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遗韵入画来》——天津古文化街游游记五

铃铛

<p class="ql-block">  冬日暖阳斜洒,天津市宫南街的青石板泛着温润光泽。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古文化街,站在“津门故里”牌楼前,飞檐斗拱间“市井繁华”的匾额,仿若将我引入时光隧道。</p> <p class="ql-block">  天津古文化街位于南开区,5A级景区,集民俗文化、旅游商贸、购物休闲、餐饮住宿于一体,是商业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  满街的大红灯笼和吊钱,衬托出浓郁的年味。古文化街南北长687米,主街宽5米,整个街区为仿清建筑风格,密集分布着上百家各类店铺,主要经营文化艺术品、特色小吃等,其中有不少是天津的老字号。</p> <p class="ql-block">  这条街也是“中国特色商业街”之一,往左走是大狮子胡同。</p> <p class="ql-block">  地面上的大铜钱,据说踩一踩会财运恒通,我就跟着众人踩了好几脚呢。</p> <p class="ql-block">  古文化街景点众多,天后宫、玉皇阁、通庆里、戏楼、民俗文化馆等,汇聚众多非遗品牌,是天津老字号民间手工艺品集中地。</p> <p class="ql-block">  天津古文化街为天津文化发祥地,记录老城区形成过程,蕴含丰富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2005年获中国特色商业街称号,2023年1月16日,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p> <p class="ql-block">  “泥人张”彩塑馆里,《钟馗嫁妹》群像被射灯照亮,泥人胡须上的金粉忽明忽暗。一对情侣路过,女士说:“快看,张人泥!”男士纠正:“你傻啊,读反了,是泥人张。”我无语。</p> <p class="ql-block">  最震撼的是反映清末民初社会变迁的组塑: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擦肩,黄包车夫与洋装淑女相遇,泥塑中跃动着时代裂变的阵痛。</p> <p class="ql-block">天津喜剧皮影乐园,充满欢乐。</p> <p class="ql-block">  古文化街上的“杨柳青年画”作坊,仿佛看见康熙年间戴廉增画店灯火。清代“莲年有余”年画残片与现代数字复原作品并置,非遗传承的阵痛与新生在此无声对话。</p> <p class="ql-block">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明朝万历年间,盛于清代中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刻绘结合,人物生动,色彩典雅。</p> <p class="ql-block">  走出古文化街,天色渐暗,天后宫琉璃瓦泛幽蓝,老字号幌子轻摇。不足千米的街巷,保存市井烟火,流淌漕运基因,是现代文明浪潮中的文化街区,让人触摸城市根脉,聆听历史心跳。</p> <p class="ql-block">  民俗博物馆大门南侧有一个小广场,矗立着天后圣女(妈祖)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又称小直沽天妃宫、娘娘宫,位于古文化街,始建于元代,是天津较古老建筑群,中国现存较早妈祖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天后宫占地5352平方米,建筑面积1734平方米,沿中轴线自东向西有戏楼、幡杆、山门、牌楼、前殿、正殿、凤尾殿、藏经阁、启圣殿等建筑,两侧配以钟楼、鼓楼、关帝殿、财神殿、其他配殿及过街楼张仙阁等建筑,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这座元代的妈祖庙,静坐九河下梢交汇处,用褪色彩绘和风化碑刻诉说漕运传奇。跨过高门槛,檐角铸铁风铃声响与海河涛声呼应,恍闻元代漕船靠岸号子声。</p> <p class="ql-block"> 后殿“天后娘娘出巡”泥塑群像,清代匠人塑造七十二行人物,虽经炮火击毁,1985年依据老照片复原,裂痕处金缮修补,如文明伤疤绽放金莲花。</p> <p class="ql-block">  两侧壁画讲述妈祖显圣传说,惊涛骇浪中红衣女神踏浪而来,红绸与天津春节红灯笼呼应。明代铁钟“风调雨顺”铭文模糊,却在妈祖诞辰时与鼓楼暮鼓共鸣。</p> <p class="ql-block">  天后宫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既是天津漕运文明起点,也是现代都市精神原乡。妈祖庙檐角风铃轻吟,提醒城市不忘来时路。</p> <p class="ql-block">  老城厢鼓楼旁,天津民俗博物馆匾额斑驳,似时光琥珀。始建于明代的广东会馆,历经六百年风雨,等待与来访者时空对话。</p> <p class="ql-block">  民俗博物馆内空间较为狭窄,还有木制楼梯,前言的主题为“印象天津卫”。</p> <p class="ql-block">  老服饰展示,左侧是一位女性年长者的服饰,右侧是三位年轻姑娘的服饰。</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些传统的服饰,主要是清代和民国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旧服饰展示。</p> <p class="ql-block">  京剧大师的舞台,玻璃柜中水袖衫金丝绣牡丹泛幽光,似见梅兰芳舞动流光。</p> <p class="ql-block">  戏服展示。天津作为“戏曲码头”,京剧脸谱也是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戏服展示。</p> <p class="ql-block">旧时供桌。</p> <p class="ql-block">旧时门幅。</p> <p class="ql-block">  天津人过年很讲究,保留了很多传统习俗。</p> <p class="ql-block">  旧时百姓物件。玻璃柜内不仅有服饰,还有老式熨斗等工具,都是从民间征集而来的旧物件。</p> <p class="ql-block">  风过回廊,丁零声与院外喧嚣交织,似闻漕运号子声从海河传来。</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天津砖雕,这种工艺随着明清建筑装饰艺术的兴盛应运而生,图左侧是对清代天津富商“八大家”的介绍,他们当年的宅院很多地方都以砖雕作为装饰。</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中药铺。这里展示了“张记药糖铺”的各种老物件,不仅有《铺规》,还有药糖盒子、青花缠枝喜字盖罐、水烟袋、木枕、月饼模子等店铺用品,虽然历史不算太长,但如今也难得一见。</p> <p class="ql-block">当年水局,抽取地下水设备。</p> <p class="ql-block">  猛然看到“水局”二字有点懵,以为是古老的抽水机,看了介绍才得知:水局是清朝的社会消防组织,最初为保护皇帝出巡安全而设立,后发展成为民间救火机构。图中的这个灭火工具应该也有久远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过去的床拍。</p> <p class="ql-block">这是过去的婚床。</p> <p class="ql-block">婚房用品展示。</p> <p class="ql-block">婚房用品展示。</p> <p class="ql-block">  这组人物雕塑非常有趣,作品主题叫“落桌”,意味着大家即将上桌享受婚宴大餐。呈现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住在胡同里的天津人家办婚礼时,街坊邻居倾力相助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邻居们有切菜的、磨刀的、生火的、端盘的,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尤其是那位切菜的大哥,忙里偷闲还不忘往嘴里塞块肉解馋。</p> <p class="ql-block">呈现过去天津卫百姓市井生活。</p> <p class="ql-block">  馆内“漕运遗珍”单元,褪色船工号子手抄本、磨损纤绳、锈迹船锚,诉说“畿辅之门户”兴衰。漕船模型舱内漕粮麻袋,隐约可见乾隆年火漆印记,似嗅潮湿米香。</p> <p class="ql-block">  这是传统的堂屋摆设,其实不仅是天津,这种场景在许多地方也很常见。</p> <p class="ql-block">  民俗博物馆不太大,二十几分钟就参观完了。从二楼展厅再下到一楼出口,墙上有天津地图形状的展板,上面写着“印象天津卫”。</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博物馆的建筑外观。</p> <p class="ql-block">  总之,天津是一座中西合璧、别有韵味的城市。市区有很多景点值得一看,这些景点未必闻名遐迩,也未必“高大上”,但适合城市漫步、走走停停,用独到的眼光和轻松的脚步去发现天津的低调和内涵之美。</p><p class="ql-block"> 天津卫,再见喽!</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