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五塔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院里徜徉。在金刚宝塔东侧的祠墓碑刻区,有一块巨大的石碑超出别的石碑近一米,比康熙朝的重臣索尼的碑还要高,而且还带有基座,这种规制是极高的,它就是乾隆朝的重臣傅恒的宗祠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块碑的原址在北京市东城区景山东街东口路北,于1986年征集入馆,被安置在金刚宝座塔东侧的宗祠墓碑区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傅恒宗祠碑是著名的清代石碑,其造型就彰显出其主人的尊贵和乾隆帝对富察氏家族、特别是傅恒的器重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通碑为汉白玉质地,体量巨大且厚重。通高590厘米,宽148厘米,厚59厘米,龟蚨长365厘米,螭首龟趺雕刻极其精美。碑文满汉文合壁,记述了傅恒在大小金川战役中的功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碑首为螭首,额篆"敕建"二字。 浮雕有四个龙头两个龙身,阳阴边框均为云龙纹。海墁石雕刻以海水作底儿,四正面雕江崖,四角于漩涡中象征性雕鱼、鳖、虾、蟹,作出横行、凫水、弓腰、打挺之状,象征大海里的生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碑阴空白无字。碑阳和碑阴各有一圈小龙组成的圈边。我们知道,如果是两条龙相对,中间有一颗宝珠,这种图案是“二龙戏珠”。而这块碑的圈边却是一圈小龙首尾相接,龙首与龙尾之间各有一颗珠子,一圈下来共有14条龙,这种图案被称为“赶珠龙”。 碑的圈边上和下又是另外一种图案,两龙相对,中间一个团龙。团龙在明清时期是最高的等级,也是“二龙戏珠”形制的另一种形式,而且这种形制只能出现在皇家建筑中。而傅恒宗祠碑上雕刻有团龙,足可见这通碑的等级之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侧面角度可以看到整个碑侧是高浮雕,碑左侧是一条龙追着珠子一直向上升,极富动感。 在龙的下方还藏着只“守宫”(壁虎),口吐祥云,好像整座碑上的祥云都是由它吐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傅恒宗祠碑的碑座别出心裁,由副座、龟趺座和海墁三部分组成,精雕细刻美仑美奂。龟趺座两侧采取高浮雕的方式,各雕有麒麟卧松、狮子祥云图案。龟趺又名赑屃,霸下等,在中国神话中是龙生九子之一,排行老六,属灵禽祥兽。龟趺貌似龟而好负重,有齿,力大可驮负三山五岳。龟趺背也可以负重物,多为石碑、石柱等的底台及墙头装饰。龟趺座下面还有一个底座,上面雕刻很精致的海水江崖紋,這個底座叫做海墁石。海墁石雕刻以海水作底儿,四正面雕江崖,四角于漩涡中象征性雕鱼、鳖、虾、蟹,作出横行、凫水、弓腰、打挺之状,象征大海里的生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通傅恒宗祠碑形制完备、规格之高、雕工精美,无论从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而言,都堪称是“国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通碑是目前北方为数不多的保存比较完好的一通碑。 看碑文,字小碑高,脖酸眼花。据《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一书的记载,其全文如下(因为原碑有所磨损,有些文字未能认读,暂以“▉”代替):(不喜欢的可跃过此段)</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乾隆十四年三月初七日內閣奉上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人子▉本之忱 必念爾祖 國家酬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之典 爰及所生 大學士公傅恒夙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宣猷 襄贊機務 前因金川番蠻不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奮發 自請誓師 維時朕以其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篤忠貞 服勞王家 鐘慶▉塗 聯輝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戚 悉由乃祖乃父積厚流光▉ 茲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弼陛辭之際 朕欲加恩 賜立祠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秩於祀典 大學士公傅恒奏稱 臣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蒙高厚,榮憤 先人,實出至▉ 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果憑仗天威 肅清荒徼 凱旋之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擬當懇請殊恩 令威信遠孚 番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效順 膚功克奏 美著旆常 宜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懿▉ 以示優錫 其照勳臣額 宜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佟國維之例 敕建宗祠 春秋致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增光俎豆 用獎忠勳 著該部即遵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詳議具奏 欽此 經禮部議稱 錫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以展殊勳 昇章聿著推恩而頒 特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秩祀增榮 茲者太保大學士一等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勇公傅恒稟承聖謨 数宁邊徼 皇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嘉乃丕績 恩及所生 念其祖考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貞衍慶 令臣等詳議祀典 敕建宗祠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臣等查得大學士公傅恒曾祖哈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屯 祖米思漢 父李榮保前蒙 特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均追封公爵 妻俱封為公妻 一品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人應請照例建立正祠三間 各設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閣 按昭穆安設神主 大門三間 東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兩廡各三間 一為宰牲及供辦祭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之處 一備守戶居住 每歲春秋 遣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常寺堂官讀文致祭 祭祀牲果酒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等項交太常寺備辦 蓋造祠堂暨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切祭祀應用器皿交工部造辦 牌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匾額及祭文俱交該衙門撰擬 祠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落成 翰林院撰祭文 太常寺備祭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奏遣大臣讀文致祭一次 如此則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宇輪奐 祭祀適時 允足以示隆恩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昭懿典矣 於乾隆十四年三月二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四日題准 又於四月初十日工部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辦 建立宗祠房間工料 奉旨 正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著蓋五間 欽此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富察·傅恒(约1720年-1770年),字春和,出身名门,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弟(乾隆爷的小舅子),清朝名将、外戚,满洲镶黄旗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傅恒自小聪颖,文武全备。乾隆五年(1740年),20岁的傅恒时始出仕途,官任蓝翎侍卫(正六品),随后不久升任头等侍卫。乾隆七年(1742年)任御前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管理圆明园事务。乾隆八年(1743年)出任户部右侍郎,不久后担任山西巡抚。乾隆十年(1745年)傅恒进入军机处。次年,在山西巡抚任上担任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内大臣,不久后转任户部左侍郎。乾隆十二年(1747年)傅恒升任户部尚书,兼任銮仪卫、议政大臣、殿试读卷官、会典馆副总裁、正总裁。在短短七年之间,傅恒由一名普通的正六品侍卫,一路升为从一品大员,其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真可谓平步青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纵观傅恒一生,年轻时擢升迅速,中年战功显赫,文韬武略,德才兼备,深受乾隆帝器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十四年(1749年)率师平定大小金川叛乱。金川战事直接关系到对西藏以及整个西南边疆的治理。如果金川不平,清军就无法入藏。后来傅恒的儿子福康安率兵进藏,制定西藏善后章程,以及金瓶掣签,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金川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意义是赏赐傅恒的根本原因。乾隆十九年(1754年)平定准噶尔内乱。在针对准噶尔内乱朝廷是否要派兵镇压的问题上,唯有傅恒坚决站在乾隆帝一边,持支持态度。准噶尔之乱平息后,又任《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正总裁。撰写《钦定旗务则例》、《西域图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书。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傅恒督师缅甸,前期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后期由于清军水土不服的原因,造成大量人员减损,主帅傅恒亦染上恶疾,仍督军进攻,屡败缅军。后乘缅军遣使请和,疏奏罢兵。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月班师,不久病卒,时年50岁。乾隆皇帝亲临其府奠酒,颂其为“世胄元臣,与国休戚。早年金川,亦建殊绩。定策西师,唯汝予同。酇侯不战,宜居首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鉴于傅恒在平定大小金川、新疆准噶尔叛乱中,战功卓著,贡献巨大,乾隆帝封其为一等忠勇公,赐宝石顶、四团龙补服,在紫光阁百名功臣画像中荣居首位,赐封在东华门之外建府,罕有人及。去世后,乾隆追封谥号“文忠”、敕建富察氏宗祠并恩准配享太庙,这通御碑就是为其宗祠设立的。在清代,获准配享太庙殊荣的只有12人,其中就包括傅恒和其子福康安,堪称“大清双壁”。</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和进军新疆的成功,不完全在于傅桓的指挥才能。初,叛军在隘口和地形险要处建立了层层碉堡,使攻打的清军损失惨重。乾隆皇帝于十三年下令,从驻守北京的八旗军队中选拔出300名优秀士兵,并且在香山地区仿建了金川碉楼,专门组建了一支能够攻打金川碉楼的云梯队。 不过,残酷的战争证明,这支仅有300人的云梯队,无法满足乾隆征讨金川的需求,很快,云梯队的人员就扩大到了1000余人。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又下令增设了健锐营衙门,随后,这支队伍就被称之为健锐云梯营。这批经过特殊训练的云梯兵战斗力很强,于乾隆十四年开赴金川前线,没过多久就传来了金川土司宣告归降的消息,云梯兵被乾隆皇帝视为金川战争获胜的关键。战胜归来的云梯营,自此以后就驻扎在香山脚下,成为了清朝军队中的一支特殊部队。现香山脚下的红旗村有健锐营的团城演武厅旧址,植物园里有其训练用的碉楼遗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此可见,富察·傅恒取得的军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清代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他之所以受到尊宠也是缘于他的贵族身份和家世祖荫。他所属的富察氏为满洲八大姓之一,所在的满洲镶黄旗为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亲统,地位很高。其先祖旺吉努在努尔哈赤起兵时,就率族众归附了后金,在统一东北、创建清帝国的多年征战中,屡建战功。曾祖父哈什屯在太宗朝(皇太极)以军功官至礼部副理事官,至顺治年间,累官至内大臣,加太子太保。祖父米思翰在康熙年间任议政大臣,当过7年的户部尚书,掌管国家的财政大权,曾经大力支持康熙帝的撤藩政策,深受康熙帝的器重。曾祖父哈什屯在太宗与世祖两朝位列议政大臣,跻入当时清朝最高决策中枢。祖父米思翰受知于康熙皇帝,并被擢为户部尚书,位列议政大臣。哈什屯和米思翰均于乾隆十三年(1748)五月被追赠为一等承恩公,敕建富察氏宗祠,并为傅恒建造府第于东安门内。傅恒的父亲李荣保,官至察哈尔总管。伯父马齐在康、雍、乾三朝任保和殿大学士达23年之久,时间之长,在有清一代是罕见的。傅恒的姐姐,即孝贤纯皇后,是乾隆帝的第一任皇后,因其生性恭俭,颇受乾隆帝钟爱,夫妻感情极深乾隆帝对富察氏“每加敬服,钟爱异常”。作为乾隆帝皇后的弟弟,皇帝对傅恒也是格外关照,而傅恒本身也十分争气,历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并在军机处二十余年,在大小征战中率军作战,有出色的表现,被乾隆帝封为“一等忠勇公”。列于紫光阁内的“平定西域前五十功臣”画像中,傅恒排名第一。出色的工作能力再加上皇后弟弟的身份,使得傅恒成为了清廷的重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既然位高权重那么宅邸的规模自然也小不了。傅恒的宅邸位于北京景山东侧的沙滩地区,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傅恒宅“面积之广、建筑之壮丽,当年为北京第宅之冠”。今天的《求是》杂志社和国家文物局就是昔日傅恒宅的主体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傅恒共有四子: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由于“一等忠勇公”的爵位是可以世袭的,所以傅恒过世后爵位由其次子福隆安承袭,之后又由福隆安这支的后人丰绅济伦、富勒浑凝珠、庆兴、果齐逊承袭。果齐逊死后无子,便由本家亲戚松椿承袭,一等忠勇公府在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被改称为松公府。真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12年进入民国后,傅恒宅又和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高校结下了缘分,这就是北京大学!1916年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北大红楼开始动工修建。1918年北大红楼建成,考虑到学生的体育锻炼问题,学校便将红楼北侧属于松公府的一片空地租下作为操场,这就是日后北大著名的“民主广场”。1931年为了拓展办学空间增加校舍面积,时任校长蒋梦麟先生将整座松公府买下,并对里面的建筑进行改建。目前尚有一座院落还保持着原有的模样,这就是著名的“孑民堂”!1947年北京大学为纪念蔡元培先生特意将原松公府西路建筑中的一个院落以蔡元培先生的号——“孑民”命名。“孑民堂”现位于国家文物局内,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整座院落为一座两进四合院。这两进院落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傅恒宅的全部建筑遗存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上,除了住宅傅恒还有自己的家庙,家庙与住宅相邻。现在的沙滩北街15号院就是当年傅恒家庙的位置所在。民国时期被北京大学买下,1934年5月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共同设计的北大地质学馆正式在此开工建设。现在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办公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楼的北面还有昔日傅恒家庙的青石板和柱础保留,从柱础的体量来看,傅恒家庙也规模不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块碑,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绝不仅仅让我们欣赏一下那个皇亲国舅家族的荣宠。依老接愚见,从中受到的启发是,一个人、一家人乃至一个社会组织,要立足、要发展,需要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条件。客观条件不充分时,可以发挥主观因素去弥补。就像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没有什么可依仗的势力,就得一生努力拼搏。客观条件不会因主观努力和愿望而改变,只有释放充分利用的功夫才能获得更多精彩。这块石碑反映的傅桓家族的尊崇,一半因为个人努力造就的文治武功,一半源于与皇族相连的贵族血统。这样的机缘是我等望尘莫及的。也不必羡慕,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机缘和好处,做好自己就是成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