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鸿爪(散文篇)》读后随想

雪浪花

<p class="ql-block">远方不远</p><p class="ql-block">小品不小</p><p class="ql-block">散文不散</p> <p class="ql-block">封面</p> <p class="ql-block">窦其文先生《雪泥鸿爪(散文篇)》读后随想</p><p class="ql-block"> 雷收麦</p><p class="ql-block"> 乙已年春节期间,老朋友窦其文先生,通过邮政快递寄来了《雪泥鸿爪(散文篇)》。那天下午,邮政快递员骑着绿色摩托车到了小区门口递交快递,这使我想起了久违的邮局投递员,想起了久违的绿色邮箱。2022年的出版物,千里迢迢寄过来,可见窦先生的情谊。作为同乡,也作为朋友,我必须认真读一下。开卷有益,收获颇多,浮想联翩,有感而发,随记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远方不远</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位写歌词的作家朋友,笔名叫“远方”。某日,我到北京宋庄去拜访他,他让我留下书法作品,就写四个字“远方不远”。据说,他已收集了一大批不同朋友题写的同款横幅。巧合,我候鸟生活在海南文昌高隆湾,海边有条小路就叫“诗与远方”。读了《雪泥鸿爪(散文篇)》,第一个感觉就是“远方不远”。</p><p class="ql-block"> 从空间角度说,北京到海南近3000公里,但因为有快递业,一本书几天就寄到了,真真切切地拉短了人与人的距离。何况还有信息社会的网上交流。的确感受到“远方不远”。</p><p class="ql-block"> 我与窦先生往来不多,当年他在齐齐哈尔日报工作,那时我在毗邻的林甸县委宣传部工作,我是县通讯干事,主要为同在齐齐哈尔市的《嫩江日报》提供新闻。当时,地市分离。两人虽都搞新闻,却因地位不同只能神交。有一次在首都双井一家饭店,鹤城在京媒体人聚会,我们见了面,且互留微信,渐次便深入地了解了对方。</p><p class="ql-block"> 回顾所来经,苍苍横翠微。几十年的过去仿佛遥远,但通过《雪泥鸿爪(散文篇)》这本书,一些往昔景象又历历在目,愰如昨日。尤其书中关于对故乡齐齐哈尔的回忆,对大风大雪的描写,对困难时期童年的追述等,仿佛帮我打开了记忆的大门。让我再次感觉到一一远方不远。</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林甸县,在我离开之前一直归属当时的嫩江地区,就是现在的齐齐哈尔市管辖(后来划归大庆市)。大片湿地芦苇荡,草原上的药材,丹顶鹤等鸟类,稀疏的村落,袅袅炊烟,声声鸡鸣犬吠,还有冬天银白的世界,开化时屋檐的冰凌,入秋时的青纱帐,都让我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 窦其文先生的书中,带着淡淡的乡愁,带着炽热的感情,也把我带回了几十年前的故乡。他对故乡齐齐哈尔做了细致描述,既有对当年前苏联援建的重工业企业的回顾,也有对改革开放后工厂停产,工人下岗,失去了往日辉煌的忧伤。这一切,包括书中关于齐齐哈尔市大马戏团的追忆等等,均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供职在光明日报社的一位朋友去齐齐哈尔采访,回来同我说,齐齐哈尔人了不起,不少工厂倒闭,那么多人早早下岗,收入低微,但幸福感浓浓,对生活仍然充满信心。这种感觉,在窦其文先生的书中也能透视出蛛丝马迹。《好言好语说老白》《发小刘日强》《往事只能回味》等,都展示了齐齐哈尔人顽强的无所畏惧与憧憬未来的人生理念。</p><p class="ql-block"> 齐齐哈尔人主要由土著、流民、移民构成,早已形成了特定文化与坚韧不拔的人格力量。这是因为有高天厚土与冰天雪地的滋养。这种品格也体现在窦其文先生这一代人的身上。试想,一位髙龄老者,依靠丰厚的生活底蕴,日积月累,写出那么多生活感悟,记录下那么多生活场景,且花费必要劳动时间整理编辑成书,同样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二,小品不小</p><p class="ql-block"> 曾坤先生是我在《中国青年报》工作时的同事,也是老朋友。他后来在人民日报工作,也曾在澳门担任首席记者多年,退休后安家在珠海。他热衷于小品文的写作。我几乎每天都能读到他的小品文。《澳门日报》也常发表他的小品文。他曾发表过多篇关于小品文的写作体验。</p><p class="ql-block"> 结合曾坤先生的感受和窦其文先生的《雪泥鸿爪(散文篇)》,不难发现,从文学价值角度看,小品文篇幅虽短,往往小中见大。有限的文字中包含了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从社会作用上看,小品文能迅速反映现实,针砭实弊。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小品文可以记录生活,留下文学思考。</p><p class="ql-block"> 《雪泥鸿爪(散文篇)》中有不少散文便是小品文。比如团结湖随笔一组,就颇有味道。描写一个社区公园的春天雨中晚秋等等不同场景下的状态。还有《清晨的遐想》《仲秋的回忆》等,仿佛是幅幅写生速描画,不仅呈现出景色各异的场景,而且写出了作者不同时空的不同感受。如同画面上的留白一样,文章点到即止,余下足够的空间供读者去品味。</p><p class="ql-block"> 小品文信手拈来,描写叙述抒情,随心所欲,加上那些无缝联想,点到即止的议论,更能给人们特殊的审美感受。</p><p class="ql-block"> 品读《雪泥鸿爪(散文篇)》,诸多小品文来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然,集合起来便是一个人大写的人生。购一本新书,读一篇美文,见一个朋友,接一次站,同学们的一次聚会,逛一次商场等等,都幻化为小品文。而情感纽带象一根红绳,串起生活的点滴,构成了人生中的一串珍珠项链,留下了可以延伸的记忆和的宝贵的人生体验,实在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三 ,散文不散</p><p class="ql-block"> 好的散文看似洋洋洒洒,在选材上,结构上,表达方式诸方面具有极大的灵活性。</p><p class="ql-block"> 但是,散文不散。有时形散神聚,又富有内在逻辑。窦其文先生的《雪泥鸿爪(散文篇)》中,取材率意,立等可取,让人感受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写作法则。理发,手术,坐车,参观,看演出都能成为写作素材。这种积累生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p><p class="ql-block"> 书中对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的多篇回忆,对金台路九号院的回忆,</p><p class="ql-block">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这批被称为黄埔一期的新闻系研究生,后来成为中国新闻界的中坚力量。其中,好多人耳熟能祥,魏亚楠,张岩,李长群等均是我的朋友。平时交往中,曾对这批特殊人才有蜻蜓点水的了解,但不系统,不连贯。读了此书,作为局外人,也对新闻研究生培养过程及他们在后来工作中的建树有了进一步感受。</p><p class="ql-block"> 窦其文先生的散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散文体的人生传记。书中的部分散文,包括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对扎龙丹顶鹤的礼赞,对家乡多雪的冬天的怀念,对少年时代生活的追忆等等,记录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记录了作者对沧桑岁月的怀念,记录了作者的所思所想,也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真谛。</p><p class="ql-block"> 书中关于对母亲音容笑貌的怀念,对曾面命耳提授业解惑师长的描写,对已故同学高风亮节的赞扬,对同窗同学奇闻逸事的欣赏,对与一些名人交往过程的追述等等,都很真实。</p><p class="ql-block"> 如同作者在自序中所讲的那样,“作为一名有良心的新闻工作者,老出版人,我有责任为子孙后代留下真实的历史纪言。”</p><p class="ql-block"> 向窦其文老大哥学习,真实地过好每一天,保持炽热旺盛的情感,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有条件时留下宝贵的记忆一一那可能是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我品读窦其文先生大作《雪泥鸿爪(散文篇)》的收获与感受。</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0日写于海南</p> <p class="ql-block">书作者窦其文先生简介</p> <p class="ql-block">书脊</p> <p class="ql-block">观瀑</p> <p class="ql-block">谢关注,欢迎点评</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