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的底色

濑江文化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茶馆的底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童亮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宜兴的杨巷古镇,时光仿佛被按下了慢镜头。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匆忙,只有岁月沉淀下的宁静与悠然,只有飘忽的记忆里时远时近的痕迹。我的婆婆便是杨巷人,自从与夫君结婚,便经常去杨巷。记得1987年春节第一次去杨巷,给我留下记忆最深的便是由夫君的舅舅经营的茶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0年代的杨巷茶馆,可以说是这古镇里最具烟火气的地方。茶馆坐落在古镇的临河小巷中,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而温润。小巷两旁是古朴的房屋,斑驳的墙壁上爬满了青藤,偶尔还能看到几朵野花探出头来,为这古旧的巷子增添了一抹生机。舅舅经营的这家茶馆,已有近百年历史,以前茶馆是二层的木质结构,一楼主要是喝茶,二楼是听书、唱滩簧的场所,后来经过几次装修改造,就把阁楼拆除了,成了屋顶很高、特别宽敞的茶馆。来茶馆的主要是老年人,他们大多住在附近,也有离这里五、六里地的,每天清晨便会三三两两地来到茶馆。喝茶之余,老人们最爱聊天。他们的话题包罗万象,从昨天的天气,到谁家的孙子考上了好大学,从古镇的历史,到最近的家长里短。声音不大,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偶尔,还会听到他们发出爽朗的笑声,那笑声在茶馆里回荡,仿佛能驱散所有的烦恼。在这里,没有身份的高低贵贱,只有邻里之间的亲切与温暖。他们用质朴的话语,讲述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讲述着杨巷古镇的沧桑变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聊天,茶馆也是老人们娱乐的场所。靠墙边,总有那么几桌人围在一起搓麻将。麻将牌在他们手中飞快地翻动着,发出清脆的碰撞声。他们一边打着牌,一边开着玩笑,输了的人也不气馁,反而哈哈大笑,说下次一定赢回来。旁边,还有几位老人在玩纸牌。他们神情专注,手中的纸牌在指尖灵活地翻转,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这些简单的娱乐活动,却让老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也让茶馆充满了生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转眼已快四十年了。今年春节初二,天气不怎么寒冷,阳光又格外灿烂,我便与夫君的弟妹一起去杨巷舅舅家拜年。坐在暖暖的阳光下 ,便饶有兴致地与杨巷舅舅进行了闲聊。舅舅比我大一圈,他1946年出生,虚岁也已80了。他坐在屋前的竹椅上,柔和的阳光洒在脸上,当话题触及他的人生经历,他的眼神瞬间被回忆填满,故事也随之缓缓展开。他是杨巷镇上人,初中毕业,1966年下放,1976年上调便在杨巷供销社工作。改革开放初期,单位领导看他有文化,对做生意又有独到的见解,就把茶馆租给了他,经营利润四六分成。舅舅一边经营茶馆,一边开起了豆腐作坊,手里渐渐赚了一些钱,就在家里老宅地基上盖起二间三层的小楼房,当时在90年代初,能有这样的实力盖楼房的人,在小镇上也是凤毛麟角。人们纷纷举着大拇指称赞他有头脑,会动脑筋,能抓住机遇,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在这幢二间三层楼里相继结婚成家,组成了杨家一个大家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了2000年,国家企业转型改制,舅舅又乘这东风,把供销社的临街店面全部买下,投入更大的为民服务之中。茶馆的生意越做越好,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茶馆喝茶谈天说地是他们的好地方,那时他根本不再考虑赚钱,而是想方设法怎样才会为老人服务好。来客一律收茶水费壹元钱,他一天从早忙到晚,乐此不疲。开始家人也不接受他这种做生意的理念,后来两个儿子也慢慢接受了,甚至有空也去店里帮他的忙。杨巷老街有一家一元茶室,从此生意更红火,远近闻名。当时,宜兴报社的一些记者也多次对他进行了专访,作了专题报道。由于年龄的原因,现在舅舅已把茶馆交给了大儿子经营,但他对茶馆仍然情有独钟,虽然年事已高,但他每天还是要去茶馆走走看看。不再做老板,而是与茶客一道喝茶聊天,享受老年人的悠闲的慢生活和慢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知不觉与杨巷舅舅已聊了一个多小时,弟妹们已把舅舅专门在门前的一大块空地上,为我们种的乌油菜和大蒜都已整理、装袋,催促去饭店吃午饭,我与舅舅才中断了话题。舅舅似乎言犹未尽,谈兴还正浓,我就说等我下次来时,我们再接着聊怎样?他一个劲地点头,用宜兴话说:“好老,好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到家里,我的心里也有一种难以平静的感觉,似乎有一种要把杨巷舅舅这种正直善良,勤劳朴素,有担当,有责任这种品行用直白的语言表述出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的上一代人,他们身处一个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时代,却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未来的执着信念,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奋斗征程。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书写了一段段艰苦创业的、可歌可泣的人生篇章。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在追求梦想时不放弃。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奋斗的底色永远不会褪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谨以此文献给杨巷舅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2-10</span></p>