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月22日我俩来到春城昆明旅游,听说喂食北方来的红嘴鸥很是有趣,第二天一早就先去滇池湿地大观公园。其实大观公园还有些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庾园位于昆明大观公园南园内,是昆明知名度最高的一座私家花园,是云南机制卷烟第一人庾恩锡(曾经出任昆明市长)的私家园林,其孙子是台湾歌星庾澄庆。</span></p> <p class="ql-block"> 晋侯楼也被称 “红楼”,庾恩锡,字晋侯,这座楼便取了其字命名。是整个庾园最著名的建筑,整层楼两旁呈六面体,大半楼体在水面上,最上层是一个白色露台。</p><p class="ql-block"> 庾恩锡(1886—1950),云南墨江人。喜爱园林,留日期间即攻读园艺,1920年出任云南水利局长。1929年9月,庾恩锡任昆明市长,发挥专长,对翠湖、古幢、金碧等公园,或培护,或改建,特别是邀请研究园艺有素的书画家赵鹤清襄助,重新设计、彻底扩建了大观公园。</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滇越铁路的开通,法式元素在昆明建筑中风靡,而哥特式建筑无疑成为当时法式建筑的代表元素。</p> <p class="ql-block"> 伍家堆鲁氏别墅位于昆明市大观公园南园内,紧临草海。别墅始建于1927年,系原滇军将领鲁道源的私人园林式别墅,又称“子泉别业馆或“鲁园”。主体建筑为一幢砖、木、石结构的一层欧式平房,占地面积约235平方米,平面布局呈“L”型,前置台基露台,屋后建有石桥与圆形观景台连接。</p><p class="ql-block"> 别墅旁还建有九曲桥、中式石舫和楼阁。体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昆明地区私家园林的营造理念,反映了当时受西风东渐影响昆明地区建筑的实物见证。2020年2月成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鲁道源(1900-1985)字子泉,云南昌宁县人。抗日战争中,鲁道源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八军军长,在江西、湖北、湖南参加过多次重大战役。1945年8月14日,在南昌接受日军第六野战军投降,1985年病卒于台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式石舫</span></p> <p class="ql-block"> 大观楼位于昆明大观公园近华浦内,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现存建筑系同治三年(1864)改建,为木结构三重檐四攒尖顶式楼阁,楼高三层18米,面阔17米,进深10米,造型古朴典雅,彩绘及木雕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楼濒临滇池,可揽湖光山色之胜,被誉为“省城第一名胜”。</p><p class="ql-block"> 楼前悬挂由清乾隆寒士孙髯翁撰文、陆树堂书丹的180字长联,上联写滇池风物,下联写云南历史,情景交融、文采飞扬,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名楼名联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体验喂鸟的乐趣</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昆明官渡古镇(24日)</b></p><p class="ql-block">官渡镇是昆明知名的历史文化古镇,在这里可以观赏古意浓郁的寺庙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明清时是商业、手工业发达的集镇,各种店铺也都热闹齐全,当今更是春城漫步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官渡古镇里建造时间较早的寺庙是供奉摩诃迦罗(大黑天神)的土主庙,土主庙前廊后厦,规模宏大,富丽堂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官渡土主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始建于唐南诏时期,曾多次重修、重建。现存大殿系(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重建。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通面阔17米,进深13.3米,前廊后厦,穿斗式七檀架结构。正面檐下置九踩四翘如意斗拱,拱头雕成五彩龙头,装饰富丽繁缛,为清代晚期优秀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3年12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妙湛寺金刚塔位于古镇妙湛寺前,又名妙湛寺石塔,俗称穿心塔。建于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因地震四角小塔损毁,昆明县令罗国珍主持修缮。后因遭受地下水浸蚀、塔基下沉,2001年对金刚塔实施原址整体顶升2.7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妙湛寺金刚塔整体用砂石建造。基座为十字穿心正方形,边长10.52米,高4.7米。十字通道穹顶正中嵌“九会一印”曼荼罗。上有五座覆钵式塔,分别象征密宗五部五佛,故称“金刚塔”。总高17.13米。中心主塔须弥座四角分别刻有力士造像,四面皆有壸门,每面壸门各有浮雕三块,雕刻有法器和佛陀坐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妙湛寺金刚塔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古老的石质金刚塔,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妙湛寺包括天王殿、罗汉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光明殿和妙德阁,寺庙殿阁的塑像都是剑川的能工巧匠用优质木材雕刻彩绘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吃斋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魁星阁俗称下阁楼,该阁楼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重檐三层,砖木结构,歇山顶。门头上嵌有石刻匾额,上书“魁星阁”三字,二层、三层四面檐下为檐廊。建阁是为“培风”、“镇邪”。 2002年进行修缮,2014年魁星阁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法定寺始建于宋,后经多次重建、重修。现存大殿为清初重建,座北朝南。寺系三进两院的建筑群,大殿单檐歇山顶,建筑规模不大,但举架较高,该殿最大的特点是斗拱出45度翼形拱。正面外檐装饰较为华丽,明间檐下饰“双凤朝阳”透雕,檐柱顶端饰木雕麒麟,四角梁出头刻成凤鸟形状,外檐木雕造形生动,制作精美,山墙墀头用砖砌如意斗拱,具有清代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3年12月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寺法定寺虽然不如土主庙那么庞大恢弘,但也精雕细琢,建筑精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钟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鼓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镇夜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漫步昆明老街(25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仁和祥宅院位于祥云街金碧公园内,建于1930年。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青砖墙体,是一座由两个“四合五天井”建筑对联组合的传统民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院南楼为顶部设露台的西式建筑,其檐枋垫板、窗棂隔扇、垂柱抱头梁及围栏等装饰木雕较为精美,东侧三道大门均为通天砖石柱拱形门,门楣装饰有明显的中西结合建筑艺术特征,题额“仁和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仁和祥宅院建构规整,造型独特,中西结合,为昆明地区保存完好的近现代典型风格建筑之一,具有一定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于2020年公布为昆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强步行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傲城大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空之眼</b></p> <p class="ql-block">福春恒商号旧址建于1924年,原门牌为小银柜巷8号。宅院约为1363平方米,坐北朝南,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西面为两进院,由一个“三坊一照壁院落”和一个“四合院落”纵向串联组成“六合同春”式格局。该建筑为土木结构,硬山顶,举架高大,有较强的中西合璧特征。八字形式总门宽阔宏大,设有砖雕和人物造像(已毁)。院内各处装饰展现了精致华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工艺,室内大量采用法式花砖和压花玻璃。院门柱保留了各时代涂刷的标语。</p><p class="ql-block">福春恒商号于光绪二年(1876)由清腾越总兵蒋宗汉创建。总号设下关,分号设昆明、成都、香港及缅甸等地。主营丝绸、珠宝、药材、土特产品等,兼营钱庄、汇兑业务。1928年总号迁至本宅,1937年倒闭。</p><p class="ql-block">该建筑是昆明近代民居的优秀代表,见证了清末民初云南商号的兴衰。</p><p class="ql-block">福春恒商号旧址于201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家大院位于钱王街4号(原小银柜巷7号),建于1923年,占地面积约67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43平方米。因宅院是昆明撤县设市的首任市长马鉁及其父马金墀的住所,其弟马鍈、马崟的居所,故称“马家大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建筑曾获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历史遗产保护奖,于2012年公布为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家大院建筑属四合五天井平面布局的土木结构、双坡硬山顶,走马转角楼的二层建筑,是昆明地区近代民居的优秀代表。宅院装饰简朴,檐下挂落、滴珠板浮雕精致。垂花柱雕刻细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鉁(1886-1963年),字少坡,云南洱源人,白族,云南陆军讲武学堂丙班毕业,参加过昆明辛亥重九起义与护国战争,1927年8月任第一任昆明市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昆招师管区司令,云南军管区副司令,致力于云南新兵的训练和补充工作。因其三兄弟民国时其均为将军,故称一门三将。</span></p> <p class="ql-block">傅氏宅院位于老街正义路居仁巷10号,坐北朝南,建于1927年,系火腿商人傅泰之的私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该宅院为坐北朝南,重檐硬山顶、土木结构,融入西方建筑元素的“三坊一照壁”建筑,宅院占地19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75平方米。其中,三层的正房面阔三间进行深二间,面阔二间的东西厢房南端有一西式石质露台连接,屋顶上各有一木质单檐四角攒尖顶飞凌亭。院内所有垂花柱、板上的雕刻彩绘精美,挂落、罩、隔扇门的贴金尽显奢华。檐下花枋、抱头梁、垂柱均有沥粉贴金的精美木雕。耳房三间,设檐廊,压花玻璃木槛窗。照壁瓦顶之上置陶制宝瓶栏杆,内侧置古典欧式风格石券门厅。</p><p class="ql-block">在昆明地区近现代传统民居中,傅氏宅院是比较独特的一座,在占地仅190平方米面积上,建造者将古典与现代,传统与西式、住房与亭阁融为一体,2006年因整体保护建设需要从原址西迁移30米至此。</p><p class="ql-block">傅氏宅院于2020年公布为昆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勇潘高峰雕塑舞</span></p><p class="ql-block"> 潘晓敏(70岁,云南昆明)和李勇(61岁,云南石屏彝族,为贴近雕塑质感有意晒出古胴色)在业余舞蹈中,通过认真体验总结,将各种音乐、生活及劳动中的情感融入舞蹈,开创了独特风格的《雕塑舞》,每一组动作都会有1~4秒的停顿。</p><p class="ql-block"> 在昆明老街的云端小游园可以观赏品味这一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舞者健硕的手臂与腹肌随着动作舒展,展现出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他的动作夸张却富有节奏感,仿佛是在与天空对话,又像是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他将身体融入自然,用舞蹈诠释内心的情感,每一次停顿都如同雕塑般凝固,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而深邃的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雕塑舞者李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酒杯楼西楼</span></p><p class="ql-block">云瑞西路一至二十九号及光华街八十六至一百零八号(原门牌号)就是老昆明口中“酒杯楼”的西楼,位于抗战胜利堂南大门西侧,系一九四四年兴建胜利堂统一规划的建筑,为胜利堂平面呈高脚酒杯的杯下弧形部分。占地面积约五百三十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一千五百六十八平方米,为砖木结构近代建筑。环抱胜利堂的云瑞东路和云瑞西路建筑,就似一个中式酒杯的外沿,将胜利堂托举在酒杯中,胜利堂前面的云瑞公园和甬道街,又似一个西式高脚杯的造型,寓意中美合作共庆抗战胜利。二零零六年被列为昆明市挂牌保护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酒杯楼东楼</span></p><p class="ql-block">云瑞东路一号及光华街七十四至八十四号(原门牌号)就是老昆明口中酒杯楼的东楼,为抗战胜利堂附属建筑,建于一九四四年兴建胜利堂期间。弧形房屋的整体平面布局为庆功酒杯的杯壁,表达了八年抗战胜利的庆祝之情,具有时代特征。位于抗战胜利堂南大门东侧,占地面积约二百五十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七百二十五平方米,为三层砖木结构平顶近代建筑,三角形建筑平面,造型独特。建筑形式与酒杯楼(西楼)对称。二零零六年被列为昆明市挂牌保护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碑高26米,由碑体、碑座及碑座下面《云南人民革命斗争史》展厅组成。</p><p class="ql-block">1951年1月2日,云南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胜利堂召开,决定在昆明建立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1991年,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胜利堂广场前纪念碑奠基石所在地续建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1995年2月24日,即云南全境解放45周年纪念日,工程竣工。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体上的四幅浮雕,分别反映了“讨袁护国"、“团结抗战”、“民主运动”、“胜利会师”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场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战胜利纪念堂</span></p><p class="ql-block">原址为清代云贵总督府旧址。该建筑于1943年开始筹建,由清华大学龄华设计,1946年12月落成,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命名为“抗战胜利堂"。抗战胜利堂是中西合璧宫殿式建筑,结构严谨,气宇轩昂,外形大方优美,内部精巧雅致,主体建筑平面为飞机造型,与南门外跨光华街的云瑞公园和云瑞东、西路两侧的环形建筑平面组合形成金樽造型,充分显示出抗战胜利的喜悦心情,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1950年云南和平解放后,在此召开了云南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更名为"人民胜利堂”。2006年恢复为“抗战胜利纪念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聂耳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高山铺多肉公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