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段师生情

老邢

<p class="ql-block">  退休前我在畑台橡胶厂从事设备维修工作,近日一张四十年前的照片,忆起了当年在广州的一段学习经历,和结下的师生情谊。</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三届毕业生,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没有得到继续求学的机会。他们都早早地步入了社会,或上山下乡,或进入企业,为了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八十年代,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们又兴起了学知识,获取文凭的热潮。一九八三年的夏天,我有幸得到了去华南工学院学习的机会。虽然是只有一个学期的短期函授培训班,也终于圆了我希望到高校学习的梦。</p><p class="ql-block"> 八月下旬,我和同事林国发从烟台乘火车经北京,中转48次特快列车,南下广州。飞驰的列车,和窗外绚丽的风光,也难掩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向往高校的急切和兴奋的心情。列车在五十多个小时后,终于到达终点站——广州。在站前广场,我们受到了学校接站人员的热情接待。在驶往学校的专车上,沿途我们领略了大都市的繁华,不断欣赏着南国的风光。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向往已久,位于天河区五山镇的华南工学院(现为华南理工大学)。</p><p class="ql-block"> 报到后,学院化机系为来自全国各地企业的七十四名学员举行了开班仪式。系主任唐国俊教授主持了会议。橡胶机械教研组党支部书记张海讲师,致了欢迎词:系里希望学员们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橡胶机械设计,机械加工知识。不断了解橡机设备新的发展方向。做到学以致用。在橡机设备的设计、制造方面能够勇于创新。在企业设备的管理工作、设备的更新改造中发挥应有的才干。随后,化机系付主任兼橡机教研组,李健宾教授,宣读了整个培训班的教学计划和实验课程安排。整个学期为四个月。讲授全日制学校橡胶机械专业的全部专业课程。每天安排六到八节课,周日休息一天。课后作业只能在晚上和周日的休息时间完成。</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和学习的效果,系里安排了教授两名、讲师六人授课。并且配备了助教、助工、机械工人、以及生活服务人员共计十二人。在课堂上,在实验室里,我们见证了教师们渊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操作机能。教师们严谨慎密的治学风格,亲切的音容笑貌,得到了同学们一致的敬佩和赞扬。每天下课后,助教一直留在教室里陪伴我们,帮助同学们消化和复习当日课堂所学。并且不厌其烦地讲解计算公式,或知识难点。晚上,他们也是放弃了休息时间,陪在宿舍里,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相关知识。启发学生加深理解并辅导完成课后作业。</p><p class="ql-block"> 与教学同步,负责后勤的员工在食、住、行等方面,为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也付出了辛勤的贡献。他们热情周到的服务,得到系里表扬的同时也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短暂的学期结束了。在系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精心安排下,在橡机教研组教师们精湛的授课和热情的指导下,我们克服了各种困难,经过橡机专业的课程学习和到工厂实习,终以优异的成绩喜获结业。</p><p class="ql-block"> 在那些求学的日子里,每一次踏入教室,每一次与老师们的交流,每一次攻克难题后的喜悦,都如同昨日般清浙。那些日子,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收获了真挚的师生情谊。即使岁月流转,那份难忘的回忆,始终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将近四十年前的往事,虽然时间与空间拉开了我与华南工学院的距离。但我对学校的怀念,对老师们的思恋,像大海的波涛,连绵不断。他们是我一生中重要的引路人;唐国俊、李健宾教授。张海、翟金波、黄思铭、麦丽娟、蔡群英、叶涴良讲师。金衡、陈可娟、扬卓如等八位助教。为此,我怀着感恩的心情,祝福教师们身体健康,青春永驻。衷心地祝愿华南理工大学成为一所国内一流的大学,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p><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