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大洋路 · 壮观使徒岩

王旭

<p class="ql-block">今天,又是一个非常令人期待的行程。我们将从墨尔本市出发,驱车向南行驶到190公里开外的海岸线奇观——十二使徒岩景区。</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十二使徒岩的路上,会经过一条著名且绝美的“大洋路”。</p> <p class="ql-block">无论道路怎样崎岖曲折坎坷,都曾一样的精彩和不同凡响,一路上演绎着各种背景的田园圆舞曲。</p> <p class="ql-block">风吹草低只见牛。</p> <p class="ql-block">奶牛或是食用牛,口味都一定不会错。</p> <p class="ql-block">草料储备的园景,满满的都是年复一年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一条路》把你领到南太平洋的“大洋路”,让你从冬天直接跨到了夏天,又从夏天走回了春天。</p> <p class="ql-block">位于墨尔本南部的“大洋路”于1919年动工,1932年全线贯通。是为纪念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修建的,参与建设的人也包括许多曾经的参战老兵,共有3000余工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汗水。</p><p class="ql-block">低沉的乌云仿佛正诉说着那段艰难岁月的修筑历史。</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英国归来了约5万名澳洲士兵。由于当时国家经济萧条,失业率上升,政府出于无奈,只有安排这批士兵开荒修路。1932年从吉隆到坎贝尔港长达180公里的海滨公路正式建成开通。由于在英语中通常将</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 称为“Great War</p><p class="ql-block">”,这条路又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修建的,所以被正式命名为</p><p class="ql-block">“Great Ocean Road”(大洋路)。</p> <p class="ql-block">“大洋路”从上世纪80年代初正式被定为国家自然公园对游客开放。</p> <p class="ql-block">经过20多年的开发和推广,已成为澳洲境内为数不多的世界著名观光景点之一。在悬崖崎壁中间开辟出来的大洋路,正式的起点是托尔坎(Torquay),终点是亚伦斯福特(Allansford),全长276公里,沿途奇景迭出,世界上没有第二条海岸路可以媲美。驾车奔驰在大海洋路上,沿途几乎不到一公里就是个绝景,耸立在海上的岩柱没有一块是相同的。夕阳斜照、群鸟飞舞,是许多人一辈子可能都见不到的美景。大洋路沿岸的壮阔波澜和笔直绝壁,是上帝的鬼斧神工。然而,在十九世纪海员和移民看来,它却有如捍卫维多利亚的铁面战士,那么决绝地阻止满怀希望的船只靠近。</p> <p class="ql-block">当进入十二使徒岩景区,已经有点迫不及待了。朝着海潮声的方向,顶着风和雨,来到了海岸边。前方有一块向大海延伸凸出的悬崖绝壁,那一定是最佳的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上了观景台,凭栏望远。</p> <p class="ql-block">呼风唤雨的节奏,也见识了来自天南海北游人的四季装束。</p> <p class="ql-block">十二使徒岩(The Twelve Apostles) 在坎贝尔港国家公园内的海岸线坐落著经过几百万年的风化和海水侵蚀形成的12个断壁岩石。</p><p class="ql-block">矗立在湛蓝的海洋中的独立礁石,形态各异,犹如人的面孔,称为“十二使徒”。</p> <p class="ql-block">在这条长达3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这片石灰岩群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壮丽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令人惊叹的壮阔雄伟的奇景。</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灰岩正以每年两厘米的速度被海风和浪潮吹蚀着。早期有三座已经倒塌,只有退潮时才能看到。2013年中一阵狂风暴雨后又有一座倒塌,目前只有八座依然挺立着。</p> <p class="ql-block">像雾像雨又像风,把前景笼罩在一片神秘深邃的气息中。</p> <p class="ql-block">听风就是雨。</p> <p class="ql-block">看雾看雨又看风,南太平洋的前方任由你去想象。</p> <p class="ql-block">毛密的细雨打在镜头上,有点水粉画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听风听雨又听海,耳边全是一阵阵“呼呼呼”的。</p> <p class="ql-block">这儿的气象也是瞬息万变,可以想象得到恶劣的天气。形成了维多利亚的天然屏障。</p> <p class="ql-block">仿佛一场疾风骤雨即将来临,想躲是来不及了。</p> <p class="ql-block">瞬间,挂着的轻纱薄帘又被重新拉开。波澜壮阔的震撼景象,一览无遗。</p> <p class="ql-block">笑看风云再起。</p> <p class="ql-block">大洋路沿岸的十二门徒岩,历经海风吹打、波涛冲刷,似“一番白波九道流雪山”。</p> <p class="ql-block">洛克阿德大峡谷(Loch Ard Gorge) 又称为“阿德湖峡”。1878年6月1日一艘名为“Loch Ard”的英国移民船在开往墨尔本的途中触礁遇难。后人为了纪念那些遇难者,将这个她方起名为“LochArd”。“洛克阿德大峡谷”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在十九世纪,巴斯海峡是为补给船只和运送罪犯或移民到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殖民地的一个主要的航运通道。</p><p class="ql-block">可惜在这崎岖荒凉的海岸,海上经常浓雾弥漫,风大浪高,缺少灯塔,使得航行极为困难、充满危险,很多船只在此沉没。</p><p class="ql-block">而我就是喜欢观赏海浪拍打在暗礁上溅起无数形状永远不会是一样的浪花。</p> <p class="ql-block">“洛克阿德大峡谷”距离“12使徒岩”只有约2公里。在这里可以近距离观赏峡谷的岩石景观,并可以顺着峡谷悬梯下到海边,漫步赏景。</p> <p class="ql-block">面对隘口风高浪急、波涛汹涌,这只海鸥似乎也在望洋兴叹了。</p> <p class="ql-block">心湖也起连漪。</p> <p class="ql-block">看似静好的内“湖”避风港湾,但要驾船安全驶入可是九死一生。</p> <p class="ql-block">自然风化的奇跡。</p> <p class="ql-block">可以乘坐直升飞机鸟瞰海峡奇观。</p> <p class="ql-block">自己溜达找到的一处峡谷之巅绝佳观景台。左一块“刀背岩”,右一块“伦敦桥”。眼前,波澜壮阔的南洋。外面是巴斯海峡。</p><p class="ql-block">面向大海,听着波涛,化作海鸥追风去。</p> <p class="ql-block">从前,这个大岩石是与突出海面的陆地连接的岬,由于海浪的侵蚀冲刷形成2个圆洞,正好形成双拱形,所以起名为“伦敦桥”。</p> <p class="ql-block">在1990年1月15日的傍晚时分,与陆地连接的圆洞突然塌落,与大陆脱离形成的断桥。现在又叫“伦敦断桥”</p> <p class="ql-block">因为地势角度关系,只能看到“刀背岩”一角。</p> <p class="ql-block">右角是进入“阿德湖峡”的隘口。</p> <p class="ql-block">伦敦桥,载自百度资料。</p> <p class="ql-block">刀背岩,载自七洲网。</p><p class="ql-block">“伦敦桥”和“刀背岩”两幅画面是来自两个最佳的观赏角度。但如跟团实地游览这两个观赏点,会被额外发生节外生核的费用,而实际上这两个景点距离行程内规定的游览区还是很近的。在这儿要说明的是这些景点,当地都是免费向游人开放的。</p> <p class="ql-block">面朝大海,刀背岩、“伦敦断桥”、洛克阿德大峡谷(阿德湖峽)、峡谷瓶颈隘口,听海风呼啸;看暗流涌动。直面波澜壮阔的南太平洋,感觉自己就处在风口浪尖上,险象环生,望而生畏。</p> <p class="ql-block">回程走的是内陆路线,大约3小时的路程。在车上打了个盹,醒来时也快抵达墨尔本市区了。但脑海里依然是波澜壮阔和悬崖绝壁的场景,心情如波涛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p> <p class="ql-block">临停稍息,经过一处私人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平交道,估计火车经过的频率并不高。</p> <p class="ql-block">也有建设中的高楼大厦。</p> <p class="ql-block">有轨电车也是这个城市的特色及主要的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经过有轨电车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当你刚安静下来的时候,却要跟这座优雅而壮观的城市说:Good bye, Melbourn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