屏山风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门</p><p class="ql-block"> 锦屏山风景区距省会昆明120公里,距弥勒市区10公里,景区内绿荫环抱,幽静宜人,青烟袅袅,数百年来香火不断,是滇东南著名的佛教胜地,素有"市名弥勒、寺名弥勒、佛名弥勒、山似弥勒"之奇观。锦屏山拥有大佛、大运、大雄、大智、天王五院之宏阔,供奉五种不同的弥勒形象,集弥勒布袋相、弥勒强巴相、弥勒仙光相、弥勒思维相、弥勒天冠相之绝致,遂成"弥勒道场"之大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弥勒大佛</p><p class="ql-block"> 坐落于锦屏山的心脏部位,登上1999级台阶,便来到弥勒佛的坐下。弥勒菩萨被称之为"未来佛、希望之佛"。这尊金光灿灿的笑佛,于1999年12月落成,高19.99米,意为1999年奠基兴建,其基座高4.96米,镶满金色的莲花瓣和如意宝珠,为世界上最大的端坐笑佛。大佛笑容满面、目光深远、神态端庄,发出会心的微笑。基座上"弥勒大佛"四字为台湾佛学家南怀瑾居士所题,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启迪人们宽容的心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 走进天王殿,首先看到的是一尊慈悲为怀、栩栩如生的天冠弥勒,供奉在天冠弥勒后面的是韦驮菩萨,他执着金刚杵,披连环甲,威风凛凛。左右两边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分别掌管了人间的风调雨顺。因本殿供有四大天王,故本殿定名为天王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韦驮像(天王殿背面)</p><p class="ql-block"> 韦驮又名玮琨,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的八将之一,被誉为佛教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飞著称。相传释迦牟尼涅槃时,一个捷疾鬼偷走了释迦牟尼佛的一对牙舍利,撒腿就跑,韦驮奋起直追,抓获了捷疾鬼,夺回了佛舍利,从此韦驮成为威力无比、战胜邪恶的护法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大雄"的意思是像勇士一样,一切无畏,在此是对弥勒佛祖的尊称。大雄宝殿供奉的主佛为仙光弥勒,佛像高12米,姿态庄严,金光遍体,让人产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大智院</p><p class="ql-block"> 大智院位于锦屏山风景区东面,始建于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乾隆年间重修,1999年扩建,由大智殿、观音殿、迦叶殿、思维殿和北玉阁组成。</p><p class="ql-block"> 大智院内的第一重殿﹣﹣大智殿,里面供奉的是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佛。在大殿的左右两侧分别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五百罗汉。大智殿的左侧为观音殿,里面供奉的是滴水观音,又称药王观音。左手结施无畏印,右手持杨柳枝。若修杨柳枝药法,可消除身上之众病。右侧为迦叶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如叶名为摩诃迦叶。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据说,释迦牟尼涅槃后,迦叶隐身在鸡足山中等待弥勒佛出世,并将释迦牟尼佛遗留的衣钵转交给他,并协助弥勒教化众生。</p><p class="ql-block"> 大智院内的第二重殿﹣﹣思维殿,思维殿中供奉的是思维弥勒相,他代表的是智慧,右边是道家的老子,左边是儒家的孔子,这里体现了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和谐共处。</p><p class="ql-block"> 大智院内的第三重殿﹣﹣北玉阁,正门上方悬挂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的"弥勒寺"牌匾,字体端庄,道劲有力,体现了弥勒寺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性。北玉阁里的玉皇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道家认为玉皇大帝是天上诸神中的最高统治者,农历的正月初九为玉皇大帝的诞辰,在这里都会如期举行盛大的传统庙会。玉皇殿东侧供奉的是千手观音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又称"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六观音之一。观音的多只手,各持刀、枪、拂尘、伞、镜和净瓶等各种神通广大的法器来救苦救难。玉皇殿西侧供奉的是送子观音,俗称"送子娘娘",据说这里供奉的"送子观音"很灵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龙华宝塔</p><p class="ql-block"> "龙华宝塔"总高64.15米,地上外观有九层,内七层,高56.7米,设计为平面八角楼阁式塔。塔前的广场和过道均是青石板地面,古朴而典雅厚重;塔外采用铁艺走廊栏杆和花岗岩石浮雕护栏,塔内以漆红柱、黄色面、楼梯、雕藻井装饰,彩绘壁画精美绝伦。据佛经记载,弥勒将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下生到人间,经过降生、出家、成道、说法,最后成佛,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大转法轮,三度说法,广度众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弥勒第一佛手</p><p class="ql-block"> 此佛手在佛教里称为施无谓印,象征佛法无边,世事只有人不做,没有佛不知,要是做了坏事应该反省自己,及时修正;如若做了善事,自己无需张扬,佛自会知晓。掌心的法轮是佛教的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p><p class="ql-block"> 观音原名观世音,是梵文的音译。在佛教的神佛中,观音的造像最多,形象最富于幻化,形态姿势最为丰富。观音菩萨本来是男性,传入中国后,其形象逐渐中国化、女性化、人格化,形成了特别的观音形象。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全诚称念观世音善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人们认为虔诚拜神佛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于是不能有孕、或者祈求生子的人们会拜送子观音,以求得子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保存的旧弥勒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旧弥勒寺里的玉皇殿</p> <p class="ql-block">燃灯佛</p><p class="ql-block"> 燃灯佛为过去佛中最著名者。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名燃灯,成佛后亦名燃灯。释迦牟尼佛因行中第二阿僧祗劫满时逢此佛出世,佛经中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得燃灯佛受记,将在九十一劫后的贤劫成佛。在佛经中所记载的许多佛、菩萨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p><p class="ql-block"> 燃灯佛又名定光佛。据《宗教大辞典》记载,燃灯佛是三世三千佛中的过去佛之首,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佛,弥勒佛是未来佛。燃灯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授记者,是他预言九十一劫后释迦牟尼出世。《大智度论》曰:"如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还说释迦如来在因地修行时,逢燃灯佛出世,即买了五枝青莲供养燃灯佛,并将自己的头发铺在地上,请燃灯佛从上面走过,燃灯佛于是为释迦如来授未来成佛之记。《金刚经》中记载:"如来于燃灯佛所","是故燃灯佛,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p><p class="ql-block"> 佛教菩萨名,梵文 Samantababhadra 的意译,也曾译为遍吉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普贤菩萨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齐名,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普贤菩萨象征着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徳的文殊菩萨相对应 。此外,毗卢遮那如来、文殊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p><p class="ql-block"> 据《悲华经》记载,当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第八王子名为泯图,在宝藏佛前发愿:要在不净世界修菩萨行,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令其严净如青香光明无垢世界,教化无量菩萨,合心清净,皆趣大乘。悉使充满整个世界。宝藏佛由此为泯图授记,改号为普贤。</p><p class="ql-block"> 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劝人广修十大行愿,这十大行愿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徳,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顺众生,普皆回向。普贤菩萨以此十愿为众生成就如来功徳的主要法门 。</p><p class="ql-block"> 普贤菩萨的形象通常为端庄稳重的男子,骑乘白象,象征力量与纯洁。白象常有六牙,寓意六度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一形象提醒佛弟子,修行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要坚定的实践与承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p><p class="ql-block"> 佛教菩萨名,梵文 Manjusri 的音译,略称"文殊",意为"妙德""妙吉祥"等,新译"曼殊室利"。文殊师利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以论述"般若性空"和"般若方便"的理论著称。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与司“理”的右胁侍普贤菩萨并称。此外,毗卢遮那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相传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在山西五台山。</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在佛教中被尊为大智、大勇、大悲和大愿的化身,是智慧和慈悲的象征。他通常被描绘为顶结五髻,以代表大日五智,手中持剑,表示以智慧为利剑,驾狮子以表示智慧之威猛。文殊菩萨为相应众生的不同因缘,还会有不同形象的"示现",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其中以五字五髻文殊最为常见。</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这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据佛经记载,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因此受到了僧俗信众的广泛信仰。关于文殊菩萨在五台山的传说故事有很多,如文殊发塔的传奇、文殊洗钵池的神秘往事等,这些故事都增添了五台山的神秘色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势至菩萨</p><p class="ql-block"> 又称大精进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无上尊佛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与无上尊佛阿弥陀佛,以及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大势至菩萨以独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间众生,能断众生烦恼,使众生得无上之力,因此被称为大势至菩萨。</p><p class="ql-block"> 大势至菩萨的形象通常为身放光明,以智慧光遍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因此号为大势至,头顶宝瓶内存智慧光,普现十方一切佛土。在《观无量寿经》中记载,大势至菩萨以独特的智慧之光普照众生,能断众生烦恼,使众生得无上之力。</p><p class="ql-block"> 大势至菩萨在佛教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净土宗信仰中,被尊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两位胁侍菩萨之一。大势至菩萨的智慧之光和慈悲之心,激励着无数信众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同时,大势至菩萨的形象和教义也深深影响了佛教艺术的发展,成为佛教艺术中的重要题材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势至菩萨的相关经典主要有《观无量寿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等。这些经典详细阐述了大势至菩萨的教义、修行方法和信仰价值,为信众提供了宝贵的修行指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p><p class="ql-block"> 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也译作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 Sakyamuni )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种族名,意为"能";牟尼,亦译为"文",是尊称,意为"仁"、"儒"、"忍"、"寂"。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约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他是古印度四大姓之一,出自释迦族,因此得名释迦牟尼。佛陀是佛教教义的创始人,他的教义传播遍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并影响了后世数亿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他在29岁时决定离开王宫,追求真理,开始了艰苦的修行之路。经过多年的修行与思考,他最终在菩提树下获得了觉悟,成为了"佛陀",意为"觉者"。释迦牟尼在悟道后,就为创建"僧伽"制度的活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借伽"即是僧团,是出家佛教徒的组织形式。80岁时,释迦牟尼于拘尸那迦城逝世。</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这四个真理概括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解脱之道:</p><p class="ql-block"> 苦谛:生命中充满了苦难,包括生、老、病、死等各种形式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集谛:痛苦的根源在于贪欲、无知和嗔恨。人们因欲望而产生执着,进而导致痛苦。</p><p class="ql-block"> 灭谛:通过消除贪欲和执着,可以达到涅槃的境界,获得解脱。</p><p class="ql-block"> 道谛:通往解脱的道路是"八正道",即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维、正确的言语、正确的行为、正确的生活方式、正确的努力、正确的念头和正确的定力。</p><p class="ql-block"> 此外,释迦牟尼还提出了"因缘法",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因果关系,也为人们提供了理解生命和宇宙的深刻视角。释迦牟尼的教义在他去世后迅速传播,形成了佛教。佛教在印度逐渐发展壮大,对印度的哲学、艺术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佛教的传播也使得许多地区的文化、艺术和社会风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佛教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影响着数亿人的生活和思想。释迦牟尼的思想不仅在宗教领域产生了影响,也对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教义鼓励人们反思自我,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这种思想与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等流派有着某种程度的共鸣,促进了东西方哲学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p><p class="ql-block"> 佛教菩萨名,为梵文 AvalokiteSvara 的意译,亦译作"光世音",新译"观自在""观世自在",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以大慈大悲著称,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名。相传其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涅槃日是农历九月十九,说法道场是普陀山。</p><p class="ql-block"> 在佛教经典中,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能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来适应众生的要求。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在中国寺院中常作女相,女相观音造像约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以后。此外,关于观世普菩萨的传说和故事在中国民间也广为流传,如观音为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公主的说法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p><p class="ql-block"> 是佛教中的一位重要菩萨,也是净土宗的信仰对象。他代表着无量光明、无量寿命和无量功德,是西方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的教主。念诵“阿弥陀佛”名号,被视为一种修行方法,有助于净化心灵,积累功德,并期望在临终时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往生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地藏王菩萨</p><p class="ql-block">佛教菩萨名,为梵文Kṣitigarbha的意译,音译“乞叉底蘖婆”,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以孝闻名,被尊称为幽蓂教主,在民间地位特别高。据《地藏十轮经》记载,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得名地藏。</p><p class="ql-block"> 他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体现了他对众生无尽的慈悲。</p><p class="ql-block"> 地藏菩萨原名金乔觉,出生于新罗国(今朝鲜半岛),是国王的儿子。他自幼好学,对佛学有着深厚的兴趣。</p><p class="ql-block">他在阅读《妙法莲华经》时,被地藏王菩萨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决定出家修行。金乔觉来到中国,在九华山修行,最终感应到了地藏王菩萨的化身,并得其传授法号,承担起拯救大道轮回中的众生的重任 。</p><p class="ql-block"> 地藏菩萨的形象通常为头戴宝冠或光头手持锡杖与如意珠,或坐或立于千叶青莲花上,坐骑为谛听(又称独角兽,虎头、独角、犬耳,而且还有龙身狮子尾,据说能辨认万物,善听人心) 。</p><p class="ql-block"> “地”象征着大地母亲般的胸怀能够承载万物而不求回报,反映了地藏王菩萨宽广包容的心量。</p><p class="ql-block"> “藏”有隐藏深邃的意思,暗示着地藏王菩萨所蕴含的无量功徳和智慧并非轻易可见,而是需要通过修行和感悟才能逐渐领悟。同时,“藏”也表示保护与収藏,寓意地藏藏王菩萨守护着世间一切美好事物不让它们受到损害。</p><p class="ql-block"> “王”代表着尊贵的身份和领导者的重要性。他不仅是地狱道众生的救星,也是引导人们走向正道的的明灯。</p> <p class="ql-block">11:40出锦屏山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锦屏山出来后,穿过停车场就达到了七彩池。</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