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深处,娘的身影总是与困苦和坚韧紧紧交织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那是三年困难时期,饥饿如恶魔般笼罩着大地。家中的餐桌上,黄澄澄的棒子面成了我和弟弟的 “专属”,而娘只能默默吞咽着糠菜,以那难以下咽的粗糙食物果腹。她总是笑着看我们大口吃着,眼中满是慈爱与满足,仿佛只要我们吃饱,她便毫无怨言。</p><p class="ql-block"> 十岁左右,我常随娘穿梭在庄稼地里、树林中、河套边,甚至攀爬那陡峭的山坡。我们四处拾柴、弄草、搂树叶,每一片树叶、每一根柴草,都承载着一家人对温暖和饱腹的渴望。回到家中,娘熟练地将这些收集来的 “宝贝” 填入大灶,火光映照着她满是疲惫却坚毅的脸庞,不一会儿,饭菜的香气便弥漫开来,那是家的味道,也是娘辛苦劳作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姐弟四人都还年幼,父亲每月仅靠着 32 元的微薄工资支撑家庭。作为 “职工户”,在生产队里备受排挤。每至秋天生产队分粮,便是娘最煎熬的时刻。为了能给家人争取到哪怕一点点下锅的米,她不知要看多少人的脸色,忍受多少人的数落。那些难听的话语如针一般刺在娘的心上,她只能默默流泪,在无数个无人的角落,独自咽下委屈,然后又强打精神,继续为一家人的生计奔波。</p><p class="ql-block"> 娘回娘家,竟也成了一件难事。为了能体面地回去,她不得不向邻里借衣服、借鞋子。穿着借来的衣物,娘踏上归乡之路,心中满是对亲人的思念,却也夹杂着生活窘迫带来的无奈与心酸。在那吃不上穿不上的漫长岁月里,每一个日子都像是被苦难浸泡过,苦涩而艰难。</p><p class="ql-block"> 每到年三十,这本该是阖家欢乐、喜迎新年的日子,可娘的心却始终悬着。要柴火钱的、要口粮款的、要借款的人接踵而至,家里穷得叮当响,拿什么去应对这些催讨?娘望着破旧的屋子,满心焦虑,这样的年,对她而言,更像是一场无法逃避的噩梦。</p><p class="ql-block"> 日子在苦难中慢慢熬着,娘成了村里的民办教师。1975年元月我高中毕业回乡,从记事开始就积存在内心深处的苦和难激发着我做爸爸妈妈的帮手强大这个家!一年的365天,在生产队从种到收的农活中辛勤劳作……娘俩拼命干活,一年下来积攒了 6000 多工分,终于还清了生产队里压得我们家二十几年都喘不过气的陈年旧账(570元)!而且一跃成为了生长队里的存款户!那一刻,那一天,那一年我们家真正迎来了翻身之日子,娘最开心了!</p><p class="ql-block"> 娘笑了,那笑容中满是解脱与欣慰。她挺直了腰板,再也不用听人呵斥,不用看别人脸色。经历了苦难的弟弟妹妹也愈发励志,两个弟弟懂事地扛起了家中拾柴的重任,妹妹则在家里帮娘操持家务,脏活累活抢着干。父亲的工资也逐渐增多,生活终于迎来了曙光,好日子真的来了。娘发自内心的笑容,如同春日暖阳,驱散了家中多年的阴霾。</p><p class="ql-block"> 然而,岁月不饶人。年龄渐长的娘,虽然吃穿不愁,却被疾病缠身。她没能陪伴老父亲白头偕老,在福终于降临之时,却悄然离去。但娘的坚韧、慈爱与付出,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那些与娘共度的日子,无论苦与甜,都成为了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篇章,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