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如何解决“人口问题”?

简约

<p class="ql-block">元丰三年 1080 年贬谪黄州后,苏轼并未消沉,而是充分关注民间疾苦,积极参与地方的社会治理实践。</p><p class="ql-block">他曾作书信寄给鄂州知州朱寿昌,论及了岳州、鄂州一带的溺婴陋俗。</p><p class="ql-block">岳州、鄂州一带的乡村有这样的风俗:只养育二男一女;之后再出生的孩子,就要在冷水里溺死。</p><p class="ql-block">苏轼听闻这些事情,痛心不已,甚感酸楚。</p><p class="ql-block">对此,苏轼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p> <p class="ql-block">苏轼提出:依据法制,故意杀死子孙应判处 2 年徒刑,希望州县官吏可以进行督查、监管,并向各村保长宣读法律,晓谕利害,由此昭告百姓禁止溺婴。</p><p class="ql-block">他认为,要达到禁止溺婴的效果,一方面要要运用刑法对溺婴之人进行一定的惩治,另一方面还要在社会治理层面上进行监督引导。</p><p class="ql-block">为此,他对揭发溺婴的奖励办法做出了具体建议,对于溺婴的人,一旦发觉溺婴行为,人人有责任监督检举。而对于予以包庇的人,惩罚其纳财以充作告奸之赏钱。</p> <p class="ql-block">对于确实贫困而难以养育的人家,动员富户买米,买面,买棉被,加以周济。他自己,从黄州微薄的薪酬中,每年拿出10缗钱,捐给救儿会。</p><p class="ql-block">由此可知,苏轼对于革除溺婴陋俗,是有一套综合治理办法的。</p><p class="ql-block">但当时溺婴之风盛行,不独岳鄂之地。</p><p class="ql-block">他托请于知鄂州的朱寿昌,这其中必然还有一番道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苏园原文,略加改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