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东南(五)

大陈总

<p class="ql-block">出三江走省道(S506)去三江北收费站上道,沿厦蓉高速(G76)行驶18.7公里后转入包茂高速(G65),向东行驶89.7公里进入桂林绕城高速(S2201),前行14.8公里至泉南高速(G72)桂林北收费站下道,去往桂林北站附近,入住预订酒店,吃饭休息,一夜无话。</p><p class="ql-block">选择桂林住宿停留,是基于三江距黄姚古镇约440公里之远,直接过去不符合我们此行“缓行慢游”原则,驾驶员太累。但桂林、阳朔我兄妹四人都曾来过多次,所以此行只计划在桂林、阳朔歇脚打卡,随机看看就走,不曾想在桂林发生的两件事,让人心中添堵。</p> <p class="ql-block">第一件事是第二天上午,当我们驱车到象鼻山景区时,因有些年没来了,一时没找到停车的地方,顺便问个骑摩托的路人,他很热情就给我们指了个方向,并尾随我们开去,我们开去发现并不是,他就说带你们乘船,有农家乐云云。我们没有理他,继续按导航寻去,转一圈又回到刚才问路的地方(其实景区入口就在左边),这时发现不仅那辆摩托一直尾随着我们喋喋不休,车边还有更多的媒子围了上来,让人心生厌恶。我们当即一脚油门,愤然而去,不在这玩了。</p><p class="ql-block">第二件事,离开象鼻山,我们想既然来都来了,就去靖江王府看看吧。按导航开到后,一名保安上来招呼停车收费,问他:广西师大还在否?答:早搬走了。又问:门票几何?答:100。再问:我们都是70以上,免票不?答:不免。一番僵硬问答过后,再无打卡兴致,我们连车都未下,倒车上路,穿城而过,头也不回地奔黄姚古镇而去,途中连阳朔也未停留。</p><p class="ql-block">桂林这种成名多年的老旅游城市,还屡有吃相如此难看的事,着实令人亲近不起来。但愿不是桂林文旅之所不为吧。</p> <p class="ql-block">驶离桂林,沿包茂高速(G65)至黄姚收费站下道,走县道(X713)直达黄姚古镇,全程约196公里。</p> <p class="ql-block">黄姚古镇作为2022年7月获批的国家5A级景区,也和全国大多数5A景区一样,弄个游客中心把核心景区远远地隔离开来,用观光车有偿接送游客进出。不知是哪家资本,在黄姚古镇北面另搞了个占地91亩的“龙门街”,是个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总投资15.5亿元的假古镇,号称与黄姚古镇无缝衔接。我们在网上查询欲订的酒店(因为我乘电动轮椅,住店上下需有电梯,古镇民宿一般没有)就在其中。当我们到达后,整个偌大的几条街,无论酒店民宿、餐饮饭店、便利商店没一家店开门营业,其情状惨不忍睹(奇怪的是,至今网上仍能搜到这里某些酒店的信息)。在我们找住宿过程中,倒是有真古镇周边的民宿经营者在这里拉客,引我们进去看了几家,大家都不满意,当然主要是我行动不便的原因,于是大家商量放弃了在黄姚古镇过夜的计划。</p><p class="ql-block">(这里就不放那个假古镇凋零衰败的照片了)</p> <p class="ql-block">黄姚古镇是广西四大名镇(大圩古镇、芦圩古镇、扬美古镇)之一,在国内古镇榜上有久负盛名。冲着这名气,我这个曾经的古建从业者一直想来看看。尽管对古镇外面搞的那些东西不以为然,既然来都来了,还是决定进去看看。</p><p class="ql-block">回过头来开车到游客中心停车场,办理免票(门票100元/人,70岁以上免票)手续,只买了3张观光车票(往返15元/人),我自己开电动轮椅进去。</p> <p class="ql-block">黄姚古镇游客中心大楼</p> <p class="ql-block">我和夫人在景区大门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正准备独自开电动轮椅进古镇核心区。</p> <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到黄姚古镇东门有约1.5公里,沿途有车道和步行道。靠右一侧沿途建有很多楼堂馆所,但都关门闭户,一片凋敝。</p> <p class="ql-block">左侧山光水色,田畴阡陌,风光秀美。</p> <p class="ql-block">行至东门广场,返身回望来路,群峰夹峙,一路中开,姚江伴流,虽是轮椅自驾,倒也怡然爽快。</p> <p class="ql-block">东门广场上,修竹丛丛,古榕森森,遮天蔽日;中央有一组名为“舞龙鱼”的园座雕塑;右侧林荫下,是一长排售卖旅游纪念品、水果饮料的小摊棚架。</p> <p class="ql-block">这座雕塑展现的是黄姚古镇一项主要民间民俗活动——“舞龙鱼”。每年大年初二,古镇居民都会带上提前做好的各种道具,自发参与舞龙、舞鱼、舞狮、舞龟蚌等传统表演活动,整个“黄姚古镇,鱼龙欢歌”,共同祈福新春,庆贺新年。</p> <p class="ql-block">黄姚古镇位于广西贺州下辖昭平县东北部,据称,其发祥于宋,兴建于明,鼎盛于清,以其独特魅力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第三批)和“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城镇”。古镇九峰环抱,三水绕行,是一座融合了岭南建筑文化和风水理念的千年古镇。</p><p class="ql-block">来黄姚古镇,不自驾的朋友可乘高铁到贺州,贺州距黄姚古镇约40公里,大巴车每天4趟,车费30元/人。</p> <p class="ql-block">古镇东门楼前这棵大榕树,实际上是两棵榕树长在一起,紧紧相偎如同夫妻,树龄超300年的一对古榕树,当地称为“夫妻榕”。神奇的是每逢春季,如古榕树叶出现枯黄,预示当年必有大旱或大涝,当地百姓据此可早作预防,百灵百验;而风调雨顺之年,则一年四季保持苍翠碧綠。故该树也叫“变色榕”。</p> <p class="ql-block">东门楼是古镇的东入口,建于清初,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重修,过去是姚江北岸从东面进入古镇的重要关隘,门楼北连真武山城墙,南以姚江为护城河,西与街巷民居屋墙相连,形成一个围合的屯堡,是古镇防御功能最强,迄今保存最完好的门楼。门楼为二层硬山顶砖石木结构,底层为寨门通道;二层为瞭望、防御,设有瞭望孔和枪眼。门后就是古镇中兴街。</p><p class="ql-block">东门楼入口没有无障碍通道,那数步高高的台阶已拒我于古镇之外,我只得与家人分手,她们三人从东门楼进去游览,我在外打探是否另有进镇通道,并约定结束后在东门楼广场碰面。看来黄姚古镇不太适合需轮椅出行的老年或残疾朋友。</p> <p class="ql-block">黄姚古镇的选址与布局充分体现出风水理论中“枕山”、“环水”、“面屏”的要求,深受汉族风水文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古镇周围有真武、酒壶、鸡公、迭螺、隔江、天马、天堂、牛岩、关刀等9座山峰环绕,形成“九龙聚穴”之格局,是为“枕山”;</p><p class="ql-block">古镇内外有姚江、小珠江、兴宁河三条河流作“三水环绕”之势,是为“环水”;</p><p class="ql-block">古镇正前方有符合风水学说的“案山”与“朝山”,是为“面屏”。所谓“案山”、“朝山”是风水学中的名词,不在这里赘述了,有兴趣的美友可自行查询。</p> <p class="ql-block">黄姚古镇地处桂、湘、粤交界,最初应为壮、瑶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黄姚所在地昭平县汉属临贺;南朝属荡山;隋、唐至五代十国皆属龙平,为中央王朝羁縻管辖。北宋仁宗平定广西靖西土司侬智高之乱后,于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改原龙平县为招平县,后再改为昭平县至今。</p><p class="ql-block">黄姚得名主要传说有二:一为北宋狄青平定侬智高之乱时,先锋杨文广率军路经此地,经询无名,为军情记叙,以当地居多的黄、姚二姓合称名之;二为宋元时期,当地为瑶族聚居,他们以盘王后裔自称“皇瑶”、“王瑶”。至明代瑶人外迁,后来之人以谐音“黄姚”称之。两种说法都无依据证实,仅为传说而已。</p><p class="ql-block">另据史载:明万历年间广西巡抚杨芳所撰《殿粤要纂》记载,黄姚在万历年间又称黄窑小营,为屯兵之地,后至清乾隆改称名“黄姚”。目前也未得权威确认。</p><p class="ql-block">现在黄姚古镇居民中并没有姚姓,现有黄姓经考证也是清代迁入的,并非土著黄姓,更不是当地大姓。</p> <p class="ql-block">我与家人分手后,根据导游图沿着广场左边“锁龙桥”跨过姚江(其实就一小河沟),寻古镇南门而去。</p> <p class="ql-block">过桥后,临河右边是龙畔街,有指示牌,可进镇去守望楼、司马第和兴宁庙,无奈上下皆有阶梯,我只好继续前行寻找平顺之路,再上去就是县道(X723)。沿县道右侧前行,可以看见公路坎下的守望楼背景和司马第后院,因路窄车多,我要驾轮椅就没有停下拍片。前行约1公里,来到南门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门楼看似新建,不知是否原来形制,但进门即是平坦坡道,方便电动轮椅行走,我喜出望外,开着轮椅奔镇里而去。</p> <p class="ql-block">南门进来这条路叫南塘巷,黄墙青瓦民居商铺排列两侧,多为二层砖木结构,很少见其他古镇常见那种木结构板房。</p> <p class="ql-block">下得坡来左边一个池塘,一座小桥把架在池中的朱红色重檐六角亭连接起来,小桥与池畔装有雕花石护栏,亭中美人靠上游人怡然闲坐,聊天打望。</p> <p class="ql-block">从池塘北岸南望,沿六角亭往里,有一个叫“农趣园”,也称“农事作坊”的地方。再往里就是“郭氏宗祠”了。</p><p class="ql-block">远处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山峦;前景左边池中六角亭那抹朱红;掩映在绿树翠竹中的青瓦房舍,都倒映在如镜的池塘上,伴着那一丝淡淡的水雾,在暖冬的斜阳下构成一副和谐唯美的画图。</p> <p class="ql-block">所谓“农趣园”,就是一个展示、体验当地农耕文化的地方,通过收集、陈列、展示昭平黄姚地区农事活动的生产生活用具,吸引游客参与体验的娱乐项目。</p> <p class="ql-block">镜头拉近,“农事作坊”(农趣园)建在池塘南边一块空地上,往池塘内还建了一个迭级平台。看得出来是个新建的展示体验项目。</p> <p class="ql-block">郭家大院位于池塘西侧,登上台阶进入那座门楼,可以到达郭氏宗祠。但那十几级台阶,我是没法上去,我只能环绕池塘,尽可能找电动轮椅可行之路行走拍照,好多去不了的地方,只能简略记叙,还望美友们体谅。</p> <p class="ql-block">画面右侧那笼竹林背后,就是“郭氏宗祠”。据说,黄姚郭氏是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第六子郭暖的后裔,自南宋起为避战乱先迁江西、后移广东,于清顺治年间从广东高明来到黄姚,迄今繁衍十四代,现有约300人,是黄姚第二多人口的姓氏。郭家大院和郭氏宗祠具有典型的汉族岭南建筑风格,并结合当地环境和堪與要求,强化了防御工程设计,开挖了眼前这口风水池塘。</p> <p class="ql-block">池塘北侧的古水井,虽没有镇里“仙人古井”名气大,但形制、功能相同,只是规模小点,且有点偏而已。</p> <p class="ql-block">池塘北边建有一排朱红亭廊,亭廊之内,美人靠上,不少游人在此休闲聊天。</p><p class="ql-block">向东看去,远处双峰耸峙,临池绿树成荫,南塘巷(南门进来那条路)东侧的吴氏宗祠和家族房舍,透过树影若隐若现。</p> <p class="ql-block">这棵大榕树的对面就是吴氏祠堂。</p><p class="ql-block">黄姚古镇是一个多姓氏和睦相处的地方, 据研究资料显示:元末古镇域内已有8个姓氏;至明万历年间,又有麦、杨、周、陈、张、岑、苏、蒙、李、阮、任、宾等姓迁入;到明天启至清乾隆年间,又有古、莫、劳、林、郭、梁等6姓迁入;至今黄姚街民仍有36个姓氏。</p><p class="ql-block">一个姓氏人口一多就会形成家族,在中国传统社会活动中就会自然成长为宗族势力。宗族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父系家族为脉系,体现家庭、房派、家族等宗亲间社会结构关系,具有一定权力的民间社会组织。中国古代宗族势力十分强大,为强化宗族凝聚力,尊奉“社则有屋,宗则有祠”的祖制,黄姚古镇有实力的家族都建有祠堂。传至今日,古镇内还保存有宗祠11座,古镇外邻近村内还保存有4座。</p> <p class="ql-block">吴氐宗祠为三间两进,坐东向西,中间有天井,两侧为回廊、厢房;镬耳硬山顶砖木结构,青砖清水墙,前檐柱为青石柱;建筑面积214平方米,占地约5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末,清朝多次重修,祠内墙面保存有以田园风光和神话典故为题材的彩绘壁画12幅,为民国时期绘制。</p><p class="ql-block">黄姚吴氏宗祠现在是昭平县附近各支吴姓的总祠,每年农历十月十九祭祖。</p><p class="ql-block">1944年秋,广西省立艺术馆疏散到黄姚时,曾在这里开课培训民众,宣传抗日。已故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以及一些现代知名画家都曾以此为工作室。1983年,昭平县政府将吴氏宗祠公布为“广西省艺术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黄姚古镇的居民主要来自中国东南地区,村镇选址深受东南地区汉族风水文化影响。古镇布局特点是同姓民居建筑多以祠堂为中心修建并向外辐射,现有8大姓氏,9个宗祠2个家祠,皆为同一姓氏的民居建筑围绕本姓祠堂周围居住。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黄姚古镇独特的风水文化,也反映出当地居民的宗族观念和历史传承。</p> <p class="ql-block">因古镇内道路坎坷不便电动轮椅通行,好多祠堂不能亲临观瞻,奉上黄姚古镇宗祠一览表,以飨对宗祠文化有兴趣的美友。</p><p class="ql-block">(资料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我开着电动轮椅,沿着南塘巷往古镇主街上开去。</p><p class="ql-block">在以水路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古代,黄姚古镇是“潇贺古道”连接桂江、贺江的一个陆路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显要。黄姚地处漓江下游,从这里通过水路可以连接到桂江与贺江。古镇依九山环抱,三水环流之势而建,形成独特地理优势,到明末清初,黄姚已逐渐发展成粤、桂、湘三省交界处的内河商埠,凭借发达的水陆交通,吸引大批商人来此经商定居,到清中期趋于鼎盛,此时黄姚已是一个集商业、手工业和农业一体的小城镇,商业繁荣达到顶峰,成为当时贺州地区的商业中心,更是扼守湘西、桂北出海通道的商业重镇。</p> <p class="ql-block">古镇现存布局:至东门楼起,由东向西分别由中兴街、鲤鱼街(东段至永安门)、安乐街、金德街、迎秀街、天然街至接龙门形成中干道;</p><p class="ql-block">中干道南侧,沿姚江南岸、兴宁河两侧分别有龙畔街、鲤鱼街(南段)、水井东巷、水井西巷、大贵巷、南塘巷;</p><p class="ql-block">中干道北侧,沿姚江东岸、小珠江南岸分别有新兴街、宝珠巷、自贡巷、劳家巷、羊巷、牛巷、平秀街。</p><p class="ql-block">从黄姚古镇现存布局结合地名分布来看,说它兴建初期的总体布局就暗含“九宫八卦”风水理念,个人认为似乎牵强。 </p> <p class="ql-block">从历史资料分析,黄姚古镇初始营建应是:镇东以真武山为靠,沿姚江形成的U型河湾两岸;镇南以隔江山为靠,沿姚江、兴宁河南岸开始。其范围大致为现东门楼、中兴街(含新兴街)、经带龙桥过姚江到鲤鱼街,再经护龙桥过兴宁河,到龙畔街(全段)东至守望楼,西至接龙门这一带。</p> <p class="ql-block">黄姚因水陆交通便利,商业日渐兴盛,吸引大批商人来此经商定居,古镇规模逐渐沿小珠江和兴宁河之间的地块向西扩展,至清乾隆期间(公元1736~1795年)趋于鼎盛,达到现存规模。</p><p class="ql-block">图为从吴氏宗祠往主街行进途中。</p> <p class="ql-block">古镇因外来人口姓氏增多,各家族人丁繁衍,逐渐形成以姓氏宗祠聚居与营商环境相结合的民居建筑方式,构成黄姚古镇现存的街巷布局。</p><p class="ql-block">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安乐街、金德街、迎秀街和天然街为主的商业街区;以中兴街、龙畔街为主的大户人家生活区;以姚江河两岸公共建筑构成的休闲娱乐区。</p><p class="ql-block">图为主干道中的金德街,满面春风的古镇小妹和等客的红马甲小伙。</p> <p class="ql-block">古镇老街上,历经数百年岁月打磨的黑色石板路,如铁如镜,光可鉴人。</p> <p class="ql-block">走上中干道的金德街段,我向东行走没多远,那些阶梯阻挡了电动轮椅前行的路,我只好调头向西,往迎秀街逛去。</p> <p class="ql-block">沿着金德街去迎秀街,路旁闲适悠然的古镇居民。</p> <p class="ql-block">慢慢逛至迎秀街口,前面又是阶梯挡道,如想前行,我一人一椅,无可奈何。黄姚古镇对轮椅人士如此“不友好”,只得仰头苦笑,沿来路返回南门,结束了我的黄姚之旅。</p><p class="ql-block">以后的照片来自我妹、妹夫和夫人,在此向亲人们致谢。</p> <p class="ql-block">家人们和我分手后,从东门楼进入黄姚古镇,从门楼内部照片可以看到浓厚的防御功能痕迹。</p> <p class="ql-block">沿中兴街前行不远就是带龙桥,带龙桥及附近的见龙祠一带,是黄姚古镇的标志性景点。带龙桥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清乾隆三年(公元1759年)重修,是黄姚古镇15座桥梁中最大的一座,为两孔阶梯石拱桥。该桥桥长22米,宽3米,两拱一大一小,大拱距水面3.2米,直径5.6米;小拱是旱拱,距水面2.55米,直径约3米。平时姚江从大拱过水,汛期小拱则起分洪作用,以保桥梁安全。桥面铺筑的石板,用特制的铁榫相互卯接成整体,使其牢固平整并均衡地分布于桥拱之上,该桥重修至今,历经数百年风雨仍牢固如初。</p> <p class="ql-block">“见龙祠”座落于带龙桥东北侧的姚江东岸,传说远古有神龙降临黄姚,后人为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于清初修建了这座单座式砖石结构神祠,现奉祀土地公、土地婆。祠边还有一口见龙井,传说也是神龙来后留下的泉水,村民砌石围得,是饮用水源。祠堂柱上对联书曰:“坐久不知红日到,闲来偏笑白云忙”,体现出黄姚百姚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p> <p class="ql-block">据说当年修这座桥是为了便于接引真武山的龙气入街,为民造福,故命名为“带龙桥”。现在的带龙桥与见龙祠一带环境优美,姚江静静流淌,河中怪石嶙峋,两岸明清建筑依山临水,古树翠竹交相映衬,好一幅田园山水风光,成为作家、诗人和画家创作灵感的源泉;是影视导演和摄影家钟爱的拍摄基地;更是到访游客拍照写生打卡的网红之地。</p> <p class="ql-block">2015年5月19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镇(二)》特种邮票,黄姚古镇入选,带龙桥及周边景观作为古镇最有代表性的景观,以钢笔淡彩画形式登上邮票画面。</p> <p class="ql-block">过了带龙桥,就进入古镇核心区了。黄姚古镇最早的三条街道分别是龙畔街、中兴街和鲤鱼街,清顺治年间就已建成。到清康熙、乾隆时期,随着外来移民增多逐渐形成今天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当年铺筑街道时,匠人们发现这一酷似鱼形的石块,不忍破坏,便顺其自然,稍加修饰嵌入路面,称为“盘道石鱼”,鲤鱼街亦因此得名。据说从此以后,无论白天黑夜,行走在鲤鱼街上的人们,从未有人被其绊倒或扭伤脚,这条街的居民也从此过上平安富足的生活。至今凡逢年过节、初一十五,这条街的居民都要给石鱼上香供奉,祈求家宅平安进福。</p> <p class="ql-block">带龙桥畔写生的画家</p> <p class="ql-block">鲤鱼街上售卖土特产的摊贩</p> <p class="ql-block">黄姚古镇现今3.6平方公里的镇域内,保存着8条主街,15条支巷;古镇内现存明清古建筑300多座,加上其他与生活相关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到79000多平方米。这八条青石板铺就的古街分别为:中兴街、新兴街、鲤鱼街、龙畔街、安乐街、金德街、迎秀街和天然街。15条支巷分布于各主街两侧,通过桥梁、寨墙、门楼巧妙连接,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镇区交通,体现出“九宫八卦”风水理念。八条主街累计长度达到2500多米。</p><p class="ql-block">图为连接鲤鱼街与安乐街的永安门。</p> <p class="ql-block">黄姚古镇的街巷都是顺应地形走向建成,姚江、兴宁河、小珠江三条小河和真武山、隔江山两座石山把黄姚古镇分为东区、中区和西南区三部份。</p><p class="ql-block">东区就是现在东门楼及(牛脷寨半岛)、中兴街和新兴街;西南区就是现在龙畔街(云根寨、茶山根)。东区和西南区因背山面水,有险可据,明代用作屯兵筑堡之地,是古镇最早兴建的区域;</p><p class="ql-block">中区由于无山可凭,无险可据,明代主要用作寺庙、圩市等公共活动场所。清代康熙之后,当地社会趋于稳定,黄姚由屯兵转为屯田和营商,外来人口大量迁入,中区逐渐发展为民居聚集的街巷。</p> <p class="ql-block">黄姚古镇在街巷建设中,同姓居民建房多以宗祠为中心修建并向外辐射,民居建筑多为同一姓氏围绕祠堂居住,组成街区组团,进而形成如今的主街,街区组团间以小巷支巷串联交通,方便出入。</p><p class="ql-block">古镇街巷形同大树,街是主干,巷是岔枝,整个古镇街巷交接处都没有十字路口,尽是Y字型交叉。</p> <p class="ql-block">令人称奇的是,古镇街巷的路面上,看不到排水沟和水篦子(排水口),据了解,古镇街巷路面、台阶,均用石板错缝铺贴,结合街区地形地貌,路面两侧均设有暗沟与民宅内天井相通,将雨水污水排入河道; 地面石板不设水篦子,而在铺砌时则预留排水缝隙,并设置一定坡度,利用高差导排,由于规划合理,古镇内街巷从未发生积水内涝。</p><p class="ql-block">这种“之”字型的街道设置叫“挡马道”,为防止匪徒骑马在街巷上狂奔,起阻拦降速作用。</p> <p class="ql-block">古镇民居建筑多为岭南风格,融合了“广府文化”和“客家风貌”,整体风格古朴,细部装饰精美。粉墙黛瓦,街巷幽深,诗联碑刻,意境镌永。</p><p class="ql-block">沿街墙上还保留着的时代印记。</p>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因避战乱或经商等原因迁徙到黄姚的移民,到黄姚后多以手工业或经商为生,家庭普遍富裕,加上宗族因素,因而在住宅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上,对防御和安全深谋远虑,通常以祠堂为核心,同姓民居聚而建之,无论从单体还是整体的建筑布局都具有严密且较强的防御功能,以防范抵御土匪流寇的袭扰。</p><p class="ql-block">教员语录,时代印记。</p> <p class="ql-block">黄姚街上民居大都为两进以上院落,为二层砖木硬山顶结构,民居临街外墙相连,采光通过天井和窗口,底层窗通常为装有密而粗的木棒的槛窗,二层为漏窗。院内毗邻墙上设有小门互通,门上设有闸门,妇孺可频繁变换躲避地点。相邻院落以人字型或镬耳型封火墙相隔,天井中一般都有太平缸。</p> <p class="ql-block">黄姚8街15巷两侧的民宅一律大门面朝街巷,院子进深大都两进以上,只有一进的罕见。第一进做生意,里面二进、三进屯贷物;所有古民居都是两层楼高(后期新修的不算),一楼做生意,二楼住家,临街二楼张挂店招广告。有些人家在门口开设埠窗,窗板可拆卸在门前支摊售贷。</p> <p class="ql-block">临街经改造后的酒吧,好深的进深。</p> <p class="ql-block">临街民居改造的茶吧</p> <p class="ql-block">黄姚经历过明末到清初、清末到民国两个大的动乱时期,其防匪、防盗、防兵任务繁重,。从镇区范围看,黄姚最大限度利用山体和河流作为防御屏障,在无山可凭的地方修筑门楼和城墙(现今遗存不多)。在镇内防御薄弱的街巷,则分段修筑了多道闸门、门楼,一旦有敌入侵,放下闸门可实现分段防御。古镇8街15巷内总共修了闸门30多道,门楼35座。</p><p class="ql-block">主街上的闸门孔遗迹。</p> <p class="ql-block">古镇街巷门楼闸门插孔遗迹</p> <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有了四面环卫的城墙,密集的门楼、闸门,三面环水的护城河等优势,历史以来,黄姚最为重要的行政机构即宁化里的衙署——黄姚官局才会选址在鲤鱼街上。</p><p class="ql-block">图为建于清初的“亦孔之固”门楼,门上对联为:“珠水横襟无限碧,五峰隔岸有余青”。</p> <p class="ql-block">这是通过“亦孔之固”门楼进入古镇宝珠巷。</p> <p class="ql-block">古镇内几处门楼照片</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黄姚不仅是古代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在抗日战争时期,位置的隐秘使它成为众多文化名人的庇护所,这其中就有钱兴、欧阳予倩、千家驹、张锡昌等一批知名人士。廖仲恺先生的夫人何香凝女士也曾来到黄姚,在这里坚持开展抗日活动。</p> <p class="ql-block">黄姚地处亚热带南部,拥有典型的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维持在20摄氏度上下,而年平均降雨量则高达1800亳米;黄姚地质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的多样性,加上亚热带季风气候加持,令当地山峰、溶洞、暗河等自然景观层出不穷,众多古树名木令人叹为观止,构成山奇水秀、洞多泉清,林木葱笼的自然风光和植被景观。据统计,这里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多达60株,古镇街道上就有26株,镇外周边村落矗立着34株。</p> <p class="ql-block">这些古树名木多属阔叶木种,如榕树、樟树、桂花树、枫香树、乌桕树以及黄连树等,这些古树和翠竹相互衬映,点缀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河畔的苍翠盘郁,还是山头的枝干虬屈,都为古镇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和绝佳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850多年树龄的龙爪榕,是黄姚古镇地标性景观,位于姚江与小珠江交汇处的佐龙桥畔。其树型别具一格,宛如巨龙盘踞,枝条繁茂,气根下垂,犹似龙爪,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同样有800多年树龄的龙门榕,位于佐龙桥畔的禹门石上,与龙爪榕相邻。该树因其虬枝盘错,形似拱门而得名。树下有块奇石,形如一条鲤鱼,被人们赋予“鲤鱼跃龙门”的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姚江河畔的睡仙榕,传说当年八仙云游到此,被黄姚奇山秀水迷住,聚而饮酒赏景,吕洞宾自持酒量不凡,敞量狂饮大醉,背靠一小榕树酣然睡去,但吕神仙这一觉不知睡了多少年,待他醒来离开时,树已长成倒卧状了,于是后人敬而称之为“睡仙榕”。</p> <p class="ql-block">“石上榕”位于鲤鱼街旁的姚江西岸,生长在河边一块巨石之上,树型娇小精致,但枝叶繁茂,生气盎然,彰显出生命的顽强与坚韧。</p> <p class="ql-block">用粗大的树桩支撑龙瓜榕下垂的枝条和气根。</p> <p class="ql-block">黄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广西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地点之一。这里有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高士其故居、《广西日报》昭平版编缉部旧址、钱兴烈士塑像广场、欧阳予倩寓所等红色革命遗址。</p><p class="ql-block">因我乘坐轮椅行动不便,我们进来之前就已放弃在黄姚住宿的计划,决定赶去梧州宿营。时间已快下午4点了,就此中止黄姚古镇的旅行,好多地方想去,一是没时间了,二也没法去,只好抱憾离去。</p> <p class="ql-block">出得黄姚古镇,兄妹4人在东门楼夫妻榕下会齐,我妹夫妇和夫人等摆渡车出去,我仍独自开电动轮椅返回游客中心。</p><p class="ql-block">一路回想,黄姚古镇的地形地貌,对需轮椅出行的老年或残障朋友,确实不太适合。好在我算是个有古镇情节的老头,事前功课做得足一点,临事看得开一点,倒也乐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告别黄姚古镇,走县道(X713)约3公里到黄姚收费站,上包茂高速(G65)奔梧州而去。</p> <p class="ql-block">附:《黄姚镇古树名木一览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