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江城

火烧云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追溯仙境沐风听歌</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等候登塔的长队曲折回环,我被人流夹带着缓慢挪步。这些年,虽然遍阅楼台之景,一直对黄鹤楼有憧憬之情,抬头仰望那幅,“天下第一楼”的金匾,瞬间有了心潮起伏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四十多年后的第二次造访,应该说还又一次,那是三年前途径武汉,迫于那个“黄码“的管制,想停留都由不得你,只能在高架桥上远远的望一眼,黄鹤楼的巍峨身姿。疫情后全国解禁,我首次出行,已迫不及待的来弥补这个缺憾了。</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因仙鹤的传说和悠久的历史著称。在这里,李白留下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豪情;崔顥留下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惋惜;王维留下了“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的感叹;白居易留下了“江边黄鹤古时楼,劳置华筵待我游。”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历代文人骚客向往的圣地,仅管在明清两代就被毁过七次,以后重建和维修过多次,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黄鹤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无可比拟。</p> <p class="ql-block"> 跨步迈入大堂,中心柱上镌刻千古绝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踏着朱红色的旋转楼梯,追溯先贤的脚步,一口气登上三楼观景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站在黄鹤楼上凭栏远眺,江风拂面,长江大桥如青灰色缎带横卧江面,货轮拖着长长的波纹驶向天际,恍然感悟崔颢笔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思念与迷茫。</p> <p class="ql-block">  于塔楼上环绕一周 ,九省通衢的武汉美景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 这座有着三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历经沧桑,从1861年汉口开埠,到1911年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史书写浓墨重彩的篇章,成为了中西文化交融,革命思潮涌动的先锋。这座城市的变迁,从“西风东渐”,到“中西合璧”,再到跨越式发展。可以说是内陆都市的一个典范,无不让人心怀敬慕与好奇,心中油然生发了更多的期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闹市中深藏奇观</b></p><p class="ql-block"> 于上浦路罗家庄站前行百十米,转过街角时,梧桐树影里蓦然浮出一座缅甸佛塔般的尖顶。上午阳光照射在圆拱门廊,在地上影射出弧形的幽深甬道,好似穿过了时光隧道,环顾四周的建筑恍若隔世。</p> <p class="ql-block"> 古德寺是个神奇的地方,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个例。咋一看,哥特式的塔楼穹顶,古罗马高大廊柱,墙外凹凸有致的装饰图案,硕大的长窗和圆窗,使厚重的建筑不再沉闷而敞亮通透。如果说这是一座没有雕梁画栋的佛教寺院,怕会惊掉了你的下巴。</p> <p class="ql-block">  古德寺已有一百多年的修建史,这座寺院汇聚佛教的大乘、小乘和密宗,为三大流派于一体的汉传佛寺。最不可思议的是,寺院竟然融合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教的建筑风格,形成多元文化交融,不同元素混搭的形式,绝无突兀之感,这种突破常理的反差,仿佛是历史上东西文化的一次奇妙邂逅,从而在认知上获得了全新的美感,让人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寺院内分布了多个殿堂,圆通宝殿是古德寺的核心建筑,仿照了缅甸的阿难陀寺所建,装饰精美华丽,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大殿供奉三圣佛像,中间是释迦摩尼佛,东边是药师佛,西边是阿弥陀佛。两侧有25位圆通菩萨,圆通宝殿得以此名。</p><p class="ql-block"> 周边还有天王殿、韦陀殿和大雄宝殿等殿堂建筑。</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竖立一座极具南亚特色的四面佛。</p><p class="ql-block"> 最显眼的天王殿为典型的徽派建筑,空灵雅致的白墙黛瓦,彰显出中国建筑独有的意境之美。</p> <p class="ql-block"> 寺院里点缀有鱼塘和莲花喷泉,曲廊小桥又平添几多妙趣悠然。四周花草铺垫,后面是绿荫的果树园林,仿佛置身于世界文化大观园。</p> <p class="ql-block"> 生性好古,普度以德,是这座寺院的本源。其实,以德有缘,无关文化与信仰,在这里,似乎都能找到自己思绪的归处。</p> <p class="ql-block"> 这个深藏闹市中的寺院,籍以建筑的语言,述说这座城市多元文化融合的奇妙景观,用摄影来表达最合适不过。从早到晚,拍照的人群络绎不绝,也是各路摄影大神施展魔法的场合。</p><p class="ql-block"> 即便闲来无事,也可以在树下木凳坐坐,欣赏一下网红靓妹优雅美姿,真的是养眼怡情的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 <b>咖啡香中的民国残卷</b></p><p class="ql-block"> 出地铁武胜门A口,一整栋楼外墙通体涂鸦,色彩十分艳丽。另一侧爬墙虎将整个建筑遮挡的严严实实,给人一种十分抢眼的感觉。这是昙华林街区的一个入口。</p> <p class="ql-block">  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外国人在这一带开办医院、育婴堂、教堂。中国的一些富商、名人在这里开设学堂、修建住宅,也是早期革命先驱活动的基地,这里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故事和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小小昙华林,半部民国史。这条长约1.2公里的街区,有老教堂、老医院、老学堂、老民居和老城墙,多达50余处百年以上的老建筑。这里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浓缩了一个时代的人文情怀。</p> <p class="ql-block">  昙华林还是武汉新学堂的诞生地,1903年张之洞创办的高等学堂,先后有董必武、蔡和森、陈潭秋、李四光等杰出人才就读于此。其中,郭沫若在此居住时,还记录了这里的生活情景。</p> <p class="ql-block"> 顺着小巷往里走,为历史建筑区域,既有中式民宅婉约,又有西方楼阁典雅,中西建筑风格交融,错落有致。</p><p class="ql-block"> 右手边的门楣上,红色的十字架字很是醒目,崇真堂是武昌的第一座基督教堂,于1860年由英国牧师主持建造。左手边一棟两层红砖的小楼,是同盟会元老石瑛的旧居;前行几步,可以看见一所江南民宅为汪泽故居。</p><p class="ql-block"> 教会办的仁济医院旧址尚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半坡上是北欧风情的瑞典教区旧址,庄严肃穆的圣米迦勒堂,彩色玻璃窗及壁画精美绝伦。罗马式门廊后面是加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创建于1871年的文华书院,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顺楼梯上去,有一家隐居半山的民宿,平台上瀑布流水潺潺。再往上就是武汉最早的天文台,哥特式的半圆屋顶尤为显眼。</p> <p class="ql-block">  我拐进了一条斜坡小巷,小街里面一下宽阔了,有服饰,手办、咖啡、手工艺品等商铺,这些文艺小店各有其美。烘焙咖啡豆的焦香从摆满鲜花的玻璃门中飘出,一只白猫丝毫不睬路人的嘈杂,顾自在窗台上打盹。</p> <p class="ql-block">  走进飞鸟集书店,找个舒适的座位,捧上一部喜欢的书,让奔波的身心安静下来。过上一会,再将目光移至窗外,颇有些感受,在喧嚣与恬静之间,可以自由的穿越,读书滋养心智,旅途见证人生,书里的故事与外面的世界如此合拍精彩。</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颇有文艺风情的街区,欧陆风包裹着民国韵,使时光在此留下温馨的一刻,或许会有转角遇见爱的浪漫奇遇。</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每一步都是一幅画,每一个景都是一个故事,绝对是个打卡拍照、闲逛游玩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b>舌尖上高光时刻</b></p><p class="ql-block"> 满足了眼福,该是填饱口福的时候,要想品尝那个正宗的味道,还需保持着定力,按既定目标不偏离。从户部巷诱人的小吃街巡视一番,不为所动,开启导航直奔粮道街。 </p><p class="ql-block"> 听说武昌人的美味记忆都在这条街上,那咱不带客气了,当一回吃货如何。</p> <p class="ql-block">  正午阳光直射,街口"老通城"的招牌明晃晃的耀眼,蒸笼里腾起的热气将"三鲜豆皮"四个红字晕染得模糊不清。我循着香气往里走,耳边是竹屉掀开的"啪嗒"声,油锅沸腾的"滋滋"声,还有摊主此起彼伏的吆喝:"刚出锅的面窝咧——"</p> <p class="ql-block">  赵师傅的油饼包烧麦,15块钱一份,要趁热现吃,放凉就油腻了,就是排队有点长。咱边走边吃,眼睛再搜寻着下一家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  四季美汤包,武汉传统小吃,口感鲜美,汤汁多,分量够,还算比较实惠,搭配的辣子醋水跟西安的没法比。</p> <p class="ql-block">  糯米包油条,将蒸熟的糯米铺在平盘上,放上炸好的油条、再撒些黑芝麻、榨菜、火腿等,用糯米包裹卷起来,外酥里糯,口感香甜。</p> <p class="ql-block"> 蔡林记热干面:师傅在面案上的动作行云流水,面条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锅里滚着芝麻酱,浓稠的酱汁顺着长勺缓缓流下,在碗底铺开一片金黄。将碗中面条上下拌匀,芝麻和葱花遇热喷香,裹上酱汁的面条其色香味发生质得飞跃,偶尔咬到一颗腌萝卜丁,口中有了酸甜似的清爽。</p> <p class="ql-block">  这一街两行的特色小吃,诸如牛杂粉、酥饺、豆丝等等,这些美食看着都很眼馋,只可惜肚量实在有限。</p> <p class="ql-block">  粮道巷不仅是美食的聚集地,更是一座城市的味觉记忆库。它用最朴实的方式,将百年沧桑酿成了舌尖上的乡愁,让每个寻味而来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记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江岸钟声逐波长鸣</b></p><p class="ql-block"> 长江与汉江交汇的汉口,是大武汉三镇的都市之心,江汉路步行街宛如一条璀璨的纽带,连接着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这里是武汉发展的缩影,也是展现中西交融的景观大道。</p> <p class="ql-block">  江汉路曾是清末民初的租界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近代建筑博物馆之称。</span>历经百年的西洋古建筑,是武汉成为通商口岸的标志,融合了欧式古典、文艺复兴、古罗马等多种风格,是西方建筑艺术与文化传入的经典之作,成为这座城市独有的韵味和印迹。</p> <p class="ql-block">  穿过最长的步行街,各种潮流商场、网红地标鳞次栉比,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感受万国建筑的独特风情。</p><p class="ql-block"> 沿街的历史建筑如江汉关、大清银行、璇宫饭店等,巴公房子等等,是武汉近代文明的缩影,也是这座内陆城市中西文化交融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  老邮局门前的铜质邮筒还保留着"汉口·英租界"字样,几个穿汉服的姑娘正在投递一封明信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对情侣手捧着奶茶,有说有笑的迎面而来,与我擦肩而过时,湖北人特有的楚音长调,如歌行板似的明亮缭绕。</p> <p class="ql-block">  灰色的海关大楼几将被昏暗的夜色吞噬。随着日落的节奏,方才熙攘的嘈杂声悄然隐退,啥时候身边的游人也稀落了,竟浑然不知。</p><p class="ql-block"> 夜色漫过江堤时,我站在江汉关大楼的罗马柱下。整点报时的钟声,惊扰了几只鹭鸟的安静。</p> <p class="ql-block">  从江汉路到江滩,咫尺之遥却有移步换景般的美妙,夜幕下的长江宛若星河璀璨,灯光与江水交相辉映,江风拂起霓彩光影,波光粼粼,仿佛风中舞动的樱花,婀娜妩媚。</p><p class="ql-block"> 江面上,一艘艘游轮缓缓驶过,船身上的霓虹灯闪烁着,如同流动的彩虹,将江面装点得如梦似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